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师

写景散文、记叙文、‎ 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角度 ‎ (一) 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选择写景角度,从空间时间的变化角度赏析。‎ (二) 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三) 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桐花声里燕子飞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3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5.(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 老家的树 ‎① 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清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墓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些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颂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遥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 ‎② 松柏,挺立在山峦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产出一种生命的风范来。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和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 25‎ ‎③ 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您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三十多年的动乱,可曾把您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地想念! ‎ ‎(选自台湾作家郭枫的《老家的树》) 注释① [祖茔](yíng ) : 祖坟   ‎ 1. 作者对松柏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 分)‎ ‎      第① 段写“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的作用是什么?( 2 分)‎ ‎3.文中“生命的风范”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第② 段文意从三个方面概括。(4 分)‎ ‎4.结合全文的主题来看,本文中的“严寒”和“松柏”各象征什么?(4分)   ‎ 记叙文阅读指导 ‎ 1.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 2. ‎ 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运用…… 描写表现人物…… 性格,反映作品…… 主题,表达 …… ‎ 3.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 …… ‎ 4. ‎ 运用排比的作用:三个…… 构成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强调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 …… ‎ 5. ‎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情感,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 6. ‎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 7. ‎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包含情感 ‎ 8. ‎ 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9. ‎ 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 10. ‎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 11.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12. ‎ 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13. ‎ 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 14. ‎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 15. ‎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爱到无力 ‎(1)母亲踅进厨房有好大一会了。 ‎ ‎(2)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好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 ‎(3)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 ‎(4)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皱褶的核桃。      ‎ ‎(5)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 ‎(6‎ 25‎ ‎)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 ‎(7)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 ‎(8)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乖乖,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 ‎(9)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 ‎1.说说标题“爱到无力”的含义和作用。(5分)   ‎ ‎  ‎ ‎2.若把第二段去掉并不影响文章的整体意思,请问能否删去这一段?为什么?(5分)   ‎ ‎  ‎ 3. 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4分)                                                                                          ‎ ‎  ‎ ‎4.