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数学试卷
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4个选项,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2的绝对值是( ) A.2 B.﹣2 C. D.﹣ 【考点】绝对值. 【分析】计算绝对值要根据绝对值的定义求解.第一步列出绝对值的表达式;第二步根据绝对值定义去掉这个绝对值的符号. 【解答】解:∵2>0, ∴|2|=2. 故选:A.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a+2a=2a2B.(﹣2ab2)2=4a2b4C.a6÷a3=a2D.(a﹣3)2=a2﹣9 【考点】同底数幂的除法;合并同类项;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完全平方公式. 【分析】根据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指数不变,积的乘方等于乘方的积,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差的平方等余平方和减积的二倍,可得答案. 【解答】解:A、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指数不变,故A错误; B、积的乘方等于乘方的积,故B正确; C、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故C错误; D、差的平方等余平方和减积的二倍,故D错误; 故选:B. 3.要使式子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1 B.x>﹣1 C.x≥1 D.x≥﹣1 【考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析】直接利用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进而得出x﹣1≥0,求出答案. 【解答】解:要使式子有意义, 故x﹣1≥0, 解得:x≥1. 则x的取值范围是:x≥1. 故选:C. 4.如图,△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已知AB=5,AD=3,则BC的长为( ) A.5 B.6 C.8 D.10 【考点】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BC,BD=CD,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AB=AC,AD是∠BAC的平分线, ∴AD⊥BC,BD=CD, ∵AB=5,AD=3, ∴BD==4, ∴BC=2BD=8, 故选C.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A(a,﹣b)在第一象限内,则点B(a,b)所在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考点】点的坐标. 【分析】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解答即可. 【解答】解:∵点A(a,﹣b)在第一象限内, ∴a>0,﹣b>0, ∴b<0, ∴点B(a,b)所在的象限是第四象限. 故选D. 6.由5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视图的面积最小 B.左视图的面积最小 C.俯视图的面积最小 D.三个视图的面积相等 【考点】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分析】根据从正面看得到的图形是主视图,从左边看得到的图形是左视图,从上边看得到的图形是俯视图,可得答案. 【解答】解:从正面看第一层是三个小正方形,第二层左边一个小正方形,主视图的面积是4; 从左边看第一层是两个小正方形,第二层左边一个小正方形,左视图的面积为3; 从上边看第一列是两个小正方形,第二列是一个小正方形,第三列是一个小正方形,俯视图的面积是4, 左视图面积最小,故B正确; 故选:B. 7.化简的结果是( ) A. B. C.x+1 D.x﹣1 【考点】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析】原式括号中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同时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原式=÷=•=, 故选A 8.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cm,动点P从点A出发,在正方形的边上沿A→B→C的方向运动到点C停止,设点P的运动路程为x(cm),在下列图象中,能表示△ADP的面积y(cm2)关于x(cm)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ADP的面积可分为两部分讨论,由A运动到B时,面积逐渐增大,由B运动到C时,面积不变,从而得出函数关系的图象. 【解答】解:当P点由A运动到B点时,即0≤x≤2时,y=×2x=x, 当P点由B运动到C点时,即2<x<4时,y=×2×2=2, 符合题意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 故选:A. 9.