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版2020中考数学复习方案第三单元函数第10课时一次函数课件
第
10
课时
一次函数
第三单元 函数
【
考情分析
】
高频考点
年份、题号、分值
题型
2020
年中考预测
求解一次函数
的解析
式
2019
、
17
、
3
分
解答题
★★★
2017
、
20
、
5
分
2013
、
22(3)
、
4
分
一次函数与方程
(
组
)
、不等式
(
组
)
的关系
2014
、
4
、
3
分
选择题
★
一次函数
的图象
及应用
2018
、
21
、
9
分
解答题
★★★★★
2017
、
19
、
8
分
2016
、
15
、
6
分
2015
、
22
、
8
分
1
.
一般地
,
形如
y=kx
(
k
是常数
,
k
≠0)
的函数
,
叫做正比例函数
,
其中
k
叫做比例系数
.
考点一 一次函数的概念
考点聚焦
2
.
一般地
,
形如
y=kx
+
b
(
k
,
b
是常数
,
k
≠0)
的函数
,
叫做一次函数
.
当
b=
0
时
,
y=kx
+
b
即
y=kx
,
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
考点二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k>
0
k<
0
图象
经过的
象限
b>
0
b=
0
b<
0
b>
0
b=
0
b<
0
一、二、
三
一、三
①
②
③
二、三、
四
一、三、四
一、二、四
二、四
(续表)
增大
减小
b
考点三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1
.
方法
:
待定系数法
2
.
步骤
:
(1)
设
:
设一般式
y=kx
+
b
(
k
≠0);
(2)
列
:
找出直线上两点的坐标
,
分别代入
y=kx
+
b
,
得到关于
k
,
b
的方程组
;
(3)
解
:
解方程组
,
求得
k
,
b
的值
;
(4)
依据
k
,
b
的值
,
写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
考点四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
(
组
)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x
0
图
1
0
-1
2
.
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
(1)
不等式
kx
+
b>
0(
kx
+
b<
0)
的解集
⇔
函数
y=kx
+
b
(
k
≠0)
的图象在
x
轴上方
(
下方
)
的部分对应的
x
的取值范围
⇔
函数
y=kx
+
b
(
k
≠0)
中
,
y
⑩
0(
y
⑪
0)
时
x
的取值
;
(2)
如图
10-1,
不等式
k
1
x
+
b
1
>k
2
x
+
b
2
的解集是
x>m
;
不等式
k
1
x
+
b
1
≤
k
2
x
+
b
2
的解集是
⑫
.
>
<
x
≤
m
图
1
0
-1
考点五 一次函数的应用
1
.
图象类问题
:
注意利用图象上已知的特殊两点的坐标
,
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
注意写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
自变量的取值要符合实际意义
.
2
.
表格类问题
:
注意根据表中的数据
,
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
,
分析两变量符合的函数类型
,
再设出表达式
,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
1
.
[2019·
益阳
]
下列函数中
,
y
总随
x
的增大而减小的是
(
)
A
.y=
4
x
B
.y=
-4
x
C
.y=x
-4 D
.y=x
2
2
.
[2019·
扬州
]
若点
P
在一次函数
y=
-
x
+4
的图象上
,
则点
P
一定不在
(
)
A
.
第一象限
B
.
第二象限
C
.
第三象限
D
.
第四象限
题组一 必会题
对点演练
B
C
3
.
[2019·
杭州
]
已知一次函数
y
1
=ax
+
b
和
y
2
=bx
+
a
(
a
≠
b
),
函数
y
1
和
y
2
的图象可能是
(
)
图
10-2
[
答案
]
A
[
解析
]
①当
a>
0,
b>
0
时
,
y
1
,
y
2
的图象都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
②当
a<
0,
b<
0
时
,
y
1
,
y
2
的图象都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
③当
a<
0,
b>
0
时
,
y
1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 、四象限
,
y
2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
④当
a>
0,
b<
0
时
,
y
1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
y
2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
满足题意的只有
A
.
