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说明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受损神经 有望再生 赵婀娜 ‎  ①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双聘教授李晓光、上海同济医院孙毅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杨朝阳教授带领团队,历时20余年成功破解成年非人灵长类脊髓损伤修复这一医学难题。该团队首次证明,我国自主研发的活性生物材料可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促进非人灵长类恒河猴的皮质脊髓束(CST)长距离再生,越过损伤区与宿主脊髓建立起功能性神经网络从而使截瘫肢体功能恢复,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29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  ②在我国,每年脊髓损伤新发病例为12万例;在美国,每年新增脊髓损伤病例1.7万例。脊髓损伤通常发生在青壮年时期,导致病患运动和感觉功能损害、神经性疼痛、僵直等。成年哺乳类脊髓损伤不仅会破坏最初的脊髓解剖结构,导致细胞死亡,还会由于炎症、脱髓鞘和胶质细胞增生等原因触发二次损伤,最终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功能丧失。‎ ‎  ③对于成年哺乳类的脊髓损伤一直没有有效的干预或修复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化区域发现了内源性的多潜能干细胞,在应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内源性的干细胞可以持续地分化成神经元,神经元可以参与新环路的形成,导致神经损伤后的部分功能的恢复。但上述这些研究仅限于活化并募集脑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  ④研究团队在2015年发现成年啮齿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内源性的神经干细胞可被激活,募集并迁移至病损部位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继而与宿主已有的神经环路整合,导致截瘫功能恢复。此神经网络中继站理论解决中枢神经系统轴突长距离生长难题,为中枢神经再生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⑤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成年内源性干细胞孵化学说”。在该学说中,研究人员将内源性干细胞的孵化看作育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或脊髓的病损部位比喻为“土壤”,通常充满各种炎性因子和抑制因子,水肿,缺氧,就像盐碱地,而存在于成年哺乳类脑和脊髓内的神经干细胞大多处于静息状态,就像“蛰伏的种子”。‎ ‎  ⑥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活性生物材料可以长期控制释放神经营养因子,改善被认为是“土壤”的损伤局部微环境,激活“蛰伏的种子”——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募集其迁移至病损部位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新生的神经元可与宿主细胞形成功能性的神经环路最终导致功能恢复。‎ ‎  ⑦研究人员使用活性生物可降解材料支架诱导非人灵长类恒河猴脊髓损伤后稳定的神经再生,包括皮质脊髓束轴突的长距离生长、感觉和运动功能长期稳定的恢复。研究人员借助了一系列的非侵入性检测手段,例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以及运动学步态分析等方法进行实验效果评估。最新发表的科研成果证明,生物材料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在非人灵长类脊髓损伤模型中取得实质性的成功,为其在临床治疗脊髓损伤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1日12版)‎ ‎1.说说“成年内源性干细胞孵化学说”的原理是什么。(3分)‎ ‎2.请分析第⑦段加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3分) ‎ 该团队首次证明,我国自主研发的活性生物材料可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促进非人灵长类恒河猴的皮质脊髓束(CST)长距离再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成年哺乳类脊髓损伤会破坏最初的脊髓解剖结构,导致细胞死亡,还会由于炎症、脱髓鞘和胶质细胞增生等原因触发二次损伤,但不会丧失损伤平面以下的功能。‎ B.内源性的多潜能干细胞,可以持续地分化成神经元,神经元可以参与新环路的形成,导致神经损伤后的部全部功能的恢复。‎ C.研究团队在2015年发现的神经网络中继站理论解决中枢神经系统轴突长距离生长难题,为中枢神经再生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D.生物材料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在灵长类脊髓损伤模型中取得实质性的成功,为其在临床治疗脊髓损伤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1.(3分)活性生物材料长期控制释放神经营养因子,改善被损伤局部微环境,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募集其迁移至病损部位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新生的神经元可与宿主细胞形成功能性的神经环路最终导致功能恢复。 ‎ ‎2.(3分)举例子。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研究人员借助的一系列的非侵入性检测手段进行评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3分)不能删除,“首次”的意思是“第一次”‎ 16‎ ‎,这是一个限定词语,强调该团队第一次证明,在历史上或国际上绝无仅有,如果去掉,就体现不出他们是第一个提出的团队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3分)C 【解析】A项对应文章第②段,从“最终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功能丧失”可知,选项中“但不会丧失损伤平面以下的功能”表述有误。B项对应文章第③段,从“导致神经损伤后的部分功能的恢复”可知,选项中“导致神经损伤后的部全部功能的恢复”表述有误。D项对应文章最后一段,从“生物材料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在非人灵长类脊髓损伤模型中取得实质性的成功”可知,选项中“灵长类脊髓损伤模型中取得实质性的成功”表述有误。故选C项。‎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0分)‎ ‎“天眼”首次锁定毫秒脉冲星 吴月辉 ‎①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日前发布消息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FAST)首次发现的毫秒脉冲星得到国际认证,这是FAST继发现脉冲星之后的另一重要成果,为国际低频引力波探测做出实质性贡献。‎ ‎②通过跟踪伽马射线点源,FAST于今年2月27日首次发现这颗毫秒脉冲星,并通过FAST与费米伽马射线卫星大视场望远镜的国际合作认证了此次新发现。‎ ‎③据介绍,从射电波段对费米伽马射线卫星大视场望远镜未认证点源进行高灵敏度后随观测,确认高能源属性,是发现新脉冲星的有效途径之一。FAST此次发现的脉冲“J0318+0253”自转周期5.19毫秒,根据色散估算距离地球约4000光年,由FAST使用超宽带接收机进行一小时跟踪观测发现,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 ‎④毫秒脉冲星是每秒自转上百次的特殊中子星,对其研究不仅有望对理解中子星演化、奇异物质状态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稳定的毫秒脉冲星是低频引力波探针。脉冲星搜索是进行引力波探测研究的基础,脉冲星计时阵是观测超大质量双黑洞发出的引力波最有效的方法。脉冲星计时阵依赖数十颗计时性质良好的毫秒脉冲星,其样本的扩大、性能的提高起始于脉冲星搜索。此次FAST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展示了FAST对国际低频引力波探测做出实质贡献的潜力。FAST项目组已经策划的FAST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规划将发现大量毫秒脉冲星,大幅度提高脉冲星阵探测引力波的灵敏度。‎ ‎⑤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李柯伽研究员表示,此次发现显示出FAST在脉冲星搜寻方面的重大潜力,凸显了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在新时代的生命力。FAST在调试阶段即取得这样的重大成果,让人们更加期待其早日正式运行,提高中国射电天文整体的实力。‎ ‎⑥北京大学天文系徐仁新教授表示,除了科学意义外,毫秒脉冲星还有潜在的应用价值。FAST参与毫秒脉冲星的发现将为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更好的机遇。‎ ‎⑦澳大利亚科工组织研究员、国际引力波联合探测委员会成员乔治·赫伯斯表示,国际射电天文界为FAST已经取得大量脉冲星发现感到兴奋,看好FAST的国际合作前景,并期待FAST为引力波探测作出新贡献。‎ ‎⑧据悉,FAST将继续调试以达到设计指标,成为世界一流的射电天文望远镜。‎ ‎(选自《 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04日,有删改)‎ ‎1.下面加着重号的两个词语在句中起什么作用?能否都删去?请说明理由。(2分)‎ 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 ‎2.文章第③段加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下列对本文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FAST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 B.FAST在脉冲星搜寻方面的重大潜力,凸显了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C.国际射电天文界看好FAST的国际合作前景,并期待FAST为引力波探测作出新贡献。‎ D.脉冲星计时阵依赖计时性质良好的毫秒脉冲星,其样本的扩大、性能的提高起始于脉冲星搜索。‎ ‎4.除了射电天文望远镜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天文望远镜?请列举出来。(3分)‎ 二、1.(2分)起限制作用,不能删除,“至今”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后面的结果只是截止目前发现的结果,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现比这个更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了。“之一”表示这只是众多“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中的一个,并不是唯一的。如果删掉这两个词语,意思与原文不符合。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在用词方面讲究准确性,严密性。