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中考语文 记叙性文体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 中考语文 记叙性文体阅读

记叙性文体 概念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征 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小说的 三要素 人物 在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 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跌宕。‎ 环境 社会 环境 概念 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题。‎ 举例 ‎《最后一课》中:“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普法战争这个时代背景,同时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法国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社会现象。‎ 自然 环境 概念 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表现人物性格;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举例 ‎《最后一课》中:“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喜悦的气氛,与后面小弗郎士的悲哀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心情沉重,同时反映出小弗郎士不爱学习、幼稚糊涂的性格。‎ 文章 结构 开头 ‎①开篇点题,总领下文;②渲染气氛,设置悬念;③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①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②结构方面,如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等;‎ ‎③语言、写法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结尾 ‎①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开头;②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③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鉴赏 方法 人物形 象鉴赏 正面描 ‎ 写(直接 描写)‎ 外貌 描写 指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神情、体型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语言 描写 指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独白或对话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动作 描写 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征、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 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往往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交叉在一起。‎ 细节 描写 16‎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常见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 侧面描 ‎ 写(间接 描写) ‎ 指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环境描写则有衬托、烘托的作用。‎ 故事情 节鉴赏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环境描 写鉴赏 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渲染;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标题的 含义和 作用 ‎ 含义 既要考虑浅层含义,又要考虑深层含义。先理解标题的含义,再明确标题的语境义,最后提炼整合答案。‎ 作用 ‎ ‎(好处)‎ ‎①设置悬念,吸引兴趣;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写作对象);④揭示(表现)主题(中心);⑤富有诗意,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⑦确定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等。‎ ‎【2019年中考广西梧州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立新 ‎①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立于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②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 ‎③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④“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⑤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去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 ‎⑥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⑦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⑧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 ‎⑨看到满屋子都是灰尘,父亲顾不上歇一歇,又拿起扫帚,开始扫地除尘。我说:“换完瓦,我们就走了,又不住,扫它有何用?”‎ ‎⑩“要扫的,”父亲边扫边说,“老屋是有灵性的,我们扫了,它就知道主人回来过,没忘了它,没不要它,它就会努力的活得更久,在风雨中自我站立得更久。反之,它就会倒塌得很快。其实,老房子跟老人是一样的,需要被在乎,被关注。”‎ ‎⑪扫完屋后,他又在我的帮助下,爬上屋顶,逐一扫去瓦片上的枯枝败叶,拔去瓦楞边的杂草,拿掉冻碎的瓦片,再换上一片片新瓦……‎ ‎⑫儿时,每年我都曾目睹过父亲上房换瓦,那时的他,身手敏捷,动作果敢,根本不需要人帮,可现在他老了,动作缓慢而笨拙,而且有些许胆怯状,我不敢去催他,怕他一着急,踩塌了屋梁,摔下来。‎ ‎⑬“至少保一年不漏了!”换完瓦后,父亲高兴地说。‎ ‎⑭下来后,他又朝锅洞里点了一把火,将锅用热水洗了一遍,烟囱里又冒起了久违的炊烟。接着,他又找来水泥和瓦刀,将老屋裂开的墙砖重新勾缝、填好……他做这些时,心情异常愉悦,脸上散发出久违的容光。‎ ‎⑮把对联重新粘牢,将门、锁、桌子、灯泡,仔仔细细都擦了一遍,父亲一件接着一件事做,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了一番,让其一下子精神多了。‎ ‎⑯做完这些,天已经黑了,父亲心满意足地跟我踏上了回城之路。路上,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总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他回来时,没地方睡,做不了饭,饿得肚子生疼。这下修好,总算踏实了!‎ ‎⑰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懂了他对老屋的那片深情:老屋,是他每每站在城市的顶端,不断眺望的方向;是他余生想留在那儿,但又无法留下来的无奈;是他一生无法剥离不能失去的根。‎ 16‎ ‎⑱我为自己对老屋曾经的不闻不顾感到羞愧,为自己触摸到了父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醒悟。不禁想起儿时,我总觉得老家藏在深山里,太过偏避和落后;而现在,我开始为它的偏避而倍感庆幸,因为偏僻,没有商人去投资,没有人要拆迁掉我家的老房,没有人切断我父亲浓浓的乡愁。‎ ‎⑲不少生在农村,后来进城里的人,常喜欢唱衰人去屋空的乡村。我想,与其唱衰,不如去做些保护或振兴它的实事。比如,常回去看看老屋,像我父亲那般,帮它“梳洗”一番。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游子就能随时满怀期待地归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09期,有删改)‎ ‎2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24.文章第⑯段写到父亲的梦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5.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要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答案】‎ ‎22.我陪父亲回去给老屋换瓦及我的感受。 ‎ ‎23.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屋比作孤寡老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的孤独寂寞、沉默。 ‎ ‎24.