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3 发布 |
- 37.5 KB |
- 8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教科版(2020年秋季学期使用)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1-3单元复习资料+测试卷+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单元复习资料及测试卷、备课参考每课知识点汇总 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声音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P5)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 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听钟鼓膜。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振动传达 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1.5用不同力度敲打音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强,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弱。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6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 振动越快,发出的 声音越高。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6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1.6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1.6 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报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报动的快慢改变了。 1.6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趙低。 1.7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1.8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8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第二单元 呼吸和消化 2.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文气管、肺、横膈膜等。 2.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 排出二氧化碳。 2.1吸气。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2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氯气不变 2.2一个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20 次左右。每分钟心跳80 次左右。 2.2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2.2人体需要的 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 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2.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2.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2.3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2.4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2.4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藎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 2.4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式可以分成生食和熟食: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另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 2.4我们常吃的主食有米饭、面条、馒头等,副食有肉、蛋、奶等,夏天常吃的凉菜中包含黄瓜、粉丝、粉皮等食物,从食物来源上分类,属于植物类食物。 2.4植物类食物有:谷物、水果、蔬菜等:动物类食物有:奶、奶制品、蛋、肉等。 2.5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5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5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 2.5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支持生长发育。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大豆、牛肉、鱼肉、鸡蛋、纯牛奶、开心果等。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2.5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防和糖类。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有:食用油、花生、核桃、猪肉、巧克力等: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有:大米、面条、果汁饮料、、烹调淀粉、马铃薯等。 2.5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各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藁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西红柿、四季豆、南瓜、花菜、芹菜等,盐是一种矿物质极其丰富的食物,水也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从食物中来。 2.5 如果把食物放在白纸上挤压、滑动,白纸上留下了油渍,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脂肪。在食物上滴碘酒,是为 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2.5想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我们可以采用看标签或查资料的方法。 2.5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2.5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6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2.6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2.6膳食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等。 2.6只有营养均衡,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的生活和成长。 2.6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比重是不一样的。 2.6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6谷物类、油脂类食物含有糖类和脂肪,可以给我们提供能量。 2.6奶制品、豆类、鱼虾类和蛋类等含有蛋白质,可以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2.6蔬菜和水果类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让我们保持健康。 2.6不偏食、不挑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2.7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2.7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 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 大臼齿(20个)。 2.7 门齿:用来切割食物:白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 食物。 2.7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大食 物在体内消化。 2.7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2.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2.8口腔:食物初步消化:食道特点:光滑且直,作用:输送食物到胃部:置特点:肌肉发达,有胃酸。作用:把食物变成食糜:小肠特点:5.7米长,有很多消化液,作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储存食物残渣,并吸收少量水分。 2.8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2.8 食物的旅行线路:食物>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一体外 2.8人体按工作类型分类可以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 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血液循环 系统:(心脏,血管) 呼吸系统:(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3.1物体都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3.1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1在做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实验时,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3.1 提供动力可以使小车启动,有阻力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3.2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2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3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3用橡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寓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4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3.4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仲得越长,示数也越大”的特征制成的。弹簧秤由:(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弹簧)五部分组成。 3.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3.4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量。 3.4跳板、健身球、撑杆和海绵垫、蹦床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3.5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5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3.5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利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3.6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 它们都具有能量。 3.6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 3.6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 一、判断题 1.轻轻打击大音叉与重一点打击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完全一样。( ) 2.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 ) 3.耳郭可以放大声音。( ) 4.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 ) 5.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没有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 二、选择题 6.用打击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 )。 A 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B 水面产生水波 C 无法判断 7.人体能感受振动的嚣官是( )。 A 眼 B 鼻 C 耳 D 口 8.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A 固体 B 气体 C 真空 9.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A 气流 B 直线 C 波 10.橡皮筋拉得越紧,拨弹时发出的声音越( )。 A 高 B 低 C 强 11.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 )。 A 强 B 弱 C 低 12.在打“土电话”时,为了让对方听清楚声音,我们要( )。 A、拉直“电话线” B、在电话线上放一个物体 C、用手托住听筒 13.敲击下面杯子,能发出高音的是( )。 A. B. C. 14.在设计和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该( )。 A.独自设计,独自致做 B.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分工合作 C.组长设计并制作,其他人围观 三、填空题 15.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16.