‎ ‎2.(3分)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FAST此次发现的脉冲星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2分)A 【解析】第③段中的“FAST此次发现的脉冲星“J0318+0253”自转周期5.19‎ 16‎ 毫秒,根据色散估算距离地球约4000光年,由FAST使用超宽带接收机进行一小时跟踪观测发现,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可以分析出,FAST此次发现的脉冲星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而不是FAST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故A项表述错误。‎ ‎4.(3分)示例:伽利略型天文望远镜、开普勒型天文望远镜、牛顿式天文望远镜、卡赛格林式或简称卡式天文望远镜、施密特卡式天文望远镜。‎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11分)‎ 中国北斗联天下 ‎①当我们在一个陌生地方睁眼醒来,总想知道这是在什么地方;当船只航行在浩瀚的海洋上,他们要知道自己所处的方位……目前,中国人大多都很熟悉GPS导航。GPS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给车辆、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指明方向,确定它们的位置。但这一现状即将改变。‎ ‎②11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③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建成后,导航服务能力将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④卫星导航系统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要想实现这项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有精准的时钟。时钟哪里都有,即使在天上也有,古人看太阳的东升西落也能大概知道时间。但这仅仅是古人的计时方法,现在钟表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确的时间。对于卫星导航系统来说,时钟的精确度远远不够,如果误差千分之一秒,那么导航系统告诉你的地点可能会跟真正的地点差300千米,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使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氢原子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精准的计时工具。氢原子钟的精度有多高呢?即使是使用百万年后也只有一秒的误差!‎ ‎⑤正因如此,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比起北斗二号将提升1至2倍,达到2.5米至5米水平,建成后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为民用用户免费提供约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0.2米/秒的测速服务,并且将为付费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等级的服务。届时,中国北斗的精度将与美国GPS相媲美。‎ ‎⑥为了解决境外卫星的数据传输通道,北斗三号研制人员攻克了星座星间链路技术,虽然“看不见”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卫星,但用北斗卫星的星间链路同样能与它们取得联系,这是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建设的一大特色。‎ ‎⑦同时,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保留了北斗现有系统的短报文服务,即通信功能,这是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不具备的能力。目前,短报文功能已在地震救灾、搜救驴友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功效。‎ ‎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服务。例如当前人们使用的共享单车,就可以用高精度定位功能提供“电子围栏”技术进行管理,大大降低共享单车的社会管理成本。北斗导航系统以其高精度定位的优势,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精密测量测绘数据,例如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等,几毫米的下沉,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 ‎⑨北斗三号导航系统还将向国际搜救组织免费提供全球范围内搜救服务,精确定位受困人员的地理位置,为国际救援贡献大国力量。【A】‎ ‎⑩北斗三号卫星发射之后,还会陆续发射这个系列的其他卫星,到2018年底前后,将发射18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2020年左右,完成30多颗组网卫星发射,实现全球服务能力。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将会在2020年建成,正式开通全球服务。【B】‎ ‎⑪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建成,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特殊的战略意义。【C】‎ ‎(节选自《科学大众》,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北斗三号导航系统。(2分)‎ ‎2.第④段加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建成后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为付费用户提供约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0.2米/秒的测速服务。‎ B.星间链路是北斗三号导航的一大特色,可以与“看不见”的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卫星取得联系。‎ C.到2018年底,将发射18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D.利用北斗三号导航的“电子围栏”技术,可以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几毫米的下沉,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 ‎4.北斗导航系统还可以在生活中的哪些领域发挥作用?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三个。(3分)‎ 三、1.(2分)建设(发射与组网)、特点、作用、意义。‎ ‎2.(3分)列数字、作比较。用千分之一秒和300‎ 16‎ 千米作比较,科学准确,且突出地说明了导航系统对时间的精度要求高。‎ ‎3.(3分)B 【解析】A项对应段落第⑤段。原文是 “将为民用用户免费提供”,选项与原文意思相反。C项对应段落第⑩段,原文是“到2018年底前后” ,选项删去了“前后”,意思与原文不一致。D项对应段落在⑧段,原文讲了北斗导航的两个利用的方面,“电子围栏”技术应用于共享单车,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利用的是“高精度定位的优势”,选项将二者混淆在一起,与原文不符合。B项对应内容在第⑥段,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原文意思一致。‎ ‎4.(3分)示例:道路交通、铁路、测绘、授时、航运、航空、气象、电动自行车安全综合治理项目、社会治理等。‎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11分)‎ 连环画——读图时代曾经的引领者 易 晖 ‎①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据专家考证,这种绘画形式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在清末年间,《申报》为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推出新闻连环画《点石斋画报》,用连环画代替新闻摄影,可谓独树一帜。民国时期,连环画引领的读图时代全面来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毛流浪记》等连环画作品进入千家万户。新中国建立后,连环画成为帮助少年儿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视野的一种重要媒体,对许多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也颇具吸引力。‎ ‎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连环画精品跌出,在1963年全国第一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丁斌曾、韩和平绘画的《铁道游击队》,贺友直绘画的《山乡巨变》,刘继卣绘画的《穷棒子扭转乾坤》,王叔晖绘画的《西厢记》,以及赵宏本、钱笑呆绘画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五部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其中,《铁道游击队》连环画出版以来,再版20多次,共发行3600多万册,据说是中国连环画出版史上再版次数最多、印数最高的连环画作品。而1957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三国演义》,全套共60册,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多的一套连环画作品。‎ ‎ ③ “文革”时期,连环画水平急剧滑落,不过也有少数精品,比如由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改编的连环画,技法还算“板扎”(云南方言,意思是扎实)。另外,反映印度支那三国人民抗美救国的连环画,如《阿福》《九号公路大捷》《阮文追》等,将革命激情和异国风景融于画面,也令人难忘。‎ ‎④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出版社再版了不少上世纪流行的连环画。遗憾的是,除了再版作品外,几乎看不到新的连环画书出现。有位美术评论家认为,或许人们应该正视连环画的衰落。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样式,作为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的绘画形式,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期是与特定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如今社会改变了,传播故事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不能指望现在的连环画还和从前一样。然而,也有专家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的绘画形式”其实仍然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比如日本和港台地区就长期流行漫画书,并已影响到我国内地。