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2015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材与不材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①,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 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②得终其天年③。”   夫子④出于山,舍于故人⑤之家。故人喜,命竖子⑥杀雁⑦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 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⑧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⑨?”庄子笑曰:“周⑩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选自《庄子·山木》)   【注释】   ① 大木:大树。   ② 不材:不成材。   ③ 天年:自然寿命。   ④ 夫子:指庄子。   ⑤ 故人:旧友,朋友。   ⑥ 竖子:童仆。   ⑦ 雁:鹅。鹅由雁驯化成,故亦称鹅为雁。   ⑧ 奚:疑问代词,这里的意思是“何”“哪一个”。   ⑨ 何处:如何自处。指在材与不材间选择哪种以立身自处。   ⑩ 周:庄子姓庄名周,古人自称时称名。   【译文】   庄子在山中行走,见到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伐木的人停在树旁却不去砍伐。问他原因, 回答说:“没有可用的地方。”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得以尽享它自然的寿命。”   庄子从山中出来,寄宿在老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命童仆杀鹅招待客人。童仆请示说: “有一只鹅能鸣叫,有一只不能鸣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鸣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得以尽享自然寿命,今天主 人的鹅,因不成材而被杀。先生将在这二者之间如何立身自处?”庄子笑着说:“我将处在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演练】   1.指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唉!竖子不足与谋   B.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C.先生将何处 玉人何处教吹箫   D.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骤雨不终日   2.指出下列“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庄子行于山中 舍于故人之家。   B.夫子出于山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弟子问于庄子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以授之于有司 以其无礼于晋   3.与“请奚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   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4.对于“木”“雁”的存、亡,庄子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如何看待他的观点?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2)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名实论 □ 〔北齐〕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①,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②,则影必美焉。今不 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③,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 者,体道合德④,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⑤;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⑥, 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⑦,非所以得名也。   (选自《颜氏家训·名实》)   【注释】   ① 德艺:德行与才能。周厚:丰厚。   ② 姝丽:美丽。   ③ 令名:这里指美好的声誉。   ④ 体道:躬行正道。合德:合乎道德。   ⑤ 非所以……也:不是用来做……的。   ⑥ 荣观(ɡuān):犹荣名,荣誉。   ⑦ 干(ɡān):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如干禄。   【译文】   名誉对于实际来说,就如同容貌对于镜中之像。(如果)德行与才能丰厚,那么声誉一 定好;(如果)容貌和神色美丽,那么镜中之像一定美丽。现在不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却要 在世上求得好名声的人,(就)如同相貌非常丑陋(的人)却要求在镜子中有美丽的容貌。 贤良有才能的人不慕声誉,一般人树立名声,才德差的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名声。不慕声誉 的人,躬行正道,合乎美德,享有鬼神的保佑(而有名),并非是真的追求声誉;树立名声 的人,修养品德,行为谨慎,担心好的名声不显著,并非是真的退让名誉;以不正当手段获 得名声的人,外表忠厚,内心狡诈,追求表面华美的虚名,并非是真的获得美名。      【演练】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  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窃名者,厚貌深奸 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   A.两个“厚”字相同,两个“貌”字不同   B.两个“厚”字相同,两个“貌”字也相同   C.两个“厚”字不同,两个“貌”字相同   D.两个“厚”字不同,两个“貌”字也不同   2.与“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的“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非死则徙耳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对加点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善,美好)   B.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道,事理,规律)   C.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让,责备,责怪)   D.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干,动词,求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2)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5.结合上文,联系生活,请谈谈你对“名”与“实”的认识。    禁浮华诏 □〔北齐〕文宣帝 顷者风俗流宕①,浮竞②日滋。家有吉凶,务求胜异。婚姻丧葬之费,车服饮食之华, 动③竭岁资,以营④日富。又奴仆带金玉,婢妾衣罗绮。始以创出为奇,后以过前为丽。上 下贵贱,无复等差。今运属惟新⑤,思蠲⑥往弊,反朴还淳,纳民轨物⑦。可量事具立条式, 使俭而获中⑧。 (选自《北齐书 ·文宣帝纪》)   【注释】   ① 顷者:近来。流宕:这里指放荡,不受约束。   ② 浮竞:争名夺利。   ③ 动:这里指常常。   ④ 营:这里指谋求。   ⑤ 运:时运,天命。惟新:更新。古人把国家建立说成是禀受天命。这句是说北齐国 新建立。   ⑥ 蠲(juān):除去,免除。   ⑦ 纳民:使臣民有约束。轨物:使事物规范化。   ⑧ 中:适中,适度。   【译文】   近来世风民俗放荡而不受约束,争名夺利(的风气)日益增长。家里一有喜事或丧事, 一定要(办得)奇妙出众。婚姻丧葬的花销,车子礼服饮食的奢华,常常是用尽一年的财物, 来谋求一天的富足。甚至奴仆(都)佩戴黄金珠玉,侍女(都)穿着绫罗绸缎。开始的人以 初次出现为新奇,后来的人以超过前人为华丽。地位高低,富贵贫贱,不再有什么等级差别。 现在我国新立,欲除去以往的弊端,复归于朴实淳正,使臣民有约束,使事物规范化。可以 根据事实状况(来)具体订立条文法规,使(人们)节俭(一些)而适度。      【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顷者风俗流宕,浮竞日滋 竞:比赛   B.动竭岁资,以营日富 营:经营   C.上下贵贱,无复等差等:等级   D.今运属惟新,思蠲往弊 运:气数,命运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顷者风俗流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①车服饮食之华 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 ①动竭岁资,以营日富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 ①后以过前为丽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有吉凶,务求胜异。   译文:   (2)纳民轨物,可量事具立条式,使俭而获中。   译文:   4.“奴仆带金玉,婢妾衣罗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情况?   答: 游大字院记 □〔北宋〕欧阳修   六月之庚①,金伏②火见③,往往暑虹昼明,惊雷破柱,郁云④蒸雨⑤,斜风酷热,非 有清胜⑥不可以消烦炎,故与诸君子有普明后园之游。   春笋解箨⑦,夏潦⑧涨渠,引流⑨穿林,命席⑩当水 k,红薇 l 始开,影照波上,折花 弄流,衔觞 m 对弈。非有清吟啸歌,不足以开欢情,故与诸君子有避暑之咏。   