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来描述。 17.从外到内,耳的结构是由( )、( )、( )三部分组成。 18.人说话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 四、连线题 19.请将耳朵的结构与功能用线连起来 五、实践与探究 20.根据下图所示,用“高→低”或者“低→高”来表示声音的变化规律。 (1) 请按1一7的顺序敲击长短不同的金属条,声音变化规律是( )→( )。 (2) 请按1一7的顺序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声音变化规律是( )→( )。 21.根据你在“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填写伸出桌面的尺子长度和音高变化的记录表,并写出结论。 * 空1答案:( ) 空2答案:( ) 结论: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 ),声音越( ) 22.“吉他”是小明最喜欢的乐器,它有六根粗细不同的琴弦。小明在演奏的时候通过拨动琴弦让吉他发出悦耳的声音。瞧,小明正在开个人音乐会呢! (1)小明演奏时拨动的琴弦越细发出的声音( )。 A. 越高 B. 越低 C. 越响 (2)为了让琴声更响亮,让听众们都能听到,小明应该()。 A. 用力拨动琴弦 B. 轻轻地拨动琴弦 C. 拨最粗的琴弦 (3)美妙的琴声通过( )传到人们的耳朵内。 A. 空气 B. 大地 C. 琴弦 (4)在这个音乐会上,人们不应该( )。 A. 安静地听 B. 精彩的时候大声尖叫鼓掌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 一、判断题 1.人呼一次气和吸一次气才算一次呼吸。( ) 2.在人的呼吸嚣官中,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 3.经常刷牙可以预防龋齿。( ) 4.鱼肉营养是很丰富的,只要吃鱼吃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就足够了。( ) 5.要使自己能获得均衡的各种营养,我们要不偏食,不挑食。( ) 6.有人说脂肪多吃会发胖易得病,所以含有脂肪的食物我全部不吃。( ) 7.吃自己觉得好吃的食物,就说明吃的有营养了,吃的科学了。( ) 8.记录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时,番茄炒鸡蛋应记为一种食物。( ) 二、选择题 9.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有油迹,说明该食物含有较多的(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10.鱼、肉、蛋、奶豆类食物所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11.下列食物中含有丰富糖类的是( )。 A、鸡蛋 B、米饭 C、肥肉 12.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鼻腔 B、呼吸系统包括消化道和肺 C、呼吸系统包括喉和气管 D、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13.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 ),肺的呼吸就会( )。 A、越多 加快 B、越少 加快 C、越多 减慢 D、越少 减慢 14.食物是通过( )运输到胃里的。 A、口腔 B、食道 C、小肠 15.食物开始消化的地方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16.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 )系统对食物中营养的消化和吸收。 A、呼吸 B、消化 C、循环 三、填空题 17.比较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会发现呼出的气体中( )和水蒸气增多了,( )减少了。 18.人体的消化嚣官中,( )最长。 19.成年人的牙齿可以分为( )种,其中的( )齿主要是嚼烂食物。 四、填图题 20.填出人体消化系统的名称 填空1:( ) 填空2:( ) 填空3:( ) 填空4:( ) 填空5:( ) 五、连接题 21.将下列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与功能连起来 糖类 A. 为人体提供能量 蛋白质 脂肪 B. 组成 人体的主要成分 六、科学实践 22.如图是模拟呼吸运动的模式图,请观察并根据实验情况回答问题: (1)在此装置中,气球代表( )玻璃管代表( ),橡皮膜代表( )。 (2)用手向上顶起橡皮模如图1,模拟的是( )(填吸气或呼气),此时肺的体积是( )(填扩大或缩小)。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 一、判断题 1.如图,垫圈越多,产生重力越大,拉动小车越快。( ) 2.我们还知道弓、弹簧等物体都有弹力。( ) 3.如图,气球能推动小车运动,是因为气球里空气的反冲力。( ) 4.在地面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地面发生摩擦。( ) 5.货车是用来运货物的,所以运的货物越多越好。( ) 6.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 ) 二、选择题 7.树上的苹果成熟要掉下来是由于受到自身( )的作用。 A、弹力 B、反冲力 C、重力 D、摩擦力 8.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挂钩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 A、不变 B、越大 C、越小 9.下面物体中,靠反冲力运动的有( )。 A、火车 B、汽车 C、冲天鞭炮 10.1牛顿相当于( )的力。 A、100克 B、1000克 C、200克 D、2000克 11.小车2秒钟行使了60厘米,如果想让小车3秒钟行使60厘米,可以( )。 A、加大拉力 B、减少载重量 C、减小拉力 12.下列现象中,增加了摩擦力的是( )。 A、滑冰 B、刹车 C、磁悬浮列车 13.人们搬运物体时,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是为了( )。 A、避免货物损坏 B、减小摩擦力 C、增大摩擦力 14.赛车的车身重心很低是为了( )。 A、节省材料 B、美观漂亮 C、行驶稳定 三、填空题 15.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为( )的单位,简称“牛”,用符号( )来表示。 16.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 );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 )。 1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 ),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 ) 18.飞行的子蛋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 )。 19.写出弹簧秤的结构名称 空1答案:( ) 空2答案:( ) 空3答案:( ) 四、连线题 20.(填序号) a---( ) b---( ) c---( ) d---( ) 五、探究题 21.下面是401班同学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实验记录。请填写完整。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空1答案:( ) (2)分析数据可知: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 )与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3)实验三次的目的是为了使实验数据更正确? 22.401班进行了撞击实验,记录如下表。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斜坡的同一位置释放 B.要在木块的起始位置和停止位置做标记 C.坡度高是用大车,坡度小时用小车 (2)实验结论: 坡度越大,释放小车时的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 ),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越( )。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 )。 教科版(2020新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备课参考 第一单元 1.听听声音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聆听周围的声音,需要学生边听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旁边的科学词汇供声音描述时参考的,学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描述。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 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管》来介绍人的发声器管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可以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现象,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表示振动。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倾听声音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安静。 2.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3.活动后小声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 4.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5.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资料阅读】 有趣的自来水管敲击实验 在水管的一端敲击水管,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或者三次的敲击声,这是由于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导致的,另一端的人听到的是声音通过钢管、水、空气分别传来的声音。声音在钢铁中每秒传播5200米,在水中每秒传播1500米,在空气中每秒仅能传播340米。可见,如果水管中无水,敲击水管另一端,传播介质是空气、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2次声音。如果水管中有水,传播介质为空气、水、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3次声音。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水管中是否有水。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 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对耳郭和耳膜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管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对现象的理解后总结出。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5.声音的强与弱 【教材简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完成表格后,可组织学生组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问题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6.声音的高与低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6课,是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敲击钢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将采用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音高。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根据你所使用的钢尺的长度来确定,课件内的长度仅供参考。 有条件的可以给每组 4 把钢尺,更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并按照学生活动手册中提示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 聚焦板块通过玩乐器,初步体验初步体验弦乐器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出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不同因素。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弦的粗细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乐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拨动不同的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手指按压再不同位置拨动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松紧,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但是,对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识不明确。 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教材简析】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纸”,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声音》单元复习 【教材简析】 《声音》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8课,第1课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强、弱、高、低、悦耳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第2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3课说明了声音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第4课,学生通过对耳朵结构的学习,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 5 课和第 6 课,学生们通过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了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和音高;第 7 课,学生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在对这些影响音高因素了解的基础上,第 8 课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声音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既具体又抽象的存在,通过《声音》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解开心中关于声音问题的疑惑,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声音的理解会得到不断加深,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材简析】 《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基础。