与前文“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形成呼应,交代了父亲坚持要回去给老屋换瓦的原因,并为下文我的抒情做铺垫;同时,表现了父亲对老屋的挂念,对故土的怀念。 ‎ ‎25.①父亲做梦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自己回去后没地方住;②老屋是父亲不能失去的根,父亲对老屋充满深情;③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游子就能随时满怀期待地归去。‎ ‎【解析】‎ ‎22.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文中的人物为“我”和“父亲”,事件是“给老屋换瓦”,重点抒发了“我”的感受。由此可以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2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从文中“如同”一词可以看出,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关键词语“孤寡”“沉默”可以看出老屋的寂寞。‎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24.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从内容上看,体现了父亲对老屋的感情;从结构上看,前文有“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梦境对此进行了补充说明,前后形成照应;下文作者的抒情也是建立在父亲的梦境的基础上的。‎ ‎2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从文中找出对应的信息概括。从“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总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他回来时,没地方睡,做不了饭,饿得肚子生疼。这下修好,总算踏实了”;“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懂了他对老屋的那片深情:老屋,是他每每站在城市的顶端,不断眺望的方向;是他余生想留在那儿,但又无法留下来的无奈;是他一生无法剥离不能失去的根”;“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游子就能随时满怀期待地归去”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概括。‎ ‎【名师点睛】‎ ‎1.概括、梳理小说情节,可借鉴下面的方法、步骤 ‎(1)概括情节,可通读全文,筛选以下信息: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然后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的顺序进行语言表述。有字数限制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要保留“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 筛选信息的过程如下:‎ ‎(2)梳理情节,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6‎ 特别提醒:概括情节要做到言简意赅,避免不经过信息精简、归纳,大篇幅抄写文章原句。寻找线索要关注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物件,这可能是小说的明线;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往往是小说的暗线。‎ ‎2.分析人物形象,‎ ‎(1)方法、步骤 特别提醒: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立足原文,不要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更不能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性格特征。‎ ‎②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要以偏概全。‎ ‎③不要忽略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正、反)作用。‎ ‎(2)答题格式 明确描写方法+结合句子分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结合中心分析(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或者作者的情感态度)‎ ‎(3)如何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判断人物是否是主人公,不是看人物是否贯穿始终和用的笔墨的多少,而是依据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看他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概括人物性格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言语行动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什么样的行为,不同性格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习惯,所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入手,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肖像、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分析时也不能忽视。而对那些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典型人物,还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去分析其典型意义。‎ ‎3.掌握环境描写的 ‎(1)作用 ‎(1)社会环境:①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发展做铺垫;②渲染……的气氛;③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2)自然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奠定情感基调,烘托人物……的心情,揭示人物……的性格;④渲染气氛,衬托主题。‎ ‎(2)步骤 ⇒⇒⇒ 特别提醒: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首先要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所描写环境的作用。‎ ‎4.对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结构安排的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4)从选材组织的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运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5.解答阅读感悟类试题的注意事项 16‎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述;也可以立足于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对文章提出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对于材料链接题,要在阅读文章和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的主旨,表达人生感悟,传达自我观点。‎ ‎【举一反三】‎ 一、【2019年中考贵州安顺卷】‎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操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那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7.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 ‎18.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19.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20.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 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1.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答案】17.(1)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2)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 ‎18.‎ 16‎ 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扰,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 ‎19.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答到两点即可)。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细节”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 ‎20.