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第21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第21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

‎21 古诗三首 ‎  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出塞》《凉州词》为唐代边塞诗,《夏日绝句》为怀古诗。‎ ‎《出塞》的大意是:从秦汉以来,明月就这样照耀着边关,征战万里、守卫边关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健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课文选取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盛唐时期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 、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保家卫国的情怀。诗的大意是: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人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这是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在外征战的人们,又有几人能平安归来?诗中写到的葡萄酒、夜光杯等西域物品,充分展现了极富特色的边塞风情。诗的后两句抒发了将士即将奔赴沙场、为国献身、无所畏惧的豪迈感情。‎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诗的大意是: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最后两句用了项羽拔剑自刎的典故,借古喻今,表达了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 课文的插图有边关、长城、古战场,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 ,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本首诗的生字,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 ‎4.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5.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2.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意境,想象画面。了解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 ‎2.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古诗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圈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 。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一些容易误读、误写的生字,如:“塞”可以通过扩词“边塞 、要塞”来理解字义;“秦”是前鼻音,“征”是后鼻音;“将”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 ‎2.阅读教学 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朗读,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情感。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在读正确字音、读通诗文的同时整体感知,自悟诗歌大意。‎ 借助注释,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三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都离学生的认知世界较远,适当补充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和《凉州词》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祖国边塞的自然环境,戍边将士的生活,以及一些名将的故事。理解《夏日绝句》时,可以适当补充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 古诗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尝试借助注释等初步理解诗歌大意;接着,进行疑难交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借助相关资料等理解诗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积累古诗。‎ ‎3.表达运用 本课的三首古诗,在写法表达上各有千秋。值得注意的是《出塞》一诗中,诗人运用的互文修辞。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形式为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分别说的两件事,实际上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表达一个完整句子的意思。如《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就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秦”“汉”“月”“关”四个字交错使用,翻译时应译成“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其中蕴含的意思是“明月依旧,关塞依旧,但已物是人非”。理解互文修辞,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学习古诗文。‎ ‎1.课前搜集诗人以及诗歌背景相关资料。‎ ‎2.通过注释和词典,能大致读懂诗意。‎ ‎3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能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出塞》,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 图片展示,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展示美丽的塞外风光的图片或视频。‎ ‎2.谈话:从这样平静美丽的自然风光上,你能想象在古代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吗?‎ 这样美丽动人的风光,在古代,却可能是战士们马革裹尸的战场。我国在秦汉时期便修筑长城防止外敌入侵,直到唐朝,边疆地区的战事都不曾断过,战士们保家卫国、热血奋战,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被历代诗人记录在笔下,流传后世。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3.结合展示的资料,读一读《出塞》的诗题,想一想,“出塞”是什么意思?‎ ‎《出塞》是乐府旧题,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 塞:边关要塞。‎ 出塞:到边疆戍守边关。‎ ‎4.介绍作者,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家天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被称为“七绝圣手”。其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板块二 自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富有感情和节奏。‎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是否带有感情和节奏,相互纠正读音。 ‎ ‎“征”为翘舌音,“塞、催、醉”是平舌音,“将”是多音字。‎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征、词、催、 项” 是左窄右宽的结构;“塞、秦、催、雄” 横画较多 ,提示学生写紧凑 ,不要漏写,注意横画间的距离要匀称。‎ ‎4.教师范读《出塞》,注意节奏停顿。全班齐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结合注释和资料,读懂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6.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写诗人希望能有一个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人,带领战士们防守边关,保卫国家和平、人民幸福。‎ 板块三 品读诗文,研读古诗 ‎1.逐句展示古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诗。让学生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再点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①,万里长征人未②还③。‎ 词义:①关:边关。‎ ‎②未:没有。‎ ‎③还:归来。‎ 句意: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①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描写的“征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征人所处的地方远离家乡,环境孤寂、荒凉。和他们作伴的只有明月和边关。他们一定很想早日结束战事,回到家乡。‎ ‎②根据句子的翻译,给学生拓展“互文”修辞。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能不能翻译成“秦朝的明月照耀着汉朝的边关”呢?‎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边关”的意思,实际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 拓展示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 意思是: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喜。‎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意思是:千里万里冰原封连,千里万里雪花飘舞。‎ ‎(4)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让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句的意思,再点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 但使④龙城飞将⑤在,不教⑥胡马⑦度⑧阴山⑨。‎ 词义:④但使:只要。‎ ‎⑤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⑥教:令,使。‎ ‎⑦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⑧度:越过。‎ ‎⑨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句意: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拓展思考: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们也在盼望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能带领他们早日赢得战争。秦汉时期本领超群的将军层出不穷,诗人为什么独独提起李广?他是怎样的一位将军呢?‎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在对战匈奴的战争上,颇有功绩。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3.可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王昌龄的殷切希望,借人民希望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在,表现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4.讨论交流:如果有像李广这样英勇善战的将军,来带领战士们对抗匈奴,那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那么,战争就会早日结束,战士们就能早日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国家就会更加太平,人民都能安居乐业了。‎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背诵诗文。‎ ‎2.小结:《出塞》是一首边塞诗,写出了历史虽然在变迁,征战却依然存在的现实,全诗雄浑开阔,气势磅礴,用平凡的语言抒发了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愿望——多出一些像“龙城飞将”这样的良将来保太平,让人们早日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3.