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观潮》教案(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观潮》教案(三)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观潮》教案(三)‎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 ‎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 ‎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 ‎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 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 ‎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 ‎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 ‎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 ‎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 ‎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 ‎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 ‎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