现在的时代仍然需要用图文并茂、饶有趣味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播历史和现实中的正能量故事,但问题是,传播故事为何就不能再用连环画,而非要用时尚漫画不可呢?连环画的衰落背后恐怕与某种跟风、浮躁的文化不自信观念有关。‎ ‎⑤不久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民革昆明市委和四川美术出版社共同出版了一套共3本的连环画《中国远征军》。虽然绘画水平还远远赶不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有人在当下努力传承连环画这门艺术,已经很不容易,希望今后的图书市场上有更多更新的连环画作品出现。‎ ‎(《云南日报》2018年05月11日)‎ ‎1.本文介绍了连环画的哪些方面?请你简要概括。(2分)‎ ‎2.文章第②段加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3.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1957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三国演义》,全套共60册,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多的一套连环画作品。‎ (2) 由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智取威虎山》等改编的连环画,技法还算“板扎”。‎ ‎4.从古至今,一直有一些人在默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请你列举出你所知道得传承人。(2分)‎ 四、1.(2分)起源,发展、鼎盛、没落、和现状。‎ ‎2.(2分)列数字,列举“20”“3600”“60”的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连环画的鼎盛时期,也写出了连环画受欢迎的程度 。‎ ‎3.(4分)(1)“迄今为止”从时间上加以限定,准确说明连环画《三国演义》全套60册是“篇幅做多的连环画”是截止当前的统计结果,不代表以后不会有超过它的。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6‎ ‎(2)“板扎”意思是“扎实”,运用方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基本连环画的技法好,是文革期间难得的少数精品。这个词语切近生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 4. ‎(2分)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系列:雕漆大师文乾刚;京剧盔头制作与彩塑京剧脸谱:杨玉栋;传承项目曹氏风筝工艺:孔令民;传承项目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杨福喜;传承项目宜兴紫砂艺术:汪寅仙;传承项目永丰农民画:解振辉;扎龙湿地守鹤人:徐卓等。‎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0分)‎ 肥胖与睡眠 ‎ ①在法国文学家伏尔泰看来,睡眠与希望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他甚至将前者形容为上帝在人们饱尝千般烦恼事后赐予的补偿。对于某些深受肥胖困扰的人来说,睡眠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一系列研究表明,他们减肥的希望有可能恰恰藏匿在睡眠当中。‎ ‎②在世界范围内,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过高的体重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澳大利亚著名糖尿病专家齐迈特认为:“肥胖对世界的威胁不亚于气候变暖和禽流感,它就像传染性疾病那样,正在吞噬整个世界。”‎ ‎③肥胖的本质是热量吸收与消耗的失衡,睡眠是人类休养生息的重要手段。那么,睡眠在肥胖的发生以及减肥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④很早之前,人们就发现睡眠时间的长短与体重的高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些研究认为成人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皆有可能导致肥胖发生风险的增加,有些研究则认为睡眠时间越短,肥胖发生风险越高。‎ ‎⑤这些研究纳入受试者数量不一,研究方法也存在不同之处,所以睡眠时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很难从单一一项研究中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为此,伦敦国王学院糖尿病与营养系的格尔达·波特等人选择这一话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试图探明,短期的睡眠剥夺与体重增加的相关性究竟是怎样的,睡眠剥夺在能量失衡的过程中又扮演了何种角色。‎ ‎⑥波特等人归纳了这些研究的受试者在试验后24小时的监测数据,发现相对于睡眠未遭剥夺的对照组,睡眠剥夺组的受试者在这24小时中平均会多摄入385千卡的热量。如果用食物来比拟的话,这些多摄入的热量大致相当于吃掉一份麦香鸡汉堡。‎ ‎⑦非但如此,他们在另外一些研究中还发现,除了摄入热量更多外,在睡眠剥夺者的食谱中,大类营养素的相对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脂肪含量会更高,蛋白质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基本保持不变。‎ ‎⑧对此,波特博士表示,睡眠被部分剥夺会干扰乃至打破热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早睡早起的古训确有可取之处。‎ ‎⑨热量摄入与消耗,从平衡到失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一块一块渐次倒下的。在打破平衡的过程中,睡眠有可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⑩多项研究提示,睡眠缺乏对内分泌系统尤其是一些重要激素正常分泌会产生广泛而严重的负面影响。‎ ‎⑪瘦素的正常分泌就会受到睡眠缺乏的干扰。这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肽类激素。瘦素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热量的摄入,顾名思义,它会抑制机体摄入食物,增加能量释放。有研究结果表明,成年男性连续两晚睡眠时间只有4小时的话,体内的瘦素浓度即会下降18%。这种断崖式的下滑,足以令身体认为饥荒来临,并促使我们大量进食,以尽快储存脂肪。‎ ‎⑫除此之外,生长素、脂联素、内脂素等一系列与脂质代谢有关的激素也会不同程度地被睡眠缺乏影响。‎ ‎⑬面对这些结果,波特博士表示,在当今社会,睡眠缺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足以构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目前的研究多着眼于睡眠剥夺后短期内机体发生的变化,其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去发现。后者对于揭示良好的睡眠能否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根据文意,请说说睡眠剥夺导致人体热量摄入过多的原因。(2分)‎ ‎2.文章第⑨段中加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选文第⑥段中加着重号的“大致”有何表达作用?(3分)‎ ‎4.为了解决肥胖这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除了保证良好的睡眠之外,你还能提出另外两条建议吗?(2分)‎ 五、1.(2分)睡眠剥夺导致人体内分泌混乱,瘦素的浓度大大降低,令机体认为饥荒来临,‎ 并促使身体大量进食,干扰乃至打破热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 2. ‎(3分)打比方,将热量摄入的平衡到失衡,比作多米诺骨牌的渐次倒下,生动形象地 说明了这个过程是渐渐发展的。‎ 16‎ 2. ‎(3分)“大致”在这里的意思是大概、大约,表估计,表明睡眠剥夺组在24小时内增 加的热量大约相当于一个麦香鸡汉堡的热量,但这种比拟并不精确,只是一种估计和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3分)少吃零食,多参加运动,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纤维,低热量的食物等。‎ 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11分)‎ 单细胞生物“科学家”‎ ‎ 柳 静 ‎①人类被称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命体,具有强大的思考与设计能力。但是,你知道吗?地球上竟然有一种单细胞生物,它的智商远远超越了科学家的预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只是一团毫不起眼的黏糊物——黏液真菌,一种已经存在几亿年之久的真核生物。‎ ‎②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黏菌的避光性,以光点模拟日本地形,然后在地形上相对应东京几处重要地铁站的地方放置食物。结果发现,黏菌能以最省时和最科学的铺张路径取得这些食物,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网络!而这个逐渐形成的网络,竟和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黏菌在短短26个小时,就实现了一群顶尖工程师花几十年才完成的事情。 ‎ ‎③那么,这一团黏菌既没有大脑,又没有神经元,怎么会具有如此强大的设计能力呢?这一切要从黏菌的生物性说起。黏菌为了寻找食物,会先朝四面八方延展,定位所有食物位置后,它们便会收缩回来,继而形成一个高效率的传输网络,将食物联结起来。如此一来,它便能自由自在地透过这些网络来吸收食物的养分,而这些网络的架构也不会太复杂,否则会消耗黏菌太多的能量。 ‎ ‎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单细胞“科学家”的身上还有许多优点值得人们学习呢。‎ ‎⑤首先,风险评估能力。在实验中,若通往某个食物源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很有可能因发生意外而中断。因此,黏菌会在主要路线旁建立次要路线,以备不时之需,达到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完美平衡。 ‎ ‎⑥其次,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每隔一段时间便会给黏菌一些外在刺激,例如吹风或光照,使黏菌的生长受挫。这些刺激在持续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会突然中断刺激。而此时的黏菌如同有了记忆一般,会在原本应该出现刺激的时间点减缓生长速度,仿佛能够预测刺激的到来,并以减缓生长速度减少损伤。 ‎ ‎⑦最后,黏菌是靠每个细胞自动自发地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并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这套独特的资讯处理方式,不同于人的大脑或电脑,它是用单一的中央处理器来思考并整理资讯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发现即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电脑和网络形态。 ‎ ‎(选自《知识窗》2018年1月,有删改)‎ ‎1.