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它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 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  ‎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文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 一份有关“感恩父母”的调查问卷中, 有15道题是考察孩子对父母亲的了解程度,结果大多数孩子的回答令人大失所望,比如,“母亲爱吃什么”这个问题,一位男孩写的是“什么都爱吃”;另一个男孩对“父母亲的性格、爱吃什么,爱看的影视,口头禅、心愿”等,都用“不知道”或“……”来回答。‎ ‎ ‎ 黑发底下 ‎(1)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 ‎(2)年轻时,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地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油亮油亮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 ‎(3)小时候,我们一家在黔南山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天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一只杏儿大的杯子已经善解人意地倒上酒立在了他面前。他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放下了,又端起吸了一口,滋溜有声。直到饭吃完了,酒喝尽了,脸变红了,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累也被一阵风消解走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哟,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 ‎(4)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 ‎(5)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瑟瑟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 ‎(6)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易察寻得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 ‎(7)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拔,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自鸣得意的秘密。   ‎ 25‎ ‎(8)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 ‎(9)后来,父亲被癌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千篇一律地吃药、打针,不厌其烦地化疗、放疗,头发快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了帽子。不知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中间有些落寞。   ‎ ‎(10)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 ‎(11)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了,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稗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快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 ‎(12)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 ‎(12)但岁月如箭,一经射出,拒绝回头。   ‎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2月27日第15版,简默作,有删改)  ‎ ‎ ‎ ‎1.文章以父亲的头发为线索展开叙述,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 ‎(瞥见白发)——( )——( )——(掉光头发)——( )   ‎ ‎2.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 ‎(1)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   ‎ ‎ ‎ ‎(2)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   ‎ ‎ ‎ ‎3.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的一组。(2分)   ‎ ‎ ‎ ‎4.“我”和弟弟的“密秘”被父亲轻淡写地揭开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扣紧文章的最后三段,以“我”的口吻“父亲”写一段话,直抒胸臆。(3分)   ‎ ‎ ‎ ‎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 5.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 ‎(5分)① 小时候.认为松柏不属于自己;读书之后还是认为它不属子自己,不喜欢它;后来认为它是很可傲的树。(每阶段1 分,共3 分,答“由不喜欢到喜欢(崇敬,赞美)”也可给3 分。)    ② 因为知识和阅历逐渐丰富,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2 分,答出“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即可)‎ 2、 ‎(2分)反衬松柏的不畏严寒(或“与松柏的不畏严寒形成对比” )(只答“反衬”或“对比”给1分)‎ 3、 ‎(4分) ① 超脱尘俗的崇高② 甘受寂宽的淡定③ 抗拒苦难的顽强(或“超脱红尘之外、能够承受寂寞、顽强)(答对一点得2 分,答对两点得3 分,答对三点得4 分。) ‎ 4、 ‎(4分)“严寒”象征“严酷的社会环境”(或“老家三十多年的动乱”) ( 2 分) “松柏”象征“老家劳苦、沉默而坚强的人们”(或“坚强的愈志”,或“顽强的生命”) ( 2 分)‎ ‎1.标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赞颂了母亲的伟大(1分)她将所有的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家,奉献给了孩子(1分)流露出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1分)同时标题也设下了悬念,富有感染力(1分)与文章结尾回应(1分)‎ ‎2.