在本课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管,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儿童在水底下憋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呼吸的思考及探究兴趣:无论白天晚上,我们时刻都在呼吸,不间断地呼吸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并呈现了一幅人体呼吸器管示意图,帮助学生思考与表达,同时为后续探索与研讨环节做辅助。 探索板块分两个活动层次,第一次层次引导学生用感官体验呼吸过程,理解呼吸包括“一呼一吸”,同时通过用手摸的方法发现呼吸过程中胸腔与腹部的变化。第二层次活动用人体呼吸模拟器模拟人体的呼吸,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器管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激发探究呼吸奥秘的兴趣。 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知道参与呼吸的器管及其作用,并期望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呼吸产生进一步的研究兴趣。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中,学生从身体结构入手,逐步发展到对感觉器管的认识,并能用看、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此外,学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感性认识,他们能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甚至有部分学生知道呼吸是为了得到氧气。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时人体外部和内部是怎样变化的”、“参与呼吸的器管有哪些”是模糊的、不完善的。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描述、交流活动发展对呼吸系统的新认识。 2.呼吸和健康生活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气和吸气。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引发对健康生活的思考。 聚焦板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我们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发现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呼吸次数,用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人体运动量越大,呼吸次数增加得越多。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呼吸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运动后呼吸增加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气体交换,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研讨板块,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人运动后会加快呼吸次数,知道锻炼可以增加肺功能,使我们人体更健康。同时通过测量脉搏初步了解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也会随着改变,明白人体的器管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拓展板块,通过资料阅读明白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的,所以经常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急促。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运动量越大,呼吸会愈急促这个规律。但是,对于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需要教师点拨,而对于用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且正确的测量呼吸次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1中每测一次都要做到及时记录,时刻提醒学生要保证自然呼吸状态测,测3次。 2.表格2中根据上课场地自己选择活动(一个活动量小一个活动量大,可补充在后面空白处)。 3.测量肺活量 【教材简析】 《测量肺活量》是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本单元分成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和变化,本课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课。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研讨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生活》,已经了解了人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肺活量》,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对肺活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每个同学测量三次,三个数据选择相同数值最大的那个数作为自己的肺活量值。 2.考虑到每个同学都需测量多次,建议增加下图活动记录,让学生对肺活量的取值有更清晰的认识。 3.表格内记录的是小组同学的肺活量,各小组的数据再汇总起来就是全班学生的肺活量数据表。 4.一天的食物 【教材简析】 《一天的食物》一课是《呼吸与消化》单元消化部分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记录一天吃的食物,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学习收集和整理有用信息,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食物。在记录、整理和分类活动中,使学生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为后续探究食物的营养,合理饮食健康生活做铺垫。 聚焦板块展示的食物图片隐含着人的食物构成是“丰富的”,呈现的问题“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忆一天的食物,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层次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记录一天的食物,通过统计小组或全班学生的食物,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第二层次引导学生确立分类标准,给食物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再次体会食物的多样性。 研讨板块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并认识到食物的分类方法是多样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要想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但孩子们对于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孩子们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发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一天的食物记录》表格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记录,边小组合作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明确表格的填写要求,做正确的记录 2.进行分类时,根据学生确定的分类标准灵活使用。 5.食物中的营养 【教材简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年册第二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学生在之前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发现人们一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本节课,将对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认识到人们一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 聚焦板块通过提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来了解学生的最初想法,并引领学生思考食物有哪些营养。 探索板块,设计了检验淀粉和脂肪这两个简单的实验。运用碘酒和淀粉发生变色反应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淀粉;运用脂肪在白纸上擦一擦或者压一压会产生油渍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脂肪;在教师或成年人的指导,运用双缩脲试剂(燃烧法)鉴别食物中蛋白质;另外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所以教科书提醒学生可以阅读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将“一天的食物卡”完善成为“一天的食物营养卡”,学生就能回答“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这个问题了。接着让他们找找“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让学生了解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同时使学生明白,在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的时候也就是面对着丰富的营养。 【学情分析】 学生对营养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每个学生的差异也很大,也有些是错误的认知。因此,在课前和课中要给予学生暴露前认知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全面和深入。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活动记录的表格填写,需要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并且尝试分析记录数据。 2.在分析上节课统计出来的一天食物营养成分时,要引导孩子一种食物有可能含有几种营养成分,不要遗漏。 6.营养要均衡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本节课学生将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聚焦板块,学生思考面对种类丰富、营养不同的食物,该怎么选择搭配?学生将反思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吃对了”。 探索板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认识“平衡膳食宝塔”。首先从膳食宝塔中了解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旨在指向食物种类的丰富性。然后认识到“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食物的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食物的食用量。接着学生通过将对应“平衡膳食宝塔”,来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和营养均衡的操作方法。 研讨板块,学生从“梳理科学知识——结合科学知识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健康饮食”的逻辑过程中梳理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以及家长的叮嘱中已经知道了:每天的食物要丰富,要每天吃水果蔬菜,营养要均衡。但是关于“平衡膳食宝塔”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不同营养的大致摄入量也不清楚。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管叫消化器管。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管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管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8.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材简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8课的内容。通过前面7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消化器管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他们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管名称,对它们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有些认识并不正确。