4
.
[2018·
荆州
]
已知
:
将直线
y=x
-1
向上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直线
y=kx
+
b
,
则下列关于直线
y=kx
+
b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
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B
.
与
x
轴交于
(1,0)
C
.
与
y
轴交于
(0,1)
D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C
D
图
10-3
6
.
直线
y=
3
x
+1
向下平移
2
个单位长度
,
所得直线的解析式是
(
)
A
.y=
3
x
+3 B
.y=
3
x
-2
C
.y=
3
x
+2 D
.y=
3
x
-1
题组二 易错题
【
失分点
】
一次函数
y=kx
+
b
的图象是通过
y=kx
的图象平移得到的
,
易忽略平移方向与系数关系而出错
;
由一次函数的性质求其表达式时
,
考虑不周
,
导致漏解
;
由线段的长度或图形的面积求
k
,
b
的值时
,
如果没有指明图象的具体位置
,
这时要分情况讨论
,
否则易漏解
.
D
7
.
若一次函数
y=kx
+
b
的图象经过点
(-1,-3),
且与
x
轴和
y
轴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
那么它的解析式不可能是
(
)
A
.y=x
-2 B
.y=
-3
x
-6
C
.y=
3
x
D
.y=
-
x
-4
[
答案
]
B
[
解析
]
由题意得
:
①若
k
的值为
1
或
-1,
将
(-1,-3)
代入
A
选项
,
得
y=
-3,
x
-2
=
-3,
符合题意
;
将
(-1,-3)
代入
D
选项
,
得
y=
-3,-
x
-4
=
-3,
符合题意
;
②
k
≠±1,
b=
0
.
将
(-1,-3)
代入
C
选项
,
得
y=
-3,3
x=
-3,
符合题意
.
只有
B
选项
k
既不等于
±1,
b
也不为
0,
不符合题意
.
9
或
1
8
.
已知一次函数
y=kx
+
b
,
且当
-3≤
x
≤1
时
,1≤
y
≤9,
则
k
+
b
的值为
.
考向一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例
1
一次函数
y=
(
m
-1)
x
+(
m
-2)
的图象上有点
M
(
x
1
,
y
1
)
和点
N
(
x
2
,
y
2
),
且
x
1
>x
2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
若该函数图象交
y
轴于正半轴
,
则
y
1
0,
故
m
-1
>
0,
若
x
1
>x
2
,
则
y
1
>y
2
,
故
A
错误
;
把
x=
-1
代入
y=
(
m
-1)
x
+(
m
-2),
得
y=
-1,
则该函数图象必经过点
(-1,-1),
故
B
正确
;
当
m>
2
时
,
m
-1
>
0,
m
-2
>
0,
函数图象过第一、二、三象限
,
不过第四象限
,
故
C
错误
;
函数图象向上平移
1
个单位长度后
,
函数变为
y=
(
m
-1)
x
+(
m
-1),
所以当
y=
0
时
,
x=
-1,
故函数图象向上平移
1
个单位长度后
,
会与
x
轴负半轴有交点
,
故
D
错误
.
故选
B
.
【
方法点析
】
对于一次函数
y=kx
+
b
(
k
≠0),
k
和
b
的符号作用
:
k
的符号决定函数的增减性
,
k>
0
时
,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
k<
0
时
,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
b
的符号决定图象与
y
轴的交点在
x
轴上方还是下方
(
上正下负
)
.
|
考向精练
|
1
.
已知一次函数
y=kx
+
b
(
k
,
b
为常数
,
k
≠0)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kb>
0 B
.kb<
0
C
.k
+
b>
0 D
.k
+
b<
0
B
2
.
点
P
1
(
x
1
,
y
1
)
和点
P
2
(
x
2
,
y
2
)
是一次函数
y=
-4
x
+3
图象上的两个点
,
且
x
1
y
2
B
.y
1
>y
2
>
0
C
.y
1
1
时
,
y<
0;
②它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
③它的图象必经过点
(-2,2);
④
y
的值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
A
.