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 ‎21.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解析】‎ ‎17.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4.5段写的是婆媳争吵,妥协寄居。13段写捐建学校,抬荒依旧。‎ ‎18.题干要求答出王婆婆的心理活动。要根据“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的动作描写作答。答此题必须要把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读懂。可从捐款无权占为已有的角度,从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等角度作答。也就是要和最后一段内容照应上。‎ ‎19.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或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形象。‎ ‎20.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材料安排的详略是由文章中心所决定的。②③段写弃婴的状况和王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可以突出文章的主旨,所以详写。而⑬段写学校的修建过程与文章的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21.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即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善良、责任、淳朴甚至灵魂等。‎ 二、【2019年中考湖北孝感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宣传单 李新 ‎①移到桥西头的太阳,掉进楼房背面,王可从城区澴水河东岸的机配制造公司下班了。‎ ‎②忙碌一天,虽然疲惫,想到妻子可口的饭菜和聪明伶俐的女儿,回家路上,王可不禁哼唱起了《农民工之歌》,“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 ‎③回到桥东街道最尽头的住处,进得厨房,王可向妻子递上一个鼓嘟嘟的大红包,得意地说:“俺的奖金!”(感叹号,表示语气的强烈,体现王可获得先进人物称号后在妻子面前的得意与自豪)。惊喜不已的妻子,忙端上饭菜,顺手递过一张宣传单。‎ ‎④王可瞅了一眼,上面写着“高薪招聘焊接技术工。”展开细看,是一家生产大型风电设备的国有企业招聘,最基本应聘要求高中文化、5年工作经历、有焊工证、埋弧焊等操作经验。王可全都符合。‎ ‎⑤“你干了这么多年电焊工,一个月才赚3000多元,这是个好机会,试试吧。”妻子说,用手指着传单的大红字体,“看清楚,这月薪可是9000元起呀。”‎ ‎⑥王可是偏远的大山村里人,读了3年职业高中,学的是机电专业。毕业后在广东打工时认识同乡的妻子,结婚有了女儿后,便进了县城机配制造公司当电焊技工。收入虽不高,养家糊口还成,工作还算稳定。王可常对在超市打工的妻子说,“咱一个山旮旯的农民当上工人,也算知足了吧。”‎ ‎⑦王可所在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按客户订单要求,由车工、钳工、焊工、钣金工等照订单图纸设计的流程加工和组装。工作尽管辛苦,但王可有一席用武之地,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员工。上周,王可又获得年度先进人物称号,今天从财务部领回4000元奖金。‎ ‎⑧去年初,公司引进最新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从用料到加工、组装、再到装车发货,所有工序一气呵成,员工需要做的只是在生产线旁进行数控操作。‎ ‎⑨智能生产线上马后,工作轻松了,也不需要那么多员工。80多人的车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自然减员到19人。王可较幸运,他不懂数控技术,公司上智能生产线时,王可获得商家培训员工的机会,最终保住了岗位。但商家培训只针对该设备的基础操作,为期仅15天。说是数控操作,其实只是照本宣科。超出设备之外的,比如最关键的自动化编程,王可连常识都不懂。这给王可带来了危机感。‎ ‎⑩工作虽然保住了,但因为劳动强度下降,工资也跟着降掉了500元,拿到手3500元。加之,家里最近在县城贷款买房,孩子快上初中了,经济上捉襟见肘,妻子只能敦促他加劲努力赚钱。‎ ‎⑪工资少了,妻子一直耿耿于怀。王可只是告诉她想自费报自动化编程培训班,学费7500元,每周上课一天半,学习一年半。当初培训工程师说:“如果学会自动化编程,一个月拿1万元工资不成问题。”目标很是激励人,但公司不给员工进修提供任何资助。妻子说又费钱又误工,不同意。‎ ‎⑫今天,王可盯着宣传单上“9000元起”的数字,对妻子摇头说:“我怕是干不了这个活。”“你不试一烙铁,又怎晓得呢?”妻子激将着王可。‎ 16‎ ‎⑬眼见王可不自信且犹豫的怪样,妻子便直接打开手机免提语音,替王可拨通传单上电话。对方询问年龄、工作经验后,问道:“机械加工的数控切割编程熟练吗?”‎ ‎⑭王可迟疑着说:“这个……能看懂,但,不熟。我现在干的都是固定编程的几种部件。”对方公司又抱着希望耐心地问:“图形转换编程可以吗?”王可再度结结巴巴,对方随后又问了几个数控编程方面的问题,终于,失望地挂断电话。‎ ‎⑮王可把传单递给旁边的妻子,说:“真的不行,丢掉吧。”‎ ‎⑯妻子这时不再说话,转身进了房间。出来时,拿着3500元连着刚才的红包递给王可说:“明天就去交自动化编程培训班的学费吧。”‎ ‎⑰王可愣着神,妻子把宣传单往桌子上一拍:“吃饭!”王可笑呵呵地看着妻子,也把桌子一拍:“好!吃饭!”‎ ‎(选自2019年5月7日《孝感日报》,有删改)‎ ‎1.梳理全文,完成下表 情节 到城里工作 智能生产线上马 ‎(2)______‎ 妻子鼓励 王可心理 ‎(1)______‎ 感到危机 失望不舍 ‎(3)______‎ ‎2.小小宣传单,却在王可和妻子的生活中起到了大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3.联系上下文,品读第⑯段划线句子,说说妻子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本文在叙述故事时匠心独运,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其中介绍王可“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员工”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5.仿照第③段中对感叹号所做的阅读批注,为第⑭段中的省略号做阅读批注。‎ ‎6.你觉得王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文用这个人物表达了什么主题?‎ ‎【答案】1.(1)(1)感到满足(知足) (2)(2)应聘被拒(应聘失败) (3)(3)重拾自信(兴奋开心) ‎ ‎2.宣传单是催化剂。没有宣传单,王可和妻子还沉醉在自我满足的生活状态中,虽然也有危机感,却没有化危机为动力。宣传单的出现,让王可和妻子意识到智能时代已到来,不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 ‎ ‎3.看来丈夫以前想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应该再犹豫学还是不学,也不再考虑学费贵不贵了;应该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 ‎ ‎4.说明王可是一个勤奋上进的人,有一定工作实力;为下文写王可想学习新技能做铺垫。 ‎ ‎5.省略号表示说话的停顿、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反映王可不自信的心理和迟疑的态度。 ‎ ‎6.王可是一个工作上努力上进,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 主题:智能时代来临,即使是很优秀的人,如果固步自封,也会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解析】‎ ‎1.梳理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理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心理。如(1)空,可分析第6段王可“咱一个山旮旯的农民当上工人,也算知足了吧”一句,即可得出“感到知足”的答案。(2)空,可分析第14段,写应聘被拒。(3)空,可分析最后一段,妻子的鼓励使王可“重拾自信”。‎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小小宣传单在文章中的作用。通读文章后,在文中找到相关情节后分析作答。宣传单没有出现前,王可和妻子自以为天下太平,没有化危机为动力。宣传单出现后,王可和妻子才意识到不加强学习就会丢掉工作,落后于时代。所以说小小宣传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考查文句所反映的人物心理。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特别要结合上文“王可只是告诉她想自费报自动化编程培训班”一句分析。“妻子这时不再说话”说明妻子终于想通了:丈夫以前想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转身进了房间”是说妻子要用应该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不再考虑学费贵了。于是才有了下文的“拿着3500元连着刚才的红包递给王可”。‎ ‎4.考查情节的作用。“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员工”从内容上看,说明王可是一个勤奋上进的人,有一定工作实力和工作业绩。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王可想学习新技能蓄势,使下文情节的发展变得顺理成章。‎ ‎5.做阅读批注。