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 (1)

课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平均数的应用 版本:沪教课标版 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平均数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 ‎ 学情分析:学生在中低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发,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出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理解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正确运用平均数做出推理、判断、预测。 ‎ 教、学具准备: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趣激趣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现在我们就欣赏几处自然风光,美不美?但是因为我们不注重保护,他们遭到了破坏。所以,身为小学生的我们也要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看,这几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组成了环保小组收集废旧的瓶子。‎ 师:老师将他们的收集情况统计如下图,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多名学生回答。[设计意图: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一)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例一 解决问题 ‎ 师:好,下面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一名同学读自学提示内容。(赞扬学生声音洪亮)‎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来,根据自学提示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基本完成,请做完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的解题思路,开始吧。教师巡视并进入学生讨论。‎ 师:好(教师拍掌提示孩子)请坐好。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解题方法。‎ 移多补少法 生1 教师通过巡视找一个移多补少法的同学。‎ 师:这种方法一目了然。(课件演示: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这时四名同学的瓶子数怎么样了?‎ 学生一起回答:一样多 师:是的,所以平均每人收集到多少个瓶子 学生一起回答13个。‎ 师:这种方法真直观,把多的补给少的使他们的瓶子个数一样多。谁能来给他起个名字?‎ 生:移多补少(或者由教师来出示这个方法)‎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你们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从多的里移一些给少的,使他们一样多,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先求和再平均 师:刚才某某同学用移多补少法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有没有其用其他方法的?‎ 学生汇报。‎ 生:我用的算一算的方法 师:怎样列算式?()里在求什么?为什么用除法?为什么是除以4?‎ 师:好,同样求出平均每人收集13个。‎ 师:两种方法都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每人收集到瓶子的实际个数吗?‎ 生:不是 揭示课题 师:的确不是。其实13是这四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 师:咦?同学们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的平均数13啊?生: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均。‎ 师:这就是我们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 师:说到平均数不得不提的是我们每次考完试都会用到一个分来比较两个班哪个班的数学成绩好,你们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分吗? ‎ 生:平均分 师:非常好,‎ 用每个班的最高分来代表这个班的成绩合理吗?‎ 为什么不用最低分呢?‎ 为什么不比总分呢?‎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成绩 师:是的,比如我们拔河比赛,四一班去十人,四二班去三十人,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是的。我们年龄相仿,力气差不多,而人数不同。同样的道理,人数不同比总分是不公平的。‎ 所以就需要用平均分来比。平均分是先求和再平均计算出来的所以可以代表一个班的整体水平。‎ 师:这也正是平均数的作用,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对一组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 师:好,请同学们仿照1完成2和3 ,并试着完成推理。‎ 师:是的,平均数是有取值范围的 一般是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情支撑。)‎ ‎、‎ (一)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平均数的知识,我们来做个游戏看看你掌握如何好不好!‎ ‎1游戏 通过选题卡的形式调动课堂氛围,让同学们积极参与。‎ ‎2猜猜谁是冠军:普及参赛选手算成绩的常识。‎ ‎3宾馆买床:不适合用平均数的实例 ‎4水资源:‎ 师:这两幅图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是的 请同学分别读两句话 找出人均理解 并对比总量和人均。‎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充分感受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 回顾小结 好,习题我们就做到这里,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 师: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本班学生的身高,并算出我班男生的平均身高和女生的平均身高。2与10岁儿童身高的正常值进行比较,能发现什么问题?3根据你发现的问题给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 ‎(设计意图:实践式的作业,锻炼孩子收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 平均数的应用 ‎ ‎ ‎ 移多补少 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先求和再平分 最小的数<平均数<最大的数 ‎ ‎ 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 1、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平均分的例子。‎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 在寻找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给予适当方法提示,自助解决问题。‎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的将平均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