不能删,因为这是插叙(1分)借助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1‎ 25‎ 分)突出了母亲对我们的深厚的爱,有助于塑造母亲慈爱的形象(1分)着力写出母亲清楚记得每个孩子饮食喜好(1分)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爱到无力作铺垫(1分)‎ ‎3.母亲形象,勤劳能干,任劳任怨,慈爱善良,她将所有的爱,所有的一切奉献给了孩子和家庭。(4分,每点1分)‎ ‎4.作者运用比喻(1分)将母亲比成一棵老了的树,刻画出了母亲年老力衰令人心碎的形象(1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感激,悲痛,怜惜的情感(1分)。‎ ‎5.答案不求唯一,要围绕“关爱父母,懂得感恩”联系选文,题中材料及实际作答,语言流畅即可(4分)‎ ‎1.抢拔白发(1分) 疯长白发(停止拔发)(1分) 想种黑发(渴望种发)(1分)   ‎ ‎2.(1)运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方法,(1分)突出山区冬夜的冷寂无聊,为下文兄弟俩替父亲拔白发一事做铺垫。(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 ‎(2)运用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的方法,(1分)表现父亲回忆往事时心情的愉悦。(1分)   ‎ ‎3.(1)第②段在个体生命海拔上父亲的头发像煤与第⑫段在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想为父亲种上像煤的黑发形成照应。   ‎ ‎(2)第④段父亲的白发像会发光的羽毛与第⑨段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形成照应。   ‎ ‎(3)第⑦段“我”和弟弟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自鸣得意的秘密与第⑪段秘密被父亲抖开了形成照应。 (可概括写出,也可摘抄原句)   ‎ ‎4.示例一:父亲,看着您渐渐老去,一份伤感涌上心头。年幼时,顽皮的我们只会欺骗您,却来曾体谅您的艰难,现在想来十分愧疚。我衷心地期盼您能健康快乐,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示例二:父亲,您渐渐老去,而我却无力阻止岁月的匆匆。回忆幼时,自己顽皮无知,不懂体谅您的艰辛,也无法理解您的苦心。如果可以,我希望您能像过去-样充满活力,健康快乐。围绕三点:①对父亲韶华已逝的伤感。②对自己少时顽皮行为的愧疚、自责。③对父亲重焕生命活力的期盼。(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4分)‎ 烟火里的疼爱 ‎①那日回到家时,天色已晚,舟车劳顿的我很是萎靡,原想吃点水泡饭得了,洗洗便睡。‎ ‎②母亲不同意,她说知道我要回来,中午就买好了饺子皮,下午开始剁肉做馅儿,晚上包好了就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饺子,空着肚子的人哪能睡一场好觉?于是,她让我歇着,自己开始忙活。‎ ‎③虽然一身倦意,但我看着母亲端来饺子馅儿,拿出圆筛子,摊开了饺子皮,熟练无声地包起饺子,便不好再阻止。灶台边放着的花茶,是我过年时带回家给她泡着喝的,常听她说受凉嗓子疼,想着花茶可以润喉滋脾。我过去打开一看,还有很多包,只有一包是撕开了口的,我问母亲:“怎么没泡呢?”‎ ‎④母亲抬头望了我一眼,便继续低头包着饺子,“我喝不惯这个,喝白开水就行了,冲茶多麻烦啊。”“那包饺子不麻烦吗?白开水泡点饭不是更省事吗?”我有些不依不饶。‎ ‎⑤母亲回道:“你回来了做什么都不麻烦,我一个人哪怕是喝茶都觉得费工夫。”我没有答话,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回应她这种觉得理所当然的疼爱,我是既心暖又心疼。‎ ‎⑥我知道,平日母亲一人在家的时候,若不是过节祭祀的日子,很少煮肉烧鱼,常常是炒点自家种的蔬菜,烧一个汤,将就一日三餐。耗费时间精力的,如包饺子、擀面、烙饼这类,她更是不愿意忙的。‎ ‎⑦可我回来了,她必然是要大肆在油烟里做各种吃食,从不怕麻烦。‎ ‎⑧回到家的第二个晚上,她捧出田里留着最老的南瓜,切开,去除掉黄橙橙的囊,打算烙南瓜饼。她笑意浓浓,一边拍着南瓜,一边说道:“南瓜越老越香,特意给你留着,我做南瓜饼的手艺可是从你外婆那里传下来的。”听她得意的语气,我真觉得她好像一个等着被夸的孩子。然而我知道的是,做南瓜饼耗时费力,光站在灶台边一个个煎就需要一两个小时。‎ ‎⑨母亲愿意用整晚的时光为我做南瓜饼,她说,每次吃都会想起外婆,每次做出来都会想,味道是否和外婆曾经为她做的一样。我知道,她是想我以后吃到南瓜饼时会想到她,吃不到时也会深深想念,她想将她做的味道烙进我的生命里,令我念念不忘。‎ ‎⑩我看着母亲用不锈钢的勺子一点点将南瓜肉刮下来,那逐渐堆砌的南瓜肉儿卷着边,在瓷盆里很精致,仿佛是艺术品。再把鸡蛋打在南瓜肉里,放上切好的一堆碎葱,撒上盐,倒上豆油,添点儿味精。这时去看瓷盆里的南瓜,大片的黄配上新鲜的绿,没有被破坏的鸡蛋就像娃娃一样躺在上面,单单去看,我就觉得世界的幸福应该都汇聚在这里了。‎ ‎⑪母亲让我起火热锅,她则将面粉散落在南瓜肉里,和配料搅拌在一起。“‎ 25‎ 我们一会儿就可以尝到香喷喷的南瓜饼了,明天中秋节,还可以盛两个放在盘子里祭月亮……”母亲站在灶边等着锅热,往窗外看着那轮已经渐圆的月亮,这个中秋她不再是独自一人,应该会挺开心吧。‎ ‎⑫我享受这样的时刻,母亲在锅边用勺子一个个烙着南瓜饼,锅里的南瓜裹着面粉一点点变得金黄,散发出沁人的香,她的脸上有着满足的笑容,说着一些寻常话。我添着柴火,时不时跑到她身边,眼馋着锅里的南瓜饼,嗅一鼻子的南瓜香,体会着油烟里她的快乐。‎ ‎⑬待第一锅的南瓜饼熟了出锅,母亲会放在窗边让风吹凉一会儿,然后用筷子夹一块让我张嘴尝。她常说,“孩子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始终是孩子”,所以我就真像一个孩子接受着她的宠溺。母亲做的南瓜饼里,有着整个秋天的味道,带着烟火里的深情,无声无息就入了生命里。‎ ‎⑭月亮已经升至树梢,皎洁圆润,安静地照着屋内的我们,村子里一片宁静而清凉。满满一盆的南瓜饼在屋内散发着清香,我们边烙边吃,早就吃不下了。全部烙好后,母亲收拾碗筷,洗刷锅盆,这才发现刮南瓜肉的时候太过用力,手指肚上都划出了小口子,沾水后隐隐作痛。‎ ‎⑮我说:“吹吹吧,给你贴上创可贴,怎么那么不小心呢?”母亲憨憨地笑着,说:“忙着做好吃的,一点儿都没觉得。你回来了我就高兴,一点儿都不疼。”她身上满满的南瓜香,还有岁月静好的味道,一并让回家的我感到心安。‎ ‎⑯母亲在,家才是我日夜思念的地方,她做的所有饭菜,今生难忘。我会永远记得母亲在烟火里给我的疼爱,带着温暖走过日后的岁月。‎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6期,有删改)‎ ‎1.文章标题“烟火里的疼爱”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可我回来了,她必然是要大肆在油烟里做各种吃食,从不怕麻烦。‎ ‎ (2)母亲做的南瓜饼里,有着整个秋天的味道,带着烟火里的深情,无声无息就入了生命里。‎ ‎3.文中“月亮已经升至树梢,皎洁圆润,安静地照着屋内的我们,村子里一片宁静而清凉”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4.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5.