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中考道德与法治一练通第二部分热点专题训练主题二专题热点专题六生态文明建设篇教学课件
专题六 生态文明建设篇 热点1 地球“欠费”生态“透支”——共筑生命家园,我们在行动 材料一“地球余额”严重不足 “全球足迹网络”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7月29日,人类已经用光了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空气等自然资源分配量。 1970年12月29日地球首次进入“欠费”状态,超载日每一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前到来。数据意味着从2019年8月开始至年底的5个月里,我们将过着生态“透支”的生活 ①。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迈入飞速的进步通道,在获得生活质量指数级提升的同时,却消耗了大量地球资源 ②。按照目前的资源消耗速度,1.75颗地球所生产的自然资源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地球余额”已严重不足,各国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弥补“生态欠账” ③。 材 料二 各国积极应对“生态欠账” 2019年7月, 法国宣布将在2020年起对所有离境航班征收“生态税”,以鼓励公众选择环境影响更低的出行方式。中国继续领跑可再生能源增长,201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29%,占全球增长的45%。非化石能源中,中国太阳能发电增长最快,其次是风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等 ④。 英国新修订的《气候变化法案》也已生效 ⑤,英国成为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立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主要经济体,清洁发展是其现代工业战略的核心。 材料三 第48个世界环境日 2019年6月5日是第48个世界环境日。本次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中国杭州举行, 以“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为口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⑥。当前,各国仍然面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挑战。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⑦。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⑧。 【素材探讨】 ①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②生态环境恶化。 ③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⑤法律保护环境。 ⑥全球关注。 ⑦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⑧共筑生命家园。 热点剖析 考点链接 “ 第 48 个世界环境日”、地球“欠费”、生态“透支”、“余额”不足等信息都体现了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分析材料时 , 若遇到此类内容 , 可联系我国环境资源现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 ※ 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 ( 见 P76) ※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见 P77) 【热点解读】 1.我国生态“透支”的表现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生态“透支”有什么危害? 表现:资源紧缺,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原因: (1)对资源过度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导致资源枯竭。 (2)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危害: (1)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2)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什么说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4)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挥霍,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3.“地球余额”不足,我们应如何弥补地球“欠费”?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清;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关素材】 材料一 自然资源短缺已现端倪,我们正在透支地球的未来 世界自然基金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在近50年里,我们每年都在 消耗着地球的未来。最近5年,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有关物种灭绝 的报道。有关报告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远超自然灭绝的速度。事实上,动物灭绝速度的加快和人类资源消耗过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人类消耗资源量的增多,必然会造成对其他物种资源的侵占和掠夺,从而导致该物种处于濒危的状态。尽管最近10年,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共同呼吁和努力下,地球生态资源的消耗速度有所放缓,但依然处在增加的状态。未来,随着地球人口的逐步增加,这个消耗量或会一直处于增加的状态,而随着人类“透支”的资源越来越多,地球如何为人类提供资源供给,这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材料二 全球再次响起“水警报” 1/4人口遭受资源极度紧缺危机 2019年8月6日,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当前全球1/4的人口正面临“水资源极度紧缺”危机。该报告再次引发各界对水资源现状与未来的担忧。世界资源研究所全球水资源项目负责人贝齐·奥托当天表示,通过对全球189个国家的水资源情况、干旱及洪水风险进行评估,17个国家每年消耗的水量超过其可用水资源总量的80%,被界定为处于“极度缺水”状态,关涉全球近1/4的人口,并且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频发情况正不断加剧。报告显示,这些国家中,有12个分布于中东和北非地区,其中卡塔尔最为严重,以色列和黎巴嫩分列第二、三名。在非洲,利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用水压力最大。印度作为唯一“上榜”的亚洲国家位列第13名,但因其人口数量是其他16个国家人口数量的3倍,形势更为严峻。此外,即使在整体水资源压力较小的国家,其个别地区仍可能遇到极度缺水的情况。 热点2 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9年8月20日下午,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实地了解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 ①。习近平表示,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 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②,希望继续向前推进。同时,他提醒当地干部:“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③。” 材料二 70年生态文明建设,向“美丽中国”目标迈进 2019年8月28日中国网报道回望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大力实践,是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演进。 7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脱贫共赢的道路 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他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 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⑤。”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⑥。 热点剖析 考点链接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等信息都体现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分析材料时 , 若遇到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 , 我们一般可联系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等内容。 ※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 见 P77) ※ 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及意义 ( 见 P78) ※ 建设美丽中国的途径 【素材探讨】 ①领导人重视生态保护。 ②绿色发展。 ③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④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⑤国家高度重视。 ⑥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非凡。 【热点解读】 1.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我国的哪些战略、国策和发展理念? (1)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2)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理念。 2.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1)建设生态文明,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4)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请从国家、企业及个人角度谈谈应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1)国家角度:①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 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④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⑥完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活动,让法律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2)企业角度:①遵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节约资源;②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使用环保设施和节能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增强社会责任感,节能减排,治理废水废气。 (3)个人角度: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③积极同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4.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相关素材】 材料一 2019年7月15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西安召开。 省委书记胡和平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沉痛教训,以强烈 的政治责任感和务实有力的措施,持之以恒地有效地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 胡和平强调,要推进秦岭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加大植树增绿力度,做好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等工作。要加快修订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产业和建设项目准入,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秦岭生态环境。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夯实工作责任,严格考核督查,凝聚保护合力,真正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 材料二 在杭州2019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中,一张小小卡片——“个人碳中和荣誉证书”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在这张淡绿色的卡片上,用中英文写着这样一段话,感谢您购买了来自中国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碳汇项目产生的1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用于抵消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杭州)在筹备、举办和收尾阶段排放的温室气体。通过购买林业碳汇减排量的方式来抵消会议碳排放量,实现整个活动的碳中和,让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绿”意更浓。如今,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正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材料三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来到距离古浪县城30公里的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走进林场,看到漫地黄沙中显现出片片绿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绿色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着农田村庄,“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6位老汉在承包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 接续奋斗,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习近平赞誉道,“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 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 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热点3 应对老龄化挑战 打造人口“新红利” 材料一 2019年8月27日,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圆桌研讨会在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举行。 人口政策事关国家兴衰和民众福祉 ①。然而,面对当前 中国面临的生育率缓慢下滑、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等挑战 ②,中国经济享受了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 本次研讨会聚焦中国人口与生育政策主题,围绕中国人口和生育现状及挑战等问题展开讨论,旨在为中国走出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困境、为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方案 ③。 材料二 2019年8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题为《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的报告。报告指出,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 786万人和1 723万人,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 644万人的水平,政策效果显著 ④。具体表现:(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发展特征逐步转变; (二) “人口红利”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才红利”铺垫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⑤;(三)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热点剖析 考点链接 “ 人口红利”和“全面二孩”政策都体现了与人口相关的知识。在分析材料时 , 若遇到此类内容 , 可联系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其影响、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等内容。 ※ 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其影响 ( 见 P75) ※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 见 P76) 【素材探讨】 ①人口政策的重要性。 ②人口形势严峻。 ③积极应对挑战。 ④全面二孩政策效果初现。 ⑤人口文化素质提高。 【热点解读】 1.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享受了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请分析其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面临人口基数大、素质偏低、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比例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人口问题。这一人口现状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2.我们应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打造人口发展“新红利”? (1)要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2)积极调整生育政策,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3.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1)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有人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将不再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请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3)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关素材】 材料一 2019年8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总量充裕、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提高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报告指出,我国仍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风险挑战,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我们要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材料二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正视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当前,尤其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处理好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努力实现适度的生育水平。其次,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再次,把全面二孩政策落到实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