太素最少饮,诗独先成,坐者欣然继之。日斜酒欢,不能遍以诗写,独留名于壁而去。 他日语且道之,拂尘视壁,某人题也。因共索旧句,揭 n 之于版,以志 o 一时之胜,而为后 会之寻 p 云。   (选自《欧阳修全集》)   【注释】   ①庚:伏天。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入伏。故常用“庚”来代指伏天。   ②金伏:金气伏藏。庚,五行属金,指庚日过去,炎热的伏天开始。   ③火见:心星出现。火,心星,二十八星宿之一,每年农历六月黄昏出现在正南,也是 说明时令为夏季。   ④郁云:浓云。   ⑤蒸雨:闷热的雨。   ⑥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   ⑦箨(tuò):竹笋外面的壳。   ⑧夏潦(liǎo):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⑨引流:挖沟引水,以便进行流觞饮酒的活动。   ⑩命席:安排座位。   k 当水:面对流水。   l 红薇:紫薇花的一种,因花为红色故称红薇。   m 衔觞(shānɡ):饮酒。觞,酒杯。   n 揭:公布。   o 志:记载。   p 寻:重温。   【译文】   六月的三伏,天气炎热,心星出现。常常暑季的彩虹白天显明,惊人的雷声似能劈破柱 子。浓云郁积,雨点闷热,热风夹杂着酷暑。没有清雅优美的事物就不能消除烦恼炎热。所 以和几位朋友有了普明院后园的游玩。   春天的竹笋已脱落外壳,夏季的雨水涨满水渠。引水流穿过树林,面对流水安排座位。 红薇刚刚开放,花影映照水波上。折枝花朵抚弄流水,饮酒下棋。没有清雅的吟诵、长啸的 歌声,就不能放开胸怀纵情欢乐,所以和几位朋友做了避暑的诗咏。   (张)太素最不善饮酒,诗却最先吟成,其余在座者欣然相继。太阳偏西酒饮欢畅。不 能逐一题写每个人的诗句,只能将同游者的姓名题在壁上,然后离去。   日后有一天谈论起来,拂去尘埃看墙壁有某人的题名,于是索取当日同游者的诗句,公 布在版壁上,来记载这一时刻的美好,以便日后相会时可以重温。      【演练】   1. 下列词组的结构,和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   A.惊雷破柱 B.夏潦涨渠   C.衔觞对弈 D.红薇始开   2.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六月之庚 故与诸君子有避暑之咏   B.不足以开欢情非有清胜不可以消烦炎   C.以志一时之胜驴不胜怒,蹄之   D. 故与诸君子有普明后园之游  遂与外人隔绝   3.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拂尘视壁,某人题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此亡秦之续耳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有清吟啸歌,不足以开欢情,故与诸君子有避暑之咏。      (2)日斜酒欢,不能遍以诗写,独留名于壁而去。       朱竹君先生传 □〔清〕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 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 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及在安徽, 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 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备。时文 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 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 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 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 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 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 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 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 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 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 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 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 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 矣。      【译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 文章而出名。先生于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 督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   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 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 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当时刘文正公在军机处, 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 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公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 从此启动了。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不久,文正公去世,文襄公任 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 文襄公感到十分遗憾。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别人,文襄 公默然不能发话,先生因此而安然无事。其后督理福建学政,过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接替 他,回来几个月,就去世了。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 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 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 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小学(文字音韵 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 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 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说:我开始认识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陈伯思的关系。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 慷慨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士而已 呢!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饮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才华。 先生以文章名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和一些。先生晚年,来访宾客 更为繁盛,入了他门的,都跟他密切交往,这样也就很劳累了。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 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常常 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我间或来到山中崖谷,便遇见先生题名, 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演练】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逢   B.且言搜集之道甚备 备:齐全   C.所欲著书皆未就 就:靠近   D.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 耽:沉溺   2.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①与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朱竹君年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 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B.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公、于文襄公的大力支持,朝廷因 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C.朱竹君喜好交游,朋友众多;为提携后进之士,常常称道他们的优点,掩饰他们的缺 点。他时常在与朋友饮酒谈笑之间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写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 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4.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译文:   (2)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   译文:   (3)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   译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答案   材与不材   1.D(尽,全。