已知3是关于x的方程x2﹣(m+1)x+2m=0的一个实数根,并且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恰好是等腰△ABC的两条边的边长,则△ABC的周长为( ) A.7 B.10 C.11 D.10或11 【考点】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把x=3代入已知方程求得m的值;然后通过解方程求得该方程的两根,即等腰△ABC的两条边长,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和三角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把x=3代入方程得9﹣3(m+1)+2m=0, 解得m=6, 则原方程为x2﹣7x+12=0, 解得x1=3,x2=4, 因为这个方程的两个根恰好是等腰△ABC的两条边长, ①当△ABC的腰为4,底边为3时,则△ABC的周长为4+4+3=11; ②当△ABC的腰为3,底边为4时,则△ABC的周长为3+3+4=10. 综上所述,该△ABC的周长为10或11. 故选:D. 10.若二次函数y=x2+mx的对称轴是x=3,则关于x的方程x2+mx=7的解为( ) A.x1=0,x2=6 B.x1=1,x2=7 C.x1=1,x2=﹣7 D.x1=﹣1,x2=7 【考点】二次函数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 【分析】先根据二次函数y=x2+mx的对称轴是x=3求出m的值,再把m的值代入方程x2+mx=7,求出x的值即可. 【解答】解:∵二次函数y=x2+mx的对称轴是x=3, ∴﹣=3,解得m=﹣6, ∴关于x的方程x2+mx=7可化为x2﹣6x﹣7=0,即(x+1)(x﹣7)=0,解得x1=﹣1,x2=7. 故选D. 11.如图,在矩形ABCD中(AD>AB),点E是BC上一点,且DE=DA,AF⊥DE,垂足为点F,在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 A.△AFD≌△DCE B.AF=AD C.AB=AF D.BE=AD﹣DF 【考点】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判定判定△AFD≌△DCE(AAS),再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由矩形ABCD,AF⊥DE可得∠C=∠AFD=90°,AD∥BC, ∴∠ADF=∠DEC. 又∵DE=AD, ∴△AFD≌△DCE(AAS),故(A)正确; (B)∵∠ADF不一定等于30°, ∴直角三角形ADF中,AF不一定等于AD的一半,故(B)错误; (C)由△AFD≌△DCE,可得AF=CD, 由矩形ABCD,可得AB=CD, ∴AB=AF,故(C)正确; (D)由△AFD≌△DCE,可得CE=DF, 由矩形ABCD,可得BC=AD, 又∵BE=BC﹣EC, ∴BE=AD﹣DF,故(D)正确; 故选(B) 12.如图,从一块直径为24cm的圆形纸片上剪出一个圆心角为90°的扇形ABC,使点A,B,C在圆周上,将剪下的扇形作为一个圆锥的侧面,则这个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是( ) A.12cm B.6cm C.3cm D.2cm 【考点】圆锥的计算. 【分析】圆的半径为2,那么过圆心向AC引垂线,利用相应的三角函数可得AC的一半的长度,进而求得AC的长度,利用弧长公式可求得弧BC的长度,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圆锥的弧长÷2π. 【解答】解:作OD⊥AC于点D,连接OA, ∴∠OAD=45°,AC=2AD, ∴AC=2(OA×cos45°)=12cm, ∴=6π ∴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6π÷(2π)=3cm.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3.分解因式:(m+1)(m﹣9)+8m= (m+3)(m﹣3) . 【考点】因式分解-运用公式法. 【分析】先利用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展开,合并同类项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即可. 【解答】解:(m+1)(m﹣9)+8m, =m2﹣9m+m﹣9+8m, =m2﹣9, =(m+3)(m﹣3). 故答案为:(m+3)(m﹣3). 14.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购置了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共100台,已知笔记本电脑的台数比台式电脑的台数的还少5台,则购置的笔记本电脑有 16 台.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设购置的笔记本电脑有x台,则购置的台式电脑为台.根据笔记本电脑的台数比台式电脑的台数的还少5台,可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设购置的笔记本电脑有x台,则购置的台式电脑为台, 依题意得:x=﹣5,即20﹣x=0, 解得:x=16. ∴购置的笔记本电脑有16台. 