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管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管来分解消化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是要在一整套消化器管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本课和上一节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都在体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 聚焦板块,通过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一些场景的回忆,结合人体轮廓图对消化器管进行辨别,形成对消化器管的初步认识 探索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呈现自己对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初始想法,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阅读分析、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讨论修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食管”和“胃”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研讨板块,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各个消化器管的功能与形态的联系,同时希望学生能将各个消化器管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意识。 拓展板块,用一个“小提示”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来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消化过程。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护各消化器管,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哪些器管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很多学生在前概念里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食物营养都是在胃里被吸收的,所以本课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比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图来让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管,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内容在学生探索研讨过程中,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画图时最好提醒学生用铅笔画,以便修改完善时保持图片的清楚整洁。 《呼吸与消化》单元整理 【教材简析】 “呼吸与消化”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体内部结构及其与外界物质的联系。这个单元以“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管,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为线索设计了有层次的探索活动:1~3 课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4~6 课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7~8 课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与变化。以此促进学生对人体系统的认识与理解,为高段学习“健康生活”打下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将有机会体验与探索人体呼吸与消化过程,了解空气、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人体用于呼吸与摄取养分的器管;感受人体不同部分的器管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建立“系统化”的人体结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和体验,认识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吃进肚子里的所有食物,都要通过消化为人类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但对于“人体就像一台复杂而神奇的机器,多个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体,人体与外界物质有着紧密的‘不可思议’的联系”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单元整理回顾进一步巩固。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二是探索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材简析】 本课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指向核心概念“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建构。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反冲力的例子。课文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气球,把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运动中展开,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后让学生明白了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用更大的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是关于气球驱动小车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玩气球,也玩过小车,学生在玩中看到了气球吹足了气以后,会向相反方向运动,部分细心的孩子感受过气球喷出气体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没有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孩子没有注意或考虑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划船,游泳等。学生会想到这是用力一种相反的力,才使小船前进。所以本课不难理解。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完成表格中的记录时,思考气球喷气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材简析】 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在第2课我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学情分析】 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但不知道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檫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节课的活动记录单与第一课的活动记录单极为相似,所以学生在活动记录过程中问题应该不大,但教师还需稍作强调平均距离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试着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4.弹簧测力计 【教材简析】 本节课《弹簧测力计》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前3课主要研究了小车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也着重了解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等类型的力。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第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测、后测量实际的物体,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研讨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刻,进一步认识弹力概念的内涵和实例。 【学情分析】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小,本课安排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他们对力的认识规律的,将为后续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记录表使用说明】 1.活动记录表中对物体的重力大小先估测再实测,学生通过比较体验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 2.对活动记录表中的数据汇报中,可以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来解决学生测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5.运动与摩擦力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是开放性的,只要学生表达的内容与研究内容相关即可。 6.运动的小车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包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动力和阻碍运动的摩擦力。本节课将从能量的角度去研究运动的物体,同时也是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认识能量。 聚焦板块通过一些生动的现象,如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并指出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引出研究我们的小车或其他物体有能量吗?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震动情况,体会“小槌运动的越快,传递给音叉的能量越大”;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小车撞击木块后的距离,体会“小车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对象不同、实验现象不同的两个对比实验,都会发现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即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拓展板块,教科书用一段说明性文字给出了关于能量的知识。第一句话是让学生明了一切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就不会构成我们身边变化的世界。第二句话是告诉学生自然界的能量丰富多彩,例举了包括本单元涉及到更多的一些具有能量的事物和现象。最后用一句话告诉学生一些可能并不容易被识别的能量,比如,它们被储存在食物、燃料以及一些化学物质中。 【学情分析】 不少儿童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知道发光、发热的物体是有能量的,也听说过光能、水能、风能等,但是在儿童的认知中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概括性的概念。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并计算平均距离,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我的发现,学生只需根据实验发现按实填写就行。 7.设计制作小车(一)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的小车与其受到的动力、摩擦力的关系,知道根据需要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认识到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些能量可以不同的形式来储存。本节课将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这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归纳和总结,又是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对工程设计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明确问题板块首先让学生明白了本堂课的任务: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1米远。同时让学生明确了制作小车的三点要求:1.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2.用橡皮筋或气球做动力;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也让学生了解了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 制定方案板块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通过观察学生知道小车的结构包括车架、车身、车轴、轮子,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第二个活动是通过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并绘制设计图。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对许多事物充满着好奇,也十分热衷去制作一些新奇的物品,这都是开展设计的有利基础。但要把想象变为实际的作品,要面对的困难是很多的,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去设计能“做得到”的产品,还要让他们能持续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开展有始有终的实践活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 小组讨论,明确小组制作的小车的运动方式。勾选出小组讨论出的结果。 此处的勾选中可以选择以气球的反冲力为动力,也可以选择橡皮筋的弹力为动力,可能会有些小组讨论到以两种动力方式共用的混合动力方式,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与操作。 2. 