A.童仆;骂人的话,意思是愚蠢无能的人。B.原因,缘故;老朋友。 C.如何自出处,指在材与不材间选择哪种以立身自处;哪里)   2.A(在 。B.从;比。C.向;表被动。D.给;对于,对)   3.C(例句将宾语“奚”前置,属宾语前置句。A.是被动句;B.是一般性的陈述句; D.是判断句)   4.按照庄子的逻辑,无论“材”与“不材”,都不免遭到危险,因此,他把甘居中游、 苟且偷安当作了生活的信条。这种处世哲学未免消极。   5.见译文。      名实论   1.D(深厚;忠厚。面容,容貌;外表)   2.A(连词,表承接关系,就,那么。B.连词,表不相容选择关系,就是;C.语气副 词,才,就;D.连词,转折关系,却)   3.C(让,辞让,谦让)   4.见译文。   5.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追求好的名声,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求名的人应在自身 的品德修养上下工夫,做到名副其实,而不应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窃取名声。如今,中国 “名人”满天飞,有人求助于金钱,有人求助于吹捧……如此虚名,求之何用?(言之成理 即可)   禁浮华诏   1.B(营:谋求,追求)   2.A(A.者,均用在时间词的后面,起语助作用。B.之:①的,结构助词;②它,指 诸侯,代词。C.以:①用来,连词;②拿,介词。D.为:①作为,动词;②被,表被动, 介词)   3.见译文。   4.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用“金玉”“罗绮”分别代表金玉的装饰品和锦缎的衣裙)和对 偶的修辞手法,说明不久之前世风日下的情况。      游大字院记   1.C(C 为并列;其他为主谓)   2.C(A.结构助词,的;B.表目的;C.盛况;能承受;D.和)   3.D (疑问句, A、B、C 为判断句)   4.见译文。      朱竹君先生传   1.C(应是“成功、写成”之义)   2.A(②写朱竹君先生被刘文正公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不一定是“才华横溢”;③ 写朱竹君先生奖掖后进;⑥写作者对朱竹君先生的思念)   3.B(根据原文,“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于文襄公的大力支持”错) 4.(1)先生起初被诸城刘文正公了解,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给分点:为…… 所:表被动;以为:认为)(2)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给 分点:固:坚决;卒:最终)(3)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 人一样。(给分点:为:当,担任;诸生贤者:贤能的生员;言论:说话谈论) 文言文阅读 (2015·江苏宿迁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9 分)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 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 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 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 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 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 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 分)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2 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 括。(3 分)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5.(1)交换,改授(1 分)(2)妻子儿女(1 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 词,如“妻子”是两个词, 指“妻”和“子”。 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 思。A 把;B 因为;C 如果;D 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 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 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 办实事。(1 分)(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 分)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 表现在到 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 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附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 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 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 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 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 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 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 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 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 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 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 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2015·江苏常州市)(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 7——10 题。(16 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 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 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 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 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分) ①臣本布衣(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何闻信亡( ) ④王许之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9.【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 分) 答: 10.【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 分) 答: 7.⑴平民,(2)身份低微(3)听说(4)答应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题目中的词 语都为文言实词,要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8.(1)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 1(2)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和特殊句式的 运用。(1)关键词“顾”“咨” 和倒装句式。(2)关键词“所以”“去”。 9.表明自己的忠心,(1 分)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 难,(1 分)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 愿,(1 分)卖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1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联系全文明确 诸葛亮写这篇“表”的目的。 10.爱惜人才,(2 分)知人善任。(2 分)解析:此题为比较阅读。甲段中刘备对待人才的态 度,从诸葛亮的追叙本志中可以看出;乙文中萧何对待人才的态度, 从萧何与韩信的对话 中可以看出。 [附译文]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 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 官就多达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 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 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 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 “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 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 第二个来的。”