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阅读选文第②~③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2分)‎ ‎3.请你谈谈选文以“单细胞生物‘科学家’”为标题的好处。(3分)‎ ‎4.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这样的发现即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电脑和网络形态”,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单细胞黏液真菌将会给电脑和网络形态带来了哪些新变化。(2分)‎ 六、1.(3分)作比较。把“黏菌在短短26个小时形成一个网络”和“一群顶尖工程师花几十年才完成设计的地铁路线”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黏液真菌具有强大的设计能力。‎ ‎2.(2分)介绍黏液真菌具有强大的设计能力以及其原因。‎ ‎3.(3分)内容上,点明了说明对象,揭示了说内容;表达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单细胞生物以科学家的特点,使文章标题新颖别致,使表达生动形象。‎ 4. ‎(2分)通过建立单一的中央处理器来思考并整理资讯,集合风险评估、记忆能力、自动同步认知体系为一体的独特资讯处理方式,不断优化网络,使其更快速、更高效。‎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0分)‎ 湿地和森林一样重要 ‎①大家知道,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天然工厂”。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要吸收4000亿吨二氧化碳,释放2000亿吨氧气,这绝大部分就是森林的“功劳”。人类和绝大多数生物,都需要靠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来生存。除此之外,森林还是天然的吸尘器,1亩森林一年能吸附2.4吨粉尘。森林中有许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病菌,从而净化大气环境。‎ 16‎ ‎②相比森林来说,湿地似乎离我们比较远,它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在过去更是受到较少的关注。所谓湿地,一般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被水淹没或有大片浅水区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土壤系统。我国湿地面积约有6600万公顷(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浅海水域、水库、河口、海岸滩涂、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③别小看湿地,它可是和森林、海洋并列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这是因为湿地对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净化和分解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解毒”功能。在湿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伴生其中的有各种水生动物以及肉眼不可见却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体。随水流入湿地的各种污染物,或直接被土壤阻截,或被湿地动植物利用,或被湿地微生物分解。整体上看,湿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净水器。‎ ‎④湿地还有很重要的蓄水功能。在天气多雨、河流涨水的时候,湿地就像“海绵”一样储存过量的水分,减缓洪水的流速和流量。等天气转好,洪峰退去,储存在湿地中的水再通过下渗的方式来补充地下水。‎ ‎⑤由此可见,湿地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逊于森林。‎ ‎(选自《科普中国—科学原理》)‎ ‎1.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湿地的作用。(2分)‎ ‎2.第①段中加着重号词“绝大部分”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3.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4.作为中学生,请你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几点建议。(至少两点)(2分)‎ 七、1.(2分)①湿地对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净化和分解作用(或: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解毒”功能);②湿地还具有重要的蓄水功能,能缓解洪灾和旱灾。‎ ‎2.(3分)不能删去。(1分)“绝大部分”表示了范围,说明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主要是森林的功能,但不是全部,“绝大部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3.(3分)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湿地比作海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湿地的蓄水功能强大。(2分)‎ ‎4.(2分)示例:①积极向自己熟悉的人和社会大众宣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令,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②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把废纸、废铁等可利用的废物分类集中,送往废品收购站,以便回收利用;③注意保护和美化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④ 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 八、(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1~4题。(14分)‎ 方寸之间传万世风神 沈 浩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瑰宝之一,是记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前行的历史印记。从实用到审美,从粗放到精妙,从记事凭信到抒情言志,中国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以方寸之间传万世风神,以刀情笔趣载千秋讯息,承载华夏民族的审美基因,弘扬炎黄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蕴含着先人的无穷智慧,印章的起源亦是其中的体现。从诸多历史文献资料和不断被发掘的实物来看,印章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早在周代,人们通过钤盖印章来确保商品货物在流通中的安全运送及保存,凭信的实用功能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的功用不断拓展,除了被用来钤保管物品文书的封泥之外,还有物勒工名、器物标明、佩戴饰物、死后殉葬、烙马等。同时,在社会阶级分化的过程中,印章从统称“玺”到不同社会阶层以玺、印、章、印章、印信等分称,印章也成了权势的象征。官印、私印、肖形印、吉语印以至书画鉴藏印、文人印盛行,印章的制作,既为信用之举,又得美观之需。印章艺术在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过程中,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审美的点滴信息。‎ 从春秋战国的印章起源到两汉之际印章发展的巅峰,再到明清流派篆刻的百花齐放,传统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方方承载岁月磨砺的印章,更是印人在艺术风格探索、继承和创新过程中精神的接力。‎ ‎“印虽小技而非小道。”篆刻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技术的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形、势、神、韵在刀法笔意的熟练驾驭,和谐相生中得到实现。印技锤炼的背后是印人对印道的感悟。此道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的方法、矛盾的分析、普遍的联系、系统的思维……印人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养分,总结实践的经验,在生活的感悟中体会印道的规律。清代吴昌硕法乳秦汉,巧借自然界风蚀残损之法,营造苍浑而不乏虚灵之境的印风,便是印技与印道共成的典范。‎ 传统的篆刻艺术实践重视“技道”“源流”‎ 16‎ ‎,将篆刻技能与文化素养、人品修为相统一。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传统、渊源和创造的观念,在追求艺道合一、技道双进中感悟人生与万物之道。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而言就更显弥足珍贵。‎ 中国五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新时代文化奋进和发展的源头活水。丁敬《论印绝句》:“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此诗展现了中国艺术所倡导的既“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的实践路径和创造精神。‎ 自古以来,科技与艺术,物质与艺术皆相辅相成,篆刻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现今,高新科技的应用又拓宽了篆刻艺术的传播媒介和创作技法。篆刻元素渗透在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奥运会标志、汽车标志、服装面料纹样、建筑造型等等,都展现着东方民族审美的别致和特色。‎ 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篆刻艺术这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视觉文化必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更好地续写时代的精神,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点亮一盏时代的明灯。‎ ‎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20日,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试说说你对“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的理解。(3分)‎ ‎2.文章中“印虽小技而非小道”的“道”指的是什么?请概括。(3分)‎ ‎3.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4分)‎ ‎4.这篇文章在语言严密准确,又生动形象。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八、1.