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全单元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全单元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备课 教材 分析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虽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课时安排共5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测量 1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测量 1课时 认识线段 1课时 解决问题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测量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重点 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厘米测量物体 教学准 备 刻度尺,课件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 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 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 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 (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1. 猜1厘米长。‎ ‎2. 找直尺上的1厘米。‎ ‎3. 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 ‎4. 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5. 生活举例。‎ 五、测量物体的长 ‎1. 测量纸条的长。‎ 师:这张纸条有多长呢?怎么用直尺测量? ‎ 让学生自主测量,教师巡视。‎ ‎2. 汇报。‎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 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师:对,我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3. 测量自己的数学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 六、总结评价,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课 堂 检 测 ‎1.在直尺上1个大格就是( )厘米。 ‎ ‎2.在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5”是( )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10”是( )厘米。 ‎ ‎3.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4.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一般把尺的( )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5 我的手掌宽约( )厘米。 我的一拃长( )厘米。‎ 我的身高是( )厘米。 我的一步长( )厘米。‎ 板 书 设 计 统一长度单位 ‎0(起点),刻度线 ‎1厘米 教 学 反 思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测量 ‎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 ‎3. 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难点 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课件等。‎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快)。‎ ‎2. 谁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通过测量黑板你们有哪些感想,谁想说?(体会小尺子量比较费劲)‎ 提出问题“有比较长点的尺子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米尺,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 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拿出1米尺。‎ ‎2. 小组交流、比划1米的长度。(伸开双臂,量一量身高)‎ ‎3. 汇报,体会大约1米的有多长。‎ ‎4. 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 ‎5. 仔细观察一下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可以用“m”来表示。‎ 讨论:1米=100厘米。‎ 三、用米测量 ‎1. 指名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门的高度。‎ ‎2. 交流测量方法。‎ ‎3. 小组合作估测一下教室的长度,再用卷尺实际量一量。‎ ‎4. 说一说用米尺量的好处。‎ 四、做一做 引导学生量的时候应注意:把绳子拉直才是正确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 堂 检 测 ‎1.在( )内填写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 教室长9( ) 黑板长3( )‎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2. 4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板 书 设 计 认识米和用米测量 ‎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 学 反 思 课题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 ‎3. 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难点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 师: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自由发言)‎ 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2、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强调: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练习。‎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课 堂 检 ‎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 测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板 书 设 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1. 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 难点 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能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 一. 填一填。‎ ‎1.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 图钉的长大约是(     )。 3. 回形针的长是3(    )。 4. 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 5.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6. 1米=(      )厘米,操场跑道长时200(   )。 7. 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     )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 8. 一张床大约是2(     ),手指的宽大约是(     )厘米。 9. 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   )厘米,从0到8是(  )厘米,从6到13是(   )厘米。 10.三角形是由(   )跳条线段围成的,正方形是由(  )条线段围成的。 11.一条线段长是100个1厘米,这条线段长(   )米。 ‎ ‎12.小红今年上二年级,她的身高时125(   )。‎ 二. 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2厘米的线段。‎ ‎3.在两点之间最多能划(   )条,‎ ‎4.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5.画一条比9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三. 排一排。 1.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2厘米    2厘米    21厘米    32厘米 2.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1厘米    4厘米    1厘米    17厘米 四. 小小神算家。‎ ‎8厘米+12厘米=(   )厘米     ‎ ‎40厘米-30厘米=(   )厘米 13厘米+30厘米=(   )厘米    ‎ ‎39米+7米+2米=(   )米 20厘米+(   )厘米=1米      ‎ ‎ 1米+4米+(    )米=15米 70厘米-7厘米=(     )厘米        ‎ ‎1米-10厘米=(     )厘米  ‎ 五. 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支粉笔的长是7(    )。      2. 铅笔盒长是23(     ) ‎ ‎3. 教室宽6(    )                      4. 一棵树高3(      ) ‎ ‎5.小明的身高130(     )                6. 操场长80(     ) 7.手掌宽7(     )                     8. 毛巾宽29(    )                 ‎ 课 堂 检 测 1. ‎ 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在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8”是( )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17”是( )厘米。 ‎ ‎3.( )厘米=1米 ‎4. 教学楼高10(    )                  妈妈的身高165(     )‎ 板 书 设 计 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米、厘米 ‎1米=100厘米 教 学 反 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