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7课爬天都峰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7课爬天都峰 部编版

‎17 爬天都峰 ‎  《爬天都峰》是作家黄亦波以儿童的视角写的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了“我”和爸爸在假日里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我”在山脚仰望天都峰时的畏惧心理,然后写“我”遇到老爷爷后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受到鼓舞后“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我”与老爷爷相互道谢。文中着重描写了“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从这两次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 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思考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级、链”等生字,掌握多音字“相”;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正确书写“级、链”等生字和“假日、抬头”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笔陡、发颤”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懂得在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懂得在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 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学“链、猴、鲫”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理解;教学“攀、念”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级、辫”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生字书写教学时,简单的字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练写,容易写错的字和难写的字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攀”字笔顺多,结构复杂,要着重讲解结构要领,帮助学生练习结构布局;“猴”字注意右部是“侯”不是“候”;“念”字上部是“今”不是“令”。‎ 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理解词义,教师对重点词语、难词进行强调。‎ ‎2.阅读教学 教学本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初读后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天都峰这件事的,初步知道作者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然后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我”的前后变化,联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表达运用 按时间顺序写作是本文突出的写法。本文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描写了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这一经过。在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写事的这一顺序,让学生明白按时间顺序写作有助于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 ‎1.收集关于天都峰的资料。‎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级、链”等生字,会写“级、链”等生字,能读懂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中国的三山五岳。‎ 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黄山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关,谁愿意介绍一下你在课前了解到的天都峰?(学生答,教师适时补充完,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部,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因四周雾气环绕,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4.导入: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就看看文中的“我”爬天都峰的经历吧。‎ 板块二 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1)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颤”为翘舌音,“念”为鼻音。“鲫”读四声,不能读二声。‎ ‎(3)引导学生迁移思考,联系形近字对比记忆。‎ 辫(辫子)—瓣(花瓣)—辩(辩论)—辨(辨别)‎ 级(年级)—极(终极)—及(以及)‎ 颤(颤动)—擅(擅长)—檀(檀香)‎ ‎(4)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重点指导“攀”和“辫”字,引导学生注意结构布局。‎ ‎“猴”右部是“侯”,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 ‎“念”上部是“今”,不是“令”,不要多写一点。‎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假日 抬头 云彩 石级 发颤 年纪 奋力 猴子 鲫鱼 纪念 辫子 笑呵呵 鼓舞 居然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桌轮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2.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课文主要写了“我”和爸爸在假日里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 课文先写了爬山前我在山脚下仰望峰顶时内心的犹豫、不自信,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决定一起爬上天都峰;再写了爬山中“我”的奋勇攀登;最后写了爬上峰顶后“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4.小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这一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我”的心理又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体会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我”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吧!‎ 板块二 深入读议,体会心理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同时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句段1: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开门见山,写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交代了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2)想一想:“爬山”我们平时也常常说“登山”,为什么“爬天都峰”作者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学生思考、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并明确)‎ ‎“登”字意为“(人)由低处到高处(多指步行)”,简单指往上的这一过程,而“爬”指“抓着东西往上去;攀登”,有借助外物用力往上攀登之意,用“爬”字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上天都峰的费力、艰难。‎ ‎2.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1)过渡:在爬山之前,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呢?默读第2自然段,圈点勾画出能表现“我”的畏惧心理的句子。‎ ‎①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疑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读出“我”的畏惧、犹豫、不自信、想退缩。‎ ‎②引导学生明确这一段所用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同时结合重点词语,理解其表达效果。‎ 句段2: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这句话是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缺乏自信、犹豫畏惧的心理,也点明了天都峰的一个特点——高。‎ 句段3: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笔陡”的意思是“十分陡峭”,“发颤”指“颤动”,这两个词语具体写出了石级的陡峭和“我”内心的畏惧。‎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个“挂”字,巧妙、形象地写出了天都峰的另一个特点——陡。‎ 小结:天都峰的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二是陡。‎ ‎③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在这里突出描写天都峰的险的作用。‎ 写天都峰的险是为下文写爬天都峰做铺垫,暗示爬天都峰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我”的犹豫和畏惧。‎ ‎(2)过渡:结果“我”爬天都峰了吗?是什么让“我”下定了决心?自由读第3~5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小组讨论交流。‎ ‎②出示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老爷爷对“我”的询问中的言外之意。‎ 句段4: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看见天真可爱的小朋友,问:“你也来爬天都峰?”言外之意是:这个小孩这么小就来爬天都峰,真勇敢啊!表达了老爷爷对“我”有勇气爬天都峰的赞叹。‎ ‎③指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并明确。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我”受到老爷爷的鼓舞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句段5: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白发苍苍”形容人年老而头发花白,突出了老爷爷年纪大的特点。“我”看见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问:“您也来爬天都峰?”言外之意是:这位老爷爷年纪这么大了,还来爬天都峰,真了不起!表达了“我”对老爷爷不怕困难、勇登险峰的敬佩,暗示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我”,使“我”下定决心也要爬上峰顶。‎ ‎④分角色朗读第3~5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过渡:“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呢?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画出描写“我”爬山动作的句子。‎ ‎(2)学生读书、勾画、交流,教师明确,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联系修辞手法,想象“我”爬天都峰的画面。‎ 句段6: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奋力”的意思是充分鼓起劲来,表现出“我”爬山的艰难。“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具体写出了“我”爬山的动作。“像小猴子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比作小猴子,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姿态。这句话写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和“我”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 ‎(3)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从“终于”一词中体会“我”、爸爸和老爷爷爬山的艰苦,以及爬上峰顶后的喜悦之情。‎ ‎(4)齐读第6、7自然段。‎ ‎4.学习第8~10自然段。‎ ‎(1)自读第8~10自然段,思考:“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在鲫鱼背前合影留念、互相道谢?(指名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并明确)‎ 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对方的鼓舞下,都做到了,这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因此在天都峰的标志性景点——鲫鱼背前合影留念。“我们”都是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勇气和力量,才爬上峰顶的,我们真心感谢对方给予的力量,因此互相道谢。‎ ‎(2)指导掌握多音字“相”。‎ ‎“相”在表示“相貌,外貌”“物体的外观”“坐、立等的姿态”“辅助”“宰相”等时,读xiàng,如“长相、月相、坐相、吉人天相、丞相”;在表示“互相”“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等时,读xiāng,如“相识、好言相劝、相中”。‎ ‎(3)出示老爷爷的话,指导朗读,并引导学生抓住“居然”一词体会老爷爷对自己能爬上天都峰感到吃惊,说明老爷爷从“我”身上汲取了力量。‎ ‎(4)引导学生从爸爸的话中感悟文章中心。‎ 爸爸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揭示了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同时,“我”和老爷爷从对方身上汲取了力量,有了爬天都峰的决心,最终爬上了天都峰,说明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5)分角色朗读第8~10自然段。‎ 板块三 课文回顾,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爬天都峰 ‎2.课件出示描写山高峻的词语,指导学生诵读积累。‎ 悬崖绝壁 危峰兀立 高耸入云 壁立千仞 拔地而起 高不可攀 ‎3.小结: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我”和老爷爷在对方的鼓励下,共同战胜了自己最大的敌人,从巍巍天都峰上俯瞰到美景是为这场胜利吹响的最嘹亮的号角。生活中,我们不免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畏惧,更不能退缩,要勇敢面对。我们要勇于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还要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体会。首先,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前后为线索,抓住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的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心情等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最后,从“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等词语来理解体会“我”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 ‎2.重视朗读感悟,以读促思。让学生充分去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如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让学生多次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3.研读对话,揣摩心情。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引导学生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