本题给出了批注方向,即仿照第3段中对感叹号做阅读批注的方法来为第14段中的省略号做阅读批注。所以首先要了解好第3段对感叹号做阅读批注的方法特点,然后根据第14段这句话上下文的情节分析作答。注意上文是招工单位问“机械加工的数控切割编程熟练吗”,所以很容易判断出“这个……能看懂”中的省略号意味着什么,即通过说话的断断续续的状态,反映王可不自信的心理和迟疑的态度。‎ ‎6.一问,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王可有了工作压力便想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等情节即可概括出他是个工作上努力上进,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二问,通过主人公王可在工作上受到阻力后,决定到自动化编程培训班提高自己的事件,反映出智能时代来临,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而被淘汰。‎ 16‎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三、【2019年中考四川泸州卷】阅读下列小说,完成各题。‎ 新官上任 李景文 夏冰有晨练的习惯。健壮的体魄加上他的娃娃脸,让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小许多。一早起来,眼看窗外飘着的鹅毛大雪,他坐不住了。‎ 夏冰因才华出众、处事果断、作风过硬,最近被提拔到城建局当一把手。本来,组织部门已跟他约好,明天就送他走马上任。但是,眼前的这场大雪,就如同在他头顶上垒起了一座雪山,随时都会崩塌。真的是悬念迭起呀!道路畅不畅通?自來水管道是否爆裂?种种想到或者没有想到的问题,就像眼前的大雪在他脑子里一片混沌……‎ 匆匆吃完早餐,一看表还不到7点,他决定自己的履新就从今天开始。既然是履新,就得有新气象。那这第一天上班就走过去好了,正好留心下一路的市容市貌有什么问题。一跨出楼梯道,他就被纷纷扬扬的大雪吞没了,行走变得身不由己。然而,户外清新而凛冽的空气使他更加澈昂,银装素裏的城市其实颇有诗意,他的步伐更稳了。在途中,他看到身着橙色衣帽的环卫工人顶风冒雪在清除厚厚的积雪,心中就有一种别样的感动。‎ 走到城建办公大楼,他花了一个多小时。值班室里,一个年轻的保安正在理头玩手机。他便憋不住地说,注意别伤着眼睛,铲铲雪还带锻炼呢。‎ 你是谁呀?有这么说话的?保安斜着眼睛扫了他一眼。‎ 我是新来的……‎ 站着说话不腰疼,门口有的是锹,那你铲呀!‎ 夏冰听出了话中的讥讽。他搓搓手,想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就二话不说拿了一把铁锹开始铲雪,从大楼的台阶一路铲下去,全身心投入,越干越欢,渐渐他的身后便铲出一条道来。连老天也仿佛被他的冲天干劲吓着了,雪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停了。当他欣慰地回望时,却看到保安也拿着一把锹快步朝门口走……‎ 尚主任,您来这么早!保安一脸媚态。‎ 好,都把雪铲了。尚主任眯缝着眼打量夏冰,这位是……‎ 他说要跟您报到。心虚的保安说完就开溜了。‎ 哦,是小夏。尚主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说,在机关,就是要见眼生情,能上能下。‎ 夏冰点点头,我初来乍到,还望主任多提醒。‎ 既然进了一个庙,就不是外人了。尚主任拍拍夏冰的肩说,刚才在路上,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话是说得哆哆嗦嗦,好像是给我们单位送空调的师傅出了车祸,在大转盘那儿吧,你就赶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人命关天呀!夏冰心里一惊,忙问,师傅伤着没有?‎ 师傅的事,雇主是跑不脫的。尚主任搬了下嘴说,你看看空调掉坏了没有?要不要更换?商家什么时间能安装到位?‎ 这不是本末倒置嘛!夏冰的口气有些像争辩。‎ 俗话说,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尚主任的脸色很不好看,现在,这个美差就交给你了,空调可是给新局长换的,今天不吃饭也要安装到位!‎ 新局长未必要吧!再说,局长室的空调是不是可以修一下,也许加点氟利昂就行了。夏冰想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些,但是却越说越激动,老尚是不是这个理儿?一台空调跟人的生命比起来,可以说微不足……‎ 你……教训我?尚主任气急败坏地说,简直目无领导!‎ 领导心中要有群众!夏冰微笑着说。‎ 群众,满大街都是群众,你问得了吗?真是站着说话腰不疼。尚主任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尚主任最后说的话,听上去很耳熟,但是夏冰没有工夫跟他计较,随即打车赶到出事地点。三个交警正在现场处理事故,肇事的师傅在一旁吓得不轻,原来不是送货的他受了伤,而是因雪天路滑,他开的电瓶车碰倒了一个老人……夏冰当即打120将老人送往医院。一做CT,三处骨折。很快,警方来电话说老人的亲属马上就到,夏冰迎上去,一看却是尚主任。‎ 夏局呀,我真是老眼昏花,有眼不识泰山!尚主任双手紧握着夏冰的手直摇,我把您当成……也是今天来报到的小夏……‎ 我哪里有你说的那么年轻!夏冰说,当然,改正了就好,你不是也赶来了?‎ 唉,教训太深了!尚主任满脸羞愧地低下了头,被撞的,是我的老父亲……‎ ‎4.夏冰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小说多次写到雪,有何作用?‎ ‎6.小说结尾尚主任感叹“教训太深刻了”,请简要回答尚主任收到了哪些深刻教训。‎ ‎7.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 ‎4.①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表现在夏冰自己一人悄悄上任,只怕大雪会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不便;②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表现在夏冰在保安讥讽后,毫无怨言地一人去铲雪;③一身正气,关心民众。表现在夏冰在听说送空调的师傅半路出了事,首先想到的是师傅的安危;④有一颗宽容的心。表现在尚主任向他道歉,他原谅了尚主任。 ‎ 16‎ ‎5.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②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③以“雪”的寒冷陪衬夏冰对待工作与群众的火热的心。 ‎ ‎6.①没有弄清对方的身份,就开始大摆官架子,批评了自己的上司;②处理公事时,一心只想着讨好上级,忽视民众的利益,最终受害者反是自己的父亲。 ‎ ‎7.保安只顾玩手机而嘲讽夏冰铲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与他看到尚主任便拿着铁锹准备铲雪形成对比;尚主任对夏冰“一台空调跟人的生命比起来,可以说微不足道”的观点表示愤怒,与后来发现自己弄错了夏冰的身份而主动道歉形成对比;尚主任在知晓送空调的师傅出事时,只关心空调能否如期安上,与夏冰一心关心送空调师傅的安危形成对比。表现了尚主任与保安一心巴结上级,工作不务实的作风,突出了夏冰的为人的正直与工作的认真负责,让文章的主旨更为深刻,引人深思。‎ ‎【解析】‎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夏冰看到屋外下大雪,他担心民众的安全,所以提前自己走马上任,可见他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为民的好官员;夏冰在被保安讥讽后,自己拿起铁锹去铲雪,可见他是一个能用自己的行为作出表率的人;在听说送空调的师傅半路上出了事,他的想法与尚主任不同,可见他一身正气,工作作风扎实;“我哪里有你说的那么年轻!夏冰说,当然,改正了就好,你不是也赶来了”可见夏冰有一颗宽容的心。‎ 点睛: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5.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了怎样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样情感、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阅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的事件都与雪有关:夏冰因下雪而提前上任;到单位首先去铲雪;因为下雪送空调的师傅出了事而与尚主任的处理态度不同;因为送空调的师傅在雪天撞倒的老人是尚主任的父亲而让尚主任明白了该如何去正确处理事件。所以说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在文中也起到交代时间的作用,并以“雪”的寒冷来陪衬出夏冰的一颗火热的心。‎ ‎6.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文中叙述的故事,“夏局呀,我真是老眼昏花,有眼不识泰山!尚主任双手紧握着夏冰的手直摇,我把您当成……也是今天来报到的小夏了……”可以看出尚主任的第一个教训是没有确认对方的身份,就开始摆官架子,以致错误地教训了上级。“唉,教训太深了!尚主任满脸羞愧地低下了头,被撞的,是我的老父亲……”可见第二个教训是他在处理公事时,想到的只是如何计好上级,以致于受伤的是自己的父亲。‎ ‎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归纳概括。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这篇文章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夏冰与尚主任的工作态度,保安对夏冰与尚主任的不同态度,尚主任对夏冰的不同态度,尚主任对送空调师傅出事的处理态度上,分点概括出三处即可。‎ 一、【2019届山东济南历城区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去北京过年 王维新 ‎①这次返回山西老家,我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我不知道能不能完成任务,心里一直不安稳。