三视图的绘制,活动手册中提示学生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三个角度来绘制设计图,对于学生绘制的三视图可能不够规划,此处不作严格要求,只要设计图能反应学生的设计设想即可。 8.设计制作小车(二) 【教材简析】 本课是该主题活动的延续。设计是工程制作的前提和关键,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分工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制造出产品。任何产品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人们对产品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技术的过程。教科书接着安排了评估与改进的活动,并出示了评价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逐渐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本课提供了第三步和第四步的实践指导先是按照上一课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图制作小车,明确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汇报测试方法;然后再评估改进,根据评估指标进行评价,包括设计思路、小车制作、功能实现、合作分工、展示汇报等方面,以进一步改进小车。 【学情分析】 通过前7课的铺垫,特别是经历了第7课的设计,学生对动手制作一辆一车的兴趣应该是已经调动到最高点了。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相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制作出一辆有自己想法的小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教学中,应该将关注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有效分工合作并在评估环节愿意去接受他人意见,并会根据他人意见愿意花时间去改进自己的小车。这类STEM课型,在常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各环节也是需要注意的。 《运动和力》单元整理 一、认识力 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测量力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1.概念: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 (二)使用弹簧测力计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如果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范围。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 (一)拉力 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活动:拉力大小与小车 研究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 实验步骤: 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我们的发现: (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3)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 (二)反冲力 用气球驱动小车 材料:小车、气球 实验步骤: 1.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2.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 3.将气球吹大一点,观察小车行驶距离。 我的发现 实验结论: 1.小车行驶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 2.气球吹得越大,小车行驶的越远。 实验原理: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我们的气球小车就是被反冲力推动的。 火箭、喷气式战斗机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三)弹力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材料:小车、橡皮筋 实验步骤: 1.把橡皮筋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2.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我的发现 实验结论: 1.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行驶的距离越长。 2.橡皮筋在车轴上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 实验原理:橡皮筋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会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四)摩擦力 模拟搬运重物过程 材料:硬纸盒、垫圈、橡皮、胶棒等。 实验步骤: 1.将纸盒放在木板上,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2.用各种笔或筷子等作“滚木”放在纸盒下,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3.给纸盒按上轮子,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我的发现 实验结论: 1.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 需要克服摩擦力。 “滚木”在移动盒子时受到的摩擦力比直接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小,比安装上轮子时受到的摩擦力大。 能量 实验一:敲击实验。 1、第一次,缓慢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2、第二次较快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3、第三次快速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4、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比较三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二:撞击实验。 1、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 2、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 3、测量、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我的发现 实验一结论: 1.敲击的速度越大,运动的橡皮槌具有的能量越大,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大。 2.敲击的速度越小,运动的橡皮槌具有的能量越小,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小。 实验二结论: 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越大,撞击后木块移动的距离越长,小车具有的能量越大。 2.斜面坡度越小,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越小,撞击后木块移动的距离越短,小车具有的能量越小。 拓展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设计制作小车 制定方案: 1、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结构。 2、讨论、确定小车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实施方案: 1、做好分工,根据设计图制作小车。 2、汇报、测试和改进。 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声音 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2、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听听声音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的强与弱、高和低与什么有关? 3、听一听周围的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 风声——呼呼 雨声——哗哗、沙沙、噼噼啪啪、淅淅沥沥 雷声——轰隆隆 流水声——哗哗、哗啦啦 泉水——叮咚、叮咚 树叶——沙沙 动物的声音 青蛙——呱呱呱呱 蜜蜂——嗡嗡嗡嗡 小鸟——唧唧喳喳 马蹄——嗒嗒嗒嗒 小鸡——叽叽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说话的声音、敲打声、噪声 音乐声、歌声、读书声 机器的轰鸣声 4、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听到的声音 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 鸟叫声 鸟的喉咙 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汽车喇叭声 司机按汽车喇叭 很响(强),比较刺耳 狗叫声 狗的喉咙 比较响(强) 咳嗽声 人的喉咙 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 雷声 云层的碰撞产生 响(强),低,比较刺耳 下雨声 雨滴撞击物体 比较轻(弱),悦耳 溪水声 溪水撞击物体 比下雨声响,悦耳 马蹄声 马蹄撞击地面 比较沉闷(低),有节奏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已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发岀声音。 3、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 4、我们的发声器管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管—声带。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6、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发声物体 我看到的现象 我听到的 我的想法 弹拨橡皮筋 橡皮筋在振动 橡皮筋发出嗡嗡的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拨动钢尺 钢尺在振动 钢尺发出振动的嗡嗡声 轻击鼓面 鼓面在振动 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 敲击音叉 音叉在振动 音叉发出振动的嗡嗡声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者消失。说明声音能在空气里传播。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会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会发生振动。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能在水里传播。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6、玩“土电话”的时候,声音能够通过线绳传播。“土电话”运用的是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7、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 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 8、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 太空中没有空气等物质,是真空的,而声音需要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才能传播,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9、声音的传播记录表 听到的声音 传播声音的物质 鼓声 空气(气体) 抓挠桌面的声音 桌面(固体) 土电话的声音 线绳(固体) 水中发声物体的声音 水(液体)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2、人的耳朵结构示意图 人的耳朵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主三大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作用:收集并传递声波。 中耳的作用:产生并传递振动。 内耳的作用: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比较清晰、响亮;拿掉纸喇叭,再听听,会发现听到的声音很微弱,很模糊,声音听不清楚。这里“纸喇叭”模拟的是耳廓。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4、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朵中鼓膜的振动。 5、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6、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胶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7、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人的耳朵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主三大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作用:收集并传递声波。 中耳的作用:产生并传递振动。 内耳的作用: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8、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比较清晰、响亮;拿掉纸喇叭,再听听,会发现听到的声音很微弱,很模糊,声音听不清楚。这里“纸喇叭”模拟的是耳廓。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这一点与“纸喇叭”一样。 听诊器的头端有薄膜,贴在胸壁或者人体其他地方,可以感受振动。中间有橡胶管与听筒相连,可以更好地传递声音,声波从头端薄膜处出入,经橡胶管传到耳朵,并且声音衰减较少。 9、模拟鼓膜的振动。 在“鼓膜”的上面放少量细沙或碎纸屑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元近不同的声音。