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二)‎ 认识厘米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教材第2~3页例1、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三、重点难点 ‎ ‎   重点:认识厘米,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尺子、纸条。   学生准备:尺子、纸条、铅笔、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又换新书了,大家用铅笔、尺子、回形针等比一比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长呢?(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亲身感知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也就不同)   师:有的说有一支铅笔那么长,有的说有2个尺子那么长,还有的说有15个回形针那么长,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想知道吗? ‎ ‎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 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提示: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例如: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把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长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拃,可以用拃来测量布的长度;也可以用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用脚长来测量竹竿的长度。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手、三角形学具、书本等工具进行测量。下面同学们分小组,用手测量课桌的长。(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小组交流,指名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提示: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 ‎  (4)师: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出的结果不同呢?(指名或分组回答,充分展示学生的看法)   通过交流探讨,使学生明白:因为每个人的手所表示的一拃长度不一样,所以量得的结果也就不同。   (5)师: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才能更准确。(引出例2,认识测量工具尺子)   2.教学教材第3页例2。‎ (1) 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师: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   尺子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在刻度尺上找到“0”,“0”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意思?   提示: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 ‎  (2)认识1厘米。   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课件演示尺子上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感知1厘米的长)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再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得出: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1大格都是1厘米,即从刻度1到刻度2,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小组交流讨论,指名小组回答,然后教师课件出示1厘米的实物感知图片)   (4)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师: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3厘米有多少格?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 ‎  3.教学教材第3页例3。‎ (1) 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的过程。   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0,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集体汇报订正。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页上面“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答案:8 ‎ ‎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2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并相互交流,然后集体订正)   第1题:估计:3厘米 估计:4厘米   测量:3厘米 测量:4厘米   第2题:8 14 50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测量长度时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得地方。‎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 ‎ ‎  3.认识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5.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1.遵循认知规律,构建活泼生动的教学课堂。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个体认知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已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2.注重课堂实践,培养教学兴趣。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鲁 班   鲁班,姓公输,名班,又称公输班或公输盘,字依智,生于春秋时代,鲁定三年(公元前507年),为鲁之贤胜路东村人。千年来,有关鲁班的发明创造佳话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相传矩(尺子)上所划分的格,即为鲁班所创。孟子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对营造的尺寸标准统一化的巨大贡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