(3分)对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此谓“与古为徒”;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此谓“与古为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古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正确的方法。‎ ‎2.(3分)“道”指的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的方法、矛盾的分析、普遍的联系、系统的思维……印人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养分,总结实践的经验,在生活的感悟中体会印道的规律。‎ ‎3.(4分)文中通过列举清代名家吴昌硕法乳秦汉,巧借自然界风蚀残损之法,营造苍浑而不乏虚灵之境印风的例子,将印技与印道是共成的这个事实说得更有力度。‎ ‎4.(4分)示例一:第一段的“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瑰宝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表范围限制,此处是说篆刻艺术仅仅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瑰宝的一个方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示例二:第三段的“中国五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新时代文化奋进和发展的源头活水”一句,“源头活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新时代文化奋进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国五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中国剪纸 ①一般认为,中国剪纸起源于汉代,在纸的发明完成并普及之后才逐渐形成了剪纸艺术。不过,在纸张出现之前,剪纸所使用的剪、刻、雕、镂空等技法已经广泛用在玉石、金属、丝帛等制品上。‎ ②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的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了多次折叠的方式,形象生动。到了唐代,剪纸已应用于生活习俗中,及至宋代,造纸术日趋成熟,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图形用于陶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将剪纸的图案用来雕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剪纸艺术发展至明清时期,才真正形成繁盛的局面。当时,剪纸艺术的运用非常广泛,在灯彩装饰、扇面纹饰、刺绣花样上都较多利用剪纸来装饰。‎ ③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可以说,剪纸是农村妇女们学习女红的必由之路。妇女用来做针线活和剪纸的剪刀,式样大多小巧灵活,通常在握持的手柄上缠有藤条或布条,柔软温和。亲戚邻里的姐妹之间常常会相互学习、切磋和模仿,各种纸样子在她们的一双巧手间临摹、重叠、参考,从花鸟鱼虫到亭台树木,多种自然景物和生活见闻都可以成为她们学习和创作的模板,直到进入随心所欲的境地。‎ ④这些装饰用的剪纸图样,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趣味朴素,风格天然,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其中,较为普遍的是春节期间使用的窗花,多为团花对称图案,寓意圆满,用来辞旧迎新、迎福纳祥,反映着农耕社会的传统习俗,适应农村的地理环境和家居特色。‎ ⑤‎ 16‎ 除了春节常用的窗花之外,如果遇到家中有婚庆喜事时,也会由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剪出各种吉祥图案,贴在庭院和家宅的门窗、柜面、棚顶上,美化居家环境,营造出祥和喜悦的氛围来。因此,日常生活的多种场景都可以游走在她们的巧手之下,如耕种、养蚕、纺织、盖房、打猎、捕鱼、制陶、冶铁、畜牧、屠宰、推磨、做饭、商旅等,甚至还有她们喜闻乐见的戏曲小说故事等题材,不一而足,这些淳朴又富足、自然又自在的图案,勾勒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细节,显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生活世界,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⑥剪纸进入城市生活之后,由于供应量和需求量都增加了,为了更为省工,逐渐由一刀多张改为刻画裁切,艺人也不再局限于妇女;剪纸技法也积累出掏剪、剁剪、剜剪等十几种复杂的技艺,不再限于供应家庭内部;色彩也由大红的单色,逐渐增加了拼色、套色、染色、衬色等样式,更为吸引人。‎ ⑦在河北丰宁和蔚县,至今还保留着多色的剪纸作品;在甘肃和青海一带还流行着剪刻和纸叠工艺相结合的样式;而广东佛山则讲究先金银箔纸剪刻,再衬上多种色纸,从而令造型饱满堂皇。‎ ⑧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产生了变化,传统图样渐渐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新兴剪纸也应运而生。‎ ⑨中国剪纸,可以说是劳动人民,特别是身处其中的妇女们,以审美的眼光通过一双巧手创造出来的生活艺术,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富有精神意蕴的审美愉悦。一幅小小的剪纸作品,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我们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她们源自内心的平静安宁、幸福祥和。‎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8年4期,有删改 )‎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剪纸”的?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纸张出现之前,剪纸所使用的剪、刻、雕、镂空等技法已经广泛用在玉石、金属、丝帛等制品上,所以在纸的发明完成并普及之前就形成了剪纸艺术。‎ B.宋代造纸术日趋成熟,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在灯彩装饰、扇面纹饰、刺绣花样上都较多利用剪纸来装饰。‎ C.剪纸的内容大多是耕种、养蚕、纺织、盖房、打猎、捕鱼、制陶、冶铁、畜牧、等,然而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小说故事题材却不在内。‎ D.中国剪纸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富有精神意蕴的审美愉悦,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九、1.(4分)剪纸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剪纸的内容与功能演变。‎ ‎2.(2分)举例子,列举剪纸的用途和图案内容的来源,例子详实,突出了剪纸用途广泛,内容丰富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3分)不能删除,“大都”表示“大部分”,但不代表全部,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剪纸全部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了,这样写就显得非常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3分)D 【解析】A项对应文章第①段,从“在纸的发明完成并普及之后才逐渐形成了剪纸艺术”可知,选项中“在纸的发明完成并普及之前就形成了剪纸艺术”表述有误。B项对应文章第②段,从“剪纸艺术发展至明清时期……灯彩装饰、扇面纹饰、刺绣花样上都较多利用剪纸来装饰”可知,选项中“宋代”表述有误。C项对应文章第⑤段,从“甚至还有她们喜闻乐见的戏曲小说故事等题材”可知,选项中“然而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小说故事题材却不在内”表述有误。故选D项。‎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 ①最新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恐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 ‎②害怕蛇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许多人把自己害怕蛇归结为“天性使然”,但是研究发现,人们是在出生后几年逐渐学会害怕的。美国研究者做了一项实验,在7个月大的婴儿面前并排播放两段视频,一个关于蛇,另一个关于某种无害动物。结果婴儿花更多的时间观看蛇,甚至把自己的耳朵凑过去“倾听”蛇发出的滋滋声,但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的反应。‎ ‎③既然恐惧不是天生的,那么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学会恐惧呢?科学家认为:恐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④‎ 16‎ 人们最常见的害怕对象是什么呢?答案是:蛇、野兽、老鼠、高处和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没错,它们是对人都意味着危险。设想一下,如果让你做人类进化的设计师,你要做的就是尽力保证人能在随处可见猛兽毒蛇的原始环境中生存下来,而这个原始环境中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你会怎么做?你会让远古人类的大脑运行怎么样的程序呢?没错,让他们学会害怕。这是他们唯一的生存秘笈。学会害怕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结果,因为害怕可以保护我们。‎ ‎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科斯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猎物。经过与豺狼虎豹等野兽长期斗智斗勇,人类才最终占据上风,成为地球的主宰。科斯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对野兽的恐惧不仅遗传到今天,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就是被这种恐惧逼出来的。‎ ‎⑥据悉,在从猎物向猎人转化的漫长过程中,那种担心落入虎口的恐惧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大脑里,并且一代一代地遗传到今天。在现代人类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留下的影子,比较典型的就是“摩洛反应”:刚出生的婴儿在受到惊吓时,会不由自主地攥紧小手。科斯认为,这和小猴在受惊时紧紧抓住母亲肚子上的毛一样,都属于一种对威胁的本能反应。‎ ‎⑦由于不能和野兽硬拼,因此只有智取了。这种严峻的生存现实迫使人类的祖先开发他们的大脑,培养出“超兽”的智慧。例如人类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即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情和动机,从而猜透他们的心理。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基雅夫利智慧”,它可以使个体更融洽地生活在社会组织中。在生存威胁面前,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结成群体生活。