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 个字。 会写“断、 楚、 孤、 帆”4 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 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 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 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 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 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 并参考一些工具书, 想一想诗句 的意思。‎ a. 学生个人读悟。‎ b. 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 在全班交流: 提出疑问, 大家商讨解决。‎ 34‎ d. 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12 周 2 节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 个字。 会写“断、 楚、 孤、 帆”4 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 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 西湖的景色美吗? 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 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 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 kōngméng 34‎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 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 (唐) 苏轼 (宋)‎ 天然美 热爱大自然 ‎《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 教学目 标:‎ ‎1、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感受祖国山河壮丽, 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江、 李白的资料。‎ 34‎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读诗导入, 了 解长江。‎ ‎1、 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 学生读。‎ ‎2、 你对长江了 解有多少? (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二、 朗读古诗, 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 师范读。‎ ‎3、 指名读, 男生读, 女生读, 全班读。‎ 三、 品读理解, 感悟诗情。‎ ‎1、 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 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 汇报诗题。‎ ‎(1)“望” 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 指什么?‎ ‎(3) 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 汇报第一句。‎ ‎(1) 指名解释第一句(一、 二名学生汇报)。‎ ‎(2) 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 和“回”。‎ ‎(3) 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 哪些景色?‎ ‎4、 汇报第二句。‎ ‎(1) 指名释意古诗(一、 二名学生汇报)。‎ ‎(2) 看最后一句古诗, 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 现在能更完整地 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 这“一片孤帆” 从哪里来? 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 点拨难点。‎ A: “出” 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 B: 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 C: 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 好不好? ;‎ 34‎ D: 用“出” 字有何绝妙之处? ;‎ E: 学生讨论汇报, 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 请你认真思考, 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 帮助。‎ ‎5、 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 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 表达了 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 拓展知识, 丰富积累。‎ ‎1、 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2、 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 五、 结语升华, 提出希望。‎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 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 里一颗璀璨的明星。 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 千古流传,‎ 等待我们去欣赏、 去诵读。 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 这节课就上到这 里。(宣布下课)‎ 总课时数编号:‎ 科目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人 谢艳梅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17 望天门山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 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 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 认识 4‎ 个生字, 这 4 个生字;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 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 标: 理解词义句意,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读懂词句意思, 理解诗 歌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 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感受诗歌美的 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情感。‎ 3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借助注释, 理解诗句意思,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 诗。 难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 感情 教 学 过 程 板 块 一 一、 激情导入 ‎1 出示课件: 出示《望天门山》‎ ‎2.了解作者李白 ‎3.你还学过李白的哪首古诗?‎ ‎4.提示课题, 理解“望”‎ 板 块 二 二、 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 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 注意字音, 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断、 楚、 孤、 帆 师运用字理识字引导学生学习 生字。 出示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3.再读课文。 提出要求: 把句子读通顺, 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要求: ①自由读。 ②指名点读。 ③教师范读。‎ 板 块 三 三、 创设情境, 感悟诗文 ‎1.过渡。 2.课件出示: 天门、 楚江、 孤帆、 日。‎ ‎3.结合课件画面及文中注释, 说说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 ‎4.学习第一句。 理解“开”,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4‎ ‎5.学习第二句。 课件: 江水视频及第二句。 理解“至此回”。 指名读读!‎ ‎6.小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 来理解诗意。‎ ‎7.学习第三、 四句。 运用学习一二句的方法, 自学这两句诗, 同桌互助。‎ ‎8.师点拨, 理解“出”。‎ ‎9.说说整首诗意, 想象画面。‎ ‎10.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 跟课件读, 指名读, 男女分组读, 齐读, 师引读,‎ 师生配合读。‎ 板 块 四 四、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过渡。 2. 播放视频: 李白是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说说诗人当时的感受?‎ 师讲解。‎ ‎2. 