文章写的是母亲,却多次提到了外婆,有什么作用?(2分) ‎ 六、1.(3分)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母亲是通过做饭来表现对儿女的疼爱;“疼爱”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歌颂了母爱和对母亲的感恩;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4分)(1)大肆:毫无顾忌地。文中指母亲在“我”回来后,吃饭不再将就,放开手脚做各种吃食。‎ ‎(2)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文中指南瓜饼中承载的母亲深沉无私的爱,默默地融入了“我”的生命中,不求回报。‎ ‎3.(2分)描写月色的美丽皎洁,营造舒适、宁静、和谐的氛围,烘托出“我”和母亲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 ‎4.(3分)抒情。(1分)结构上,照应文章的题目,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2分)‎ ‎5.(2分)侧面表现了母亲想像外婆一样通过做饭来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对自己苛刻,对子女却无私奉献,愿意倾其所有。‎ ‎(二)阅读《十倍的辜负》,完成15~18题。(共10分)‎ 十倍的辜负 ‎①出国多年的儿子要回国了,单亲母亲特意请了几位好友,一起为儿子准备接风宴。‎ ‎②她去市场购物,一贯节俭的她连价都不讲。“这种,我要这种,最贵的牛里脊。澳洲进口的吗?称两斤!”“蓝莓是最新鲜的吗?不是最新鲜的不要。凤梨是今天的新货?好,来一只。”‎ ‎③回到家里更加紧张,她一再叮嘱帮手的好友:“菜要洗干净啊,起码洗三遍。对了对了,千万不要切了以后再洗,这样营养成分就流失了。”牛骨汤加进上好的牛乳慢火炖起;十几种水果榨成汁,在冰箱里早早冻上;饺子包好了三种馅儿;羊排加好调味料煨着,就等儿子一进门再下锅——这样炒出的羊排鲜嫩又热辣。‎ ‎④屋子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唱机里放着儿子最喜欢的音乐,鲜花是早上去花市挑的,摆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 ‎⑤直到儿子进门的那一刻,她搓着手连围裙都没有摘就从厨房里奔出来,却居然“近乡情怯”地不敢上前。还是儿子上前拥抱了她一下,她的眼里瞬间充满了泪水。‎ 25‎ ‎⑥大家坐下来吃饭,她不停地给儿子夹菜,儿子却吃得不多。她紧张地问儿子:“怎么了?是不是饭菜不合口味?”儿子摇摇头:“不是的,吃了飞机餐,所以现在不饿。”刚吃过饭,儿子推开碗,很快地说:“妈妈,你们慢慢玩,我约了老同学们出去唱歌,先走了。”说完就背起包出了门。她瞬间失落了许多,却也没有出声阻止儿子。老友们问她:“怎么了,是不是有点儿不开心?”她摇摇头:“孩子大了,有他自己的生活也是应该的。我就是觉得,折腾了这么一天,准备这一桌子菜,他才吃了这么一会儿。这样想来,真是有一点儿难过。”‎ ‎⑦一个“粉丝”准备去看一场话剧,是她喜欢多年的偶像主演的。为了这一场盛宴,她去花店选送给偶像的鲜花。花店老板问她:“你要什么花?”她左看右看,拿不定主意。玫瑰?够娇艳,但俗气;百合?够高贵,但使用率太高;向日葵?够阳光,但太硬朗;跳舞兰?够特别,但太稀少……对了!她眼前一亮,对老板说:“能不能每种花给我拿一枝?”老板吃惊,这样的要求他闻所未闻,但又不好违逆顾客,说:“如果你坚持的话,就自己去选吧。” ‎ ‎⑧她于是兴致勃勃地在花海里徜徉了一上午,居然真的按她自己的设想,以偶像6月2日的生日为数字,选择了62枝不同的鲜花。其间她被玫瑰刺破手指,也因为花粉过敏打了无数个喷嚏,然而她仍然亲自把满满一捧花设计搭配并包装好,还手写了贺卡放在其中。连老板也忍不住啧啧赞叹,说从未见过如此用心的买花人。‎ ‎⑨话剧一结束她就冲到台边,又不敢大声喊偶像的名字,只拼命地把花束向偶像的方向高高举起。偶像并没有接过鲜花,只是远远地冲她点了点头(也许是在冲她点头吧)。于是她激动得又哭又笑。‎ ‎⑩一位年轻的母亲进了产房,她选择顺产,一路痛得死去活来,最后连哭都没力气。等到孩子生下来,丈夫问她:“想过会这么痛吗?”她虚弱地躺在病床上说:“没有!以前我还问过我妈,生我时痛吗?她说挺痛的,给我描绘了一下具体的情景。可是我真没想到,居然会这么痛。比她的形容足足痛了十倍还不止!”她费力地伸手抱起自己的宝宝,轻轻摇晃,眼生慈爱。“所以现在我理解我妈了,她为我付出的爱,远不止我看到的那么简单。痛和爱一样,也是乘以十倍的。现在想想,我居然因妈妈总是关心我而多次跟她发脾气,嫌她啰嗦,嫌她烦呢!”‎ ‎⑪童话中的小美人鱼,为了与王子相见,宁愿失去最美的声音,将鱼尾换成人腿,忍着步步剧痛,来到他的世界。可她最后依然无法将爱说出口,眼睁睁看着王子与公主结为连理,却下不了手去伤害爱人,最后纵身一跃,化为海中洁白的泡沫。‎ ‎⑫安徒生多么残忍,自始至终,王子都不知道小美人鱼内心的真实感情。这沉重的爱,让一个女孩子倾尽所有,付出今生。这其中最痛的,不是“不爱”,而是“”。‎ ‎⑬我们收到一份爱,再回以一份辜负,以为两不相欠,不过如此。却不知爱之深不可测,无人知晓“背后的故事”,才用简单的推搪或敷衍,草草了却这份心意。‎ ‎⑭一封信也许写了改改了写,字斟句酌,写到潸然泪下。一句话也许思前想后,战战兢兢,鼓足勇气才敢开口。一个拥抱也许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感情,无法用言语倾诉,只好使用最简单的肢体语言,只盼对方可以了解,可以感受。把爱捧到我们面前的那个人,他的付出也许并不止于表面的一切。他花费了十倍的时间与心思,只为博君一笑,哪怕这份爱非你所愿,也请欣然笑纳。应当为这份爱敞开十倍的心怀来包容,才不至于狠狠辜负那份你永不知道的付出。‎ ‎⑮收到爱的时候,把爱乘以十,你会更加将心比心。付出爱的时候,把爱除以十,你不会太伤感失落。情之一事,无法以数目精确计算,却能有所感悟。不要做茫然不知所获的感情白痴,徒伤人心而不自知。爱,可以不回报,不可不知道。‎ ‎15.阅读第①~⑩段,仿照例句概括第二和第三件事。(4分)‎ ‎(1)第一件事:一位母亲精心为回国的儿子接风,儿子却辜负母亲匆匆找同学唱歌。‎ ‎(2)第二件事:‎ ‎(3)第三件事:‎ ‎16.简要分析第②段划线句“一贯节俭的她连价都不讲”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 ‎17.依据文意,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填入第⑫段空白处。(2分)‎ ‎【甲】不晓 【乙】不懂 【丙】不惜 ‎18.阅读文章,请围绕题目中“辜负”一词,提一个问题,结合具体内容说明该问题对你理解主旨的作用。(2分)15.答案示例:(2)一位“粉丝”精心挑选鲜花送给偶像,偶像却辜负她的良苦用心并没有接受鲜花。‎ ‎(3)一位年轻母亲选择顺产,极为痛苦,后悔辜负妈妈为自己付出的爱。‎ ‎(共4分。每空2分)‎ ‎16.答案示例:写出母亲为迎接儿子回国不怕破费,付出满腔的爱。这与下文儿子的粗心辞别而辜负母亲形成强烈反差。‎ ‎(共2分。每要点1分)‎ ‎17.甲(2分)‎ ‎18.答案示例一:‎ ‎(1)文中的几件“辜负”的事件能引发什么思考?‎ ‎(2)我觉得理解了“辜负”‎ 25‎ 行为对付出爱的人造成很大感情伤害,这能帮助我换位思考,更深理解一定要感悟爱这一主旨。‎ 答案示例二:‎ ‎(1)结合文中某个事件,说说“被爱者”该怎样避免出现“辜负”。‎ ‎(2)在第一个事件中,如果儿子细心地考虑到母亲热切期盼自己回国相聚,就不会因自己与朋友相约而冷落辜负了母亲。这让我更深理解对爱要有所感悟的主旨。