- 2021-12-23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四时景物”的主题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景象带来的不同乐趣。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我们能初步体会到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描写景物变化的方法,领略大自然的美,陶冶我们感受美的情操。 《古诗词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古诗的意蕴美,《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明月、松林、清泉、渔舟、浣女,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村美景;《枫桥夜泊》中的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乌啼和钟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飒飒的秋景中那一抹孤独的身影;《长相思》中的山、水、风、雪,让我们好似看到了诗人艰难跋涉的步伐。让我们敞开想象的怀抱,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的画卷吧。 《四季之美》中春天黎明里飘着彩云的天空、夏天夜晚里在蒙蒙细雨中飞行的萤火虫、秋天黄昏里点点的归鸭和成群的大雁、冬天早晨中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闲逸的心情,都美得让人陶醉,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独特韵味,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鸟的天堂》描写了早晨和傍晚看到的“鸟的天堂”的情境,扑鼻的绿意,欢唱的鸟儿,让我们看到了那棵大榕树勃勃的生命力,看到了鸟儿与树的和谐相处,他们彼此守护,互相依靠。榕树是大自然赐予鸟儿的家园,是鸟儿的天堂。 《月迹》里中秋月夜,我们和奶奶一起盼月、赏月、议月,在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下,透过皎洁的月色和月亮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了童心的可贵。 “习作”以补全题目的形式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是一种自然景观,通过观察写下心得,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语文园地”包含“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通过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交流,要求积累单元的妙语佳句。“词句段运用”中通过对单元中一些描写比较具体的写景的句子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体会如何将景物描写具体,能做到仿写。“日积月累”通过对古诗《渔歌子》的学习,让我们积累知识,传承经典。 教学目标 1、 会认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累”,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连篇课文,积累优美的句段。 3、 能理解诗歌大意,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4、 学习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 5、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会认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累”,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连篇课文,积累优美的句段。 3、 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课时安排 1、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2、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 各用2—3课时 3、略读课文《月迹》 1课时 4、习作 2课时 6、语文园地 1课时 课题 : 21 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榆、醉”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 准备 1.教学课件 2.相关图片 3.布置学生提前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二、学习《山居秋暝》 1.了解题目的意思,简介作者。 (1)教师导入并板书题目:山居秋暝。 (2)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尝试理解:“暝”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怎样理解? 教师相机点拨:“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随文指导写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3、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 (1)提问: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预设:结合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 (2)提出要求:请用上这些方法再读一读《山居秋暝》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同桌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 ②“晚来秋”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秋天傍晚天气的凉爽。 ③“山居、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山居”即山中居所,“竹喧”即竹林里传来的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 ④“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淀女衣归来;渔船顺流而下。“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 点拨: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并结合书中插图发挥想象,从面描述出诗中所写的 预设:空旷的山中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 (5)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相机板书:空山 明月 清泉 浣女 渔舟 4.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①让学生齐读前两联并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预设:空旷的山间刚下过一场秋雨,万物一新,林木茂密,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 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 预设: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 引导体会“清泉石上流”的画面。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 ③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联,说说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青翠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的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据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晔哗作响那是渔夫在捕鱼 点拨:“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是动态描写,展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联 教师相机点拨:朗读首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朗读颔联,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要变得活泼些;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要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教师补充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的资料。 ②引导学生思考: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诗人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相机板书:向往 三、学生自主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意,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泊”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3)全班交流作者信息。 提示:张继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对本诗的理解也不必特别基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本环节可以简要带过。 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划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随文指导书写“愁、寺”:“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 教师点拨: ①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 ②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③对愁眠: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愁对江枫渔火”,从而疏通诗句的大意,即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预设:漫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3.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1)引导学生交流: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客船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①眼看:清冷的月亮渐渐落下,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泊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 追问:眼前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觉? 