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 分食品——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 分食品——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 页和第 3 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提示 本课内容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学 生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以及数学思考的过程。 因此,本课创设了孩子们参加野营活动分食物的情境。在这一具体生动的情境中,通过解决 “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这一类问题,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置于实际生活 的背景之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感受有余数的 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野营活动情况,引发他们美好 的回忆,在愉悦的感受中开始学习本节课。情境引入后,可以让学生想想分面包的过程,再 拿学具摆一摆,或用笔画一画,边操作边观察,边操作边猜测,这样分层次进行,不断强化 学生的表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 归纳。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 示什么”,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认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创设情况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 的计算方法。 2、知道有余数除法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 维。 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 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每一部分所表达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 我们班参加过野营活动的请举手?(孩子们纷纷举手)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的感受。(高兴,好玩,有意义,……) 野营时需要注意什么?(带好吃的,注意安全,不乱扔垃圾……) 既然大家这么喜欢野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野营中的数学问题吧。 设计意图:采用谈话方式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 在愉悦的情况下进入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 地。 2、出示信息窗 下面我们看一下其他小朋友野营的图片,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 信息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3、学生提出问题预设: (1)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呢? (2)14 根火腿肠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呢? (3)17 根香蕉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呢? …… 4、我们先来研究“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呢?”这一问题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题意之后进行新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有 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后面的学习目的明确,学生的思路清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读一读刚才的题目并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9÷4= 2、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用学具盒来操作一下,想 一想我们只需要几个学具 学生回答:9 个 下面孩子们就用你的学具试一下吧。 孩子们积极活动,教师在旁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汇报交流 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面包?让学生上黑板用磁性小棒进行操作演示 学生预设: (1)我是一个一个地分给 4 个人,分了 2 轮之后,每人得到了 2 个,还剩 1 个。 (2)我是 2 个 2 个地分给 4 个人,分了 1 轮之后,每人到了 2 个,还剩 1 个。 (3)我本来是 3 个 3 个地分给 4 个人,分到第 3 个人时,就没有了,我又重新进行了 分配。 设计意图:写出算式之后,就安排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操作理解,获得直观的感受,再 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更高一级的要求,教师要进行及 时的引导。 4、请学生思考: (1)你从刚才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2)剩下的那一个为什么不继续分了? 5、小结:在生活常常会遇到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在数学上我们就 把这剩下的“1”叫做“余数”。 可以把我们刚才的算式补充完整了:9÷4=2(个)……1(个) 这个算式读作:9 除以 4 商 2 余 1。 6、请学生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代表的含义 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得到 2 个面包,还剩下 1 个面包没有分完。 7、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下这个算式,同桌再互相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理解了题目,对于“余数”概念的理解直观形象,有了自己经验性 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动手操作在这里启动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新知: 1、用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的方法研究 13 根黄瓜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教师 可以示范引导和学生共同完成,再一次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借助学具,尝试解决主题图中其他食品如何平均分的问题,用算式记下平均分的 结果。 12 个苹果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12÷4=3(个) 14 根火腿肠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14÷4=3(根)……2(根) 15 瓶酸奶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15÷4=3(瓶)……3(瓶) 16 个西红柿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16÷4=4(个) 17 根香蕉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17÷4=4(根)……1(根) 18 片饼干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18÷4=4(片)……2(片) 19 个红枣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 19÷4=4(个)……3(个)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写法和读法是否规范,对于不规范的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学生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画一画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所以教师 和学生一起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再一次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然后学生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达标反馈 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1. 11 棵 ,每 2 棵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棵。 11÷2=□(份)…… □(棵) 2. 13 块 ,平均分成 4 份,每份( )块,还剩( )块。 1 3 ÷ 4 = □ (块)……□ (块) 3 . 14 只小鸭,每( )只一份,有( )份,还剩( )只。 1 4 ÷ □ = □ ( 份 ) ……□ ( 只 ) 答案:1、玉米:5,1,11÷2=5(份)…… 1(棵)2、橡皮:3,1,1 3 ÷ 4 = 3 (块)…… 1(块)3、小鸭这个题目答案有很多:3,4,2,1 4 ÷ 3 = 4 ( 份 ) ……2 ( 只 ) 或 4 , 3 , 2 , 1 4 ÷ 4 = 3 ( 份 ) ……2 ( 只 ) 或 5 , 2 , 4 , 1 4 ÷ 5 = 2 ( 份 ) …… 4 ( 只 ) 或 6 , 2 , 2 , 1 4 ÷ 6 = 2 ( 份 ) ……2 ( 只 )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 生:我知道余数的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生:在分一分,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 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 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一、小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5<24 ( )×8<46 二、看图填算式。 17÷5= (盘)…… (个) 17÷3= (个)…… (个) 三、计算 30÷5= 28÷4= 72÷9= 19÷2= 42÷5= 34÷8= 四、请你做一回小小裁判员。(对的打“√”,错的打“×”。) 1. 求医 36 里面有几个 4,算式是 36÷9=4。 ( ) 2. 23 里最多有 2 个 8。 ( ) 3. 6×( )<37,( )里最大能填 6。 ( ) 五、我知道:4 月份 30 天,是( )个星期零( )天。 六、解决问题 1、有 17 个苹果,平均放在 2 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余几个? 2、共有 43 个乒乓球,每袋装 5 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答案:一、4,5。 二、 17÷5= 3(盘)……2(个) 17÷3= 5(个)…… 2(个) 三、计算 30÷5=6 28÷4= 7 72÷9=8 19÷2= 9……1 42÷5=8……2 34÷8=4……2 四、×,√,√。 五、4,2。 六、1、17÷2=8(个)……1(个)答:每个盘子里放 8 个,还余 1 个。 2、43÷5=8(袋)……3(个)答:可以装 8 袋,还剩 3 个。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9÷4=2(个)……1(个)读作:9 除以 4 商 2 余 1。 12÷4=3(个) 13÷4=3(根)……1(根) 14÷4=3(根)……2(根) 15÷4=3(根)……3(根) 教学资料包 小游戏,大智慧: 小红、小丽、小兰和小刚四个小朋友做游戏,小红报数字“1”,小丽报数字“2”,小兰 报数字“3”,小刚报数字“4”,按照这样的顺序,报数字“25”的是谁呢? 答案:25÷4=6……1 答报数字“25”的是小红。 资料链接: 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 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 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强调教室要布满图画,书本要配有插图。直观教具的呈现要放 在学生面前合理的距离内,让学生看到整体,然后再分辨各个部分,并且要设法引起和保持 学生的注意力。直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重视视觉教具和教材的选 择应用,但很少重视教材的设计、开发、制作、评价和管理。 这种教学法是由 17 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 Johann Amos Comenius(夸美纽斯)把“直 观性”作为一项教学原则正式提出后,并没有在当时的实践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他按照直 观教学原则编写的一本带有 150 幅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 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直到 19 世纪初期,直观教学才开始在欧洲流行,并迅速传到美洲大陆, 使得直观教学成为教育者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直观教学的类型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 和言语直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