故答案为:16. 15.荆楚学校为了了解九年级学生“一分钟内跳绳次数”的情况,随机选取了3名女生和2名男生,则从这5名学生中,选取2名同时跳绳,恰好选中一男一女的概率是 .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然后由树状图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与刚好抽到一男一女的情况,再利用概率公式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画树状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共有20种等可能性结果,其中抽到一男一女的情况有12种, 所以抽到一男一女的概率为P(一男一女)=, 故答案为:. 16.两个全等的三角尺重叠放在△ACB的位置,将其中一个三角尺绕着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DCE的位置,使点A恰好落在边DE上,AB与CE相交于点F.已知∠ACB=∠DCE=90°,∠B=30°,AB=8cm,则CF= 2 cm. 【考点】旋转的性质. 【分析】利用旋转的性质得出DC=AC,∠D=∠CAB,再利用已知角度得出∠AFC=90°,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FC的长. 【解答】解:∵将其中一个三角尺绕着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DCE的位置,使点A恰好落在边DE上, ∴DC=AC,∠D=∠CAB, ∴∠D=∠DAC, ∵∠ACB=∠DCE=90°,∠B=30°, ∴∠D=∠CAB=60°, ∴∠DCA=60°, ∴∠ACF=30°, 可得∠AFC=90°, ∵AB=8cm,∴AC=4cm, ∴FC=4cos30°=2(cm). 故答案为:2. 17.如图,已知点A(1,2)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一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双曲线的另一分支于点B,点P是x轴上一动点;若△PAB是等腰三角形,则点P的坐标是 (﹣3,0)或(5,0)或(3,0)或(﹣5,0) . 【考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由对称性可知O为AB的中点,则当△PAB为等腰三角形时只能有PA=AB或PB=AB,设P点坐标为(x,0),可分别表示出PA和PB,从而可得到关与x的方程,可求得x,可求得P点坐标. 【解答】解: ∵反比例函数y=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A、B两点关于O对称, ∴O为AB的中点,且B(﹣1,﹣2), ∴当△PAB为等腰三角形时有PA=AB或PB=AB, 设P点坐标为(x,0), ∵A(1,2),B(﹣1,﹣2), ∴AB==2,PA=,PB=, 当PA=AB时,则有=2,解得x=﹣3或5,此时P点坐标为(﹣3,0)或(5,0); 当PB=AB时,则有=2,解得x=3或﹣5,此时P点坐标为(3,0)或(﹣5,0); 综上可知P点的坐标为(﹣3,0)或(5,0)或(3,0)或(﹣5,0), 故答案为:(﹣3,0)或(5,0)或(3,0)或(﹣5,0). 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69分) 18.(1)计算:|1﹣|+3tan30°﹣()0﹣(﹣)﹣1. (2)解不等式组.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实数的运算;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1)首先去掉绝对值符号,计算乘方,代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然后进行加减计算即可; (2)首先解每个不等式,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 【解答】解:(1)原式=﹣1+3×﹣1﹣(﹣3)=﹣1++3=2; (2)解①得x>﹣, 解②得x≤0, 则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0. 19.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E分别在AB,AC上,CE=BC,连接CD,将线段CD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CF,连接EF. (1)补充完成图形; (2)若EF∥CD,求证:∠BDC=90°. 【考点】旋转的性质. 【分析】(1)根据题意补全图形,如图所示; (2)由旋转的性质得到∠DCF为直角,由EF与CD平行,得到∠EFC为直角,利用SAS得到三角形BDC与三角形EFC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可得证. 【解答】解:(1)补全图形,如图所示; (2)由旋转的性质得:∠DCF=90°, ∴∠DCE+∠ECF=90°, ∵∠ACB=90°, ∴∠DCE+∠BCD=90°, ∴∠ECF=∠BCD, ∵EF∥DC, ∴∠EFC+∠DCF=180°, ∴∠EFC=90°, 在△BDC和△EFC中, , ∴△BDC≌△EFC(SAS), ∴∠BDC=∠EFC=90°. 