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加几 北京版 (7)
算理与算法有效结合 ——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年级口算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单纯的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口算方法是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建构,久而久之计算的教学就变成了机械地训练。口算教学重在算理和算法的掌握,引导学生把学生头脑中的运演过程,表达出来,并说清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生形成算理意识的关键。本课《9加几》依托实际的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多种口算方法,与此同时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经历凑十法的过程,从而理解凑十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9加几》是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的内容。教材通过问题情境引出20以内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加减法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心理准备。本课教材编排了铅笔图情境,旨在引出9+4的计算需要。教材用人物插图、小棒图、小正方体图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哪儿,学生新的生长点在哪儿。结合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落脚点为: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计算方法的同时,重在理解凑十法,体会其简便,突出“十”的重要。 前后联系 已经学过的知识 10以内加减法 20以内数的数的认识 以后要学的知识 百以内加减法 万以内加减法 两位数乘法 即将学的知识 20以内进位加法 (9加几) 本节课内容对后续学习计算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学生们已经会口算10以内加减法、认识20以内的数、会口算10加几。对于9加几的口算,有的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例如:通过不同方式地数得到结果、根据10加几的口算推算出结果、圈十法得到结果。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本节课的生长点落在体会多种算法,重在理解凑十法,体会其简便,突出“十”的重要。为后续8、6、7加几的口算、退位减法口算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后续阶段学习笔算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操作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 多媒体及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检测单 教学目标: 1. 掌握9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理解凑十法。 2. 在操作、交流活动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十”在计算中重要性。 3.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9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在操作、交流活动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十”在计算中重要性。 教学流程示意图: 复习导入,激活经验 自主探究,明算理,知算法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全课小结,引发质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活经验 引发兴趣:快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看看他是谁?出示明明,明明想来考考大家! 1、10加几口算 10+()=() 教师追问算得快的原因。 【设计意图】以教材主题图人物贯穿整节课,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通过10加几的口算,激活学生原有经验,通过教师追问,学生提炼10加几口算简便的原因,体会“十”的重要,为后续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明算理,知算法 (一)情境导入,发现提出问题 出示两种颜色的铅笔图 (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2) 教师评价 (3) 分析列式 预设:9+4=13 4+9=13 (4) 教师追问,关注加法结构 解决9+4= 【设计意图】创设现实情境,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前期调研,发现部分孩子对于本例题的加法结构提取比较模糊,将例题的铅笔颜色改成两种,便于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结构同时也对后续9加几交流与理解提供方便。 (二) 自主探究 1、 明确要求,自主探究 图文展示要求:请你先自己想一想是怎样算的9+4=13?可以借助手里的小棒、铅笔图或者其他你喜欢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比比谁的办法多! 2、 教师巡视,及时调整教学 3、关注全体,跟进要求:如果你想好了可以说给同伴听。 4、集体交流 预设:(1)伸手指或者借助小棒,先9,再4,然后从1数?1、2、3、4……13 (2)伸手指或者借助小棒,先9,再4,然后从9接着数?10、11、12、13 (3) 圈十法 (4)10+4=14 14-1=13 (5) 9+1=10 10+3=13 5、展示与交流 (1)第一层:数 ①1个1个数的同学说想法。 ②接数的人说想法。 ③教师追问并及时评价:他的数法和刚才相比,你有什么发现?(1个1个数和接数对比) ④教师小结:通过数我们可以得到结果,同时板书“数”字。 (2)第二层:把9看成10的 ①及时评价 ②板书:假设 (3)第三层:圈十法 、凑十法 ①投影展示圈十法 教师追问并及时评价:为什么把10个圈在一起? ②投影展示摆小棒凑十法(如果没有此资源,教师从圈十法引导) (4)沟通联系,明算理 ①师生交流,初步感知内在联系 教师激发思考:他是怎么做的呢? 和刚才相比他们都做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凑十的过程。 教师适时评价: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会思考的孩子们,他们能够想到把9根变成10根(板书贴出1个十),真是了不起! ②根据凑十过程特点,起名字 那你们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预设:凑十法(如果没有教师提出) (1) 具体情境中,提升概括 ①对应 多名学生将小棒与枝形图相互对应,表达算理 教师追问:1根红色的小棒怎么回事?为什么分出1根? 适时板书:见9想1 ②同伴合作表达 (6)脱离情境,抽象概括 生生交流 6、回顾与反思 对比与联系 你喜欢哪种方法? 7、解决4+9 你想怎样算 ? 预设:运用加法交换率 预设:凑十法:把9凑成10、把4凑成10 教师评价:凑十法真好玩! 渗透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对比:把9凑成10、把4凑成10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生态经验,并创设和谐氛围,给学生交流算法提供展示的平台。抓住生长点,创设多层次活动,由生活到数学,由实物到小棒,由小棒到数一点点抽象,和学生一起经历了凑十过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三、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 依托具体情境的基础练习——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反馈 1、 填一填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反馈 2、 能力提升——算一算 ①独立完成 ②师生交流 ③发现规律 ④应用9加几的口算规律 9加几 10 见9想1 【设计意图】反馈练习分层递进,逐步提升。第1题目重在看图圈画,给学生一个抓手引导学生,回顾过程。第2题目抽象成枝形图,让学生在头脑中思考,将凑十法进行内化。第3题目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9加几的计算规律,并分析其原因,以便于学生慢慢形成“计算自动化”,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四、全课小结,引发质疑 激发回顾: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愿意和老师谈谈你的收获吗? 针对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其他问题吗? 【设计意图】回顾学习过程,谈多元感受。培养学生在反思中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 板书:9加几 板书设计: 9加几 数 假设 凑十法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课上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 2.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生生之间的评价。 3.对学习过程中交流与表达、思考与探究、合作意识、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① 评价内容 收获(多种形式) 上课认真听讲,会独立思考,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在教师指导下,发现并提出简单问题,并尝试解答。 积极动手实践,知道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积极主动地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②生活中哪里有9加几的事?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 在问题解决中进行计算教学 在教学时,创设不同颜色铅笔情境,给学生创设问题氛围,为学生提供观察角度,促使学生能够看到问题结构,激发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计算的需要,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心理准备。在学生交流算理时逐层剥去物理属性,一步步抽象。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了由生活到数学,由数学到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年级的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使他们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 2、 关注“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运算能力”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核心概念,《标准(2011年版)》中对“运算能力”的解释为:主要指能够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基本口算。算理和算法经历着脱离、融合、脱离的过程。起初孩子们知道算法而不知算理,后来,孩子们知算理知算法,再后来又是有算法无算理。在教学时我尊重孩子们的已有认知经验,给学生机会让他们交流不同的算法。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我也有意识地设计活动让学生有侧重地关注到凑十法上来。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凑十”的过程,理解凑十法。最后引导学生发现9加几的口算规律,进行进一步提升,9加几的结果就是十几少1。孩子再计算9加几时慢慢形成了“计算自动化”,储存在记忆中。这时,算法已经脱胎于算理。慢慢地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数学事实库”,继而完成从构建事实到提出事实的转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