‎ 八、(2014省卷19~23题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丢了东西似的。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__________________。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 不是很好吗?”‎ ‎⑪他摇了摇头。‎ ‎⑫主持人又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 ⑬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⑭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并把它传递下去吧。”‎ ‎⑮信是那位主持人写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她已于三年前病逝。‎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改)‎ ‎1.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3分)‎ ‎2.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出男孩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3.第④段写到了女孩的哥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一人物的出现在文中的具体作用。(2分)‎ ‎4.请简析第⑮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25‎ ‎5.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 ‎1.(3分)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寓示了文章的主题;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3点即可)‎ ‎2.(2分)示例:因为自卑与嫉妒,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却不记恨,他还来不及向她道歉。‎ ‎(有“后悔、自责、遗憾、歉意、伤感”等意思,答对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3.(2分)为主持人的出现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答对其中1点即可)‎ ‎4.(3分)交代文中那封信的来历(1分);为文章画上完整的句号(1分);使文章产生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1分)。‎ ‎5.(3分)示例:真善美是美好社会和人生的动力;懂得感恩是做人的品德;要学会珍藏美好,传递爱心。(能够围绕主题阐述即可)‎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16分)‎ 怪 圈 春末夏初,天空像刚洗尽晒干的被单,爽爽朗朗,是赛鸽的好季节。老甄哪懂得这个,是他的发小老田告诉他的。老甄说捂了整个春天,心里头要长霉菌了,问老田有什么好去处。老田说正好逢上赛鸽,一起去看看,鸽子起飞了,心情也会跟着飞。   赛地在北方。对老甄来说,重要的不是比赛;看到了辽邈的原野,闻到了微风中夹带着的泥土和种子的味道,他就惬意了——终于暂时逃离了让他久受折磨的怪圈,老甄拍了拍老田的肩,一种快意涌上心头。   他们找了间酒店,推开窗,能远远望见灰蓝色天空下的公棚。比赛是天亮以后的事。这一晚,他们在酒店里,喝着小酒,吃着花生米和鸭脖子。他们好久没这样悠闲过了,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几杯酒下肚,老田饶有兴味地谈起了他送赛的两对信鸽,从眼砂到羽色,从食量到站姿,如数家珍。老田还特别提到了他最喜欢的一羽,叫做雨点砂的,说它是鸽中美男子,它朱丹的眼砂沉浸在明净的眼底,像极了美丽的珊瑚礁。老甄于是特别想见到雨点砂,但最快也得明天中午,因为老田的信鸽半年前就送来公棚训养了,昨天参加完热身赛,今天又被送去500公里之外的地方。   “那明天中午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公棚迎接它们?”老甄问。   “不用了,咱们就呆在这房间里,推开窗户就好,能看到千鸽竞翔的壮观场面。”老田轻轻摇头,他漫不经心的样子叫老甄疑惑。   “你不想第一时间看着它们钻进鸽舍?你对雨点砂也没信心?”   “唉。”老田叹了口气。“赛绩已经不重要了,不管输赢,我都能拿到主办方,也就是公棚老板的一万块钱,不过,他有办法让我的信鸽取得好成绩,甚至是冠军,巨额奖金是他的,这是我们事先说好的。”   “这还叫比赛?”   “猫腻,或叫潜规则,他能获利,我没风险,人家够看得起我了,就这么回事。”   老田说完又叹气,也许他自己也觉得这样不够光彩吧?老甄想,要是信鸽们知道了主人的这些事,会是怎样的态度呢?可是,它们什么也不知,说不上这是它们的幸福还是悲哀。   猫腻!老甄突然感到胸口闷得慌。原来到处都编织着怪圈,让人无处遁形!   老甄在想着心事的时候,就将一杯酒直接倒落肚里了。他重重地将酒杯墩在桌上,有残余的酒花溅起。   “你的性格一点儿没变,还是那么嫉恶如仇?”老田笑得有些尴尬。   老甄默然不语,拍了拍老田的肩。   这一夜,他们在酒精的帮助下,昏昏睡去。   第二天,他们将早餐、午餐合二为一,然后坐在窗边,等着看千鸽竞翔。灰蓝的天空尽头,连着渐渐沸腾的公棚。但从酒店的窗口望过去,就像站在山顶看大江一样,是静谧的涌动。   老田心不在焉地摆弄着一把鸽哨,眼睛却一直盯着窗外。突然,灰蓝的背景衬托出一个黑点,它像滴落在宣纸上的墨色,渐渐晕开。   “真能玩儿,比正常速度快了半个多钟。”老田似乎也有些愤然,不过,也许他只是在老甄面前表达一种态度而已。   “老板是如何操纵的?”老甄问。   “作弊手段多着呢,比如那只信鸽在半路某个地方被训养过,它就会在那里归舍,然后又被人带上车走高速路过来,在这附近进行第二次放飞。”   信鸽近了,它以优美的姿势进行着最后的冲刺。老田突然将鸽哨放在嘴边,鸽哨发出一声特殊的破音……   “雨点砂,果然是我的雨点砂。”老田望着突然改变方向朝窗口俯冲过来的信鸽,脸涨得通红。   雨点砂在窗台咕咕咕地向主人邀功,它朱丹的眼砂沉浸在明净的眼底,果然像极了美丽的珊瑚礁。 ‎ 25‎ ‎  老甄跟着老田,取了已经收拾好的行李,带着雨点砂,匆匆离了酒店。   老甄早已懵了圈,问,“怎么不让雨点砂进鸽舍?你不要那一万元了?”   老田说:“我早就没打算要那一万元,所以我用破音鸽哨训了它,不让它去挤兑了别的信鸽。”   “那你早拒绝他不就得了?”   “不行啊,那样我可能被他加害,他知道我反对,就会提防我去外头乱说,坏他的规矩。”   “那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过几天我打电话给他,谈谈领信鸽和钱的事,他一定会生气地告诉我,我的雨点砂可能短时失忆,不知去向了,让他亏大了,那时候,我假装信他就是了,由他赖账去。”   老甄拍了拍老田的肩膀,什么也没说。他们一路向南。至于千鸽竞翔的场面,只能留给那些欢呼雀跃的鸽友了——他们也如同信鸽一样不知是幸福还是悲哀。   老甄取出一张纸片,悄悄地丢到了窗外。这也是一种怪圈,老甄默默地说。老甄是领导,那纸片是更大的领导给的,上面写有一个需要照顾的名字。