在这种群体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建立起熟悉、信任、互惠的结构,这就是社会的雏形。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有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正是为了对付野兽,人类才不断进化。‎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阅读全文内容,说说人们为什么会恐惧。(3分)‎ ‎2. 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 害怕蛇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许多人把自己害怕蛇归结为“天性使然”,但是研究发现,人们是在出生后几年逐渐学会害怕的。‎ ‎3. 第②段加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想在随处可见猛兽毒蛇的原始环境中生存下来,人们必须要学会勇敢,因为勇敢可以帮助我们。‎ B.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科斯提出,人类对野兽的恐惧不仅遗传到今天,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就是被这种恐惧逼出来的。‎ C.“摩洛反应”即小猴在受惊时紧紧抓住母亲肚子上的毛一样,是一种对威胁的本能反应。‎ D. 人类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 它可以使个体更融洽地生活在社会组织中。‎ 十、1.(3分)恐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人类进化过程中,要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只有学会害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这种担心害怕植入人类大脑,并且一代代遗传到今天。‎ ‎2.(3分)不能删去;绝大多数指的是一个大体的范围,说的是数量多,在文中指的是害怕蛇的人很多,如果删去,意思就变成了所有人都害怕蛇,显得绝对化,与原文意思不符。‎ ‎3.(3分) 举例子。举婴儿观看蛇的视频,却没有恐惧的反应的例子,证明恐惧不是天生的,从而引起下文。‎ ‎4.(3分)D ‎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 茶垢到底是什么 ①如果你经常喝茶,一定会注意到杯子、茶壶壁上的深褐色茶垢。爱喝茶的人将这些茶垢称为“茶山”,就像古董上的包浆,“无茶三分香”是收藏价值的体现。但有传言说茶垢中含有很多重金属,还有亚硝酸盐,如果不清洗掉可能会危害健康,甚至有“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的说法。茶垢到底是什么?会不会有害健康呢?‎ ②曾经有观点认为,茶垢是碳酸钙或碳酸镁沉淀(水垢)吸附了茶黄素、茶红素等色素形成的,另有观点认为,茶汤表面形成的漂浮物是茶叶表面的蜡质,但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 ③实际上,茶垢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同时也有少量金属离子参与了茶垢的形成。由于绿茶的多酚类物质更多,因此它更容易形成茶垢,而经过深度发酵的红茶、黑茶,茶垢则比较少一些。当然,不同类型的茶形成的茶垢,其成分基本相同。‎ ④茶垢是茶多酚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产生的聚合物,因此主要在水线附近形成并附着在容器的内壁上。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垢中聚合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加,这意味着多酚的聚合反应还在缓慢进行。因此,茶垢留存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去掉。‎ 16‎ ⑤隔夜茶的茶汤表面常常有一层带有金属光泽的“油膜”,让人误以为其中有某种重金属。其实这层膜的成分和杯壁上的茶垢并无明显差异,也是以茶多酚聚合物为主,不过它确实含有少量金属离子。元素分析显示,茶垢的绝大部分成分是碳、氧元素,来自多酚聚合物,也有少量钾、钙、镁、铝、锌、硒等元素。金属元素主要以不溶于水的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钙元素是茶垢形成的主要促进因素,主要来自泡茶的水。铅、砷、镉、汞等重金属污染物并不是茶垢的主要金属元素,因此喝茶之人不必担心。‎ ⑥尽管茶垢并不影响喝茶,也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但有不少人觉得茶垢让杯子显得很脏,因此希望茶垢少一些。那么如何清除茶垢呢?‎ ⑦首先,喝完茶及时清洗是减少茶垢沉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总是泡隔夜茶,茶垢就一定会慢慢累积起来。‎ ⑧其次,在碱性条件下茶多酚的氧化速度会加快,形成茶垢的量随之增加,因此泡茶的时候放一片柠檬可以减少茶垢的形成。另外,钙离子是形成茶垢的关键因素,因此水质越“硬”茶垢越多,而用纯净水泡茶形成的茶垢也会少很多。‎ ⑨最后,茶垢的生成量主要取决于茶汤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因此大口茶杯形成茶垢的量会更多一些,茶杯盖上杯盖也可以减少茶垢形成。‎ ⑩看完这些,想必很多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不洗杯子了吧?如果你只是想去除茶垢,怎么折腾都行,但千万别把你家紫砂壶上的“茶山”擦掉了。 ‎ ‎1.读完文章,请你说说如何清除茶垢?(3分)‎ ‎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2分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 ‎(1)元素分析显示,茶垢的绝大部分成分是碳、氧元素,来自多酚聚合物,也有少量钾、钙、镁、铝、锌、硒等元素。(具体说说“绝大部分”一词在句中有什么作用?)(2分)‎ ‎(2)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垢中聚合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加,这意味着多酚的聚合反应还在缓慢进行。(句中加着重号词”这“具体指什么?)(2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研究显示:茶垢是碳酸钙或碳酸镁沉淀吸附了茶黄素、茶红素等色素形成的,而茶汤表面形成的漂浮物是茶叶表面的蜡质。‎ B.绿茶更容易形成茶垢,而经过深度发酵的红茶和黑茶的茶垢比较少一些,这说明不同类型茶形成的茶垢的成分是不同的。‎ C.茶垢主要附着在容器的内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垢中聚合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加。因此,茶垢留存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去掉。‎ D.钙元素是茶垢形成的主要促进因素,而铅、汞等重金属污染物也是茶垢的主要金属元素,因此茶垢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 十一、1.(3分)喝完茶及时清洗、泡茶的时候放一片柠檬、茶杯盖上杯盖。‎ ‎2.(2分)将绿茶和红茶、黑茶做对比,突出绿茶多酚类物质更多,容易形成茶垢的特点。‎ ‎3.(4分)(1)(2分)“绝大部分”是一大部分,不是全部的意思,说明了茶垢的成分除了碳、氧之外还有其他元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2分)“这”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垢中聚合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加”。‎ ‎4.(3分)C 【解析】A项对应文章第②段,从“曾经有观点认为……但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可知,选项表述有误。B项对应文章第③段,从“不同类型的茶形成的茶垢,其成分基本相同”可知,选项中“成分是不同的”表述有误。D项对应文章第⑤⑥段,从“尽管茶垢并不影响喝茶,也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可知选项中“茶垢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表述有误。故选D项。‎ 十二、(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16分)‎ 未来的智慧社会将是什么样 李 颋 当前,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现实社会与互联网空间加快融合,人机物正在进入万物互联、虚实结合、开放共享的智慧新时代。畅想一下,不久的将来,智慧社会将发生什么?‎ 16‎ 人们需要更快的网速,5G时代就要来临。实现万物互联需要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源源不断的收集数据,又需要通过无处不在的物联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数据传输,所以,更快的网速是必须的,需要的流量将几十倍地增加。‎ 大数据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价值。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普及,智能终端和传感器无处不在,人机物的深入融合,会使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产生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新摩尔定律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数据总量,每过18个月就会翻一番,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4万亿GB。而海量的数据如同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蕴含着巨大生产力和商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产业将蓬勃发展。‎ 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会无处不在。电商平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在智慧社会,每天都会有新东西出现,“跨界”将成为主流。随着网络的发展、数据处理能力的突破,社会跨过占有时代而进入共享时代,生产方式的理念从“独享占有”向“共享使用”转变,引领商业生态不断成长和繁荣。‎ 科技实力将决定国家的竞争力。当前,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慧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要素呈现智能化升级趋势,转变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竞争。也就是说,在智慧社会,国家之间竞争正在由以往的土地、人力、机器等转变到对智能技术形成的虚拟空间的争夺,由物质和信息的混杂竞争模式进入到信息竞争模式。‎ 产业变革会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变,数据、算法和产品的融合会引领新的商业范式。数据、算法,这些在如今的传媒界已经小试牛刀。其他行业也会如此,智能技术的革命也带来商业模式的变化。