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三年级下册牧童之歌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音三年级下册牧童之歌教学设计

第五课  《牧童之歌》  (三课时) ‎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1、聆听《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 ‎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 ‎          2、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 ‎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 教学重、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 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风光碟片 ‎ 环节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创设 ‎ 情境 ‎ ‎1、师生边唱《一支短笛轻轻吹》边做律动进教室。 ‎ ‎2、师生问好! ‎ 既复习了已学歌曲,又为新课教学设下了伏笔。 ‎ 入 ‎ 境 ‎ 激 ‎ 情 ‎ 一、欣赏《牧童短笛》 ‎ ‎1、师引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边吹笛子边进教室,你的心情如何? ‎ ‎2、生反馈(开心的、悠闲的……) ‎ ‎3、师言:你们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作曲家贺绿汀把这一幕用音乐来表现,请听音乐,听后说说你的想象与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 ‎4、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 ‎5、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 ‎6、师言:刚才我们聆听和哼唱了第一乐段,乐曲还有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聆听第二乐段) ‎ 分段欣赏更能让学生感知音乐塑造的形象,从音乐的获得的感受与体验更到位。 ‎ 利用“跟唱”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 ‎7、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 ‎8、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 ‎9、师生讨论完成问题。 ‎ ‎10、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 ‎1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 二、学唱《剪羊毛》 ‎ ‎1、师引言: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 ‎4、为歌曲取名(揭示课题《剪羊毛》) ‎ ‎5、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 ‎6、解决难点:符点和休止符。 ‎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 拓展情境 ‎ ‎1、师: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为了突出这一部分,我们能不能试着加上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 ‎2、学生分组讨论,为第二乐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 ‎ ‎3、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随机) ‎ ‎4、(下课)师生再见。 ‎ 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展示的空间,增强对歌曲的表现,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 ‎ ‎ ‎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1、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                      2、表演《剪羊毛》 ‎ 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和《剪羊毛》,进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 ‎          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 教学重、难点: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 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 ‎ 环节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创设 ‎ 情境 ‎ ‎1、师生边唱《剪羊毛》边做律动进教室。 ‎ ‎2、师生问好! ‎ 既复习已学歌曲,又为新课教学设下了伏笔。 ‎ 入 ‎ 境 ‎ 激 ‎ 情 ‎ 一、复习歌曲《剪羊毛》 ‎ ‎1、师引言 ‎ ‎2、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 ‎ ‎3、将歌中的“X.X”节奏改为“XX”唱一唱,比较感觉如何? ‎ ‎4、学生自主感受改变后的节奏,反馈各自的感觉 ‎ ‎5、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动。 ‎ 二、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 ‎ ‎1、师引言:我们剪完羊毛后,还会怎么样呢?(引到羊儿要回家) ‎ ‎2、出示课题,提问: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 ‎3、聆听歌曲,感知歌曲的内容、速度和情绪 ‎ ‎4、学唱曲调: ‎ ‎(1)听一遍教师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X;X;X—;”。 ‎ ‎(3)新授全音符X———。 ‎ 采取分组讨论方式,并进行分别试唱试奏,尊重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 ‎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X———出现几次? ‎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 ‎ ‎(6)完整地唱全曲。 ‎ ‎5、学唱歌曲与处理: ‎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 ‎ ‎(2)师生讨论《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不同处:地区风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情景不同:黄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毛劳动场面。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 ‎ ‎(3)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 ‎(4)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 ‎(5)分组讨论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 ‎ 拓展情境 ‎ ‎1、师言 ‎ ‎2、表演实践。 ‎ ‎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 ‎ ‎4、(下课)师生再见。 ‎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角色是服务者、观众,而不是导演。 ‎ ‎ ‎ ‎ ‎ 第三课时 ‎ 教学内容:1、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2、曲调接龙 ‎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再一次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 ‎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 教学重、难点: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 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音乐之声》影片 ‎ 环节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创设 ‎ 情境 ‎ ‎1、师生边聆听歌曲《雪绒花》,边做律动进教室。 ‎ ‎2、师生问好! ‎ 聆听歌曲,为新教学内容作铺垫。 ‎ 入 ‎ 境 ‎ 激 ‎ 情 ‎ 一、游戏:曲谱接龙 ‎ ‎1、出示曲谱,讲解游戏规则 ‎ ‎2、开始游戏。按组接龙。 ‎ ‎3、师小结 ‎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 ‎1、师引言:刚才我们进教室时所听到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歌名? ‎ ‎2、学生回答 ‎ ‎3、教师讲解影片《音乐之声》的剧情 ‎ ‎4、播放影片《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聆听英语版《孤独的牧羊人》) ‎ ‎5、教师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提问: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 ‎6、再次欣赏(中文版《孤独的牧羊人》) ‎ ‎7、教师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 ‎8、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 锻炼学生的即兴曲调创作的反应,提高他们的音准、节奏 ‎ 等综合能力。 ‎ 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 ‎ 生的兴趣。 ‎ 结束 ‎ ‎1、师小结 ‎ ‎2、(下课)师生再见。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