20.秋季新学期开学时,红城中学对七年级新生掌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进行了知识测试,测试成绩全部合格,现学校随机选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整理并制作成了如下不完整的图表: 分 数 段 频数 频率 60≤x<70 9 a 70≤x<80 36 0.4 80≤x<90 27 b 90≤x≤100 c 0.2 请根据上述统计图表,解答下列问题: (1)在表中,a= 0.1 ,b= 0.3 ,c= 18 ; (2)补全频数直方图; (3)根据以上选取的数据,计算七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 (4)如果测试成绩不低于80分者为“优秀”等次,请你估计全校七年级的800名学生中,“优秀”等次的学生约有多少人? 【考点】频数(率)分布直方图;用样本估计总体;频数(率)分布表;加权平均数. 【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求得抽查的学生数,从而可以求得a、b、c的值; (2)根据(1)中c的值,可以将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3)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和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求得七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求得“优秀”等次的学生数. 【解答】解:(1)抽查的学生数:36÷0.4=90, a=9÷90=0.1,b=27÷90=0.3,c=90×0.2=18, 故答案为:0.1,0.3,18; (2)补全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右图所示, (3)∵=81, 即七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1分; (4)∵800×(0.3+0.2)=800×0.5=400, 即“优秀”等次的学生约有400人. 21.如图,天星山山脚下西端A处与东端B处相距800(1+)米,小军和小明同时分别从A处和B处向山顶C匀速行走.已知山的西端的坡角是45°,东端的坡角是30°,小军的行走速度为米/秒.若小明与小军同时到达山顶C处,则小明的行走速度是多少?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 【分析】过点C作CD⊥AB于点D,设AD=x米,小明的行走速度是a米/秒,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用x表示出AC与BC的长,再根据小明与小军同时到达山顶C处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过点C作CD⊥AB于点D,设AD=x米,小明的行走速度是a米/秒, ∵∠A=45°,CD⊥AB, ∴AD=CD=x米, ∴AC=x. 在Rt△BCD中, ∵∠B=30°, ∴BC===2x, ∵小军的行走速度为米/秒.若小明与小军同时到达山顶C处, ∴=,解得a=1米/秒. 答:小明的行走速度是1米/秒. 22.如图,AB是⊙O的直径,AD是⊙O的弦,点F是DA延长线的一点,AC平分∠FAB交⊙O于点C,过点C作CE⊥DF,垂足为点E. (1)求证:CE是⊙O的切线; (2)若AE=1,CE=2,求⊙O的半径. 【考点】切线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1)证明:连接CO,证得∠OCA=∠CAE,由平行线的判定得到OC∥FD,再证得OC⊥CE,即可证得结论; (2)证明:连接BC,由圆周角定理得到∠BCA=90°,再证得△ABC∽△AC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得结论. 【解答】(1)证明:连接CO, ∵OA=OC, ∴∠OCA=∠OAC, ∵AC平分∠FAB, ∴∠OCA=∠CAE, ∴OC∥FD, ∵CE⊥DF, ∴OC⊥CE, ∴CE是⊙O的切线; (2)证明:连接BC, 在Rt△ACE中,AC===, ∵AB是⊙O的直径, ∴∠BCA=90°, ∴∠BCA=∠CEA, ∵∠CAE=∠CAB, ∴△ABC∽△ACE, ∴=, ∴, ∴AB=5, ∴AO=2.5,即⊙O的半径为2.5. 23.A城有某种农机30台,B城有该农机40台,现要将这些农机全部运往C,D两乡,调运任务承包给某运输公司.已知C乡需要农机34台,D乡需要农机36天,从A城往C,D两乡运送农机的费用分别为250元/台和200元/台,从B城往C,D两乡运送农机的费用分别为150元/台和240元/台. (1)设A城运往C乡该农机x台,运送全部农机的总费用为W元,求W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现该运输公司要求运送全部农机的总费用不低于16460元,则有多少种不同的调运方案?将这些方案设计出来; (3)现该运输公司决定对A城运往C乡的农机,从运输费中每台减免a元(a≤200)作为优惠,其它费用不变,如何调运,使总费用最少?