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2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之声》以后的真实故事_0
《音乐之声》以后的真实故事 《音乐之声》介绍: 茱丽娅的一曲“哆、来、咪”要算是中国大陆门户开放以后最为脍炙人口的外国歌曲了。《音乐之声》在当初不知风靡了多少恶梦初醒的中国人,影片中那些纯真可爱而又能歌善舞的孩子们一时成为中国灰暗天空下最为大众心仪的人物。 影片的结尾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利用不得不公开演唱的机会,趁着黑夜逃出了纳粹的魔掌,走上了高高的阿尔卑斯山。这时阳光普照,歌声大作,帷幕徐徐落下,观众感慨万端地散出影院。 《音乐之声》是基于一个真实人家的经历,可是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哪里去了呢?饰演玛丽娅的天才演员茱丽娅和那几个扮演孩子的演员倒是时有追踪报导,就在最近,茱丽娅喉咙动手术的新闻还上了许多报纸文艺版的头条,可是关心冯·特拉普一家人后来命运的人似乎并不太多,或许因为好人总归是胜利了,由“哆、来、咪”而达到了“真、善、美”,象所有童话故事结尾时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在好几年前曾有机会到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参观莫扎特的故居,当时还特意到玛丽娅修行的那所修道院访古怀旧了一番,后来又到离当地不远的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的湖边漫步了一回,那是拍摄《音乐之声》的外景地。可是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冯· 特拉普一家人的去向。只是听人说,他们先到了意大利,后来到新大陆去了,大约是加拿大的一个什么地方,也可能是美国。这家人的下落始终是我的一个悬念。 后来到了美国,知道了玛丽娅出过一本传记,有时在报章杂志支零片碎的字里行间中,也还可以读到有关当初传记出版或是剧本修改等细节琐事。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讲,这可能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可是对于我这个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几十年的人却显得语焉不详。我一直想找到玛丽娅的这本传记,了解一下故事的结局,然而却始终未能如愿。 感谢万维网的发展,事无钜细都能立刻手到擒来。我只是偶然在搜索网站“雅虎”上打入冯·特拉普这家人的姓氏,便赫然发现他们一家也有自己专门的网址! 原来这家人一九三八年为了逃离奥地利境内纳粹的统治,舍弃了所有的财产和房屋,随身只带着爬山的背包,佯装去登阿尔卑斯山,钻进意大利的小山村就再也没有回来。在此之后历尽千辛万苦,如今他们就住在佛蒙特州的小镇斯托附近。周围的小山称为特拉普山,他们还开了一家招待四方游客的“特拉普山庄”客栈。 拿出地图来看,佛蒙特州的小镇斯托离我们居住的麻州并不算太远。有了这些资料,我们一家人于是就迫不及待地动身到佛蒙特去拜访特拉普山庄。 由波士顿沿九十三号公路北行,转八十九号公路直向西北进入佛蒙特州,然后出十号口转一百号路向北再走十里,车过斯托镇,前面就来到了特拉普山。 顺着盘山公路上的路标,不用一刻,你就会在路的右侧看到一所木构的大建筑,象极了奥地利山间的风格,看来这就是特拉普山庄了。儿子在大声叫:“瞧,那是爸爸喜欢的房子!”是的,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奥地利和德国南方那种风格的房子表示欣赏,可是眼前的房子依照我的眼光来看似乎太大了一些,奥地利山间似乎容不下这样的巨宅。天上这时正下着蒙蒙的细雨,也象极了奥地利山间阴晴瞬变的天气。 走进特拉普山庄,一股奥地利的气息扑面而来。门厅接待处高悬着木制的匾额,上书“GRUESSGOTT”(“问候上帝”),他们不用德语中习见的问候“GUTENTAG”,所以如果北德的人听到这样的招呼,有时会打趣地回答说:“如果真有上帝的话。” 原材毫无髹饰的家俱,座椅上一两份介绍阿尔卑斯山风情的书报,墙壁上悬挂着奥地利山间牛颈上习见的铜铃,以及铜铃上红绿相间,鲜艳而又不失古趣的织带,在在都显示出主人装点山庄的品味。大厅的转手处是一间温馨安静的图书室,透过窗外淅淅沥沥的蒙胧烟雨,可以随眼望见山腰上吃草的牛群。我坐在摇椅上,不经意地翻阅起这个家庭在《音乐之声》之后移民美国的故事。 原来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丽娅正怀着冯·特拉普家的第十个孩子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立刻就是个大问题。玛丽娅写道:“ 一夜之间我们就成了穷光蛋,成了难民。不但没有祖国,而且没有权利。无家可归的人们时时感到自己象是被寄出去的邮包,从一个地方被送到另一个地方。” 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唯一可以干得有声有色的就是歌唱,我们平素的嗜好变成了求生之道。”他们知道起步的艰难,但仍然要扬长避短,努力求生。 这个家庭组成合唱团,浪迹天涯,卖艺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乐馆皇家的演出,无所不为。一九三九年,当他们来到美国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这片农庄。小小的农庄和周围的田园情趣让他们记起了奥地利的家园,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他们用积攒下来的一千美圆买下了这片六百英亩土地上的一座老旧农舍,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三十多个国家,但他们一直把斯托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他们在这里耕作,养蜂,榨枫糖,挤牛奶,歆享着动荡之后恬静野趣的大自然生活,并从此在美国定居,当上了新移民。 