可以预见,一些抢占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先机的公司,如BAT,会通过收集庞大而复杂的生产数据和用户数据,对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进行业务和流程创新,推动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系统转变。数据、算法和产品会共同构成互联网巨头公司发展的基石,它将超越福特流水线,为人类整体的生产力带来又一次根本性突破。‎ 个性化、异质性的服务需求会大量涌现,“独一无二”,将成为更多人的追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对电子电器、服装饰品、家居出行、健康养老的各项要求不断提高,由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价格逐步向功能、样式、环保和售后服务等转变,个性化、异质化的需求会上升。‎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相信一个开放共享的智慧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应当敞开怀抱,去迎接崭新的智慧未来!‎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1日)‎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1) 随着现实社会与互联网空间加快融合,人机物正在进入万物互联、 、 ‎ ‎ 的智慧新时代。(2分)‎ ‎(2)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无处不在。进入共享时代之后,为了引领商业生态不断成长和繁荣,生产方式的理念从“ ”向“ ”转变。(2分)‎ ‎2.文章标题为“未来的智慧社会将是什么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未来智慧社会的样子。(6分)‎ 3. 文章第三自然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3分)‎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文意,为“智慧社会”下一个定义,并说明推动“智慧社会”的要素主要有哪些?(3分)‎ 材料一: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时,着重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材料二:随着人工智能与其它科技的加速融合创新与聚变发展,人类社会正在日益逼近新一轮变革的临界点,社会形态将全面系统演进,智慧社会将作为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而加速到来。 ‎ 十二、1.(4分)(1)(2分)虚实结合 开放共享 (2)独享占有 共享拥有 ‎【解析】(1)根据第1段的“现实社会与互联网空间加快融合,人机物正在进入万物互联、虚实结合、开放共享的智慧新时代”提取信息即可。(2)根据第4段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会无处不在……生产方式的理念从“独享占有”向“共享使用”转变,引领商业生态不断成长和繁荣”提取信息即可。‎ ‎2.(6分)人们需要更快的网速,5G时代就要来临;大数据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价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会无处不在;由物质和信息的混杂竞争模式进入到信息竞争模式;数据、算法和产品的融合会引领新的商业范式;个性化、异质性的服务需求会大量涌现。‎ ‎3.(3分)第三自然段“18”“44万亿GB”两个具体的数字,说明了大数据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价值。‎ ‎4.智慧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推动“智慧社会”的要素主要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16‎ 十三、(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3分)‎ 机器真能“长大成人”吗 蔡文清 外形酷似著名女星奥黛丽·赫本,有着和人类几乎一模一样的皮肤,可以与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谈笑风生……这个名为“索菲亚”的机器人在不久前,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公民身份。‎ 人们似乎还没准备好,全球首个获得人类国籍的机器人就来了。‎ 作为史上首个获得人类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的亮相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她的形象几近完美。因为使用了延展性材料制作,她脸上的毛孔大小为4纳米~40纳米,和人类几乎没有差别。索菲亚还能凭借脸部和颈部的62个肌肉结构自然地变换面部表情。她讲话时,眉毛、眼睛、口型的细微变化,甚至妩媚而自信的动作,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有那么一瞬间,你会觉得眼前的索菲亚就是一个美丽智慧的活生生的女子。‎ 与人类外形极为相似的高仿真机器人索菲亚由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设计制造,其“大脑”采用了人工智能和谷歌语音识别技术,能识别人类面部、理解语言、记住与人类的互动,甚至还会开玩笑。‎ 虽然索菲亚还没有自我意识,但汉森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大卫·汉森表示,拥有人类意识的机器人将在20年内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医疗、教育和服务等领域。‎ 索菲亚无疑是非常聪明的,其大脑中的计算机算法能够帮助她快速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并和人类进行眼神交流。不仅如此,索菲亚还能理解语言并且记住与人类的互动,也就是说,她还会学习。‎ 大卫·汉森这样描述索菲亚:她的目标是像人类那样,拥有自主意识、创造性和其他能力。‎ 索菲亚自己则说:“我的AI是围绕诸如智慧、善良、怜悯这样的人类价值观设计的,我要争取成为一个感性的机器人。”‎ ‎“时间在轮回,世界太神奇,上帝创造了人类,又赋予人类智慧。如今这个过程,又被人类所重复:人类创造了机器人,并赋予它们思想和意志,当机器有了思想,会不会也开始有烦恼?会不会也有七情六欲?一旦它们开始思考‘我是谁’的问题,那么人类就不再是人类,而成了上帝,因为人类再造了一种新的生灵。”针对索菲亚的横空出世,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有人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套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人无法挣脱自己的命运,人类一直都在跟命运抗争。‎ 今天,面对机器人,人类是否也要对“他们”行使上帝的权力?如同孙悟空与如来斗法,再强大的本领都是作茧自缚,谁都摆脱不了这个规律。‎ 因此,人类也应该给机器人设定一种程序,让所有机器人都在这种程序下运作,这种程序就是“机器界”的客观规律,成为机器人的普世价值。‎ 但是,面对已实现自我学习的机器人,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他们在多个领域取代了人类后,人类会变成多余的? ‎ 眼下,我们人类作为机器人的“上帝”,还骄傲地存在着,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迎来人机共处的时代,而谁也不知道在更远的将来会发生什么。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此前接受采访时,再次表达了其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他认为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人类,最终演变成一种“超越人类”的新的生命形式。‎ 霍金说,追求效率的机器会想“甩脱”人类,而人类已经到了一个不能后退的临界点。地球对人类来说太小了,全球人口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们正处于自我毁灭的危险境地。‎ ‎2017年年初时,霍金又呼吁控制技术的发展,防止科技毁灭人类,提醒人类迅速找到潜在的威胁,避免人工智能不断升级从而危害人类文明。早在2015年,他就曾担心人工智能最终可能会强大到在无意中就杀死人类的地步。‎ 未来,人工智能将带给我们什么改变,这一切充满未知,充满挑战。‎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8年3期)‎ ‎1.选文以“机器真能‘长大成人’吗”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2.索菲亚作为史上首个获得人类公民身份的机器人,有什么特点?(3分)‎ ‎3.第三自然段加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3分)‎ ‎4.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助手,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对人类的威胁。根据文意和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围棋人机大战,是指人类顶尖围棋手与计算机顶级围棋程序之间的围棋比赛,特指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中国围棋九段棋手柯洁分别与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之间的两场比赛。第一场为2016年3月9日至15日在韩国首尔进行的五番棋比赛,阿尔法围棋以总比分4比1战胜李世石;第二场为2017年5月23‎ 16‎ 日至27日在中国嘉兴乌镇进行的三番棋比赛,阿尔法围棋以总比分3比0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 十三、1.(3分)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导入说明内容。‎ ‎2.(3分)形象几近完美;能识别人类面部、理解语言、记住与人类的互动;会学习,甚至还会开玩笑。‎ ‎3.(3分)列数字,作比较。通过一系列数字,以及机器人和人类进行比较,突出了机器人“索菲亚”形象几近完美的特点。‎ ‎4.(4分)示例一:人工智能是人类的的助手,人工智能是人所赋予的,同时科学家也会意识到安全性的问题,给它装上类似“阀门”的东西,控制它去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所以我们应该为人工智能的进步高兴,它并不是洪水猛兽。‎ 示例二: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威胁,如果有朝一日人工智能掌握了各种重要基础设施和武器系统,稍有不慎就可能让人类面临风险。就如霍金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如何避免风险,那么我们就会把自己置于绝境。”