1 B
.
2 C
.
3 D
.
4
A
A
[
答案
]
D
考向二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例
2
已知直线
l
1
与
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
A
,
与
y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
B
,
OA=
2,
OB=
4,
直线
l
2
的函数解析式为
x=
4,
与
x
轴交于点
D
,
两直线相交于点
C.
(1)
求直线
l
1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和点
C
的坐标
;
(2)
点
P
是直线
l
2
上的一点
,
且
DP=
2,
过点
P
作
PE
∥
x
轴
,
交直线
l
1
于点
E
,
求线段
PE
的长
.
例
2
已知直线
l
1
与
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
A
,
与
y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
B
,
OA=
2,
OB=
4,
直线
l
2
的函数解析式为
x=
4,
与
x
轴交于点
D
,
两直线相交于点
C.
(2)
点
P
是直线
l
2
上的一点
,
且
DP=
2,
过点
P
作
PE
∥
x
轴
,
交直线
l
1
于点
E
,
求线段
PE
的长
.
(2)
∵
DP=
2,
∴点
P
的坐标为
(4,±2)
.
∵
PE
∥
x
轴
,
∴点
E
的纵坐标为
±2
.
当点
E
的纵坐标为
2
时
,2
=
2
x
-4,
解得
x=
3
.
∴点
E
的坐标为
(3,2)
.
∴
PE=
4-3
=
1
.
当点
E
的纵坐标为
-2
时
,-2
=
2
x
-4,
解得
x=
1
.
∴点
E
的坐标为
(1,-2)
.
∴
PE=
4-1
=
3
.
∴线段
PE
的长为
1
或
3
.
|
考向精练
|
1
.
[2014·
江西
4
题
]
直线
y=x
+1
与
y=
-2
x
+
a
的交点在第一象限
,
则
a
的取值可以是
(
)
A
.
-1 B
.
0
C
.
1 D
.
2
[
答案
]
D
图
10-4
图
10-4
图
10-
5
图
10-
5
考向三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图
10-6
解
:(1)
∵点
P
(1,
b
)
在直线
y=x
+1
上
,
∴当
x=
1
时
,
b=
1+1
=
2
.
图
10-6
【
方法点析
】
解答这类题时
,
一要明确一次函数、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
二要在观察图象时特别关注直线与横轴的交点
,
若两直线相交
,
其交点也就是关键点
.
|
考向精练
|
图
10-7
[
答案
]
A
2
.
如图
10-8,
经过点
B
(-2,0)
的直线
y=kx
+
b
与直线
y=
4
x
+2
相交于点
A
(-1,-2),
则不等式
4
x
+2
y
2
,
求
x
的取值范围
.
(2)
当
x<
1
时
,
y
1
>y
2
.
结合图象
,
直接写出
k
的取值范围
.
4
.
如图
10-9,
直线
y=kx
-6
经过点
A
(4,0),
直线
y=
-3
x
+3
与
x
轴交于点
B
,
且两直线交于点
C.
求
:(1)
k
的值
;
(2)△
ABC
的面积
.
图
10-9
考向四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例
4
[2019·
齐齐哈尔
]
甲、乙两地间的直线公路长为
400
千米
,
一辆轿车和一辆货车分别沿该公路从甲、乙两地以各自的速度匀速相向而行
,
货车比轿车早出发
1
小时
,
途中轿车出现了故障
,
停下维修
,
货车仍继续行驶
,1
小时后轿车故障排除
,
此时接到通知
,
轿车立刻掉头按原路原速返回甲地
(
接到通知及掉头时间不计
),
最后两车同时到达甲地
.
