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现代诗二首(部编版)_人教版(2016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二首》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两首新诗组成。《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在秋天黄昏时所看到的美景:疲倦归巢的鸟儿,西沉的斜阳,白花花的芦苇。诗人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将景物人格化,为画面注入奇特的想象力,构造了一幅静谧、绚丽、和谐的画面,流露出诗人积极、愉悦的情趣。诗歌分两节。第1节中“归鸟”与“斜阳”构成了一幅晚归图。“驮着”将“倦鸟”和“斜阳”联系在一起,既赋予画面动感,又让画面充满情意,给人以想象空间。诗的第2节是第1节的发展,“归鸟翻翅,斜阳落江”画面充满动感,极富想象力。最后两行画面色彩迅速转换,文字间透出生机。诗的句式长短不一,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文字简单的勾勒、修辞的妙用、夸张独特的想象构成了这幅秋江晚景图。《花牛歌》作者为徐志摩,这首诗有四节,每一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诗句一咏三叹、简单明朗、轻快活泼,将草毡中花牛的行动景象呈现得巧妙生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每一节都是一幅画。这四幅画中,花牛动静皆宜,画面动静交替变换,呈现了一种律动美,展现了花牛的可爱俏皮、悠闲自在。本课的两幅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诗歌展开丰富的想象。《秋晚的江上》的插图是一轮西下的红日、三只归巢的鸟、头白的芦苇,展现了诗歌中所描绘图景,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花牛歌》的插图里有一头坐在草地里的花牛,它闭目小憩,四周是美丽的剪秋罗,有一穗被花牛压扁了,展现了花牛的可爱、顽皮和悠闲。1.认识本课“巢、苇”等生字,理解诗歌中出现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并描述。3.抓住文中富有诗意的表达,品读语言,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自在悠闲。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这两首诗可按照教材顺序依次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朗读入手,找找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再逐渐深入分析,针对每一首诗歌的特点,抓住关键字词,带领学生体会诗歌意蕴,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意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识记。在教学时,可采用借助拼音、图片理解、观察字形等方式让学生识记生字。“巢”字可通过词语“鸟巢”帮助理解字义。“苇”字可借助芦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也可变换偏旁,变成“伟、围、违”等字,进行辨析理解。“霸占”可通过拆字组词等方式进行理解,即霸道地占有。2.阅读教学两首诗歌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极具想象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和意境。朗读时,需读准字音,将句子读通顺。注意“巢”是翘舌音,“眠”的读音是“mián”,不是“mín”。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如,“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一句,让学生展开想象:花牛做了什么样的梦?太阳偷渡西山青峰又是怎样的情景?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3.表达运用在教学《秋晚的江上》时,学生先自由朗读,通过诗歌中所提到的景物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用流畅的语言将这些画面描述出来,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根据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为画面命名,如“归鸟图”“日落图”,通过这种形式感受语言的画面感,体会诗歌充满情趣和遐想的文字魅力。还可以让学生仿照着诗歌写两行诗,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1.准备多媒体课件。2.熟读课文。1课时板块一 导入课题,师生共学1.出示《秋晚的江上》景物图。2.引导: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画了什么?夕阳西下,江面被照得红彤彤的,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3.过渡:这幅图就描绘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秋晚的江晚上》中的景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刘大白的这首现代诗。刘大白,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原名金庆棪,别号白屋,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4.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秋晚的江上》,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强调字音:一瞬(shùn);“巢”是翘舌音,不是平舌音;“眠”的读音是“mián”。5.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6.学生齐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7.赏析诗歌,想象画面(1)边读诗歌边想象夜晚江上的景象。(2)抓住关键词对景物进行想象。“鸟儿、斜阳”要抓住“倦了、驮着”展开想象。(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描述画面,同时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以及发展。句段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①诗歌第一节描绘了“鸟儿、斜阳”两个景物,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倦了、驮着”两个词语中体会鸟儿的疲惫状态和飞行速度的缓慢。 句段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②第二节抓住“翻”这一动作,引导学生想象鸟儿飞翔的姿态:斜阳掉落,疲惫的鸟儿身形轻盈,向远方扑翅而行。提示学生也可想象斜阳掉落后周围景物的变化,尤其是江面的变化。③抓住“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所运用的拟人手法,体会鸟儿为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④抓住“妆”“红颜”对芦苇的人格化描写,体会诗歌中的情趣和生气。⑤通过“倦、驮着、双翅一翻、掉在、妆成”整体感知诗歌的意蕴,体会诗中的情景交融。8.给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倦鸟驮阳、芦苇妆红颜9.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的心情是积极、愉悦的。10.过渡: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我们体会了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将静态的事物人格化而营造出的静谧与美好,本课的另一篇诗歌则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学,去想象作者营造出的画面。板块二 自主学习,想象画面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自行观察图片。2.介绍作者。徐志摩(1897年-1931年),原名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3.反复阅读课文,圈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句段1: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1)出示花牛与剪秋罗的配图,借助图片展开想象。(2)与同桌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句段2: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蓝天。(1)抓住“眠、霸占”两个动作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花牛小憩时的安逸,白云把天空铺满的情景。(2)点名学生,请学生谈谈自己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 句段3: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1)联系诗句感受“偷渡”一词,体会时间的流逝。“偷渡”表明时间悄悄溜走,花牛在草地上玩累了,进入了梦乡,营造出了静谧、安逸的氛围。②想象花牛睡着了会梦见怎样的情景。4.过渡: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5.小结:《花牛歌》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板块三 课文总结,延伸拓展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梳理诗歌内容。秋晚的江上花牛歌2.小结:我们从这两首短诗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童趣,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在诗中打开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诗中的情趣。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诗歌的深远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感受力和想象力,因此诗歌在我国的语文教科书中被大量选入作为教学重点内容。1.了解背景,体会情感。诗歌教学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搭建相应情感氛围,更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情感。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背景。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有一个写作背景, 而这个写作背景距离学生生活有很大的时间跨度,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介绍非常重要。把背景介绍当做诗歌教学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感悟诗歌、体会诗歌。2.反复诵读,领会深意。在诗歌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默读、齐读,或者老师进行范读、播放录音。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与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指导学生注意断句停顿,结合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之中。3.讲解描述。在诗歌教学中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领略其中的奇妙。盲目的分析、讲解、背诵过于枯燥,应当让学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内心,真正领会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了解背景、反复诵读和讲解描述等方法,为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