比一比, 看谁最先把这首诗记住? ①快慢赛读 ②轻重赛读 ③快乐读 ‎3. 感情朗读, 背诵全诗。 配课件音乐 ‎.4.(1) 出示课件: 生字“断、 楚、 孤、 帆”。 说说书写这 4 个生字要注意些什 么?‎ ‎(2) .师范写 (3) .写在《写字本》 上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望天门山》 教案 教学目标:‎ 34‎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望天门山》 的网络课件, 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 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 学生准备: 朗读古诗, 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 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 巧妙引诗文 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 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师: 早在唐朝时, 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 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 一诗, 现在请大家 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 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 配乐,‎ 李白诵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 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 有何感叹?‎ 指名答: 天门山真雄伟啊!‎ 长江真浩瀚啊!‎ 天门山真险峻, 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 真是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 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 大家看得仔细, 说得更好, 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了诗中内容。‎ 34‎ ‎ 听说你们很聪明,‎ 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 山), 什么字? 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 喜欢游山玩水吗?‎ 都游过哪些山? 还想去游哪些山?‎ 今天, 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 怎么样? 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 书: 望天门山。‎ 二、 初读知大意 ‎1、 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现在再去过难关, 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诗吗? 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 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 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 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再去 读读、 找找、 划划。‎ 反馈: 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日。‎ ‎3、 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 来展示一下吧, 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 好, 该做些什么准备? (读诗、 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 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 样画? 有何依据?‎ 三、 品读悟诗情 ‎1、 师也画一画, 板画天门山。 这是——? 天门天门, 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上的门, 可见天 门山怎么样呢? (山: 高大雄伟、 陡峭险峻)(介绍天门山)‎ 是呀, 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 大自然真是 34‎ 鬼斧神工哪!‎ ‎2、 师板画江水回旋、 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 (水) 怎样的水? (碧水) 碧水还可以说 什么水? (清清的水、 绿绿的水、 干净的水„„) 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 由于山势的 阻挡, 产生回旋, 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 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水狠狠地、 猛烈地撞击岩 石, 发出哗哗、 很响的、 震耳欲聋的声音„„) 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水: 碧绿、‎ 波浪滔天, 滚滚东流)‎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 叫什么? (楚江) 楚江又叫什么? (长江) 在古代, 长江在天门山 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 被称为楚江, 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 被成 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 诗。 你也想读读吗? 我们比赛读, 你们不先练练吗? 指名几位生读, 评读, 评出优胜者。‎ ‎3、 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 山的磅礴, 诗里还有写山的吗? (两岸青山相对出) 这又是怎样 的山呢? 师板画两岸的青山, 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 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 怎样的小船? 怎么行驶的? 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诗人李 白在这船上欣赏风景, 被美景陶醉了, 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孤帆日边来。) 师做手势范读, 生练读, 男 女生比赛读, 齐读。(老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既然大家都画出了这首诗, 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画上的景物说一说, 谁来啊?‎ ‎(注释: 中断: 从中间断开。 至此: 又作“直此”。 回: 回旋, 打转。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 34‎ 开, 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 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 峙, 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旁边悠轻快驶来。‎ 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的画面。‎ 学生质疑: (师预设文题)‎ 生 A: 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 怎么能用动词“出” 呢?‎ 生 B: “出” 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 你们所提出的问题, 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 把这句诗改为: “两岸青山相对立” 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 表示不赞成。‎ 师: 为什么不好, 用“出” 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 却张嘴结舌。‎ 师: 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 孤帆顺流而下, 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 显现出愈来愈清晰 的身姿, 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 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 A: “出” 比“立” 好, “立” 给人感觉呆板, 而“出” 给人感觉活跃。‎ 生 B: “出” 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 C: “出” 给了我们动感, 天门山由远到近, 由渺小到高大, 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 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 一个“出” 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更 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5 吟诵背诵古诗, 默写并展示自己的画作。‎ ‎(1) 美的诗, 能积累下来吗? 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 指名背, 齐背。‎ ‎(2) 大家会背了, 那会写吗? 