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②耳听:归巢的乌鸦“呱呱”地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来。 追问:这样的声音让人感觉如何?有些凄凉、孤寂 ③身感:霜满天的寒意,难以入睡时的思绪万千。 (3)进一步追问: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板书:愁 (4)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 四、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用轻快的语气背诵《山居秋暝》,用低沉的语气背诵《枫桥夜泊》。 五、布置作业 默写《枫桥夜泊》。 第2课时 一、复习背诵前两首诗,导入新课 1.让学生复习背诵《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写法: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首诗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 3.教师引入本节内容,板书题目:长相思 二、回忆有关“词”的常识,了解作者 1.教师出示全词,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说一说《长相思》和前两首古诗形式上的不同。 预设:《长相思》跟四年级学习过的《清平乐•村居》一样,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纳兰性德的资料 预设: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人。原名成德,字容若。他以词最为杰出,有着“清初第一大词人”之美誉,有词集《饮水词》。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随文指导学习生字。 (1)榆(yú):偏旁是木字旁,说明“榆”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课文中的“榆关”,指的是山海关。 (2)畔(pàn):可以组词“河畔、湖畔”。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来理解“畔”的意思是“边”。 (3)聒(ɡuō):可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聒”由“耳”与“舌”组成,可以想象成有一根舌头在耳边不停地说话,耳边感觉嘈杂。“聒”就是“声音嘈杂”的意思。 (4)更(ɡēnɡ):“更”是多音字,此处读一声,“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整夜分为五更,每小时为一更,如“三更半夜”,“更“读“ɡènɡ”时,可组词“更加”。 3、随文指导“榆、畔”的书写 (1)“榆”:“木”的末笔“捺”应改成“点”。 (2)“俞”第一笔“撇”“行笔到“木”的“短横”下,“月”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 (3)“畔”:左缩右展,左低右高,“田”的末笔应与“半”的第二笔“横”基本对齐。 四、借助注释,了解词意。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本首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疑难问题。 (1)山一程,水一程:翻过一座座山,瞠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 (2)风一更,雪一更:又是刮风,又是下雪。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 预设: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后,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这样的狂风暴雪的。 五、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1.指导学生朗读上阕,体会行军的艰难。 (1)边读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诗人“身”在何处? 预设;诗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 相机板书:身在征途 (2)教师出示地图:了解从北京到山海关的路途遥远 (3)引导学生描绘画面,体会征途的艰辛: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山: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从中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 (4)教师提问:“千帐灯”让你想象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预设:借助课文插图,我想象到将士们夜间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的场,灯火万千,非常壮观。 2.指导学生朗读下阕,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1)指导学生朗读下阕,并播放风雪交加的声音,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预设:“风一更,雪一更”描绘了一幅风雪交加、整夜持续不断的场景,表现了气候环境的恶劣。 (2)提问:在下阕中,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到风雪交加、天气十分恶劣? 预设:聒碎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碎”字的? 教师点拨:“碎”意为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 引导学生再读读这一句,把关外天气的苦寒、征途的艰辛读出来。 (3)教师出示家乡风雪图、关外风雪图。引导学生对比画面,朗读后交流感悟:难道家乡没有风雪声吗?在家里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心情和诗人在塞外听到时有什么不同? 预设:家里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这塞外,听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诗人这个时候会格外思念家乡。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试着把作者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 点拨:读“风一更,雪一更”时语调上扬,由“梦不成”开始语调下抑。“乡心”“故园”虽不是韵脚,但读时也要适当拉长声音,以读出韵味。 (5)学生练习背诵《长相思》。 六、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词背给家人听,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 2.选做:搜集写景的古诗词。 板 书 设 计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空山 明月 月落 乌啼 霜满天 静态描写 客船 动态描写 清泉 浣女 渔舟 江枫 渔火 钟声 (向往) (愁) 教 学 反 思 课题 22 四季之美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第二课时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闲逸 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三、探讨写作顺序。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总结,汇报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是从“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看出来的。 板书:时间顺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用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 四、布置作业。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板书内容: 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时间顺序 四季之美 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冬天-----早晨(落雪—闲适) 课题 23鸟的天堂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把握这部分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 1.“天堂”用来比喻什么? 2.(出示课件)看,鸟儿们在这里自由飞翔,多么快乐。这里就是鸟儿们快乐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生初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有难度的生字词圈起来,可以用查字典、向同学请教等方式解决。 2.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简单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听边想: 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 4.汇报,交流。 三、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板书: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 2.赏析好句: 找出这部分中的比喻句,并说说其作用 生总结,汇报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划水的声音比作乐曲,体现出声音的优美,同时也点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指导朗读。 四、小结 这一次,“我们”去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为什么?这部分中,作者把精力放在景物描写上,又是为了什么?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晓。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看看“鸟的天堂”到底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继续把握课文内容,领会“鸟的天堂”的含义。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听写生字词。 白茫茫 规律 榕树 纠正 错误 片刻 天堂 应接不暇 错过 兴奋 留恋 二、快速阅读,把握重点 1.读5~14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A作者详细描写大榕树的目的是什么? B描写鸟儿们,作者用了怎样的顺序? C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生总结,汇报 2.把握重点段落: ⑴指名读5~9自然段: 说一说,本文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 板书:大、美 ⑵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生找出词语、句子,读一读。) ⑶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榕树的美的? 