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框共筑生命家园课件设计二新人教版
第六课 建设文明中国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1 项目二 共筑生命家园 思考:根据图片分析,我国面临怎样的环境形势? 学习目标 1. 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 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3. 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图景。 自主学习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含义是什么? 2. 为什么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3.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为什么走绿色发展道路? 5. 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 6. 我们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合作学习 共同探究 目标导学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含义是什么? 探究活动 1 :人与自然的沉静 视频:《与中华白海豚和谐共处》 思考: ( 1 )港珠澳大桥令世界瞩目,开创了多项世界奇迹。但它在建设中注意保护白海豚体现了什么样的理念? ( 2 )结合视频,观察图片,你能品味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含义吗? ( 1 )体现了保护资源环境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2 )它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 为什么人要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探究活动 2 :自然 的咆哮 台风山竹: 2018 年 8 月山竹为珠江口沿岸带来破坏性的风力及严重的风暴潮,多处建筑物及沿岸设施受损,低洼地区严重水浸。澳门有 40 人受伤,超过 5 500 人撤离,有多宗建筑物损毁报告。内港离地面水浸高度曾达 1.9 米或以上。山竹亦在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及云南造成至少六人死亡,接近 330 万人受灾。 舟曲特大泥石流: 2010 年 8 月 8 日,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进县城,并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三分之二县城受威胁,上万人受灾, 1 471 人死亡, 294 人失踪 , 2 500 多人受伤。 沙尘暴: 1998 年 4 月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 12 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 6 人死亡、 44 人失踪、 256 人受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 )请你说一说大自然“怒吼”的原因。 ( 2 )通过材料给的信息,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原因) ( 1 )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 环境意识淡薄 , 发展方式不科学,滥砍滥伐滥杀,肆意向自然界排放废物废水等,不断破坏和污染环境,威胁生态平衡 , 危害人类健康甚至生命 , 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 2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探究活动 3 :智慧的选择 视频:爱剪辑 — 生态文明建设 ( 1 )你从视频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 2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1 )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等。 ( 2 ) 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保护环境;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目标导学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 为什么走绿色发展道路? 探究活动 4 :绿色发展绘美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增加到了 31.2 亿亩和 151 亿立方米,这些森林资源的年生态服务价值 12.68 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发展动能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且后发优势和潜力无限。中国绿色发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一个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全面铺设。 ( 1 )仔细阅读材料,回答材料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 ( 2 )说一说我国为何走绿色发展道路? ( 1 )我国确立了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发展动能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等。 ( 2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 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 探究活动 5 :感悟思考 村民王婶 小清父亲 造纸厂厂长 王婶:虽然造纸厂能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它违规排放,对村民健康影响太大,得不偿失。 厂长:造纸厂虽然效益还不错,但安装一套治污设备还是太贵了,不合算。 小青父亲:在造纸厂打工能赚钱,一点儿污染算不了什么。 思考: ( 1 )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含义是什么? ( 2 )对于他们的争论,你是怎么看的?谈谈理由。 ( 1 )绿水青山”指的是“经济发展”;“金山银山”指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 2 )王婶的观点正确。理由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应协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厂长的观点错误的。理由 :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小清父亲的观点错误。理由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探究活动 6 :绿色富国 惠民 视频: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主席语: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思考: ( 1 )说说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国家的这些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 ( 2 )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 ( 1 )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 2 )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活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绿色承诺 三大发展思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3. 我们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探究活动 7 :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视频 《 矮寨村的美丽转身》 聚焦广西恭城绿色发展理念 思考: ( 1 )结合矮寨村的发展,说说“美丽中国”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 2 )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 1 ) ① “美丽中国”图景的外在特征: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留得住乡愁、守望相助。 ②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 2 )转变发展方式。从 粗放型增长 转变为 集约型增长 ,从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探究活动 8 :低碳行动 视频:绿色低碳,举手之劳 -- 与青奥共成长环保宣传片 今天,“绿色化”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文明生活,从我做起。 你打算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应该怎样做? 青少年:①学习、宣传绿色、低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法律,增强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②落实环保、节约行动,从小事做起,如:低碳出行,多步行;绿色消费,不用或少用一次性产品;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等;③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奉献社会;④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建议。自觉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企业:①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依法经营 ;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③提高节能减排能力,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 ④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课堂小结 同在蓝天下,共建一个家。共筑生命家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