他想,回去以后他就告诉同事们,他这次是外出看病的,什么病?就说得了短时失忆症。   他们坚毅地向前驶去。布满晚霞的天空如火,亦如血。 15、阅读小说内容,填写下表。(5分)‎ 人物 参赛目的 ‎ 人物性格 结局 老田 ‎ 比赛得奖 从整个事件看老田的性格:‎ ②: ‎ ④: ‎ ‎ ‎ 老甄 ‎ ①: ‎ 从与老田对话看老甄的性格:③ ‎ 小说线索:明线:参加比赛的经历。‎ 暗线:⑤: ‎ ‎16、品味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我的雨点砂可能短时失忆,不知去向了,让他亏大了,那时候,我假装信他就是了,由他赖账去。(说说加点的词,各有何表达效果?2分)‎ ‎(2)他想,回去以后他就告诉同事们,他这次是外出看病的,什么病?就说得了短时失忆症。(这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可以看出老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17、小说三次写老甄“拍了拍老田的肩”,每次在什么情况下拍的肩?表达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 (1)第一次拍肩(2)第二次拍肩(3)第三次拍肩 ‎18、“怪圈”在选文中具体指哪两件事?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4分)‎ ‎15. ①暂时逃离了让他久受折磨的怪圈(或:暂时逃离怪圈)。②为人正直,坚持原则,不愿同流合污,还富于智慧(只要答对一点即可)。③处事圆滑、城府极深、嫉恶如仇、深藏不露(只要答对一点即可)④退出比赛,或:退出怪圈(意近即可)。⑤与潜规则斗争(或:猫腻与反猫腻的斗争、与弄虚作假对抗,意近即可。) ‎ ‎16.(1)“假装信他”表明老田富有智慧,聪明机智,讲究斗争的方式方法;“由他赖账去”表达出老田不看重金钱,这些词表达了老田在潜规则中不受诱惑的高尚品质。 (2)这是心理活动描写(1分),老甄已从心理上做好了充分准备,假托得了失忆症,不再进行潜规则,说明他是一个讲究斗争策略、能够觉醒的人,是一个为人正直、坚持公正的人(1分)。 ‎ ‎ 17.(1)第一次拍肩是老田邀请他去观看比赛时,表达对老田的感谢之意; (2)第二次拍肩是基于对“嫉恶如仇”的默认,表达老甄对猫腻的反感和沉重的心情;(3)第三次拍肩是老田放弃作假,决定不要钱时,表达的是老甄对老田不同流合污的认同,肯定的态度和释然的情怀。 ‎ ‎18.一是指主办方与老田勾结,相互捞取利益(或:主办方与比赛方老田勾结捞取利益的猫腻怪圈、或“作弊怪圈”、或”潜规则怪圈”);二是指上级领导给老甄递纸片,要照顾比赛的某人(或:更大的领导指使老甄照顾某人的“人情关”怪圈、或“领导关”怪圈)。(答对1点,1分,共2分) 启示:做人应该诚信,应该正直,比赛应该公平竞争,潜规则行为,不仅伤害了对方,更伤害了良知,败坏了社会风气,我们要坚决与这种行为作斗争,坚守原则,树立社会正气,发扬公德,做一个正泒的人。(围绕如何做人、反对不公平竞争说即可,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13分)‎ ‎ 九步之暖 25‎ ‎(1)我负责的1136号病房里来了新病人,叫露露,是个小女孩儿。她的到来让一向沉寂的病房有了笑声。只有15岁的少年一哲,依旧躺在床上看自己的书,一言不发。‎ ‎(2)露露入院第三天,医生确诊她得了生存率很低的骨肉瘤。拿到诊断结果之后,露露的妈妈守在女儿床边,紧握着熟睡中的女儿的小手,黯然垂泪;露露的爸爸站在女儿病床前如灵魂出壳般,目光呆滞,反应迟钝。‎ ‎(3)但对此一无所知的露露还是和以前一样快活,她常常隔着一张床和一哲说话,问这问那。有时,露露甚至要爸爸把她抱到一哲的床上,看一哲画画,让一哲给她讲故事。自从有了露露,一哲明显开朗了许多。‎ ‎(4)一哲这个一米八二的大男孩,在打篮球摔倒后,膝关节肿痛,到省医院就医,被确诊为骨肉瘤伴病理性骨折,由于病情严重,医生要对他进行截肢手术。‎ ‎(5)巨大的打击使一家人几欲崩溃,这个能将乔丹的篮球生涯讲上几天几夜的大男孩,更是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如一头受伤的小豹,愤怒地嘶吼咆哮,拒绝截肢。然而当父亲颤抖着身体,跪在床前哀求儿子配合医生治疗时,这个暴戾的男孩的固执倔犟瞬间土崩瓦解,他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汩汩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小溪,爬了满脸满颈。父子俩终于达成协议:父亲送一哲去天津肿瘤医院,如果这个全国顶尖的专业医院的诊断和省医院一致的话,一哲答应接受医院的所有安排。‎ ‎(6)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已经快12点了,许多病房都熄了灯,我正在护士办公室里看书,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是一哲的父亲,用轮椅推着一哲。一哲的父亲问我:“一哲是不是可以短暂地走几步?”‎ ‎(7)一哲笑了,腼腆地说:“如果我能‘走’出病房,露露就会相信,我的病‘好’了,这样,以后当她面对化疗的痛苦时,就会有一份真实的希望支撑着她。”‎ ‎(8)一股异样的情愫在我心头迅速地涌起,我扭头去看一哲的父亲,一哲的父亲冲我点了点头,低声地说:“护士长,求您,答应孩子吧,我量过,从一哲的床到门口,只需要走九步……”一股殷殷的温润漫过我的心,我轻轻地俯身,拥抱了一哲。‎ ‎(9)第二天上午9点多,我让护士把轮椅放在门口,然后走进1136号病房,大声地对一哲说:“祝贺你小伙子,你的病完全好了,终于可以出院了。”听到我的声音,一哲站起来,看上去神清气爽,英姿勃发。一哲笑着和众人说再见。‎ ‎(10)露露躺在爸爸的怀里,一脸羡慕地对一哲说:“一哲哥哥,等我也跟你一样把病治好了,就让爸爸带我去你家,你答应过我的,一定要带我去看大海哦!”一哲笑着点了点头,“露露,听医生阿姨的话,你一定要坚强,记住,我在大海边等你哦!”‎ ‎(11)众人有说有笑,露露的父亲搂着女儿,下巴抵在女儿的头上,一言不发。这个知情的粗犷男人目送着一哲离开,紧咬着嘴唇,大口大口地喘着长气,不让眼泪掉下来。一哲向露露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只走了几步,众人便不约而同地从后面围拢上去,用人墙挡住了露露的视线。没有人愿意让小女孩儿看到,那个少年走到门口,满头大汗地扑向轮椅时的痛苦模样。我在一个15岁少年的背影里泪流满面。‎ ‎(12)这个坚强的少年,面对噩运,不是悲伤地无所事事,绝望地将痛苦的尘屑撤向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是选择在疼痛中开花,将暗淡的际遇转变成生命中灿烂的瞬间。‎ ‎(13)那一天,那个少年,用他的九步之暖,温润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将大家灵魂里的某根弦,轻轻地拨动……‎ ‎19.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3分) ‎ 25‎ ‎20. 选文(5)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一哲怎样的心情?(2分) ‎ ‎21. 选文(7)段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 ‎22. 比较下面的原句和改句,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说说理由。