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分析】(1)A城运往C乡的化肥为x吨,则可得A城运往D乡的化肥为30﹣x吨,B城运往C乡的化肥为34﹣x吨,B城运往D乡的化肥为40﹣(34﹣x)吨,从而可得出W与x大的函数关系. (2)根据题意得140x+12540≥16460求得28≤x≤30,于是得到有3种不同的调运方案,写出方案即可; (3)根据题意得到W=x+12540,所以当a=200时,y最小=﹣60x+12540,此时x=30时y最小=10740元.于是得到结论. 【解答】解:(1)W=250x+200(30﹣x)+150(34﹣x)+240(6+x)=140x+12540(0<x≤30); (2)根据题意得140x+12540≥16460, ∴x≥28, ∵x≤30, ∴28≤x≤30, ∴有3种不同的调运方案, 第一种调运方案:从A城调往C城28台,调往D城2台,从,B城调往C城6台,调往D城34台; 第二种调运方案:从A城调往C城29台,调往D城1台,从,B城调往C城5台,调往D城35台; 第三种调运方案:从A城调往C城30台,调往D城0台,从,B城调往C城4台,调往D城36台, (3)W=x+200(30﹣x)+150(34﹣x)+240(6+x)=x+12540, 所以当a=200时,y最小=﹣60x+12540,此时x=30时y最小=10740元. 此时的方案为:从A城调往C城30台,调往D城0台,从,B城调往C城4台,调往D城36台. 24.如图,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点B,两动点D,E分别从点A,点B同时出发向点O运动(运动到点O停止),运动速度分别是1个单位长度/秒和个单位长度/秒,设运动时间为t秒,以点A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E,过点E作x轴的平行线,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点G,与AB相交于点F. (1)求点A,点B的坐标; (2)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EF和AF的长; (3)当四边形ADEF为菱形时,试判断△AFG与△AGB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4)是否存在t的值,使△AGF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这时抛物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在直线y=﹣x+2中,分别令y=0和x=0,容易求得A、B两点坐标; (2)由OA、OB的长可求得∠ABO=30°,用t可表示出BE,EF,和BF的长,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B的长,从而可用t表示出AF的长; (3)利用菱形的性质可求得t的值,则可求得AF=AG的长,可得到=,可判定△AFG与△AGB相似; (4)若△AGF为直角三角形时,由条件可知只能是∠FAG=90°,又∠AFG=∠OAF=60°,由(2)可知AF=4﹣2t,EF=t,又由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可得到EG=2OA=4,从而可求出FG,在Rt△AGF中,可得到关于t的方程,可求得t的值,进一步可求得E点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答】解: (1)在直线y=﹣x+2中, 令y=0可得0=﹣x+2,解得x=2, 令x=0可得y=2, ∴A为(2,0),B为(0,2); (2)由(1)可知OA=2,OB=2, ∴tan∠ABO==, ∴∠ABO=30°, ∵运动时间为t秒, ∴BE=t, ∵EF∥x轴, ∴在Rt△BEF中,EF=BE•tan∠ABO=BE=t,BF=2EF=2t, 在Rt△ABO中,OA=2,OB=2, ∴AB=4, ∴AF=4﹣2t; (3)相似.理由如下: 当四边形ADEF为菱形时,则有EF=AF, 即t=4﹣2t,解得t=, ∴AF=4﹣2t=4﹣=,OE=OB﹣BE=2﹣×=, 如图,过G作GH⊥x轴,交x轴于点H, 则四边形OEGH为矩形, ∴GH=OE=, 又EG∥x轴,抛物线的顶点为A, ∴OA=AH=2, 在Rt△AGH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G2=GH2+AH2=()2+22=, 又AF•AB=×4=, ∴AF•AB=AG2,即=,且∠FAG=∠GAB, ∴△AFG∽△AGB; (4)存在, ∵EG∥x轴, ∴∠GFA=∠BAO=60°, 又G点不能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 ∴∠FGA≠90°, ∴当△AGF为直角三角形时,则有∠FAG=90°, 又∠FGA=30°, ∴FG=2AF, ∵EF=t,EG=4, ∴FG=4﹣t,且AF=4﹣2t, ∴4﹣t=2(4﹣2t), 解得t=, 即当t的值为秒时,△AGF为直角三角形,此时OE=OB﹣BE=2﹣t=2﹣×=, ∴E点坐标为(0,), ∵抛物线的顶点为A, ∴可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2)2, 把E点坐标代入可得=4a,解得a=, ∴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 即y=x2﹣x+.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