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八)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八) 第2课时 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5页做一做,第8,9页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直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探究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太麻烦了! 1.复习回顾。看看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比划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3.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 (1)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她)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看量了几次,发现了什么。 (2)请测量的学生和观察的学生谈感受。 二、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并板书课题--认识米。 课件出示:“米”的确定与演变。 教师介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米、m) (2)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教具“米尺”,并介绍:测量较长的长度要用到“米”,这个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教师边说边用米尺在黑板上画出一条1米长的线段。 2.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1)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高、一庹与1米长进行比较。 (2)通过观察,感受“1米”的长度。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通过测量,进一步体验“1米”的长度。 让学生测量绳子,找出1米、2米、3米……分别有多长。 3. 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估一估。 师: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1米有这么长(指着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1厘米有这么长(边说边在黑板上1米线段的下面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大家估一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让学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并说明理由。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此处要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将“1米”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课件展示。 用课件展示: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1米里有10个10厘米。 再次理解:100厘米=1米。 三、拓展延伸,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课件展示:介绍不同的长度测量工具及其各自的特点。 2.实际测量:完成教材上第9页练习一第5题。 四、反馈评价,深化理解 基础练习 1.填一填。 2.教材上第8页练习一第3题。 3.教材上第8页练习一第4题。 拓展练习 比划30厘米、50厘米、80厘米、1米分别有多长。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米 m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比较顺利,特别是对测量,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于米的认识和1米的长度的建构,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由于测量活动学生不是很熟练,有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到测量的方法和数据的感知上,因此,有少数学生还是没有落实,要加强学生的组织教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