板书:大榕树的静态美。 找出体现大榕树动态美的句子。 板书:动态美 作者对这棵大榕树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4)有感情地朗读5~9自然段。 (5)读10~13自然段,思考:这次作者看到了什么? (6)这里的鸟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语句。 板书:多、欢 热闹景象 (7)对鸟儿们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找出相关语句。 板书:动态描写 (8)有感情地朗读10~13自然段。 3.朗读第14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的确,确实,果真。因为这里既有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有人类对鸟的保护,所以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板书: 离开 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4.小结:文章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鲜明的印象。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并积累课文第八自然段。 2.说说你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见或建议。 板书内容 去鸟的天堂玩 榕树:大 美(静态美 动态美) 鸟的天堂 天堂 对生命的热爱 鸟:多 欢 (热闹景象 动态描写) 和赞美 离开 教学反思: 课题 : 24月迹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重点 难点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 准备 1.教学课件 2.相关图片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一、 激趣导入 欣赏美丽月景。在古人眼中月亮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古人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丽的神话。 同学们,在夜晚你观察过月亮吗?皎洁的明月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跟随着贾平凹一起走进他眼中的月亮吧。 板书:月迹 我们再来了解下作者。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词语过关。 主要内容: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 细读品味,寻月之迹 1.自由读文章,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月亮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生总结,归纳。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河中月、眼中月…… 3.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变化呢? 期望 失望 惊奇 满足 4.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四、 品读回味,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 水中月: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五、 再读赏析,探月之喻 1.精读,深入思考: 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4. 你认为月亮是什么?那月迹又是什么呢?生活中,你想寻找的心中的月亮是什么? 六、小练笔 您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请拿起笔,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四个角度选择一个,写一段话吧。 七、课外延伸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板 书 设 计 24 月迹 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教 学 反 思 课题 ________即景 课型 习作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者一处自然景观进行写作。 2.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习作,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 重点 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教学 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件1) 大家看一看这些美丽的图片,这些景物是那样迷人。 我们读过不少写景的文章,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让我们非常难忘。今天,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景物,也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景物写下来,给别人以美的感受。 板书:________即景 二、方法指导 1.读题(出示课件2) 师:大家读一读题目,发现题目有什么特点? 生观察,总结 预设:题目不完整,需要补充。 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 2.出示习作要求:(出示课件3) _______即景,在选材方面,可以写“雨中即景”、“日落即景”,可以写“田野即景”等。 写作方法: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在写作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出示课件4) 板书:选材 写作方法 三、师生共同讨论(出示课件5) 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写呢?先让我们看看课本,看文中给我们进行了哪些提示。 书中提示我们:(出示课件6) 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照空间顺序、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等进行描写。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师:除了书中的提示,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出示课件7) 生总结:在写作的时候,要融入自己或喜悦、或赞叹等的情感。 板书:有条理 动态变化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出示课件8) 1.选择一处景物或自然景观,思考其特点。 2.和小组成员交流:把自己所选的习作介绍给大家,请大家评价。 3.班上交流:把自己的习作和全班同学交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及时做出修改。 五、拟提纲,练习写作。(出示课件9)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提纲,包括:写哪儿的景物,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出示课件10) 1.展示自己的习作提纲,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写,请大家提出意见或建议。 2.试着把你确定的内容写下来。 注意:要按一定顺序;语言要生动形象;要注意动态描写。 七、集体评议,作业安排。 1.选取写得好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总结其优点。 2.继续修改习作,写好这篇写景散文。 板书设计: 选材---写作方法 _____即景 有条理---动态变化 课题 : 语文园地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景物的片段,交流写景文章的写作技法。 2.学习制作海报。 3.学习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 4.背诵《渔歌子》这首词,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惬意。 重点 难点 1. 品味优美的写景句子,并试着仿写。 2.学习设计宣传海报。 3.想象《渔歌子》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一、 交流平台 1. 朗读“交流平台”中的阅读提示,想想作者是如何让我们感到榕树蓬勃的生命力,如何把月亮写得活泼又有趣的。(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变化) 1. 回顾课文内容,你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或段落吗?这样的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2. 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一、 词句段运用 1. 设计海报。 (1) 明确设计海报的要点: ①明确主题:元旦联欢会。 ②重点文字要突出。主题是“元旦联欢会”,所以“庆元旦”“贺新春”“1月1日”等字样都应突出。 ③要有打动人心的宣传标语。如:“激情元旦,绽放梦想”“大地飞歌,展望明天”等等。 ④配上好看的图画,但不能太花哨,要有留空,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⑤语言简洁明了,不能事无巨细都堆在一张海报上。 (2) 出示样本,学生自主设计海报。 2. 出示两组例句。 (1) 指名朗读句子,比较每组句子之间的差别。 (2) 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看法,讨论如何将一个画面写具体。 (3) 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①夕阳西下,乌鸦归巢。(如何“西下”)(什么样的“乌鸦”)(怎么样地“归巢”)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②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这句话中,重点扩写的是桂树的样子,对树干、树枝、树叶、花骨朵儿,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一、 日积月累 1. 借助工具书把词读熟。想一想这首词描绘出的画面和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试着用图画表达词意。 2. 全班交流词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鱼。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雨了都不回家。 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的画面,感受词的美好。 4. 比一比,看谁读得美,看谁背得快。 5. 搜集一两首王维的诗,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6. 尝试为所搜集到的诗配画。 教 学 反 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