请大家把这首诗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默写在刚画好的图画上,‎ 给自己的画配上诗, 好吗?‎ ‎(3) 3、 请同学上台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 拓展升感情 34‎ 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 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学生点击网络资源学习:‎ ‎(白, 眉州(今四川) 人, 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以豪放著称, 现存诗歌 将近 1000 首, 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 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 给同学们欣赏。 试与同学共同吟诵: 《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 不但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诗歌, 历史上好 友其他很多诗人也写过歌颂和赞美长江雄奇壮美的诗词, 老师收集了一些名句, 你愿意同我 一起分享吗? 读有关长江的诗词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 长江不肯向西流. ——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 通过读诗, 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都描写了长江水波浪滚滚, 气势磅礴的雄奇壮美的景象。 我们都不由得赞叹: 祖国的山水真 美啊!‎ 结语留言:‎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夺奇葩, 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还有很多诗人和 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 千古流传, 等着你们去欣赏, 去诵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水也是无比 壮美, 江山如此多娇, 也等着大家去欣赏, 去歌颂赞美呢! 请在留言板抒发你的感受和收获 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案 ‎【教学目标】:‎ 34‎ ‎1 、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2 、 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受诗的意境,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 难点】:‎ ‎1 、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2 、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 、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2 、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在杭州, 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 亲爱的同学们, 你 们去过西湖吗? 今天, 陈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 《动人的西湖》)‎ 旁白: 西湖的美景, 晨昏各异, 四时不同。 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 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 番风味呢? 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 是啊! 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 吸引了无数游客。 从古至今, 有无数文人雅士 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 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 雨》。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在 西湖上饮酒, 开始是天晴, 后来下雨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苏轼) 你了解苏轼吗?‎ ‎(生答。 师补充: 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 用现在的话来讲, 就是当杭州市的市 长。 他在此为官期间, 关心人民的生活, 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曾无数 次在西湖漫步, 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 34‎ ‎ 一同去领 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 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 生齐读诗歌。‎ ‎5、 针对诗歌, 学生质疑, 师相机板书。‎ 三、 精读诗歌:‎ ‎1 、 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 ) 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 )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 水光潋滟)‎ ‎(3 ) 课件出示: 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 瞧! 这就是晴天的西湖! 在万里晴空下, 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 微风徐徐 吹来, 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 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湖面“水光潋滟”。‎ ‎(4 ) 你读懂“潋滟” 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 ) 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 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6 ) 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 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 ) 晴天的西湖真美啊! 假设你就是苏轼, 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 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 亭中, 迎着徐徐的微风, 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 你还会看到哪 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 开得正艳的桃花、 欢唱的鸟儿、 鱼儿在水中嬉戏、‎ 34‎ ‎ 人们在湖中荡舟„„)‎ ‎(8 ) 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 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 (带着体会个别读, 全班 读。)‎ 一个“好” 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 好)‎ ‎2、 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 晴天的西湖真美! 看着眼前的美景, 诗人有些陶醉了。 看着看着, 不知不觉, 湖面 上悄悄下起雨来, 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 雨中的西湖图片。)‎ ‎(1 ) 冥想: 闭上双眼, 在雨声中尽情想象, 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 (播放音乐: 《雨中西湖》。)‎ ‎(2 )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 ) 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 (课件出示: 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 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 雨后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 雨后的青山, 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 它们 如轻纱一般, 随风飘动, 若有若无。 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 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 ) 你读懂“空濛” 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 (课件出示)‎ ‎(5 ) 如此美丽的景色, 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奇。)(板书: 奇)‎ ‎(6) 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 二句。‎ ‎3 、 学习古诗的三、 四句。‎ ‎(过渡: 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 他触景生情, 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 三四句。)(课件出示: 诗歌三、 四句。)