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9年级上册教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9年级上册教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 科 语文 课 题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过程 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 态度 认识创造思维的重大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中心论点的理解 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上课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给出“2,2,3,9”请同学们通过四则运算得到24,有几种方法?‎ ‎   24=2×9+2×3=(9―3)×2×2=(2+2)×(9―3)‎ ‎  好几种算法都可以得出24,大家都很正确,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或:【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卖车》片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 “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二、初读感知 问:作者在本文开始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从文中圈划出相关语句。‎ 学生踊跃解题,‎ 学生从多角度解题。‎ 欣赏小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划“表明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语句。‎ 通过学生都很喜欢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创立一个兴趣场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找到“作者的观点”,是议论文学习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他们养成圈划的好习惯。‎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三、深入探讨 探求新答案必须依赖于一种怎样的思维呢?(创造性思维)‎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思考: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阅读、讨论后归纳:‎ ‎①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②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一)探究问题①:‎ 明确: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一是精通各种知识,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二是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思考: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 明确: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机,罗兰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机,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2、作者在论述上面这个问题时,举了两个例子,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作用是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 ‎3、拓展思路:请同学们以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当堂完成,适当评价)‎ ‎(二)探究问题②:‎ 虽然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但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1、小组内辩论。‎ 正方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反方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3、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式来证明这个观点的?‎ ‎ 明确:摆事实、讲道理。‎ ‎4、请同学找出事实论据。‎ 明确: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5、请同学们分别讲述这三位名人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并探究其过程。‎ 思考、讨论、归纳(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他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学生可依据三个要素对故事进行分析。借此再一次熟悉文本内容,感知议论文严谨的特点。‎ 小组内进行辩论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 分析论证方法 探究论证过程 明确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这一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的重点题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指导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准确表述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小心求证的严谨思维方式。‎ 培养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 ‎ ‎(三)探究问题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我们会找出怎样的答案呢?‎ 明确: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做个有心人。‎ 四、回顾总结 ‎1、问: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齐读最后一段,然后合上书,复述作者提出的三个途径。‎ 明确:①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回顾全文,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明确: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探究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情况 总结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复述 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理清本文结构 作 业 设 计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2、记录下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3、收集有关创新的名人名言,抄在积累本上。‎ 板 书 设 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 中心论点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 ‎ 论证过程 ‎ →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 → →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 →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教 学 反 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