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并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模拟“鼓膜”振动实验记录表 物体发出的声音 “鼓膜“是怎样振动的 声音距“鼓膜的远近不变 声音较强时 “鼓膜“振动剧烈 声音较弱时 “鼓膜“振动平缓 声音的强弱不变 声音较远时 “鼓膜“振动平缓 声音较近时 “鼓膜“振动剧烈 5声音的强与弱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2、将一把钢尺(或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弱,钢尺振动的幅度很小;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强,振动的幅度很大。 3、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很弱,振动的幅度很小;用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很强,振动的幅度很大。 4、轻轻敲击鼓面,鼓面发出的声音很弱,振动的幅度很小;用力敲击鼓面,鼓面发出的声音很强,振动的幅度很大。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你能说一说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7、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弹钢琴、敲击音叉、 调节家中音响的音量旋钮,使音响的声音变响,这时用手探测到扬声器纸盆的振动幅度变大,这表明声音振动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 8、声音强弱与振动物体的关系记录表 振动物体 振幅大小 声音强弱 钢尺 轻轻拨动 振幅小 声音弱 用力拨动 振幅大 声音强 橡皮筋 轻轻拨动 振幅小 声音弱 用力拨动 振幅大 声音强 鼓面 轻轻击鼓 振幅小 声音弱 用力击鼓 振幅大 声音强 6声音的高与低 1、声音有高有低。 2、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发现铝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铝片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3、吹奏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发现簧片越长越厚,发出的音调越低,音簧越短越薄,发出的音调越高。 4、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尺子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尺子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5、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6、通过本课的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厚薄有关。比较长的、粗的、厚的物体,振动越慢,声音越低;比较短的、细的、薄的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7、观察图中的物体,推测它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一说理由。 第一幅图中的钢管粗细不同,钢管越粗,振动越慢,声音越低:钢管越细,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第二幅图中的音叉长短不同,音叉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第三幅图中的编钟大小不同,编钟越大,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编钟越小,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理由: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厚薄有关。比较长的、粗的、厚的物体,振动越慢,声音越低;比较短的、细的、薄的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8、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会怎样改变,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先确定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即钢尺振动部分的长度。可选择5-6厘米、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进行实验;再按照钢尺振动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确定能清晰地听到四种高低不同的声音。如此反复实验3次以上,再用“高”“较高”“较低”“低”进行记录和描述。 9、钢尺振动实验记录表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声音高低 振动快慢 5-6厘米 声音高 振动快 10-11厘米 声音较高 振动较快 15-16厘米 声音较低 振动较慢 20-21厘米 声音低 振动慢 10、音高变化柱形图 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 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尺子振动得越慢,发出的 声音越低: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尺子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乐器通常有一个木制的共鸣箱来使声音更洪亮。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弦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弦的振幅越小,声音就越低。 3、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使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发现长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调节乐器弦的松紧程度识别音高的变化,发现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松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5、选取一种弦乐器作为研究对象,思考有哪此因素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并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弦乐器上反复试弹,检验你的预测是否准确。 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 影响因素 音高变化预测 试弹结果 粗细 粗 声音低 声音低 细 声音高 声音高 松紧 松 声音低 声音低 紧 声音高 声音高 长短 长 声音低 声音低 短 声音高 声音高 结论: 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越细、越紧、越短,弦的振幅就越大,声音就越响;越粗、越松、越长,弦的振幅就越小,声音就越低。 8制作我的小乐器 1、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 有的乐器(如吉他、钢琴、竖琴)是靠琴弦振动发声的;还有些乐器(如笛子、管风琴等)则是通过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还有些乐器如鼓和电子琴,是通过敲击绷紧的皮革或金属条发声的。总之,乐器是靠振动发出声音的。 2、制作小乐器的步骤: 第一步:设计制作方案,画出制作小乐器的示意图。 第二步:根据自己的设计,一边制作一边修改。 第三步:制作完成后,试一试自己的小乐器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3、我制作的小乐器: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1、无论是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3、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需要通过身体一点一点地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料和能量,这个过程叫作消化。 4、呼吸和消化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受我们的呼吸 1、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2、一呼—吸算一次呼吸。 3、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一肺 4、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 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6、参与呼吸的器管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参与呼吸的器管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鼻:过滤吸入的空气 咽喉:有对气体加热的功能。 气管和支气管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功能是运送气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管。 2呼吸与健康生活 1、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也会发生变化。 2、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5、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増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6、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人的慢跑、快跑、跳跃、打球、做游戏、做家务等活动都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 数。 7、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活动要消耗大量的养料和氧气,以供应运动所需的能量,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这种情况下,呼吸器管就必须加倍工作,因此它的功能也就得到了改善。 8、伴随呼吸次数的改变,你注意到心跳速度的变化了吗? 在运动时,人会出现呼吸加快的现象,这个时候心跳也会加快。 平静下来之后,人的呼吸就会逐渐平缓,这个时候心跳也会慢下来,回到正常状态。 9、仔细观察下图,说一说你从下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1)一般情况下,人体呼出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相比较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2)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就是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 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 (3)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人体呼出来的气体还是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其中占比最多的都是氮气。 10、测量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安静状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21 18 23 做有可能改变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的活动,然后再测量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并记录下来。 活动 慢走 20步后 快走 20步后 跳动 20次后 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23 26 35 比较安静状态和运动之后分钟的呼吸次数,我的发现: 人在比较安静的状态下,呼吸平缓,次数较少;运动之后,呼吸会变快,运动越是剧烈,呼吸越快。 3测量肺活量 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肺活量越大,说明我们的身体越健康。 2、深吸—口气,吹响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而肺活量小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比较短一些。 3、我们可以用加强体育锻炼的方法提升肺活量。 4、简易肺活量测量袋使用方法: 第一步:展开测量袋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第二步: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第三步: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1100毫升-2600毫升; 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毫升-2000毫升。 6、为什么参加体育锻炼能提升肺活量?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做一些伸展扩胸运动,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使肺活量增加。经常性的深呼吸运动,也可以促使肺活量的增长,大量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值高于一般人。 以后,我打算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肺活量。 7、利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姓名 徐加媛 张超 马丽 李子玥 赵佳佳 肺活量 (单位:ml) 1500 1800 1350 1640 1200 4一天的食物 1、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2、食物分类标准很多,不同的标准,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3、一天中,我们吃的最多的是什么? 一天中,我们吃的最多的是主食类食物,如米饭、包子、面条等。 4、面对下面这么多食物,我们可以根据什么分类?分成哪几类? 烤肉片 青椒 丸子 牛肉 牛奶 米饭 面包 西兰花 丝瓜 火腿 烤鸡翅 菠菜 红烧肉 土豆 西瓜 白菜 黄瓜 小笼包 豆腐 豆沙包 香菇 胡萝卜 鱼 虾 苹果 标准一:按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来分。 植物类食物 动物类食物 青椒、米饭、面包、西兰花、丝瓜、菠菜、土豆、西瓜、白菜、黄瓜、小笼包、豆腐、豆沙包、香菇、胡萝卜、苹果 烤肉片、丸子、牛肉、牛奶、火腿、烤鸡翅、红烧肉、鱼、虾 标准二:按熟食和生食来分。 