‎ ‎(1) 你从三、 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 你了解“西子” 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4‎ ‎(3) 西施有多美呢? (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 不管什么时候, 西施都很美。)‎ ‎(4) 想见一见西施吗? (课件出示: 西施图片。)‎ ‎(5 ) 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西施呢?‎ ‎(6 ) 导读: 西湖之美, 何止晴天雨天, 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 一日的清晨黄昏, 景色各异,‎ 美不胜收, 所以, 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 四句。(板书: 淡妆浓抹总相宜) 正 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 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 西子湖)‎ 读到这里, 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 、 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 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 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 美丽。 想想, 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 、 带着体会读诗。‎ ‎6 、 指名读诗, 配乐齐读诗歌。‎ ‎7 、 齐背诗歌。‎ 四、 拓展延伸:‎ ‎1 、 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 ) 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 )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 、 积累这首诗歌。‎ 五、 课堂小结:‎ 今天, 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 其实, 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 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 老师相信, 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 (好)‎ 34‎ 西子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 (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 诗。‎ 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 感受诗人笔下的月 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 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 “白银盘”和“青螺”, 感悟诗境, 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 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 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 这节课, 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 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 看一 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 文, 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 洞庭湖,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绵延八百里,‎ 34‎ 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 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 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 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 在月 光照映下, 湖面迷迷蒙蒙, 不是 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 宁静、和谐;湖上无风, 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 银辉 34‎ 下, 青翠的君山, 清澈的湖水, 浑然一体, 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 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 诗中有画, 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 读诗要欣赏诗中精 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 如诗如画, 品诗赏画, 古诗词文字精简, 给读者留下了非 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 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 丰富了诗句 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 ‎(三)对比读, 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 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 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 不仅可以加 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 ‎(四)延伸读, 升华美。‎ ‎1、投影映示:‎ 34‎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 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 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 白浪滔天时, 来往船 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 72 位螺姑娘 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 结成一个个小岛, 后来连在一起, 就成了今 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 风浪阻于洞庭山。 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 二妃悲痛欲绝, 扶竹南 望, 涕泪纵横, 点点泪珠洒于竹上, 呈现斑斑点点, 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 长的“湘妃竹”, 也叫“斑竹”。 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 葬于此地, 故在君山东麓 有二妃墓。 民间有诗曰: “禹帝南巡去不还, 二妃幽怨云水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 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 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 旁坚石柱, 上刻 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 山竹 诸斑泪一人”。 二妃称为君妃、 湘妃, 为了纪念她们, 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 也 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 船过君山时, 忽然风浪大作, 始皇大怒, 说: “我真命天子行舟, 本应风平浪静,‎ 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 他便问左右: “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 君山。 始皇一听愈加恼怒, 说: “普天之下, 唯我为„君‟, 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 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 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 今临湖石壁上仍 34‎ 可见一石印, 长 1 米, 宽 0.8 米, 字迹依稀可辨, 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 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 诗中有诗, 诗外有诗, 以诗带诗, 以诗比诗, 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 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 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 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 运用对比的方法。 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 演绎精彩的朗读。 