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教案 (8)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陆熙英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 师: 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 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 3、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师:老师范读,生练读一遍 (3) 齐读。 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四、反复读诗歌,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同学们,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反复读 1、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预设1、学生说不出横看、侧看的庐山,教师就引导:从横看庐山你读出什么画面来?从侧面呢? 预设2、学生能说出 (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出示课件17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1)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你给大家读读好吗? (2)师:刚才某某同学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2、师:读得真好,老师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了。从其他角度看庐山,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学生不会说,师:同学们,可能大家没有去过庐山,没有欣赏过庐山的美景,现在陆老师就给大家欣赏一些庐山的美景,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7—26 预设2、远看—— (崇山峻岭,连绵不断)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一座或几座山峰)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站在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峰);立足山脚——(悬崖峭壁)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3、师:孩子们,为什么同是这座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板书: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出示课件27 )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 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出示课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师::当大诗人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示课件28 (板书: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师:从字面上看,缘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5、 师: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我们再来看它是什么关系的?(因果)把什么放在前面? 6、 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7、 师:因为置身在庐山中,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 师:同学们要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出示课件33 预设1、学生答不出就讲故事《盲人摸象》或《画杨桃》 预设2、学生能答 生:要多角度的,客观全面的看待事物。 师:说得好!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而你学了这首诗歌也感悟出了人生哲理。 7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生:汇报 师:小结:孩子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的、全面的看待它。 五、总结写法,深化体会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不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板书:写景)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点明了人生的道理。(板书:明理)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特美景,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请你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六、 拓展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从诗中不仅欣赏了庐山的美景,还感悟了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回去把古诗背给家人听。还要收集描写庐山的诗词或佳句。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 上课伊始,播放庐山美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