玛丽娅并不满足自家田园的生活,她还要把冯·特拉普家的音乐传递给美国的其他家庭。一九四七年,她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兴起了扩建客栈以迎来宾的念头,这也就是今日特拉普山庄的由来。 外人看到的是冯· 特拉普家成功的一面,但是象每一个成功的新移民家庭一样,他们都要付出比常人多不知多少倍的努力,实在有太多不足以向外人道的艰辛和困苦。只是在前几日动手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样的资料,讲到玛丽娅当初深知创业的不易,置整个家庭于非常严格的管教之中,以致大女儿罗丝玛丽精神崩溃,不得不施以电击治疗,另外一个女儿不堪其苦而逃离了家庭。 他们也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一九四九年玛丽娅的传记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丽娅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传记改编成百老汇歌舞剧时又获得成功,演出近一千五百场,获得六项东尼奖,录音售出三百万张,可是当《音乐之声》在玛丽娅的家乡萨尔茨堡拍摄时,却把玛丽娅蒙在鼓里,她是在偶然返乡时才发觉剧组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而到了《音乐之声》在纽约开始公演,玛丽娅要求参加首映式的时候,电影公司竟说门票已经发完! 但是,未能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 终于,就在中国大陆“阶级斗争”大行其道的一九六五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娅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差不多十年之后,中国人在文化浩劫的废墟上总算见到了久违的《音乐之声》,也终于懂得人世间还存在着另外的生活方式,这时候的玛丽娅就又增加了人类四分之一的观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自古的做人标准用在此时成功的玛丽娅身上似乎颇为合适。 当他们的家庭合唱团旅行演出到澳大利亚的时候,大主教卡博尼建议他们,今后不再演出的话可以到南太平洋岛屿来传播上帝的福音。果然,在孩子们长大成人,各奔东西,家庭合唱团停止活动以后,玛丽娅和其中几个子女就一同来到南太平洋岛屿参加慈善工作,女儿罗丝玛丽和玛丽娅当了教师,约翰尼斯协助当地修建了学校和教堂。 一些年之后,玛丽娅和她的几个孩子从南太平洋回到斯托镇,从此就专心一意经营特拉普山庄。尽管一九八零年的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山庄化为灰烬,但是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 读罢这个家庭在《音乐之声》之后移民美国的故事,起身来到户外,山间沁人心脾的湿冷雾霭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站在特拉普山上,背后是这所奥地利风格的山庄,使人仿佛置身于冯·特拉普家在萨尔茨堡附近依山傍水的庄园,虽然我心中分明知道,这是冯·特拉普一家人靠着亲劳胼胝重新创建的第二家园,这里再也不会有故乡富丽堂皇的盛装舞会,也不会有老家嘘寒问暖的亲朋好友,但人生一世,还有什么比从无到有开创事业更让人感到欣慰的呢? 至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冯·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冯· 特拉普家在逃亡路上出生的小儿子约翰尼斯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另外,冯·特拉普家的孩子们中间只有约哈纳回到奥地利,其余的都定居在当初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他们的这片土地上。大姐罗丝玛丽和妹妹玛丽娅退休之后就住在这里,阿加特住在宾州的巴尔第摩,维尔纳住在离此不远的维茨费尔德奶牛场,伊雷诺尔也住在维茨费尔德。 山庄的另一侧是他们的家族墓地,没有生于斯,却长于斯,葬于斯。玛丽娅逝于一九八七年,和她一九四七年过世的的丈夫合葬在这里。他们的孩子鲁泼尔塔、玛蒂纳和海德维希也已过世,和父母一起长眠于地下。 来到特拉普山庄的访客,清晨和傍晚,或可徜徉于湖边,或可漫步在山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当地天天上演《音乐之声》的歌舞剧,每年夏季,佛蒙特州的莫扎特音乐节也总是在这里举行。 山腰上有地道的奥地利餐馆,你在那里可以吃到正宗口味的冰腿、酸菜和可口的维也纳小煮肠。旁边的面包房里还可以买到特殊风味的酸面包。 山庄背后的山麓是一大片开阔的绿茵,你可以恣意地奔跑,充份体验玛丽娅当年带着孩子们放声高歌的情趣,正象《音乐之声》中那动人的一幕。 可惜的是,在纪念品店里我没有发现阿尔卑斯山间常见的那种钢头手杖和带花羽毛的挡风呢帽。或许冯· 特拉普家人认为这里到底不是提罗尔山区,不必这样认真。但我觉得,至少应该出售钉在钢头手杖上纪念足迹所至的签牌。 不过这已经够好的了,已经相当好了。偌大的山庄让人看到冯·特拉普一家人在《音乐之声》以后完整的故事,看到一个走避故国灾祸的家庭如何在他乡重建家园的奋斗。 “点点滴滴奥地利,丰丰沛沛佛蒙特”,我把他们悬挂在门厅里的这幅中堂作这样的翻译,也不知道是否符合他们的原意。我想,涓涓的细流是他们在奥地利渊远的源头,点点滴滴,永远有割不断的乡情;第二故乡美国对他们有知遇之恩,丰丰沛沛,当涌泉相报。 游历归来,我特意在自己的网站中加上了介绍特拉普山庄的一页。 九九年四月十五日。 补记: 今年夏天,我们又到奥地利渡假,在萨尔茨堡左近重访了《音乐之声》的旧地,冯·特拉普家的庄园,玛丽娅结婚的教堂,家庭合唱演出的剧院,等等,等等。更巧的是,三十五年前饰演七个孩子的小演员也齐聚萨尔茨堡,济济一堂,重温馨香的旧梦。只是如果旁人不讲,你是断然认识不出他们来的。反之求诸己,谅亦如此! 零零年九月十日,欧游归来谨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