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第一部分(1-4题 20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秦观在《行香子》中一笔勾勒出村庄平凡而优美的轮廓的诗句是: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xiāosuǒ)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2)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jié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3)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qīliáng凄凉的神情。‎ ‎(4)这叫声既让人觉得jìmò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3.观察下面四张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每个人都应作为江河卫士 东风化雨山山翠 质之不理 揭斯底里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图片四 ‎(1)图片一、图片二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歇 改为 置 义 改为 异 ‎ ‎(2)图片三中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为它补写下联。‎ 示例:政策归心处处春 ‎ (3)图片四中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把“作为”改为“成为”‎ ‎4.下面是针对中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途径的问卷调查统计表,请你提炼出两条主要信息。(4分)‎ 示例:中学生主要通过电视节目、影像资料、相关书籍、来了解传统文化占多数;主动报兴趣班学习某种传统文化很少,可见,青少年是以被动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为主,而主动学习则很少。‎ 第二部分(5-20题 5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6分)‎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下列对《无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B.首联中“别亦难”为全诗诗眼,后句用景物烘托,以“百花残”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渲染“黯然销魂”的悲苦。‎ C.颈联中“愁”“改”二字写出了女主人公此刻的感情状态;“寒”是男主人公此刻心境的写照。‎ D.末联中说: 我俩相隔不远,可以经常互通音讯。这是自欺欺人之说,与上文主旨不大吻合。‎ ‎【点拨】末联因为思念之切,燃起无尽的渴望,而伴随而来却又是无奈的失望,既然无望,只能希望神鸟替自己探看,捎去自己的思念和问候。既表达出热烈的期冀,又描绘出迫于无奈的伤感。‎ ‎6.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3分)‎ 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7-11题。(14分)‎ 晚游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7.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小而善缘(攀援)‎ ‎(2)腥不敢私(私自占有)‎ ‎(3)迹猱(追寻)‎ ‎(4)猱则已走避高木(逃跑)‎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 A.小而善缘 而汰其余以奉虎曰 B.猱徐取其脑啖之 而不知人之乐 C.而汰其余以奉虎曰 以献左右 D.虎跳踉大吼,乃死 见渔人,乃大惊 ‎【点拨】A.表并列/表转折;B.代词/助词;C.连词,用来;D.于是,就/竟然 ‎9.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 猱挠个不停,挠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 ‎(2)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老虎找不到猱,气痛交加,像发了疯似地猛跳狂嗥,终于声嘶力竭而死。‎ ‎10.说说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2分)‎ 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11.说说文章给你的启示。(2分)‎ 示例:慎防献媚之小人,以免在不经意间受其害;奉承拍马者必有坏心思;不要像老虎一样轻信他人。‎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4题。(9分)‎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2. 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的一句话诠释“私塾”。(3分)‎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13.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3分)‎ 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 ‎1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试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分)‎ 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 四、阅读下面文学名著,回答15~16题。(6分)‎ 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的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性,磨得浓墨,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写罢,掷笔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开了房门,便倒在床上,一觉直睡到五更。酒醒时,全然不记得昨日在浔阳江楼上题诗一节。当日害酒,自在房里睡卧,不在话下。‎ ‎(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15.从选文宋江写下的诗词中,你能读出他怎么样的内心状态和情绪?(3分) ‎ 自视颇高,壮志未酬,不满现状,图谋造反。‎ ‎16.联系《水浒传》内容,说说宋江“刺文双颊”是因为哪件事?他又是什么时候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3分) ‎ ‎“刺文双颊”是因为怒杀阎婆惜。在攻打曾头市,晁盖身死,为晁盖报仇并打下东平东昌后,他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20题。(15分)‎ 娘 邵火焰 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理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睡的点上,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被子拆洗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档。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吧。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 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个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甥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这里,玉叶婶不知觉地笑了。‎ 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觉怎么累人。‎ 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个周的忙碌和劳累。‎ 一个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 ‎17.把握文意。浏览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分)‎ 玉叶婶忙于帮儿子女儿照看孩子。‎ ‎18.探究写法。第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插叙了玉叶婶在女儿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体现了玉叶婶的勤劳;照应上文写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天”,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做铺垫。 ‎ ‎19.赏析语言。自选角度揣摩文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1)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 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烘托出玉叶婶,内心轻松愉快。 ‎ ‎(2)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示例: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他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她吃惊失望想说而又不愿意说的矛盾心理。 ‎ ‎20.表达感悟。村里人都说玉叶婶“赛菩萨”,可感觉就是“累”。你是认同哪一个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我同意第二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无论在儿子还是女儿家都忙碌劳累,都得不到想要的休息,可见当女儿的也要多关爱父母。 ‎ 第三部分 (21题 50分)‎ ‎21.(天津中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 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点拨】首先审析“旅程”一词。“旅程”往往意味着一段经历,如果把描述中心放在了某一场面上,难免会有偏题之嫌。“旅程”应该被视作一个变化发展的阶段,从具体经历到内心感触。这暗示着我们,在行文过程中,应当塑造前后对比与变化。其实,“旅程”也不单单是具体的行为,应当重视情感或心灵的旅程,从更广远的角度切入。“一段”表面上将文章内容局限在某一次经历上,但若只是将其他“旅程”作为衬托,不会视作偏题。立意的层次也比较多样,从堂堂正正描写一段经历,写一篇“难忘的旅程”“值得铭记的旅程”或是“布满荆棘的旅程”,这样大大方方的角度入手,难度不高;当然,也可以写“意外的旅程”“短暂的旅程”或是“发人深省的旅程”,把目光聚焦在 ‎“旅程”的前后,甚至是“旅程”的某个条件上,打开和别人不同的局面;有备而来的学霸们,也有发挥之处,单单一个“文化旅程”,就已经可以淋漓尽致的挥洒文采了,如果能把自己的个人经历结合好国家、民族的“旅程”之中,无疑就已经是高考水平的立意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