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度人教统编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模板范文
2021 年度人教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班级情况分析 六年级 3 班共有学生 42 人,六年级 4 班共有学生 44 人,两个班的学生 对知识的掌握方面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利因 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 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 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 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 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王 俊梁、王辉煌、项钗钗、项瑶瑶、杨依婷等同学做题马虎,丢三 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例如项子 鸿、徐凯、项一蒲、王均一、杨鸿逸、项晨洋、项汇涛、杨安 宝、孔伟强、章志阳等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并且懒惰,得过且 过造成成绩不理想。 从班级常规看,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 现在部分学生精力不集中,上课爱搞小动作,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等。根据现状,在本学期应分期分类,定出实际目标,以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强化训练学生常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 风,在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本学期在的数学 教学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继续让学生保持学 生习的浓厚兴趣,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 视优生的培养,争取使的数学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 阶。 二、双基情况 大部分学生上册应掌握的知识基本掌握,但分数计算方面准 确率不高,在实际应用类,如解决问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 以理解,解题困难。 三、学习能力 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主动,能自觉进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 课堂上发言较积极,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 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较不理想。 四、差生情况: 姓名:项子鸿、徐凯、项一蒲、王均一、杨鸿逸、项汇涛、 杨安宝、孔伟强、章志阳 主要缺漏 补缺措施 解决问题、概念的应用 1 、加强应用题的分析、理解,梳理解题思路。 2 、加强概念间的理解、比较、分析。 五、教材分析 第( 一 )单元 内容: 负数 教学重点: 会读写负数,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措施: 1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意义。 2 、 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二)单元 内容:圆柱与圆锥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及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圆柱的表面 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及有关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措施: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 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 形,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圆锥的体积。 第( 三 )单元 内容: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教学措施: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 反比例的量,然后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 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及判 断,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一道题 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 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第( 四 )单元 内容:统计 教学重点:学会看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通过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措施: 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 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 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 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 五 )单元 内容:数学广角 教学重点: 会用 “ 抽屉原理 ”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 “ 抽屉原理 ” ,会用 “ 抽屉原理 ”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 1 、借助教具、事物操作和画草图方式进行 “ 说理 ” , 让学生初步经历 “ 数学证明 ” 的过程。 2 、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 “ 模型 ” 思想。引导学生先 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 “ 抽屉原理 ” 可以解决的范畴,再 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 “ 抽屉问题 ” 的一般模式。 第( 六 )单元 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重点: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 系。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习,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则加强反馈,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 教,及时补习学生的知识缺漏。 六、全册教材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 活中的应用。 2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 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 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 、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 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4 、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 计图。 5 、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 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 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6 、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良好 的思维品质,进行思 想品德教育。 7 、贯彻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 、经历对 “ 抽屉原理 ” 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 “ 抽 屉原理 ” ,会用 “ 抽屉原理 ”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 分析、推理能力。 七、全册重点难点关键 ( 1 )重点: 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 义。 ② 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圆柱、圆锥的体 积。 ③ 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知识。 ( 2 )难点: ① 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② 圆柱表面 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实际应用。 ③ 小学数 学有关知识体系的建构。 ( 3 )关键: ① 运用知识迁移,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促 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比例尺、正反比例的意义;解比例应用 题,通过分析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 量,判断成哪种比例关系,再列出方程解答。 ② 充分利用电教 媒体,通过演示,学生实验,操作,揭示规律,从而引导学生通 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探究出多种方法来推导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做好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的归纳、 整理工作,确实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 构。 八、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 1 )贯彻数学课标标准的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 兴趣、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钻研教 材,明确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 2 )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反比例 的量,然后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学正反比 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地概念并能正确判断, 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题目,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 识的解题能力。 ( 3 )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观 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课件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圆柱 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及圆锥的体积。 ( 4 )统计图教学时首先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 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紧接着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 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 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 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 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 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 5 )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同 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 知识网络。教师则加强反馈,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及时补 习学生的知识缺漏。 九、课外活动安排 1 、结合 “ 自行车里的数学 ” ,组织学生分小组实际操 作,获取数据,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2 、继续进行 “ 奥数 ” 辅导。 3 、加强计算过关练习。 十、专题落实措施 1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2 、结合整理与复习,设计系统性较强的练习,帮助学生更 好地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 3 、课后作业尽量做到分层练习。 十一、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一 负数 3 二 圆柱 4 三 圆柱 圆锥 2 2 四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 五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4 六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3 1 七 比例的应用 4 八 比例的应用 整理和复习 自行车里的数学 1 2 1 九 统计、节约用水 机动 3 1 十 数学广角 期中复习和测试 3 1 十一 数和代数 4 十二 数和代数 4 十三 数和代数 空间和图形 2 2 十四 空间和图形 4 十五 空间和图形 复习和整理 3 1 十六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 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 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 力发展的教学方式 , 渐渐为人们所摒弃 ; 而另一方面 , 老师们 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 , 只要应用得当 , “ 死记硬背 ” 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 , 它恰是提高 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统计与概率 “ 教书先生 ” 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 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 教书先生 ” 那一行当怎么 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 “ 先生 ”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 “ 先生 ” 一词也 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 “ 先生何为出此言 也? ” ;《论语》中的 “ 有酒食,先生馔 ” ;《国策》中 的 “ 先生坐,何至于此? ” 等等,均指 “ 先生 ” 为父兄 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 “ 先生长 者,有德之称 ” 的说法。可见 “ 先生 ” 之原意非真正的 “ 教师 ” 之意,倒是与当今 “ 先生 ” 的称呼更接近。看 来, “ 先生 ” 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 专称。称 “ 老师 ” 为 “ 先生 ” 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 曲礼》,有 “ 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 ,其中之 “ 先 生 ” 意为 “ 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 ,与教师、老师之 意基本一致。 4 十八 综合应用 4 十九 —— 二十 复习测试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 “ 经学 ”“ 律学 ”“ 算学 ” 和 “ 书学 ” 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 “ 博士 ” ,这与 当今 “ 博士 ” 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 “ 武 事 ” 或讲解 “ 经籍 ” 者,又称 “ 讲师 ” 。 “ 教授 ” 和 “ 助教 ” 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 “ 宗学 ” “ 律学 ”“ 医学 ”“ 武学 ” 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 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 助教 ” 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 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 “ 助教 ” 一席,也是当 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 “ 助教 ” ,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 是 “ 博士 ”“ 讲师 ” ,还是 “ 教授 ”“ 助教 ” ,其 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