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 ‎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1.学习《凉州词》,正确认读生字,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的意思。‎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块一 复习导入,学习《凉州词》‎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请同学们一起背诵《出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唐朝诗人王翰的边塞诗《凉州词》。‎ ‎“凉州”是地名,在今天的甘肃武威一带“凉州词”是盛唐时候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起源于凉州一带,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2.认识诗人。‎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代表作有《凉州词》《春女行》等。‎ ‎3.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结合上一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自由诵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4.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停顿。‎ ‎5.全班齐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板块二 品读诗文,研读古诗 ‎1.逐句展示古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学生齐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进行讲解。‎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②饮琵琶马上催③。‎ 词义:①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②欲:将要。‎ ‎③催:催人出征。‎ 句意: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①品读意象。感悟 “葡萄酒”“夜光杯”“琵琶”为代表的浓浓的西域风情,感受宴会气氛的热烈。(课件相机展示相关元素)‎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玉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 ‎②人们正要举杯欢饮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战事发生了。从“欲饮琵琶马上催”可以看出来。“马上”的意思是马背上。‎ ‎③讨论:多么豪华的盛宴,多么热闹的聚会场景,战士们在这一刻似乎可以放下紧张的战事,尽情欢饮,可是紧接着琵琶声传来了,一声比一声急促的琵琶在催促什么?。‎ ‎①快尽兴畅饮。②快奔赴战场。③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④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转折。采用对比的写法,将美味的葡萄酒和催人出发的琵琶声相对比,写出了战事的紧张和战士的身不由己。‎ ‎(2)学生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进行讲解。‎ 醉卧沙场④君⑤莫笑,古来征战⑥几人回。‎ 词义:④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⑤君:你。‎ ‎⑥征战:打仗。‎ 句意: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讨论: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着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如此美酒,不可辜负。即使醉倒在战场又何妨?这次出征为国效力,本就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7)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将士们建功立业、保家卫国、为国献身、无所畏惧的豪迈情绪。‎ ‎2.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凉州词 ‎2.小结:《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 ‎3.拓展: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胸怀壮志,精忠报国,这样的豪情壮志感动了无数诗人,他们写下了很多壮丽的边塞诗。教师再向学生拓展古诗,引导学生积累优秀诗篇,提升文学素养。‎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三课时 ‎1.学习《夏日绝句》,正确认读生字,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3.通过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板块一 动漫导入,激发情趣 ‎1.导入:出示动漫《秦时明月》的相关图片以及主题曲“这红尘的战场,千军万马,有谁能称王”。秦末汉初是一个诸侯争霸,战火弥漫的年代,是一个尔虞我诈,儿女情长被无情割裂的年代。这个动漫正是以秦末汉初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背景的,那么可以说说你们最喜欢的人物吗?为什么喜欢他呢?说一说他的故事吧。老师喜欢的是项羽。(出示项羽图片)‎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起义反抗暴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 当时,乌江亭长劝告他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但是,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愿离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讨论:你们听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觉得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学生说。‎ 他无愧是西楚霸王,一身铮铮铁骨,即使死也要和敌人抗争到底。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令人钦佩、赞叹。‎ ‎2.我想每个人的心中有对英雄不同的解读方法,有不一样的看法。几百年前,有一位女诗人,写了一首诗,对项羽的评价很高。这位诗人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作品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3.李清照途径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时,痛国伤时的她生发了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诗《夏日绝句》。让我们走进诗人,去学习这首古诗吧。‎ 李清照生于南北宋之交,她目睹宋朝统治着仓皇南逃,而北方的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在路过乌江时,她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了这首诗。‎ ‎4.解读诗题《夏日绝句》。‎ 绝句是一种体裁,绝句每首四句话,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夏日绝句”的意思就是写在夏天的绝句。‎ ‎5.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板块二 品读诗文,研读古诗 ‎1.逐句展示古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课件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讲解词意和句意。‎ 生当作人杰①,死亦②为鬼雄③。‎ 词义:①人杰:人中的豪杰。‎ ‎②亦:也。‎ ‎③鬼雄:鬼中的英雄。‎ 句意:活着就要当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①请同学们从这两句诗中找出赞颂项羽英雄气概的两个词语。(提示:生——人杰;死——鬼雄)。‎ 人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我是如何才得到这天下的?)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 鬼雄:出自屈原楚辞《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身体虽然死亡,精神则永远不灭,你刚强的魂魄依然是鬼群中的英雄)。”‎ ‎②除了“人杰”“鬼雄”,你还能想到哪些和项羽有关的词语?‎ 拔山盖世:项羽曾说自己的力量足以拔起一座大山,自己的气概足以超越天下人。形容力大无穷,无人能比。‎ 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就命令士兵把锅都打破,把船都弄沉,激励士兵拼死作战,不打胜仗决不生还。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讨论:我们学了这些关于项羽的知识,你对项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吗?大家讨论交流。‎ ‎②品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至今思④项羽,不肯过江东⑤。‎ 词义:④思:思念。‎ ‎⑤江东长江在安徽芜湖、江苏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左人习惯互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句意: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5)“不肯过江东”的“不肯” 能改为“不能”“不想”“不愿”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不肯”表现了项羽不过江东的坚决,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信念和气节,如果换成其他词就不能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了。‎ ‎2.讨论:李清照借项羽自刎乌江的典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面对危难的境地,一千多年前的项羽选择了自刎乌江,不肯苟且偷生;一千年多后的南宋朝廷,却不思进取,苟且偷生,只顾逃跑而丢弃祖国大好河山。李清照借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精神讽刺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3.小结:这首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而在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现了诗人希望积极应战、击退敌人、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4.讨论交流: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应当做一个怎样的人?‎ 做一个顶天立地,英勇坚强,坚决维护祖国大好河山的人。‎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背诵诗文。‎ 凉州词 ‎2.小结:这三首诗都写在战乱年代,让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感觉非常遥远。和平来之不易,在安定和平的环境里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对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吟诵是学习诗文的基本法。“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人文素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的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报国激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豪情。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在教学时候,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想象,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画面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就这一点,教师没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创作的欲望;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些在以后的诗词教学中,都需要改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