已知两车距各自出发地的距离
y
(
千米
)
与轿车所用的时间
x
(
小时
)
的关系如图
10-10
所示
,
请结合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
(1)
货车的速度是
千米
/
时
;
轿车的速度是
千米
/
时
;
t
的值为
;
图
10-10
(2)
求轿车距其出发地的距离
y
(
千米
)
与所用时间
x
(
小时
)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
并写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
(3)
请直接写出货车出发多长时间两车相距
90
千米
.
图
10-10
解
:(1)
货车的速度是
50
千米
/
时
,
轿车出发后货车行驶时间为
(400-50)÷50
=
7(
时
),
∴轿车的速度为
480÷(7-1)
=
80(
千米
/
时
)
.t=
240÷80
=
3
.
故答案为
:50;80;3
.
例
4
[2019·
齐齐哈尔
]
甲、乙两地间的直线公路长为
400
千米
,
一辆轿车和一辆货车分别沿该公路从甲、乙两地以各自的速度匀速相向而行
,
货车比轿车早出发
1
小时
,
途中轿车出现了故障
,
停下维修
,
货车仍继续行驶
,1
小时后轿车故障排除
,
此时接到通知
,
轿车立刻掉头按原路原速返回甲地
(
接到通知及掉头时间不计
),
最后两车同时到达甲地
.
已知两车距各自出发地的距离
y
(
千米
)
与轿车所用的时间
x
(
小时
)
的关系如图
10-10
所示
,
请结合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
(2)
求轿车距其出发地的距离
y
(
千米
)
与所用时间
x
(
小时
)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
并写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
图
10-10
例
4
[2019·
齐齐哈尔
]
甲、乙两地间的直线公路长为
400
千米
,
一辆轿车和一辆货车分别沿该公路从甲、乙两地以各自的速度匀速相向而行
,
货车比轿车早出发
1
小时
,
途中轿车出现了故障
,
停下维修
,
货车仍继续行驶
,1
小时后轿车故障排除
,
此时接到通知
,
轿车立刻掉头按原路原速返回甲地
(
接到通知及掉头时间不计
),
最后两车同时到达甲地
.
已知两车距各自出发地的距离
y
(
千米
)
与轿车所用的时间
x
(
小时
)
的关系如图
10-10
所示
,
请结合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
(3)
请直接写出货车出发多长时间两车相距
90
千米
.
图
10-10
(3)
设货车出发
x
小时后两车相距
90
千米
.
根据题意
,
得
50
x
+80(
x
-1)
=
400-90
或
50
x
+80(
x
-2)
=
400+90,
解得
x=
3
或
5
.
答
:
货车出发
3
小时或
5
小时后两车相距
90
千米
.
|
考向精练
|
1
.
[2017·
江西
19
题
]
如图
10-11,
是一种斜挎包
,
其挎带由双层部分、单层部分和调节扣构成
.
小敏用后发现
,
通过调节扣加长或缩短单层部分的长度
,
可以使挎带的长度
(
单层部分与双层部分长度的和
,
其中调节扣所占的长度忽略不计
)
加长或缩短
.
设单层部分的长度为
x
cm,
双层部分的长度为
y
cm,
经测量
,
得到如下数据
:
(1)
根据表中数据的规律
,
完成以上表格
,
并直接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
单层部分的长度
x/
cm
…
4
6
8
10
…
150
双层部分的长度
y/
cm
…
73
72
71
…
图
10-11
(2)
根据小敏的身高和习惯
,
挎带的长度为
120 cm
时
,
背起来正合适
,
请求出此时单层部分的长度
;
(3)
设挎带的长度为
l
cm,
求
l
的取值范围
.
解
:(1)
从左至右
,
依次填
70,0;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为
y=
-0
.
5
x
+75
.
1
.
[2017·
江西
19
题
]
如图
10-11,
是一种斜挎包
,
其挎带由双层部分、单层部分和调节扣构成
.
小敏用后发现
,
通过调节扣加长或缩短单层部分的长度
,
可以使挎带的长度
(
单层部分与双层部分长度的和
,
其中调节扣所占的长度忽略不计
)
加长或缩短
.