‎ ‎②从北京坐火车到太原,又从太原换乘汽车到县城,再搭上小中巴回到村里,已经快到傍晚时分了。‎ ‎③当我推开虚掩着的木门时,父亲正在院子里劈柴,看到我非常惊讶地问:“你怎么又回来了,国庆节不是刚回来过吗?”‎ ‎④母亲听见我和父亲说话,她在围裙上擦着手,从厨房出来了。‎ ‎⑤父亲说:“快过年了,你现在回来是不是春节就不回来了?”我没有回答父亲的话,对母亲说:“妈,我太饿了,有什么吃的吗?”母亲用疼爱的目光看着我说:“中午剩的小米粥,我和你爸准备热一热,调一盘胡萝卜丝,这就是我们的晚饭。你回来了,妈给你煮挂面,咱家还有鸡蛋……”‎ ‎⑥我打断她的话:“妈,我就想吃家乡的小米粥。”‎ ‎⑦吃完饭,我给父亲点上烟,笑着对他说:“我这次回来有重要的事情,有关你……”父亲笑着说:“我知道,你又要我们去体检。我告诉你,我不去,庄稼人没有那么娇气,花那个钱干啥。”‎ ‎⑧我只好揭开谜底,告诉他,我这次回来是接他们二老去北京过年的,要领他们去天安门照相,去前门大街看老字号,去地坛逛庙会……‎ ‎⑨我父母一辈子待在这个小山村里,母亲只去过一回县城,连火车也没有坐过。他们一辈子辛劳,为了供我上学,吃尽苦头,每每想起他们的养育之恩,我都泪流满面。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考上了公务员,与我的大学同学朱文莲相恋。为了买婚房,父母把家里的所有积蓄都给了我们,加上妻子娘家的资助,我们付了首付买了一套四室两厅的单元房。如今,父母年龄大了,我们在千里之外,日夜牵挂,虽然每月都给他们打钱过去,但是妻子说,金钱不能尽孝。‎ 16‎ ‎⑩往年过年的时候,我们为抢火车票费尽周折匆匆忙忙回到家里,只待几天。父母见我们回来了,比平时更辛苦,千方百计给我们做好吃的。每当踏上归途的时候,我们看见父母眼中的落寞心里也酸酸的……‎ ‎⑪父母听说我要接他们去北京过年,露出惊讶的神色。他们对视了一下,父亲说:“我们这一辈人,在农村待久了,生活习惯跟不上时代,我们去了,会影响你们的家庭生活,我们不想给你们增添麻烦。只要你们过得好,那就是爸妈最高兴的事情了。”‎ ‎⑫母亲揉着眼睛,看着我说:“我经常梦见你和孙子,你媳妇是大干部的独生女,听说她娘家住的是别墅还有武警站岗。我们这些农村人,去北京和你们一起过年,你媳妇同意吗?”‎ ‎⑬其实,这个想法不是我想出来的。周末那天,我们同学聚会,大家说到了春节的话题,有的人问我:“如果下雪了,年怎么过?在哪里过?”我不假思索地说:“就是下刀子,我也得回山西老家,我要回家给我父母拜年!”‎ ‎⑭回到家里,我和妻子说起此事,她沉思了片刻,对我说:“我们家新春佳节的过法也要创新,今年咱们换个过法,在春运之前你休年假,回去把二老接过来,让他们在北京过年。二老辛苦了一辈子,把他们留在老家,我们一年能尽几次孝?回太原的时候,你坐火车,回北京的时候领他们坐飞机,让二老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 ‎⑮我对父母说:“就是文莲让我回来接你们去北京过年的。休假的时候,她把你们的卧室已经准备好了,买了崭新的铺盖,她知道爸爱看书还专门买了护眼的台灯,给你们买了纯棉的家居服……”‎ ‎⑯父亲情不自禁地在我头上摸了一把,说:“你小子这一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找了一个贤惠的好媳妇。”母亲说:“那我们采购一些家乡的年货带上,给亲戚捎话让他们不要来老家拜年了。”父亲对我说:“买火车票就买硬座,卧铺太贵。”我笑了,说:“爸妈,你们辛苦了一辈子,还这么节俭。我告诉你们,文莲从我这里把你们的身份证号要过去,已经订好机票,明天上午我们就赶到武宿机场坐飞机。”‎ ‎⑰这一夜,父母房间的灯亮了许久。‎ ‎⑱第二天早饭后,我和父母乘大巴赶到武宿机场,乘坐航班飞往北京国际机场。在出口,我看见我的儿子手举一个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一行大字:欢迎爷爷奶奶到北京过年!父母的眼眶湿润了,他们把迎面跑过来的孙子揽在了怀里。‎ ‎⑲儿子对我们说:“车停在地下停车场里,我们乘电梯下去,我妈正在家里做饭等我们回去。”‎ ‎⑳北京的阳光如此温暖。‎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9.本文以______________为线索,塑造了_____________的父母形象,同时表现了我和妻子的____________。‎ ‎20.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的画线句。‎ 就下刀子,我也得回山西老家,我要回家给我父母拜年!‎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⑱段加点的词语。‎ 父母的眼眶湿润了,他们把迎面跑过来的孙子揽在了怀里。‎ ‎21.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画线句的理解。‎ 北京的阳光如此温暖。‎ ‎22.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 解。‎ ‎【答案】19.(1)本文以接父母到北京过年为线索, (2)塑造了节俭、淳朴、关爱儿女的父母形象, (3)表现了我和妻子的孝顺(懂感恩)。 ‎ ‎20.(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回山西老家给父母拜年的急切和坚决,表现了我的孝顺。‎ ‎(2)“揽”,是“用胳膊围住别人,使靠近自己”的意思(搂,抱)。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母对孙子的疼爱、亲昵,表达了父母此时高兴、激动的心情。 ‎ ‎21.我把一辈子生活在小山村父母接到了北京过年,领着父母坐了飞机,儿子在机场举着牌子欢迎父母,媳妇早已为父母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在家做饭等着我们。看到父母如此高兴、激动又欣慰,想到我们一家享受天伦之乐,我的心里也如阳光般幸福无比,表现了我们的孝顺、懂感恩。深化中心,言有尽意无穷。 ‎ ‎22.示例:‎ ‎(1)插叙。本文第⑨⑩段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补充交代了父母供我上学,并倾其所有帮我们在北京买房,而我们只是在过年时匆匆在家待几天的事情,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关爱及我的落寞之情。为下文我带父母到北京过年做铺垫,更好地突出了文章中心。‎ ‎(2)插叙。本文第⑬⑭段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补充交代了我和妻子商量接父母来北京过年的经过,表现了我们的孝顺、知恩图报。同时与文章第‚段相照应,文章结构既有起伏又严谨,更好地突出了文章中心。‎ ‎(3)设置悬念。文章第段运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写了我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回到山西老家,且心里不安稳,而没点明原因,直到第⑧段才揭开谜底,写出了我此次回来就是接父母回北京过年,表现了我们的孝顺与知恩图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线索。本文以我接父母回北京过年为线索,塑造了一对节俭、淳朴、关爱儿女的父母形象,表现了一对孝顺、懂感恩的夫妻,表达了“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文章结构严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16‎ ‎19.一问,考查文章的线索。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本文以接父母到北京过年为线索,这也是文章的中心事件。二问,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那我们采购一些家乡的年货带上,给亲戚捎话让他们不要来老家拜年了”“买火车票就买硬座,卧铺太贵”等情节中可概括出父母节俭、淳朴、关爱儿女的性格特征。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三问,从接父母回北京过年这件事,就可以概括出我和妻子的孝顺品格。‎ ‎20.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和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1)“就是下刀子”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坚决回老家的态度,同时还要答出对表现我的孝顺性格的意义。(2)“揽”:是一个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属于典型的动作描写,答题时要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母对孙子的疼爱及对表现父母激动心情的意义。‎ ‎21.考查语段的作用(“北京的阳光如此温暖”单独成段),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我把父母接到了北京过年,父母异常高兴,一家享受天伦之乐,如此心情感觉到“北京的阳光如此温暖”。用形象化的语言点明题旨,意蕴深长。‎ ‎22.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就构思和写作方法的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的独特之处,根据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如文章悬念的设置。文章第1段“这次返回山西老家,我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我不知道能不能完成任务,心里一直不安稳”,没点明回家原因与什么“特殊的任务”,这就是设置悬念。使情节环环相扣,既能有效地使读者产生注意力,又能使他们保持这种注意力。达到了引人入胜的目的。当然也可从插叙、线索方面赏析。