这是教学 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 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望洞庭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 5 个生字,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 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 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 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 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亍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 从“望” 角度来写的, 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 洛阳人, 它的诗通俗清新, 富有民歌特色, 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乊作。 2 、‎ 初读:‎ 34‎ 自由读诗, 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 正音: 潭、 磨、 螺。‎ 齐读。‎ ‎3、 精读感情( 抓住字眼、 想象意境) :‎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感受“和” ──和谐、 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 ‎(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 不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 显得十分宁静、 和谐) 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 这“两” 谁不谁? ( 湖光不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 , 水月澄洁,‎ 一片宁静的氛围, 一派和谐乊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 感受“镜未磨” ──风平浪静。 ( 未: 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 你读出来了吗? ( 把“潭面” 比作“铜镜” )‎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 有些模糊, 有些迷蒙。 为什么? ( 一是月光下丌真切; 二是 浩阔湖面, 涟漪轻起, 波光粼粼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 感受“遥望” “银盘青螺” ──自然乊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 边读边想象, 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 想象: 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 看着它, 你有什么 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 指什么? “一青螺” 呢? 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 水白山青, 相依相伴, 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 大自然如同精妙 绝伦的工艺珍品, 让人爱丌忍释, 好一派秀美柔和乊景。‎ 朗读、 背诵。 ( 指名有感情读背, 因已有基础, 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 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 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4‎ 能力目标: 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 感受诗人笔下的月 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 白银盘和青螺, 感悟诗境, 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 、 资料搜集: 作者刘禹锡的生平、 君山的传说 ‎2、 电化教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磁带 ‎3、 实物准备: 白盘子、 青螺 ‎1 、 教学过程:‎ ‎(一) 整体读, 感知美。‎ ‎1 、 导入: 同学们,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 山青水秀, 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 我 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 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 看一看。‎ 板书: 望洞庭 ‎2、 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 唐代思想家、 政治家、 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 兼擅 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 洞庭湖,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绵延八百里, 烟波浩淼, 水天相 接,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 ‎3、 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 整体感知美。‎ ‎4、 自己练读, 达到正确、 流利。‎ ‎5、 同位互查读, 力争人人过关。‎ ‎(注: 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 何以至千里, 熟读古诗, 人人过关, 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 34‎ ‎(二) 理解读, 洞察美。‎ ‎1 、 导入: 学习古诗, 意在读出它的韵味, 它的意境, 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 学生各抒己见。‎ ‎3、 学生读诗, 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 ) 自由理解。‎ ‎(2) 小组内研讨。‎ ‎(3) 全班交流。‎ ‎(相: 相互和: 和谐镜: 铜镜, 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 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 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 在月 光照映下, 湖面迷迷蒙蒙, 不是很清楚,‎ 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 凭借课文插图, 叙说古诗大意。‎ ‎(1 )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发挥想象, 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 小组内练说, 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 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 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 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 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 洞察艺术之美。 [‎ ‎(古诗大意: 秋夜,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 与明月 的清光交相辉映, 显得十分宁静、 和 谐;湖上无风, 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 银辉下, 青翠的君山, 清 澈的湖水, 浑然一体, 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十分惹人喜爱。 )‎ ‎5、 练读, 读出诗的韵味, 感受诗的意境。‎ ‎(1 ) 自由练读, 想象画面。‎ ‎(2) 同位赛读, 欣赏插图。‎ 34‎ ‎(3) 展示评读, 美化诗境。‎ ‎6、 背诵古诗, 水到渠成。‎ ‎(三) 对比读, 深化美。‎ ‎1 、 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 和。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 对比读, 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 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 自由理解的基础上, 同位交流。‎ ‎4、 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 湖面才会如此宁静、 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 水, 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 正因是在皓月 银辉下。 )‎ ‎5、 再读原诗, 深化美。‎ ‎(四) 延伸读, 升华美。‎ 一、 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在杭州, 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 亲爱的同学们, 你 们去过西湖吗? 今天, 陈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 《动人的西湖》)‎ 旁白: 西湖的美景, 晨昏各异, 四时不同。 