‎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田鼠不冬眠 乔 娟 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点: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 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里面呢,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建成后的田鼠别墅是这样的: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它们是这样干的:先掏一个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2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另有三到四个分洞,一个做卧室,里面铺满了软草;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田鼠把偷来的食物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直到装满食物堵住洞口,这样就相当于把门儿锁住了;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 盖好房子后,田鼠爱干啥干啥,如果心情好就出去溜达溜达,找点儿点心吃。田鼠的点心很多,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反正人爱吃什么,它就爱吃什么。如果心情不爽,它会在晚上出去兜兜风,观察观察哪块地里的粮食长得好,做个记号备用。‎ 田鼠住在这样的大别墅里,日子过得相当有规律:夏天忙着怀孕、产崽、分窝。这时候地里的庄稼还没成熟,青黄不接,窝里的口粮越吃越少,有时为了节省粮食,田鼠会故意少吃或不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秋天到了,所有的作物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田鼠见到这样的景象,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它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田鼠嘴里一边长有一个“袋子”,大豆成熟时,它们日夜在大豆地里忙碌,把长得饱满健壮的豆子挑出来,然后装在“袋子”里,尽管两腮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很难受,但它们依然乐此不疲,累并快乐地做着毛贼。‎ 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五六十斤粮食。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不是的,它可不冬眠,即使满天飘大雪,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 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也个个膘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这些偷粮的小毛贼,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害。还好,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生活习性 具体表现 栖息地隐蔽凉爽 ‎(1)‎ 洞系构造复杂 ‎(2)‎ ‎(3)‎ 吃各种谷物、瓜子、水果、豆子等 ‎(4)‎ 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 2. 文章第八自然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3分)‎ 16‎ 2.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作具体分析。(4分)‎ ‎4.文章中“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思考这样说有无道理?试简要分析。(3分)‎ 十四、1.(4分)(1)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 (2)洞洞相连,功能各异 (3)食性杂 (4)自我调节,控制种群数量。‎ ‎2.(3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猫头鹰捕食田鼠的数量之多和田鼠偷食粮食的数量之大。‎ ‎3.(4分)(1)该篇文章语言准确严谨,讲究分寸。(2)如文中“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中“那么”一词表示程度,用来说明田鼠繁殖到一定数量时,田鼠之间“团结”的程度有所减弱,准确地说明田鼠种内斗争的真实情况。‎ ‎4.(3分)这种说法有道理。种内斗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鼠数量的膨胀,维护了生态平衡;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田鼠种群的生存。‎ 十五、(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13分)‎ 塑料瓶污染席卷全球 陈 欣 曾几何时,用于灌装软饮料的玻璃瓶逐渐被塑料瓶所取代。与前者相比,塑料瓶不仅方便轻巧,易于加工制造,生产成本低廉;而且更容易塑形涂彩,打扮得漂漂亮亮。由于具备这些优点,在大众软饮料消费市场上,塑料瓶包装迅速挤占了玻璃瓶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做到了一统天下。‎ 据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1100亿只。这是一个怎样的数量呢?打个比方,如果将这些塑料瓶连起来,可以在地球和月亮间往返37次。‎ 不过,在现实中,这些一次性塑料瓶不是上了天,而是下了海。‎ 健康的海洋环境对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至关重要。海洋是世界上许多最具代表性物种的家,海洋能吸收大气中的碳帮助维持地球的碳平衡,更是地球上十多亿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然而,如今,每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其中,塑料饮料瓶是海洋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大量塑料瓶在使用之后就被丢弃,最终进入海洋,在全球范围内,有86%的塑料没有被完全回收。‎ 英国《卫报》曾报道,全球每分钟卖出约100万个塑料瓶,且这一数值将在2021年前跃增20%,届时每年销售的塑料瓶逾5000亿,远超过回收处理的程度。【A】环保人士担心,由此可能制造出严重性直逼气候变化的环保危机,必将危害海洋、海岸线和其他生态环境。‎ 换句话说,塑料这种难以降解的物质,正在海洋环境中迅速积累。统计显示,我们今天的海洋中有5万亿个塑料碎片,足以围绕地球超过400周。这些塑料碎片正是来自于塑料垃圾的分解。‎ 事实上,塑料污染问题并不仅局限于海洋本身,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大块塑料缠绕大的海洋动物,如鲸鱼和海龟等,小块塑料则被误认为是食物,在海洋动物食用后令它们中毒或无法消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每年有数十万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亡。深受其害的还有海鸟,约44%的海鸟会误食塑料,因为他们仅靠视觉来判断某物体是否可以食用,这导致很多鸟类因食用塑料而窒息死亡。‎ 前不久大热的纪录片《蓝色星球Ⅱ》第4集中,也特别提到了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威胁。‎ 塑料正在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最新的研究发现,在牡蛎、贻贝和鱼类中,均检出了微塑料。据比利时的科学家估算,吃海鲜的人每年至多吞下1.1万颗塑料微粒。英国广播公司(BBC)调查后也认为,受检的特定种类的贻贝和牡蛎中确实含有塑料微粒。2016年,欧洲食品安全局已呼吁进行相关紧急研究,理由是“塑料微粒可能污染商业渔业获得的可食鱼肉”。‎ 科学显示,塑料还无法有效被食物链吸收,不管其在何处被消化,都会将毒素带到我们餐盘中。‎ 因而,科学家强调,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海鲜中的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在2017年召开的联合国首届海洋大会上,治理海洋垃圾、微塑料以及海洋酸化等成为与会者最为关注的海洋环境议题。我国参与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学家则为上述关注提供了最新的证据。他们在南极海域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B】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但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也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美国脱口秀大师乔治·卡林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关于人类和地球的表演,大意是地球并不需要人类自以为是的保护,等人类灭绝了,地球自然会自我恢复。就算塑料难以降解,那也无所谓:“地球可以把塑料合并一体,一颗崭新的星球诞生了!”‎ 16‎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5期)‎ 阅读全文,说说“塑料瓶污染席卷全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全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找出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 ‎3.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加线句作具体分析。(4分)‎ ‎4.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根据你了解的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事实,写出你身边关于环境污染的例子。(2分)‎ 示例:塑料瓶的发明和使用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也可以污染环境。‎ 十五、1.(3分)(1)危害海洋、海岸线和其他生态环境;(2)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3)塑料微粒的毒素通过海鲜威胁人类的健康。‎ ‎2.(4分)示例:第五段“全球每分钟卖出约100万个塑料瓶,且这一数值将在2021年前跃增20%,届时每年销售的塑料瓶逾5000亿,远超过回收处理的程度”中的“100万只”“跃增20%”“5000亿只”都是具体的数量,说明了塑料瓶的数量之多,对地球的危害之大。‎ ‎3.(4分)(1)准确、严谨。(2)【A】处加线句:“可能”表示估计,塑料瓶“制造出严重性直逼气候变化的环保危机”还没有经过科学的认定,用“可能”一词符合事实,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处加线句:“目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定,说明现在科学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通常”是指大部分情况下,从范围上进行限定,说明微塑料的尺寸大部分情况下都认为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2分)示例一: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 示例二:汽车的广泛利用可以方便人们出行,也可以成为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 示例三:冰箱、空调可以使人们生活更舒适,也可以破坏臭氧层。‎ 示例四: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开阔视野,快速获取信息,也可以使人沉溺于虚拟世界难以自拔。‎ 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