熟食 生食 米饭、面包、青椒、西兰花、丝瓜、菠菜、土豆、白菜、小笼包、豆腐、豆沙包、香菇、烤肉片、丸子、牛肉、牛奶、火腿、烤鸡翅、红烧肉、鱼、虾 西瓜、黄瓜、胡萝卜、苹果 注:胡萝卜既可以直接生吃,又可以烧熟了吃,如炖菜、胡萝卜烧羊肉等。 标准三:按肉类、菜类、主食类、水果类来分。 肉类 菜类 主食类 水果类 烤肉片、丸子、牛肉、火腿、烤鸡翅 青椒、西兰花、丝瓜、菠菜、土豆、白菜、黄瓜、豆腐、香菇、胡萝卜、 米饭、面包、小笼包、豆沙包、 西瓜、苹果 一天的食物记录 早餐 蛋炒饭一碗、牛奶一杯、苹果半个 午餐 煮鱼、红烧肉、蒸鸡蛋、香菇炒青菜、 冬瓜海带汤、米饭、香蕉一根 晚餐 小米粥一碗、红薯一个、半个苹果 标准一:按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来分。 植物类食物 动物类食物 蛋炒饭、苹果、炒青菜、冬瓜、海带、米饭、小米粥、红薯、香菇、香蕉 牛奶、煮鱼、红烧肉、蒸鸡蛋、 标准二:按熟食和生食来分。 熟食 生食 蛋炒饭、牛奶、煮鱼、红烧肉、蒸鸡蛋、炒青菜、冬瓜、海带、米饭、小米粥、红薯、香菇 苹果、香蕉 注:胡萝卜既可以直接生吃,又可以烧熟了吃,如炖菜、胡萝卜烧羊肉等。 标准三:按肉类、菜类、主食类、水果类来分。 肉类 菜类 主食类 水果类 煮鱼、红烧肉 牛奶、蒸鸡蛋、香菇炒青菜、冬瓜、海带、香菇 蛋炒饭、米饭、小米粥、红薯、 苹果、香蕉 5食物中的营养 1、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必需的营养成分。 2、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颜色的变化,如果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3、食物中的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太豆、牛奶、鸡蛋等 富含脂肪的食物有肥肉、鱼油、花生、核桃、芝麻、巧克力等。 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等 4、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 第一步: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这说明食用油中存在脂肪。 第二步:再用其他食物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5、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可以在教师或成年人的指导下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用烧烤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蛋白质。如果烧食物时有烧焦的羽毛气味,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6、有些营养成分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时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7、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食物中的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8、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 没有,有的食物中只含有一种营养成分,有的食物中含有几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 9、我们如何简单地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颜色的变化,如果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 第一步: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这说明食用油中存在脂肪。 第二步:再用其他食物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用烧烤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蛋白质。如果烧食物时有烧焦的羽毛气味,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10、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食物中主要有哪些营养物质,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记录表 食物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 馒头 √ × × × 马铃薯 √ × × × 西红柿 × × × √ 牛肉 × √ √ × 6营养要均衡 1、 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我们要合理搭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2、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埈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3、我们平时可以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想一想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话可以做一些调整。 4、良好合理的健康饮食习惯是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使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不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而感染疾病。 5、“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营养配比的参考标准,让我们看一看,“平衡膳食宝塔”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平衡膳食宝塔”告诉我们,在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用量。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顶层是盐和油,底层是水和谷薯类。说明我们在天中盐和油的摄入量最少,谷薯类的摄入量最大。 不桃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6、怎样才能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从食物中获取埈衡的营养?请写出五点。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7)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消化器管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过程叫作消化。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管之一。 2、人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大类。 3、人的一生共有两副牙齿,幼儿时长出的一种牙齿,称为乳牙,共有20颗。从6岁起乳牙逐渐脱落,换上恒牙,恒牙是人的第2副牙齿,共32颗。 4、牙齿的作用: 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5、 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酲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的建康很有意义。 6、舌头能够将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传送和搅拌,这样能够让食物被牙齿充分地切碎磨碎,让唾液充分地和食物混合。 7、馒头在咀嚼过程中会逐渐地被唾液浸湿变软。 8、人蛀牙结构示意图: 9、预防蛀牙的方法有哪些? (1)刷牙时可以使用含氟牙膏,具有抑制细菌作用,也可以提高牙齿的抗酸能力。 (2)要注意饮食习惯。少吃甜食和上火的食物,特别是在睡觉前,尽量避免吃这些食物,饭后还要养成漱口的好习惯,这样,得蛀牙的几率就微之甚微了。 (3)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在幼儿时期两岁和三岁时就开始学习刷牙。刷牙可以将牙齿表面的牙菌斑清除掉。 (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半年去口腔医院进行口腔检查。 10、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模拟活动,说一说牙齿和舌都担负了什么工作? 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舌头能够将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传送和搅拌,这样能够让食物被牙齿充分的切碎磨碎,让唾液充分的和食物混合。 11、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还有其他参与者吗? 在消化的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头之外,还有唾液腺等器管,唾液腺的主要作用是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12、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食物在口腔中完成初步消化,唾液淀粉酶可以初步消化淀粉,转化为糖类。牙齿咬碎食物便于吞咽,产生有利消化的唾液,向消化系统发出开始工作的神经信号。经过初步消化之后,食物将会进入下一个消化器管继续进行消化。 13、咀嚼一块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一次 三次 五次 表面被浸湿 开始被浸湿变软 被浸湿变软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1、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后,就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管。 2、人体的消化器管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3、人体的消化器管示意图 4、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过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5、消化器管各部分的作用 口腔是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的入口,其功能是感觉食物的味道和搅拌食物。 食道连接着咽部和胃,食物在食道的推进不是靠重力,而是靠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松弛,称为蠕动。 胃是人体一个重要的消化器管,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所以胃的功能有两个: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6、食物在人体內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了解这个过程。 7、消化器管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都会影响它们的工作和健康。 8、什么样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如果进入胃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会给胃带来哪些麻烦?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细碎的、柔软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 如果进入胃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就会给胃部带来压力,胃部消化这些大块的,坚硬的食物难度会大一些。 遇到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口腔的作用就非常大,口腔可以把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通过牙齿咀嚼成小块的、细碎的食物,并且利用口腔中的唾液消化酶初步分解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1、物体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运动的快慢等都需要力。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让小车运动起来 1、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2、车的类型和动力 类型 动力 小推车 推力 马车 马拉 自行车 脚蹬 小轿车 汽油 高铁动车 电力 3、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有关重力的例子: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 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 小孩人滑梯上滑下 水往低处流 4、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使静止的小车运动,使运动的小车静止,都需要用力。 5、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6、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快或慢,启动或停止) 运动员用力就可以改变足球运动快或慢,使足球启动或停止。 7、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挂的垫圈数量越少,产生的拉力越( 小 ),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长 ),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慢 )。挂的垫圈数量越多,产生的拉力越( 大 ),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短 ),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 8、学生活动手册 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记录表 挂( 5 )个垫圈时,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拉力大小 (垫圈个数) 实验 次数 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秒) 小车运动快慢 (慢速、中速、快速) 测量时间 平均时间 7 1 5 4.8 慢速 2 4.5 3 5 9 1 3.2 3.2 中速 2 3.5 3 3 11 1 2.1 2 快速 2 1.9 3 1.9 我发现: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挂的垫圈数量越少,产生的拉力越( 小 ),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长 ),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慢 )。