……“汉王说:“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 定不肯留下来的。”汉主说: “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 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 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 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 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 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 大吃一惊。 (2015·福建莆田市)比较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 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 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_____ (3)无地置土 置:___________ (4)公遂止 遂: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 个讥笑;③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1.(1)用箕畚(装土石) (2)没有(或:通“无”)(3)安放(或:放置) (4)于是(或:就) (意思对即可。) 【点拨:第(1)句中的“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箕畚”;第(2)句中的 “亡”是通假字,通“无”。】 2.(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 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点拨:如下词语要译出:第(1)句中的“易”是“交换”之意;“反”通“返”, “返回”之意;第(2)句中的“以”是“凭”;“毛”指“草”;“其……何”译为 “把……怎么样”。】 3.①愚公 ②愚公妻子 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点拨:根据题目中横线后陈述的内容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来选填人物名字,如,根 据“一个高尚,一个平庸”的陈述以及选文第二段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可知第一空应填写 “愚公”。】 4.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 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点拨:要根据文中对愚公和鲁工的描写来分别概括二者的性格特点。如,根据愚公 在困难很大的前提下决定移山,又在智叟讥笑的前提下坚持移山,可概括为“信念坚定、 不畏艰难”;根据课外选文中鲁公每当听到有人提出异议时就马上放弃了想做的事的情节, 可知他“优柔寡断、遇难而退”】 《鲁公治园》译文: 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 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 “你就不怕小女儿摔断脚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 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 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 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 (2015·湖北襄阳市)比较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 “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 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 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 (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②杀人以梃与刃 以: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 ;乙文强调 的是 。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面刺:当面指责。(2)以:用。 【点拨:第①句中的“刺”应结合文意和句意解释为“指责”;第②句中的“以”是个 多义虚词,用作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的介词时,可视情况译为“拿”、 “用”、“凭”、“把”等,在句中应译为“用”。】 2.D 【点拨:A 项中两个加点的“胜”的意思分别为:动词:胜利;取胜;战胜。/形容词: 优美;美好。B 项中两个加点的“于”的意思分别为: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译 为“对”/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译为“比”。C 项中两个加点的“之”的意思分别是:结 构助词,“的”/代词,指兽相食这件事。D 项中两个加点的“异”都是形容词“差别;不 同”。】 3.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点拨:“所谓”必须译出:“所说的”,“战胜于朝廷”必须译顺:“于朝廷战 胜”:“在朝廷上战胜”。】 4.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 【点拨:第一空要根据甲文中第二段所写的齐王纳谏及其结果来分析;第二空要根据 乙文中孟子最后的几句话来分析。】 5.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 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点拨:要结合两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如,甲文中的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乙文中 的把用刀杀人及“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 《梁惠王上》(节选)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 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 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 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 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 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2015·福建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 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 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 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或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止( ) (3)是商贾之人也( ) (4)递辞平原君而去(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翻译下面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 (2)栖息 (3)这 (4)离开 【点拨:要结合语境释义。第(1)句中的“或”的意思是“有人”,不可释为“有 的”;第(2)句中的“止”不要误解为“停止”;第(3)句中的“是”为指示代词;第 (4)句中的“去”不要按现代汉语的意思解释。】 2.B 【点拨:A 项中两个加点的“食”的意思分别为:吃;同“饲”,喂养;C 项中两个加 点的“患”的意思分别为:忧患;担心;D 项中两个加点的“而”的意思分别为:表修饰的 连词,着;表转折的连词,却。】 3.(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 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点拨:第(1)句中的“相”是名词用作动词,“当宰相”;第(2)句中“以”译为 “用”,“为”可译为“向”或“给”。】 4.(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 法),如把自己比作“鵷鵮”( 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 明了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 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点拨:第(1)题可从【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对待名利的角度分析。第(2) 题中的从二者的语言分析各自表明意趣的方法。】 课文选文译文: 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就摆酒宴款待他,当酒 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向鲁仲连祝福,鲁仲连笑着说:“天下之 士所看重的,是替人排除忧患,解除危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如果说收取报酬, 那就和买卖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我鲁仲连不忍心做这样的事。”于是辞别平原君而离开赵国, 终身不再露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