‎ 二、【2019届河南平顶山初中学业水平模拟】现代文 最后一次拥抱 许树建 ‎①林海在大城市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掉头大踏步就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嗨,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打给妈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吧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⑪林海一听之下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心脏像给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⑫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⑬当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正看到爸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⑭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抱我呢,我得好好活着……”‎ ‎⑮林海好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 ‎⑯爸身上暖乎乎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⑰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上。‎ ‎⑱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 ‎⑲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 ‎(选自《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12.请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下列两处横线上填写有关的情节内容。‎ ‎①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爸去世时,给了爸拥抱 ‎13.林海爸为什么如此在意儿子的一个拥抱?‎ ‎14.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⑪自然段。‎ ‎15.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林海这一人物形象。‎ 16‎ ‎16.简要分析本文第⑲自然段的写法之妙。‎ ‎【答案】12.(1)接到母亲电话,决定给爸一个拥抱 (2)很久未回老家,欠爸一个拥抱 ‎ ‎13.“拥抱”这个动作表达的是爱,传递的是亲情(或因为拥抱代表着儿子对他的爱,林海离家时拥抱了妈妈,却只向从小天天把他搂在怀中的挥挥手,爸爸觉得父子之间生分了,爸爸期待林海对他爱的回应。 ‎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比作大山、大树,形象生动地写出爸在林海心中的分量和重要性,表现了林海知道爸病重时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 ‎15.①通过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看出他是一个重亲情或孝顺、懂事的人;②接到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懂得反思(或知错就改、孝顺)的人;③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说明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④通过写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看出他是一个深爱父亲的人。 ‎ ‎16.①故事戛然而止,语言简明,引人深思;②点睛之笔,含蓄点明中心,要珍惜当下,珍惜亲情。‎ ‎【解析】‎ ‎12.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先明确“拥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接着题目中所给出的第一个和第四个情节,找到相关的事件,再按与示例相同的句式分别进行归纳概括。临别时没有给父亲拥抱,回来后林海接到母亲的来电,决意给爸一个拥抱;但是后来林海很久未回老家,就这样一直欠着父亲一个拥抱,最后是父亲去世时,才给了父亲一个拥抱。据此填写相关情节即可。‎ ‎1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父亲的语言来看,是因为“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看似无意的“拥抱”,在父亲的心目中其实是爱意的表达,所以他很看重。‎ ‎1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首先要能正确判断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这里的句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将父亲比作大山、大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林海心中的位置,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得知父亲的病情时,林海十分痛苦。‎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中林海接到母亲的电话后,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欠父亲一个拥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孝心、懂事的孩子;从林海得知父亲病情时及回来家后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亲情,爱父亲的好孩子。‎ ‎16.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从语言方面来看,小说的末段内容简洁,但却有力,它既让读者感动,又引起读者的深思,属于耐人寻味式的小说结尾,这样使文章的主旨含蓄而又深刻。‎ 三、【2019届福建名校九年级联合模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家缝纫店 李汀 ‎①小店在一棵小叶榕树旁,绿油油的树叶遮挡了店名,只从窗户玻璃反射出“老家缝纫店”五个字。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这家小店,布料的那种青草和泥土味迎过来,感觉像置身在青草盈盈的田野,吸入的每一口气都那么干净纯粹。‎ ‎②那天一时兴起,我在下班路上拐进小店。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静静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埋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她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笑容安静地绽放。她手上的鞋垫已经绣出一朵花的雏形,是桃花绽放的样子。她头也不抬,低声地招呼我一句:“随便看哈。”那声音温暖地传入我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一句问候。 ‎ ‎③小店只有几平方米,却很整洁,一排木架子上一字摆好小布鞋,还有叠好的布围裙。这时,屋子里一幅“中国梦,我的梦”的十字绣吸引了我,我静静欣赏着。老人依然头也不抬,低声地说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看,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 ‎④我拿过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沉甸甸的,手摸上去,那种厚实感一下笼罩过来。我见过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一张张白色的土布用面糊粘起来,再剪成各式鞋样,然后用细麻绳一针一线地钉。钉好一双千层布鞋底,需要密密麻麻钉上两千多针,母亲要费上十多个夜晚才能做好。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铜顶针,针头吃进布底后,再用铜顶针去顶针尾,针头露出来,再用牙齿把针头扯起来。两千多个针眼,就是这样反复两千多次。母亲扯线有时用力过猛,线头“嘣”一声断了。断了,接上,母亲有的是耐心。生活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干不成。母亲常这样告诉我。 ‎ ‎⑤我端详着这一双双千层底布鞋,心里盘算着,做一双鞋需要十几个夜晚,这些布鞋,需要多少个夜晚?我眼前的这个老人,她把日子过得这么安静,这么平和。做好一双千层底布鞋,摆一双在木架子上,她为自己的劳动由衷地欢喜。我恭敬地把手上的一双千层底布鞋放回木架子上,深深地回望了一眼。   我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摊开一看,心里一惊:好精致的围裙。一张橘黄色的布围裙,做成了双手拥抱的样子,优雅极了。这样的围裙系在身上,做一顿心爱的午餐或者晚餐,用双手拥抱那些蔬菜的气息,用双手感受生活的味道,想起来就满满的幸福。我问:“这围裙多少钱?”老人抬头看我,笑嘻嘻地说:“三十元。”我递钱给老人,老人满脸笑容地夸我:“一个懂生活的男人。”我摇摇头说:“我给母亲买的,母亲喜欢。”我确实觉得母亲系着这围裙,倚门看我吃着可口的饭菜,一定很温暖。 ‎ ‎⑥小店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老人却视而不见。她要么专心绣着鞋垫,要么精心纳着千层鞋底,要么专注地转动着缝纫机,给顾客缝补一个拉链,为顾客改一条裤子。走进这家小店,我或者买一双千层底布鞋,或者买一双鞋垫。