挂的垫圈数量越多,产生的拉力越( 大 ),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短 ),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 2用气球驱动小车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正好相反。因为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3、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4、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5、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 气球吹足气后再松开口部,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反冲力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6、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方法一:可以利用更大的气球,把气球里的气打得更足一些,这样产生的动力更大一些。 方法二:可以利用细一些的喷管,使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来的气流更强大。 方法三:可以使用两个气球同时喷气,这样产生的动力更大。 7、我们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 子弹炮弹出膛,由于反冲会产生后座力。 游泳、滑冰等一些运动,也是利用反冲力。 一种俗称“钻天猴”的烟花,点火后飞到空中,然后爆炸,飞到空中的过程就是利用反冲力。 8、气球运动方向与气体喷出方向关系记录表 实验结论: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1、橡皮筋具有弹性,可以拉伸。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2、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的方法及步骤: 第一步: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第二步: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3、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圈数的关系: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4、在“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圈数的关系”实验时,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产生的力大小不一样。橡皮筋缠绕一圈时,产生的力小,缠绕多圈时,产生的力大。 5、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不一样。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缠绕多圈时,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 6、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于绕缠在车轴上上的橡皮筋的弹力。 7、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圈数的关系: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 长 ),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 大 ),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 远 )。 8、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9、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 挂( )个垫圈时,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实验 次数 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厘米) 小车行驶距离 (远、中等、近) 测量距离 平均距离 10 1 50 52 近 2 55 3 53 15 1 70 70 中等 2 71 3 68 20 1 88 90 远 2 91 3 92 我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 长 ),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 大 ),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 远 )。 4弹簧测力计 1、 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 2、弹簧测力计示意图 弹簧测力计是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等五部分组成的。 提环——便于用手握住测力计 弹簧——测出力的大小 指针——指向力的大小的刻度 刻度板——表示出刻度 挂钩——挂住被测量的物体 3、用力慢慢拉挂钩,发现弹簧会变长,指针会随着弹簧的变长而指向不同的刻 度。 4、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要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弄清每一大格是多大的力,一小格是多大的力,最大能测量多大的力。 5、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示数也越大。这一点跟橡皮筋的特点很像。 6、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7、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8、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弹簧测力计中的弹簧在受到重物的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样就产生了弹力。 9、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第一步: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第二步:在挂钩上挂上所测的重物,看一看指针所指的刻度。 第三步:读取指针所指的刻度,这个数字就是力的大小。 10、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 撑杆跳和海绵垫、健身球、跳板、蹦蹦床、弹簧、射箭、拍皮球、打羽毛球、打篮球、弹吉他、二胡等乐器、橡皮筋、松紧带、弹力袜、弹力棉、拉力器、弹弓等。 1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拉力的大小记录表 物体名称 估测力的大小 实测力的大小 科学课本 4.5N 3.5N 笔袋 2N 1.7N 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 5N 4.9N 5运动与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和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 3、在模拟搬运重物的实验中,轮子可以看作移动的滚木。 4、人类发现可以用滚动的方式前进,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5、古人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请写出几种方法,并说一说哪种方法产生的摩擦力最小,最省力? 方法一:在平整的道路上拖动巨石,这种方法产生的摩擦力最大,最不省力。 方法二:把巨石放在滚木上,拖动巨石,这种方法产生的摩擦力比较小,比较省 力。 方法三:把巨石放在轮子上,拖动巨石,这种方法产生的摩擦力最小,最省力。 6、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增大摩擦力 减小摩擦力 1、鞋底的花纹 2、道路结冰时,给车子轮胎加上防滑链 3、塑料瓶盖上有一些竖纹 4、车子陷在泥里,掂上草,使车子出来 5、乒乓球拍上粘贴橡胶使接触面变粗糙 1、车子轴承上加上润滑油 2、气垫船 3、磁悬浮列车 4、行李箱下装有轮子,拖著走既方便又省力 5、轴内安装滚珠 7、用不同方式搬运重物时拉力大小的记录表 搬运重物(纸盒)的方式 拉力的大小(填垫圈个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直接滑动 10 11 13 11 使用“滚木” 8 7 8 8 使用轮子 5 4 5 5 我发现:搬运重物时,直接滑动,产生的摩擦力最大,使用的拉力最大,使用“滚木”,产生的摩擦力比较粘,使用的拉力比较小,使用轮子,产生的摩擦力最小,使用的拉力最小。 6运动的小车 1、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能量。 2、在敲击实验中,第一次用橡皮槌轻轻地敲击音叉,第二次用橡皮槌重重地敲击音叉。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说一说两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用橡皮槌轻轻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比较小,用手触摸音叉,感觉音叉振动不剧烈。 第二次,用橡皮槌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比较大,用手触摸音叉,感觉音叉振动剧烈。 3、在撞击实验中,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要注意每种情况做三次实验,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斜坡的同一位置释放。 4、在撞击实验中,坡度越大,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大。 5、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 些化学物质中。 6、橡皮槌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橡皮槌和小车在运动的情况下具有能量。因为橡皮槌落下后可以使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小车从高处释放后,撞击平面上的木块,能够使其向前滑动。 7、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大,运动的速度越慢,具有的能量越小。 8、撞击实验记录表 实验结论:坡度越大,释放小车时的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 快 ),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越( 远 )。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 大 )。 7设计制作小车(一) 1、人们根据需要会设计各种动力的车辆来执行不同的任务。 2、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使它能在5秒内把两抉橡皮运输1米远。 3、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具体要求: (1)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 (2)用橡皮筋或气球作动力; (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 4、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材料: 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胶带、气球 5、设计制作小车的基本步骤: 明确问题——明确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具体要求有什么。 制订方案——头脑风暴,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制订最优方案。 实施方案——团队协作,根据方案加工制作,汇报展示。 评估与改进——根据标准评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改进。 6、制订方案的步骤: 第一步: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 第二步: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7、绘制小车的设计图时,要求: 从多个角度画出小车,更全面地反映它的结构。 标注一下主要部分的尺寸。 还需要介绍一下小车的动力方式、各部分所用材料、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各部分的连接方式等。 8、学生活动手册 制作小车所需材料: 动力方式 气 球( ) 橡皮筋( ) 材料 数量 硬纸盒 2个 气球 3个 橡皮筋 5根 轮子 4个 连接轴 2个 吸管 2根 胶带 1卷 胶水 1瓶 剪刀 1把 小组分工: 姓名 任务 赵佳佳 准备材料 庄嘉玲 绘制设计图 马涛 组装小车、调试小车 周一航 组装小车、调试小车 徐媛媛 介绍交流小车 设计图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8设计制作小车(二) 1、动手制作小车时,要做好分工,根据设计图制作小车。 2、制作小车的程序:确定组装步骤→选择材料和工具→加工材料→组装→调试。 3、汇报、测试的内容包括: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介绍组装流程、测试 小车。 4、测试并改进小车 发现的问题 可能的原因 解决方案 不能走直线 车轴不正 调整车轴 橡皮筋小车动力不足 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 加橡皮筋 气球小车吹气时间太短 气球气不足、气球太小 打足气体、用大气球 橡皮筋打滑 橡皮筋太滑 两根橡皮筋缠绕起来 5、进行评估时,引导学生从小车设计、团队分工合作、小车制作、展示讲解、小车功能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6、根据评估的情况,各小组要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进一步改进制作的小车。 7、工程师不会将不成功的模型视为失败,而是将它看成一个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并能根据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