(2分)‎ 原句:一哲向露露挥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 改句:一哲向露露挥挥手,然后,向外走去……‎ 理由: ‎ ‎23. 读了选文(12)(13)段,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答出两点即可 (3分) ‎ ‎19、患骨肉次瘤的一哲(1分);强忍巨痛艰难地迈出温暖的九步(1分);以此来鼓舞病中的露露(1分),(意思正确即可)(3分)‎ ‎20、痛苦或绝望,愧疚或自责(无奈),感动。(意思正确即可)(2分)‎ ‎21、神态描写、语言描写(1分),生动具体地表现了一哲善良、有爱心、无私的美好品质(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此题共计3分。‎ ‎22、原句表达效果好,原句中的“一步一步”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一皙每走一步的艰难和痛苦;更能突出—哲的坚强和心灵的美好(或善良、有爱心),而改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缺少表现力和感染力)(意思正确即可)(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5题(共16分) ‎ ‎ 脚下的流沙  ‎ ‎ ①放学回到家,母亲在院子里看到我回来了,抬头看了看我,皱起了眉头,说道:“怎么,放学后又到小河边玩去啦?” 我心中慌乱地赶忙回答道:“没有啊,一放学我就回来了。” 母亲听了,脸一下子拉下来了,她有些生气地说道:“你撒谎,你脚下的流沙告诉了我,你到小河边玩耍去了。”   ②母亲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吓得我赶忙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下,这一看,不禁令我大吃一惊,只见两只鞋边粘上了点点粒粒的沙子,没想到,这粘在鞋上的沙子,竟成了无可抵赖的证据。我无话可说,只好羞愧地低下了头。   ③母亲走了过来,拿来一双干净的鞋,让我将脚上的鞋换下来。母亲将那双鞋拿到水池边,边洗刷鞋上的流沙,边说道:“脚踩到哪儿,流沙就跟到哪儿,即使细小到你眼睛看不见,但别人也能看得见。流沙,就是一个人的足迹,也是一个人的人生。”   ④我惊讶地望着母亲,没想到,我那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竟说出了这么富有诗意的话来。那一刻,我感到母亲好聪明,甚至好伟大。那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听到流沙这个词,原来流沙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就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伴随在人的脚下。   ⑥一次,老师让同学们用“沙”这个字组词,班上同学大都组成了沙漠、沙发、沙子、沙滩、沙地……只有我一个组成了“流沙”这个词,当时课本上还没有学过这个词。老师特意在全班表扬了我,说这个词组得好,并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   ⑦我将那个鞋上粘有流沙的故事说给了老师听。老师夸我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妈妈。听到老师的夸赞,我心里充满了自豪和甜蜜。   ⑧二十多年后,当年的同学聚会,许多同学还向我说起那个我在班上说过的流沙的故事。他们说,这么多年了,只要一看到自己鞋上粘上的那些流沙,他们就会想起我,想起我说过的那个故事。   ⑨我听了,一下子感动莫名,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少年时,大家在一起的许多时光,都已淡忘、模糊了,但课堂上偶尔说过的一个故事,竟然让同学们记了几十年,甚至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心如潮涌……   ⑩长大了,我离开母亲,到过许多地方,并在很远的城里安了家。每次回家,母亲看到我,总是先低下头,看我脚上的鞋。我开始不明就里,问道:“妈,您在看什么呢?” 母亲认真地说道:“我在看你脚上的流沙,看你是否走错了道,沾上了不该粘上的流沙。”   ⑪母亲轻轻的一句话,惊出了我一身冷汗。孩提时的那一幕,像电影蒙太奇,又在眼前浮现,真真切切,恍如昨日。我下意识地在努力检索自己所走过的路,心中隐隐地有些忐忑和不安。   ⑫这么多年过来了,尽管母亲不在自己的身边,但我仿佛感到她一直就在自己的身边,她的一双眼睛一直在紧紧地盯着我脚下所走过的路,使我丝毫地不敢懈怠和放纵,生怕自己一招不慎,走错了路,脚下沾上了不该有的流沙。母亲说得对,人走到哪儿,流沙就跟到哪儿,无论自己行走的多么隐蔽,都 25‎ 隐藏不了脚下的流沙。   ⑬这世界上有一种孝,就是努力走好自己人生的路。可以平凡、可以寻常、可以贫穷,但绝不能走错了人生的路。只有走得正直、走得刚强,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孝。‎ ‎20、本文以“脚下的流沙”为线索讲述了哪几个小故事?(4分)‎ ‎ 21、你对本文第③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怎样理解?(2分)‎ ‎ 22、“二十多年后的同学聚会,许多同学还向我说起那年我在班上说过流沙的故事。”“流沙的故事”为什么给同学们留下这么神的印象?(2分)‎ ‎ 23“我”长大后,每次回家,母亲总是先低下头,看“我”脚上的流沙。你对母亲的这种举动是怎样看的?(2分)‎ ‎ 24、标题中的“流沙”在文中有哪些含义?(3分)‎ ‎25、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或体会,请用简洁的语言下下来。(3分) ‎ ‎ 20、(4分)四件事:①母亲从我鞋上的流沙发现我在撒谎;②我用”流沙“组词受到老师夸赞;③同学聚会,大家对流沙的故事记忆犹新;④长大后,母亲用”流沙“比喻,教育我走好人生的路。‎ ‎21、(2分)“流沙”是人生的足迹,如果人走错了路,即使自己没有发觉错误,但别人一定能看得见。‎ ‎22、(2分)当时课本上还没有学过“流沙”这个词,这个词新颖;同学们听了“流沙的故事”,思想受到启发。‎ ‎23、(2分)母亲并非检查我鞋上是否真的有流沙,而是以此教育我走好人生路。‎ ‎24、(3分)一是指河边的沙子,而是喻指人生的错误 ‎ (四)(17分)‎ 父亲的阳光 北雁 ‎①秋后的阳光在乡下变得金贵起来。父亲往坡地上收完了玉米,一棒一棒剥去苞叶,就在厦台上垒成圆柱,当清早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一堆堆玉米就开始展露金黄的颜色,孩子一般笑开了脸。 ②但父亲自己不笑。六十出头的年岁,常年经风受雨上山下田,他早把自己的一副身板练成了一个刻度精准的气象表,趁着这几天筋骨舒适,他得赶紧往水田里抢收稻谷。 ③晴朗的阳光下,那一丘黄澄澄的稻谷,尽显丰收之色。父亲着急得很,清早出门时太阳还没上来,往田埂上一走,那双“解放牌”胶鞋立时就让秋露湿了个透。但父亲没有放慢脚步,走到自家田里往齐腰的稻穗前一弯,就把自己也弯成了一穗稻谷。 ④父亲到了这个年岁,腰身早已脆如薄纸,稍稍一弯,整个身子就痛得几将折断。在岁月的磨砺中,父亲习惯了容忍与沉默,弯不成腰,他就选择蹲坐,甚至跪立。窸窸窣窣的谷穗碰响,伴着霍霍的镰刀连动,父亲将丰收的喜悦整齐地码在茬口之下,散发出清甜的谷味芳香。