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即便什么也不说,能够在小店门口呼吸一下那些布料的气息,心里也会安逸很多。 ‎ 16‎ ‎⑦一天,小店贴出一张告示,告知小店搬去了东城。我赶紧骑车去找。一条街上,清一色的小店,传出“哒哒哒”响的缝纫店,散发着木香的小木工店,满屋子小背篼、小箩筐、小斗笠、小蒸笼的篾具店,还有摆着小铁锤、小锄头、小镰刀的铁具店。我走进“老家缝纫店”,老人一眼认出我,不停地给我说,这街上人气旺,整条街都是小商小店。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个城市好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 ‎⑧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一棵小叶榕树下,看着那些缝纫店、木工店、篾具店、铁具店,我很激动,为这个城市拥有这些小店激动,为这些小店的老人们激动。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小店,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 ‎⑨回到家里,我有了新的愿望,哪天退休了,我也要去东城开家小店,做老布鞋垫,做千层底布鞋,天天享受那种布料带来的幸福味道。‎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写“青草、泥土味、田野”,意在表现小店的自然清新、干净纯粹。‎ B.文章第②段对老妇人进行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C.文章第⑦段写城市专门腾出一条街,表现出城市想通过小店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D.文章结尾写到我退休的愿望,“幸福味道”正是对和善认真的社会风气的赞扬。‎ ‎11.第④段回忆母亲做千层底布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老人依然头也不抬,低声地说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看,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 ‎(1)赏析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加点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店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4.文章标题“老家缝纫店”中的“老家”二字有什么内涵?请简要分析。‎ ‎【答案】10.C11.运用插叙的手法,将老妇人与母亲的共同点表现了出来,突出了她们辛劳及认真做事的态度(耐心),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及对老妇人的尊敬。 ‎ ‎12.(1)(1)“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呼应前文十字绣上的“中国梦,我的梦”;既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梦想,也语带双关地暗示自己虽老,也有梦想;老人朴实的一句话里,说出了当今主流的价值观,使文章的主题更为深远。 (2)(2)“绽放”既指鞋垫上绣好的一朵朵绽开的花;也指老人的好手艺和鞋垫的好质量,得到十分清楚的呈现,并且能像美丽的花儿一样给人以美的感受。 ‎ ‎13.①小店老妇人常在缝纫机旁干活,体现了她的勤快。②老妇人常含微笑,体现她的温情与开朗。③老妇人做工细致认真,体现她良好的职业操守。④老妇人为小店搬迁而欢欣,体现了她的热情与满足。 ‎ ‎14.答题示例:①“老家”让人想到了家中的母亲,营造了浓浓的家的温馨。②“老家”呈现的是老手艺活,暗示着一些传统手工的传承不但承载着亲情,更需要传承和保护。‎ ‎【解析】‎ ‎10.C.结合下文“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小店,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分析,C项理解“表现出城市想通过小店获得更大经济效益。”是错误的。‎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插叙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的作用有三: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三是,加上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通读文段可知,插叙语段是第④段,内容上回忆了母亲做千层底布鞋的情景,与本文中老妇人做鞋类似,突出她们的辛劳、做事有耐心,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及对老妇人的尊敬。使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 ‎12.(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呼应前文十字绣上的“中国梦,我的梦”;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梦想,语带双关,暗示自己虽老,也有梦想。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绽放”既指鞋垫上绣好的一朵朵绽开的花;也指老人的好手艺和鞋垫的好质量。‎ ‎1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中写老妇人常在缝纫机旁干活说明她是个勤劳、认真的人;她脸上说明她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她为小店搬迁而欢欣,说明她是个知足常乐的人。“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静静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埋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说明她是个热爱生活、爱干净的人。‎ ‎14.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解答此题可先分析标题的含义,然后从其所蕴含的情感来分析绝妙之处。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老家”让人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家,营造了浓浓的爱的温馨。“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小店,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做老布鞋垫,做千层底布鞋,天天享受那种布料带来的幸福味道。”“老家”呈现的是老手艺活,暗示我们要传承与保护那些传统手工,那不仅仅是手工,更是充满爱的亲情,让人享受。‎ 四、【2019届黑龙江绥化九年级升学考试二】阅读《一切都好》,回答后面小题 一切都好 16‎ 顺子刚奔进柱子家的院门,就高声喊:“大娘,我柱子哥给您捎东西来了。”柱子娘的脚还没迈出屋门,顺子已进了屋:“大娘,您看,这些东西都是柱子哥给您买的。”顺子把东西放在那张油漆斑驳的桌子上。‎ 柱子娘用粗糙皴裂的手抚摸着那些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桃罐头、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点心,泪眼婆娑。‎ ‎“顺子,柱子咋没回来?”柱子娘用袖口擦去眼角的泪。‎ ‎“柱子哥那边忙呢,走不开。柱子哥现在比我有出息。”‎ ‎“真的?”‎ ‎“嗯,真的。”‎ ‎“柱子这孩子啊,打小心眼实诚,遇事不懂得变通,干啥都死脑筋。自小我没担心过他会闯祸,因为他从来都是受委屈、受欺负的那一个。”柱子娘笑了,眼睛望着照进屋里的阳光。阳光被树影摇得一晃一晃的,像小时候的柱子一跳一跳向她走来。‎ 柱子8岁的时候,柱子爹去世了。柱子娘农忙时侍弄地,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就这样供柱子读完了初中。柱子毕业后不愿意让娘再为他吃苦受累,执意不肯再去上学,而是跟着村里的人出去打工了。‎ ‎“我一直念叨,柱子在外面别受欺负,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柱子娘起身去院子里,拿来一些豆角给顺子,“顺子,你和柱子打小要好,你们俩在一起,相互照应着点儿。”柱子娘忽然猛烈地咳嗽起来,越咳越起劲,直咳得脸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顺子看着柱子娘痛苦的样儿,有些无所适从,唯一能做的是轻轻给她捶背。‎ ‎“大娘,您怎么了?您去医务室看看吧。”‎ 柱子娘摆摆手,缓了缓后说:“我去看过医生了。顺子,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免得他挂心。人家领导对他好,我不能分他的心。”‎ ‎“大娘,您去医院看过吗?”‎ ‎“镇医院的医生怀疑我是肺癌,让我去市里查,我没去。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我多半是得了不好治的病。顺子,你千万不要告诉柱子,大娘求你了。我不想拖累柱子,只要他好好的,我怎么着都行。”柱子娘满眼祈求地望着顺子。‎ ‎“大娘,我听您的。我,我不会告诉柱子哥。”顺子使劲忍着眼里的泪。‎ ‎“顺子,你这是还没回自己家吧?你回去吧,爹娘都想自家的孩子啊。”‎ ‎“哎,大娘,那我回了,您好好保重。”顺子背起包走出院门,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了。‎ ‎“顺子,你回去告诉柱子,就说我一切都好,让他放心。”柱子娘在大门口对着顺子的背影说。顺子没有回头,他不敢回头。‎ ‎“我知道了,大娘,您回去吧,外面风大。”‎ 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从架子上摔了下来,腿骨折了,现在还躺在医院里。