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 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 番风味呢? 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 是啊! 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 吸引了无数游客。 从古至今, 有无数文人雅士 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 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 雨》。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在 西湖上饮酒, 开始是天晴, 后来下雨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苏轼)‎ 34‎ ‎ 你了解苏轼吗?‎ ‎(生答。 师补充: 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 用现在的话来讲, 就是当杭州市的市 长。 他在此为官期间, 关心人民的生活, 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曾无数 次在西湖漫步, 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 一同去领 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 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 生齐读诗歌。‎ ‎5、 针对诗歌, 学生质疑, 师相机板书。‎ 三、 精读诗歌:‎ ‎1 、 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 ) 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 )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 水光潋滟)‎ ‎(3 ) 课件出示: 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 瞧! 这就是晴天的西湖! 在万里晴空下, 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 微风徐徐 吹来, 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 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湖面“水光潋滟”。‎ ‎(4 ) 你读懂“潋滟” 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 ) 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 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6 ) 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 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34‎ ‎(7 ) 晴天的西湖真美啊! 假设你就是苏轼, 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 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 亭中, 迎着徐徐的微风, 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 你还会看到哪 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 开得正艳的桃花、 欢唱的鸟儿、 鱼儿在水中嬉戏、 人们在湖中荡舟„„)‎ ‎(8 ) 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 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 (带着体会个别读, 全班 读。)‎ 一个“好” 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 好)‎ ‎2、 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 晴天的西湖真美! 看着眼前的美景, 诗人有些陶醉了。 看着看着, 不知不觉, 湖面 上悄悄下起雨来, 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 雨中的西湖图片。)‎ ‎(1 ) 冥想: 闭上双眼, 在雨声中尽情想象, 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播放音乐:‎ ‎《雨中西湖》。)‎ ‎(2 )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 ) 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 (课件出示: 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 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 雨后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 雨后的青山, 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 它们 如轻纱一般, 随风飘动, 若有若无。 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 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 ) 你读懂“空濛” 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 (课件出示)‎ ‎(5 ) 如此美丽的景色, 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奇。)(板书: 奇)‎ ‎(6) 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 二句。‎ ‎3 、 学习古诗的三、 四句。‎ 34‎ ‎(过渡: 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 他触景生情, 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 三四句。)(课件出示: 诗歌三、 四句。)‎ ‎(1) 你从三、 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 你了解“西子” 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 西施有多美呢? (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 不管什么时候, 西施都很美。)‎ ‎(4) 想见一见西施吗? (课件出示: 西施图片。)‎ ‎(5 ) 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西施呢?‎ ‎(6 ) 导读: 西湖之美, 何止晴天雨天, 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 一日的清晨黄昏, 景色各异,‎ 美不胜收, 所以, 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 四句。(板书: 淡妆浓抹总相宜) 正 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 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 西子湖)‎ 读到这里, 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 、 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 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 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 美丽。 想想, 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 、 带着体会读诗。‎ ‎6 、 指名读诗, 配乐齐读诗歌。‎ ‎7 、 齐背诗歌。‎ 四、 拓展延伸:‎ ‎1 、 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 ) 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 )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 、 积累这首诗歌。‎ 五、 课堂小结:‎ 今天, 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 其实, 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 34‎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 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 老师相信, 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并能背诵。‎ ‎3、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的热爱。‎ ‎4、 通过理解诗句, 感受自然之美, 语言文字之美, 陶冶学 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 了 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将自己感受到的美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出来 教学:‎ 学生:课前预习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一位诗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 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学生:苏轼)‎ 师:现在我们再来了解有关苏轼的其它资料(出示作者简 介)。