设单层部分的长度为
x
cm,
双层部分的长度为
y
cm,
经测量
,
得到如下数据
:
(2)
根据小敏的身高和习惯
,
挎带的长度为
120 cm
时
,
背起来正合适
,
请求出此时单层部分的长度
;
单层部分的长度
x/
cm
…
4
6
8
10
…
150
双层部分的长度
y/
cm
…
73
72
71
…
图
10-11
(2)
当挎带的长度为
120 cm
时
,
x
+
y=
120,
∴
x
-0
.
5
x
+75
=
120,
解得
x=
90
.
答
:
此时挎带单层部分的长度为
90 cm
.
1
.
[2017·
江西
19
题
]
如图
10-11,
是一种斜挎包
,
其挎带由双层部分、单层部分和调节扣构成
.
小敏用后发现
,
通过调节扣加长或缩短单层部分的长度
,
可以使挎带的长度
(
单层部分与双层部分长度的和
,
其中调节扣所占的长度忽略不计
)
加长或缩短
.
设单层部分的长度为
x
cm,
双层部分的长度为
y
cm,
经测量
,
得到如下数据
:
(3)
设挎带的长度为
l
cm,
求
l
的取值范围
.
单层部分的长度
x/
cm
…
4
6
8
10
…
150
双层部分的长度
y/
cm
…
73
72
71
…
图
10-11
(3)
根据题意
,
得
l=x
+
y=
0
.
5
x
+75,
∵
0≤
x
≤150,
∴
75≤
l
≤150,
即
l
的取值范围为
75≤
l
≤150
.
2
.
[2015·
江西
22
题
]
甲、乙两人在
100 m
直道
AB
上练习匀速往返跑
,
若甲、乙分别在
A
,
B
两端同时出发
,
分别到另一个端点处掉头
,
掉头时间不计
.
速度分别为
5 m/s
和
4 m/s
.
(1)
在坐标系中
,
虚线表示乙离
A
端的距离
s
(
单位
:m)
与运动时间
t
(
单位
:s)
之间的函数图象
(0≤
t
≤200),
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用实线画出甲离
A
端的距离
s
(
单位
:m)
与运动时间
t
(
单位
:s)
之间的函数图象
(0≤
t
≤200)
.
图
10-12
(2)
根据
(1)
中所画图象
,
完成下列表格
:
(3)
①直接写出甲、乙两人分别在第一个
100 m
内
,
s
与
t
的函数解析式
,
并指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
②求甲、乙第
6
次相遇时
t
的值
.
两人相遇次数
/
次
1
2
3
4
…
n
两人所跑路程之和
/
m
100
300
…
图
10-12
解
:(1)
甲离
A
端的距离
s
(
单位
:m)
与时间
t
(
单位
:s)
的图象如图
.
2
.
[2015·
江西
22
题
]
甲、乙两人在
100 m
直道
AB
上练习匀速往返跑
,
若甲、乙分别在
A
,
B
两端同时出发
,
分别到另一个端点处掉头
,
掉头时间不计
.
速度分别为
5 m/s
和
4 m/s
.
(2)
根据
(1)
中所画图象
,
完成下列表格
:
两人相遇次数
/
次
1
2
3
4
…
n
两人所跑路程之和
/
m
100
300
…
(2)
完成表格如下
:
两人相遇次数
/
次
1
2
3
4
…
n
两人所跑路程之和
/
m
100
300
500
700
…
200
n
-100
2
.
[2015·
江西
22
题
]
甲、乙两人在
100 m
直道
AB
上练习匀速往返跑
,
若甲、乙分别在
A
,
B
两端同时出发
,
分别到另一个端点处掉头
,
掉头时间不计
.
速度分别为
5 m/s
和
4 m/s
.
(3)
①直接写出甲、乙两人分别在第一个
100 m
内
,
s
与
t
的函数解析式
,
并指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
②求甲、乙第
6
次相遇时
t
的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