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就让顺子回村,给娘带个好。临行前,柱子千叮咛万嘱咐,让顺子对娘说他一切都好。‎ 走到胡同口,顺子大声说:“大娘,柱子哥一切都好,您放心吧!”说完,脸上泪流成河。‎ ‎(选自2018年第17期《微型小说选刊》)‎ ‎29.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30.文章中的画线段落运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什么表达效果?‎ ‎31.简要概括柱子娘的形象特点。‎ ‎32.小说以“一切都好”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29.顺子从他与柱子娘的交谈中得知柱子娘得了肺癌,同时柱子娘怕柱子挂心,让顺子说她一切都好。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同时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让顺子告诉娘他一切都好。 ‎ ‎30.插叙。插叙柱子因父亲去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情况,体现了柱子是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为下文写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的事做铺垫。丰富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小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 ‎31.柱子娘是一位可以为了孩子吃苦受累、体谅孩子、疼爱孩子的患有肺癌的母亲形象。 ‎ ‎32.标题“一切都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以“一切都好”为文章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也与结尾相互照应。‎ ‎【解析】‎ ‎2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顺子、柱子和柱子娘,主要事件是柱子和柱子为了让对方放心,互相“撒谎”,让顺子传话一切都好。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 ‎30.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划线句子插叙柱子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的家庭情况,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写出柱子娘的艰辛生活,柱子外出打工,突出柱子的懂事、孝顺,突出“一切都好”的主题。‎ ‎3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表现柱子娘的吃苦耐劳;“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免得他挂心”“自己忍受病痛也不告诉柱子”表现柱子娘挂念柱子、体谅孩子。‎ 16‎ ‎32.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本文内容来看,“一切都好”表面指柱子和柱子娘都让顺子告诉对方自己一切都好。深层含义指柱子和柱子娘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表现了浓浓的亲情。顺子作为见证人来回捎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文章的中心。‎ 五、【2019届辽宁铁岭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①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②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③每次走进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④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中,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⑤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⑥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中,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⑦“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⑧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⑨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了来买走它。”‎ ‎⑩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是太小气了。‎ ‎⑪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⑫笫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襄。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中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⑬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4.根据提示,将玛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好感)→( )→( )‎ ‎15.第④段中画线句子“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6.下列句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每次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1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货主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18.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14.(1)怨恨 (2)感动 ‎ ‎15.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作用: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玛娅更加渴望得到那条围巾,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了玛娅对母亲的疼爱,同时也表明了玛娅是个善良懂事的孩子。 ‎ ‎16.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玛娅对围巾的喜爱,以及表现了她想得到这条围巾的急切心情。 ‎ ‎17.货主面对玛娅的求助,并没有直接给予她施舍,而是告诉她要用自己的双手获得,在临终前又把围巾送给玛娅。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货主老人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爱心,又懂得教育方法的慈祥老人。 ‎ ‎18.含义: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 作用:点明中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4.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玛娅想用把那串珍珠项链换那条围巾,但是货主不同意,她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最后玛娅得知货主真正的意思后,玛娅潸然泪下。她被感动了。‎ 16‎ ‎15.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这句话是环境描写,以突出天气的寒冷,突出玛娅渴望得到那条围巾送给妈妈,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16.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情不自禁”“闪烁着异样”是神态描写,“盯”“看”“观摩”是动作描写,突出玛娅看到围巾是兴奋心理,表现玛娅对这条围巾的喜爱和急于得到的心情。‎ ‎1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货主不是不想卖给玛娅围巾,是想让玛娅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可见货主老人是一个有爱心,用心良苦,教育方式独到的慈祥老人。‎ ‎18.考查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此文玛娅请求用项链来赊围巾,遭到货主的拒绝,并在寒假努力的攒钱;第二年的春天,玛娅意外收到货主寄来的围巾,并深受感动,并明白了“要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以此为题,含蓄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围绕“不能施舍”展开对对故事的叙述,内容集中,易于表现主题。‎ 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