‎ 师: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做官, 他被西湖的美丽风光深深吸引,‎ 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的古诗,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机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34‎ 二、题目分析 ‎1、 出示问题: 读完题目 , 你读懂了 什么? (指名回答)‎ ‎2、 总结。‎ 三、诗意理解 ‎1、 师: 西湖的天气瞬息万变, 那么西湖的景色又发生了 什 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西湖晴天和雨天下的风景。‎ 请你们认真看,看看晴天和雨天的西湖风光特点有何不同?‎ ‎2、 播放课件。 (抽生说一说西湖美丽风光的不同特点)‎ ‎3、 师: 诗人如何用诗句描绘这样的画面? 引出古诗第一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理解句意。‎ ‎4、 师: 看到这样各具特色的美景, 作者想起了 谁? (西施)‎ ‎5、 出示课件, 了 解西施。‎ ‎6、 作者想到了 美女西施, 情不自禁, 吟诵了 诗句, 出示课 件,理解句意。‎ ‎7、 出示课件, 再读古诗, 抽生再说一说诗意。‎ ‎8、 问题: 你能根据诗意找出西湖与西施的共同点吗?‎ 从诗中你体会到了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相机板书)‎ 四、拓展升华 ‎1、 师: 不光苏轼喜欢西湖, 赞美西湖, 古代的文人墨客,‎ 也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句, 我们一起来读两首吧! 出示课件:‎ 学生齐读,教师简单解释诗意。‎ ‎2、 师: 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正是西湖十景中“苏堤春晓、 曲 院风荷”, 现在, 我就带领大家到西湖去, 去欣赏西湖有名的十 处景观。播放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3、 师: 同学们, 欣赏完西湖美丽的风光, 此时此刻, 你最 想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4、 师: 同学们说的真好! 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 我希望你 34‎ 们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 ‎1、 搜集有关“西湖十景” 的诗句。‎ ‎2、 背默古诗, 用自己的话和同桌交流古诗大意。‎ 六: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 西施 晴天 浓妆 雨天 淡妆 美景 美人 ‎(热爱、 赞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读“亦、 妆” 两个生字, 借助有关注释, 结合课外资料, 正确理解重点词 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2、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 并背诵。‎ ‎3、 体会诗人奇妙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感受西湖之美。‎ ‎4、 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认读了“亦、 妆” 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2、 逐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1、 体会诗的意境。‎ ‎2、 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PPT 课件 34‎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由景入诗。‎ ‎1、 俗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你去过杭州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 西湖的美景吧。‎ ‎(课件播放西湖的美丽图片)‎ ‎2、 观赏了西湖的美景, 请说说西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有什么感受?‎ ‎3、 导入课题: 是呀, 西湖是一首诗, 一幅画, 一个美丽的故事。 宋代诗人苏轼 在杭州为官时, 除了造福百姓, 也被西湖的美景深深地陶醉, 写下了不少赞 美的诗篇。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他写的描写西湖的经典名篇《饮湖上初晴后 雨》。 这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懂了题目的意思再读题目。‎ 一、 自主读诗, 领会诗意 ‎1、 请同学们打开书, 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 出示生字卡片, 生自主交流识记生字“亦、 妆”。‎ ‎3、 同桌互相读, 要认真听别人读,若读错了要当小老师教读。‎ ‎4、 师检测读书情况, 抽生读并评价。‎ ‎5、 请学生试着用以前读诗的方法自由读出诗的韵味。‎ ‎6、 古人读诗, 摇头晃脑,非常有韵味,一起来读出诗的节奏美。(出示课件)‎ ‎7、 咱们以前学过很多古诗, 相信你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解诗意思的方法。 请介 绍一下(借助注释、 查阅资料、查字典、问同学等)‎ ‎8、 学习小组合作, 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 师随机点拨。‎ 三、 品读诗句 ‎1、 感受晴天西湖的秀美。‎ ‎(1) 诗中哪一句写出了晴天西湖的美景? (课件出示句子)‎ ‎(2) 读诗想象画面: 水光潋滟是什么样子的? (欣赏课件) 生说画面。‎ ‎(3) 引导生用别的词来表现(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等)‎ ‎(4) 夏日, 如果你和诗人来到西湖荡舟游玩, 除了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 还会 看到什么? 引导生说句子。(鱼,荷花等)‎ 34‎ ‎(5) 看到这么美的湖光山色, 你想怎么夸晴天的西湖? 诗中用了哪个字概括?‎ 板书晴好 ‎(6) 假如你此时泛舟湖上, 你的心情怎样? 想象画面把这种感觉带进诗里读出 来。(抽生读|、 齐读等)‎ ‎2、 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 过渡: 正当诗人被西湖晴天的美景深深吸引的时候, 这时下起了蒙蒙细雨, 哪 句雨了雨天的景色(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1) 生理解“亦、奇”的意思。板书雨奇 ‎(2) 理解“空蒙”。 西湖的群山在云雾迷茫时, 又会是怎样? 让我们来欣赏一 下。‎ ‎(3)生用完整的句子谈画面。(下起了雨, 西湖的群山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如 同神话中的仙境,好象批上一层薄薄的轻纱。生读出想象的画面师适时指导。)‎ ‎(4) 师引读诗句 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柔美了,诗人不禁吟诵:生接读。‎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花更鲜艳了,诗人不禁赞叹:生接读。‎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草更娇嫩了,诗人不禁感叹:生接读。‎ 小结: 西湖晴天的景色恰恰好, 雨天的景色也很奇特。 如此美景难怪诗人心情 大好。男生阳光、开朗读晴天的诗句,女生柔情似水读雨天的诗句。‎ ‎(5) 练习说比喻句。 这么迷离的西湖, 你想把她比作什么? 用“好像、 仿佛、‎ 如同”等说一说。‎ 四、揣摩语言,感悟诗情。‎ ‎1、 诗人把西湖比作什么? 请齐读后两句。(课件出示后两句)‎ ‎2、 介绍西子。 西子即西施, 是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出示课件) 所以今 天很多人把西湖又叫做西子湖或西子姑娘。‎ ‎3、 淡妆指的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 那浓抹又是什么时候? 淡妆或浓抹适合西子 姑娘吗?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4、 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 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西施无论略施粉黛还是浓妆艳 抹都是那么楚楚动人, 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 无论春天还是秋天都如此神 34‎ 齐美丽,所以诗人如此感叹,生接。‎ 五、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1、 让我们和苏轼一起坐在船上, 快乐的感受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 齐读古诗。‎ ‎2、 同学们, 读诗就是和诗人一起体验, 一块创作, 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醉意,‎ 读。‎ ‎3、 练背。 赞美西湖的诗句不胜枚局, 但是苏轼对西湖的赞美是无人能比的, 让 我们把着千古名句永远记在心间吧。请同学们齐背古诗。‎ 六、拓展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件出示。‎ 七、 作业: 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提示自学古诗方法。 一读通、 二明意、‎ 三悟情。‎ 八、读本单元导语,培养生的爱国情感。‎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雨亦奇 ‎ ‎ 3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