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比大小-人教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比大小-人教版 (1)

‎《比大小》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 ‎ 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17—19页的内容,比大小是有学生学过比一比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同样多”、“多”、“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材借助“小猴分水果”的情境,使学生有一个对事物的认知从杂乱到清晰的整理过程,明确有序排列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小猴将水果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小猴和水果数量的多少,最后抽象为数字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在“做一做”中,使学生会用“大于”、“小于”和“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本课时的知识是以后学习减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符号“>”、“<”和“=”,掌握它们表示的含义和读、写法。‎ ‎2会用 “>”、“<”和“=”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借助象形图,经历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过程,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4.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能够用“大于”、“小于”和“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知道用“大于”、“小于”和“等于”来描述5以内大小,并能正确区分“>”和“<”。‎ ‎ ‎ 教案设计 ‎ 设计说明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遵循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小猴子分水果”为主题,使学生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1.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所以,整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会有序地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法,并会用这一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 ‎ 学具准备 猴子、梨、香蕉、桃子等图片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1.谜语激趣 谜面:‎ 有个动物好吃桃,‎ 成天嬉戏树上跳,‎ 站起来时象人样,‎ 地上行走像狗跑。 ‎ 谜底:猴子 ‎2.导入 ‎(PPT出示小猴请客图)‎ 小猴子在森林大赛中夺得了冠军,还得了许多水果呢!小猴子很高兴,它请来了自己的好朋友,要把胜利的果实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画,说说图中有几个小猴子?都有什么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喜欢的“小猴子分水果”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学生的求知欲被点燃,为后面的学习作了良好 的铺垫。‎ 二、动手操作、渗透分类。‎ ‎1.交流:把这些水果分给小猴和它的朋友们,你能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只要把猴子放在一起,梨放在一起,桃子放在一起, 香蕉放在一起,再数一数就知道了。)‎ ‎2.质疑:为什么要把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呢?‎ ‎(老师渗透分类的思想。)‎ ‎3.操作:请你用手中的学具自由摆一摆,让人能一眼看出这幅图中有哪些物品,分别有多少?‎ ‎(可能出现的摆法有:①按不同物品分类摆4堆;②从上往下,按1只猴子对1个梨,1个桃子,1根香蕉的方法摆,最下面的几行没对齐;③按书上的象 形图那样摆,对得很整齐,而且是从最下的一行开始对齐。)‎ ‎4.比较:这三种摆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按类放。不同点:第2.3种方法对得很整齐,便摆放顺序不同。)‎ ‎5.小组讨论:这样分类摆有什么好处?摆放时要注意什么?哪一种分类能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呢?‎ ‎6.在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归纳:第2.3种分类方法,都是1个对着1个摆,比较容易看出谁多谁少;第3种摆法,高的就比较多,更符合我们平时比较的方法。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分类整理的方法摆一摆,在操作中,充分显示无序摆放的缺陷,在比较中体会分类摆放有序排列的优点,既能渗透分类思想、有序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优化比较、渗透新知 ‎1.引导:能同时看出哪种水果够分?哪种水果不够分吗?有没有好办法?‎ ‎2.PPT课件出示:跳出1只猴子,落下1个桃子,依次出现3只猴子和3个桃子。‎ ‎3.比较:这幅图与刚才的图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幅图里有猴子和桃子。)‎ 师:你觉得这样的图有什么好处?‎ ‎(这幅图比原来简单,更容易看出每只猴子能不能分到1个桃子,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4.提升:如果遇到一幅比较复杂的图,为了能一眼看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5.思考:(1)左边的3只猴子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子呢?3只猴子3个桃子,够不够分呢?猴子的只数与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同样多,相等。)‎ 教师适时指出:表示两种物品两样多,这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叫做等于号,读作:“等于”,在书写时两条线长短要一致。‎ ‎(在图下面写上“3=3”)‎ 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2)每只猴子分1根据香蕉,够分吗?请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 ‎①问: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2”)‎ ‎②认识大于号。‎ ‎“3>2”这个式子怎么读?(3大于2)。‎ 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教师演示,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增强记忆,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3)每只猴子分1个梨,够分吗?请先摆一摆,再说一说,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同桌之交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 ‎①认识小于号。‎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 ‎②“3<4”这个式子怎么读?(3小于4)‎ ‎③教师演示,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增强记忆: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4)“3>2”、“3<4”,还可以怎样表示?‎ ‎(可以表示2<3、4>3。)‎ ‎6.回顾:“3等于3”、“3大于2”、“3小于4”与“3=3”、“3>2”、“3<4”,哪一种写法更简洁些?什么时候用“=”、“>”、“<”呢?‎ ‎(相机强调:“>”、“<”、“=”的读法、写法。)‎ ‎7.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8.发散思维 看看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选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大小的结果,然后再引入数学符号,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简洁性,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比较大小。‎ 四、应用拓展 ‎ ‎1.同桌比一比身高,说说你们是怎么比的?‎ ‎2.如果要比较2支铅笔的长度,你们会怎么比?‎ ‎3.能结合比多少、比身高、比长短等活动,说一说比较时应该注意什么?‎ ‎(“同一起点”、“对应”、“看多余部分”。)‎ ‎4.巩固练习。‎ 结合图片,进行比大小的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再次感受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最佳方法,使学生再次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布置作业 教材17页1、2题,18页3题。‎ ‎ 板书设计 ‎ 比大小 ‎3=3 读作:3等于3‎ ‎3>2 读作:3大于2‎ ‎3<4读作:3小于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