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级数学教案《 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年级数学教案《 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构建平均分的数学模型。‎ ‎3.通过动手操作、分组合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4.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分物体的过程,构建平均分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秋天到了,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丰收庆祝会,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 课件出示情境图:‎ ‎ ‎ ‎1.请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回答:12个桃子,16个胡萝卜,6个竹笋,15个松果。‎ ‎2只熊猫 3只猴子 2只小白兔 2只松鼠 这些食物分别是为谁准备的呢?‎ 学生回答:要把萝卜分给小白兔,松果分给小松鼠,桃子分给小猴子,竹笋分给大熊猫。‎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2只熊猫怎么分6个竹笋?‎ ‎3只猴子怎么分12个桃子?‎ ‎……‎ 二、自主探究,交流建模 ‎1.自主操作,认识平均分 同学们看果实这么多,同时分有点困难,咱们就先来分一下竹笋吧!‎ ‎(1)6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该怎么分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6个圆片来代替6个竹笋,帮两只熊猫分一分吧!把你的想法用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说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操作完成后,学生汇报结果,课件同时展示这三种分法:‎ 预设学生回答;‎ ‎①熊猫哥哥5个,弟弟1个。‎ ‎②两只大熊猫不一样大,熊猫哥哥4个,弟弟2个。‎ ‎③熊猫哥哥3个,弟弟3个。‎ ‎……‎ ‎(4)引入平均分 教师指着第三种分法: ‎ ‎6个竹笋,分给了两只大熊猫,每只熊猫分得了3个竹笋。他们分得的结果怎么样?(一样多,公平)像这样,把6个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每只大熊猫都分3个,它们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的同样多,课题:平均分)‎ ‎(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才是平均分。‎ ‎2.合作交流,体验平均分 ‎(1)把竹笋平均分给大熊猫以后,其它的小动物觉得这样分很好,很公平,小猴子也要求平均分,你能帮它们平均分开吗? ‎ 课件出示: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先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商量一下,再用圆片动手分一分。‎ ‎(2)同桌合作,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展示不同分法。教师同时课件展示:‎ 预设学生分法:①1个1个地分,4次分完,每人4个②2个2个地分,2次分完,每人4个③先3个3个分,再一人1个,每人4个④4个4个地分,1次分完,每人4个 ‎(4)你认为上面哪种分法最快?为什么?‎ ‎4个4个地分,因为1次就能分完。‎ ‎(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平均分的过程再说一遍。‎ 板书: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桃子。‎ ‎……‎ 三、归纳概括,深化模型 ‎1,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给猴子分桃子,但是不管几个几个的分,最后每只猴子都分到了4个桃子,它们得到的桃子数都是一样的,既然得到的同样多,这就叫平均分。‎ ‎2.其实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平均分的情况,结合实际生活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预设学生回答:‎ ‎(1)我妈妈买了4个苹果,我和爸爸一样多,每人两个。‎ ‎(2)10 个同学进行拔河比赛,两队的人数同样多,每队5个人。‎ ‎……‎ ‎3.看来这样的例子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继续去观察,去发现,下节课再交流。‎ 四、巩固提升,应用模型 教师引语: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还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帮助别人也快乐了自己,下面我们就怀着快乐的心情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自主练习1‎ ‎(1)先让学生看懂图。(2)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说出判断的依据。第一组每只小猫分得的同样多,第二组不一样多。(3)讨论:第二组怎样变化就是平均分。‎ ‎2.自主练习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圈一圈,分一分,填一填。再充分交流分的过程,重点说出每份分得同样多。‎ ‎3.帮小朋友分苹果。‎ 有1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朋友,可以怎样分?‎ ‎(1)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学生回答:‎ ‎(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6个。‎ ‎(2)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4个。‎ ‎(3)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5个。‎ ‎(4)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 ‎(5)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1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 ‎……‎ ‎(2)教师质疑: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个人分得的就越少。‎ ‎4.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方法获得的?‎ 学生汇报收获,教师重点强调: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平均分,还在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 ‎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桃子。‎ 使用建议:‎ ‎1.教后反思:‎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本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作为活动主线,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展开数学活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帮助熊猫分竹笋,每份分的一样多引出“平均分”为切入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创设其他分东西的情境,进行深入理解平均分,为学生构建平均分的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2)引领学生自主建模 解决问题是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依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帮助小动物一次又一次分东西的过程中,经历了 ‎“独立思考—操作感悟—合作交流”的思维过程;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有效构建平均分的数学模型。‎ ‎(3)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俗话说“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来源。本节课除了设计2道基础性的练习外,还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有关平均分的信息、运用多种方法分苹果等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乐趣,享受数学思考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为学习除法的意义做好了铺垫。‎ ‎2.使用说明。由于本节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在一个又一个的数学活动中构建平均分的数学模型,因此,教学中要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构建平均分的数学模型。‎ ‎3.需要破解的问题。如果把“包含分”的知识和本节课合为一块,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但会加大课堂容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