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06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数与量(毫升与升的认识)▏沪教版 (3)
《毫升的认识》课后反思 接到任务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次区教研活动是分两堂实践课进行的。出于自己的认识,研究了教材,发现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讲的东西,最初的打算就是简单的建构毫升与升的量感,精心设计课堂习题,从而进行单位转换。 出于这个教学目的,我第一次拟定的课题是《毫升与升的认识》也就是书本上的课题。显然这样的教案是不符合这次区教研的目标与要求的。这期间,俞老师在三中心组织了一次四年级教材分析的活动。这次活动中,俞老师对于概念教学的要求做了充分的阐述:对于单位量的建构,一定要充分构建概念,找生活中的实体,建立参照,从而建立量感。然后我也和俞老师有了一次很好的沟通,在她的指导下,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东西,真正要让孩子们掌握量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这次的沟通,我先确立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即《毫升的认识》 但是,单单这个内容,如何上足35分钟的课堂,确实让我伤透脑筋。我先是在网络上到处查阅相关的教案,以及上海教材的教参,多篇教案的比对和教参的教学目标都提到一个词“容量”,我心想“容量”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非常花功夫的事情,如果将“容量”的建构放入本堂课,可以让整堂课丰富起来,同时也让我有了一个担忧,是否课堂的重心就会转到这个上面去?在我的第二篇教案成形之时,俞老师来学校进行了一次教案指导。围绕着这个“容量”的问题解去了我心中的疑惑。即容量是在学习体积,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后,才能理解的概念知识,如果在这里强行介入,必然会造成疑难很难解决。从这一刻开始我对本次课的实际目标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就是不需要解释的太多太深奥,只要让孩子建立好毫升的量感,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这次任务的时间是相当紧张的,在俞老师来听试教前,我实在没有什么把握。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借用黄老师的四(3)班进行了一次试教。这次试教的整体感觉,由于对于教案的熟悉度不够,在孩子的实践操作环节,非常难把控住活动场面。觉得非常的凌乱无秩序性。在学校层面正式试教的时候,也暴露出这一问题。这既是对我自身课堂把控的考验,更是自身能力提升的良好机会,结合各位老师给我的指导和建议,我对于教案不断地修改争取精炼每一句话。 正式开课的前一周的星期一,俞老师来校听试教,这次试教呈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语言的规范性不够,下达指令还不够清晰明了;2、丰富感知的过程中,要反复刺激孩子的记忆,进行比对回忆。根据俞老师的指导,结合各位在座的参与者的建议与自己的一点感悟,为了让学生操作更具规范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模式,与自身制作媒体的能力。再一次将课的教学过程整编,这才呈现出构建1毫升10毫升100毫升30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的量感流程。在每一个量感建立的同时,去解决一些小的问题,比如说量筒量杯的认识,液面的高低不等同于液体的多少等。 同一周的周四,迎来了中心组老师们的指导,本堂课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是相比前几次的试教。我们在这里又一次的进行了头脑风暴,莅临的各位老师都给出了相当精彩的建议,期中就有顾春文老师对于1毫升的量感建立的建议。他的建议既解决了孩子课堂中很难找到生活中1毫升实例的尴尬,又为孩子在五年级学习体积与容积的知识做很好铺垫。还有就是课的引入环节,在座的老师都对此有些想法,总觉得不舒服。通过各位老师的商榷,我们都认为孩子有这个能力和经验来区分商品标识上的净含量,从而引出固体与液体的区别,结合学校的秋游活动,就呈现出这样的开头引入。对于操作课各位老师还给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建议,任何的操作都要建立在想而后行的过程。这次的中心组活动,课堂中的这一部分还是非常的欠缺,如何让想这个抽象的举动表象化,我想了好久。最后采用了一次性杯子上画出想象中的液面位置的方法,这就让“想”具体化了。 通过正式的展示这堂课,可以看出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过这个过程确实是非常的痛苦。不过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这样的收获也许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