但他却来不及自己品味,农忙时节的洱源坝子,抢收就如救火,劳苦的父亲就把自己当作一只扑火流萤,毫不保留地把一个身子往烈火里扑。 ⑤雨水稠密的滇西十月,往往天晴不过三日。秋后的阳光变得吝啬起来,时而云朵盖上,天空就变得不再明朗。父亲焦心不安地直起身子,风恰好在这时刮来,父亲就在风里打了一个寒颤,瘦弱的身体就和他早前安下的稻草人一起抖动起来,吓跑了一群抢食的鸟雀。从稻子插到田里的第一天起,父亲就把这一丘稻子当作他呱呱坠地的孩子,除草挑稗,把这田当作一块上好的绢布,把自己当作一个心灵手巧的妇人,一针一针在这田里编织出一幅锦来。 ⑥转眼光阴如逝,父亲就在这田里织了几十年。在他精明的人世哲学里,有田也就有粮,有粮了他就可以养家糊口,培儿育女,起房盖屋,过安逸舒心的日子。可父亲最终却失算了,身至暮年,期望大半辈子的安逸就和养大的子女一样,一个个都远离而去。勤劳成性的他怎忍心让土地闲着?就在一个个阴晴无定的日子继续走上田头,弯着老腰照旧在他的地里织起锦来。 ⑦天还在变。父亲焦心起了家里晒场上的荚豆,当初被套种到了玉米地里,成熟之后绿皮干脱成了黄皮,却还死死连着豆心。父亲收回来就铺在场心里让太阳晒,直待黄皮干透变白,渐渐裂开炸出豆子,回来再使上一阵连枷,方能收获一袋成色姣好的豆子。 ⑧云层变得更加厚实,接着一阵雨水下来,父亲和他的一丘稻子被淋了个全透。开初父亲还不想就此休息,可雨水打得他睁不开眼睛,要紧的是雨水还夹着雷电,乌天黑地里忽然一个彻亮地狂闪,稍稍四五秒钟过后,轰隆隆的雷声就把整个坝子都震得地动山摇。吓得父亲只好拾起镰刀,躲到村边的屋檐下避起雨来。向来本分的父亲,就用自己一辈子的老实巴交,敬畏着故园土地上的一切神灵。 ⑨雨过天晴,太阳淘气成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金子一般惹眼的光亮,照得天空一碧如洗。抢收回来的父亲就 25‎ 把湿漉漉的谷子往晒场里铺。正午的太阳一下子变得很毒,父亲戴上草帽手把竹耙,勤手细脚反复翻晒,好似一下子回到田里,又开始了一个季节的开墒起垄、精耕细作……‎ ‎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6日) 15.阅读全文,请围绕“父亲”概括主要情节。(4分)‎ ‎( )——( )——父亲稻田织锦——( )——父亲被雨淋透—— ( )   ‎ ‎16.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但他却来不及自己品味,农忙时节的洱源坝子,抢收就如救火,劳苦的父亲就把自己当作一只扑火流萤,毫不保留地把一个身子往烈火里扑。                  ‎ ‎17.文章第⑤段和第⑧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 ‎18.比较本文第⑨段画线句子和下面链接材料,请分别说说人物描写方法和抒发情感的异 同点。(5分) 【链接材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15 父亲垒堆玉米 父亲踏露割稻  父亲焦心荚豆  父亲翻晒谷子 16 运用比喻修辞(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不顾劳累,全身心地抢收稻谷,表现了父亲 ‎ 吃苦耐劳的性格(2分)。 17 画线句是环境描写,表现了那时的天气变化极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为下文 写父亲被雨淋透作铺垫(1分),衬托出父亲不知疲倦、吃苦耐劳的特点(1分)。 18 人物描写方法的相同点:都有对人物的动作描写(1分)。不同点:链接材料还有对人 ‎ 物的肖像描写(1分)。 抒发情感方面的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情(1分)。不同点:文本偏向于对抒发对父亲的赞美之情,链接材料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人物形象的感人,而看见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正是作者的情感态度由有些不耐烦到感动的契机。(2分)。‎ ‎(一)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10、14题各2分,其余每小题3分)‎ 仙人掌和咚咚人 尤 今 ‎①贫穷,像是烈阳下的影子,无比清晰都地而又无比鲜明地盘踞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②那时,父亲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文化人,在怡保办一份曲高和寡的报纸《迅报》,我们一家子就住在一所简陋的木屋里,名副其实的家徒四壁。然而,这一无所有的屋子,却同时又是无所不有的;日子看似苍白,整间屋子偏又闪着黄金般的璀璨亮光。‎ ‎③为日子镀上金光的,是爱。‎ ‎④鱼翅和龙虾是我们生活的绝缘体,可是,我们却有着比这更丰盛的东西,那就是书。‎ ‎⑤书籍,一叠叠、一摞摞,堆得满天满地;即连空气,都漂浮着一个一个的方块字。‎ ‎⑥父亲看书时,手中总握着笔,作眉批,眼和手俱忙,红色的蝇头小字,像标致的小蚂蚁,施施然地在书页间爬行。母亲看书时,全神贯注,那种极致安静的样子,有无可名状的美丽。在万籁俱静的当儿,书页轻轻掀动的声音,便是让人心魂俱醉的音乐。‎ ‎⑦父母看书,也谈书:细声细气地谈、细水长流地谈。两人的语调,是如此的轻,是如许的柔,仿佛担心声调重了会使文字受到惊吓,一只只从书页中飞走。‎ ‎⑧同样热爱文字而又彼此相爱,父亲和母亲,虽穷而不苦。‎ ‎⑨成长后,当我回想这一段岁月时,印象最深的,不是饥饿,而是父母亲把目光镶嵌在字里行间时眉眼那份恬然的笑意。他们常常让我联想起沙漠中的仙人掌,生活里极端的贫瘠就像是无所不摧的龙卷风,可是,坚定的信念和美丽的理想却造致了他们无所畏惧的大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龙卷风再强,也击不倒他们。‎ ‎⑩木屋子外面,有一条河,一条邋里邋遢的河、一条会呜咽的河。每当下雨,那河便哭,哭出大量黑色的泪;那泪,顺着低洼的地势,肆无忌惮地流进了屋子里,整所木屋也因此而氤氲着一种腐臭不堪的气息。就在母亲忙忙碌碌地以竹枝扫帚一下一下地将好似永远也扫不完的污黑河水扫出去时,不识愁滋味的伊文姐姐便欢天喜地的带着四岁的我和三岁的国平弟弟到河边去玩。河已停止哭泣,但是,水位涨得很高。姐姐把事先折好的纸船分发给我和弟弟,郑重其事地对我们说道:“你们许愿,让纸船把你们的愿望送出去。”我傻傻地问:“送去哪里”姐姐沉吟了一下,然后,‎ 25‎ 极有威严地说:“别多问了,问多会不灵的。”她的脸色庄严得像座庙,我当然不敢再多问了。五岁的孩子,到底许了什么愿望,现在已不复记忆了,然而,把盛着愿望的纸船放到河里去的那份雀跃,我却是记得的。‎ ‎⑾不下雨时,姐姐便领我和弟弟在长而窄的泥径里寻找一个‘’子虚乌有”的“咚咚人”。她一脸神秘地说:“咚咚人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找到他,什么愿望都可以实现!”我们齐声惊叫:“哇,这么神奇!”我心想,姐姐口里这“咚咚人”,不正像阿拉丁神灯里那个“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巨人吗?我和弟弟心驰神往,像两只失蜜的蜂一样,在又长又窄又弯的泥路上,倾尽全力,寻寻觅觅,然而,就算把整条泥路翻了过来,“咚咚人”依然踪迹全无。奇怪的是,一次一次的找,一次一次的失望,却依然乐此不疲地找。成长后,问姐姐:“你当时怎么会无中生有地弄出个咚咚人来把我们骗得团团转呀?”姐姐讳莫如深地微笑着说:“哪有骗你们!只要你们相信有,便有。”听懂了姐姐话里蕴藏的“玄机”,我豁然微笑。‎ ‎⑿在那捉襟见肘的贫困岁月里,我们没有任何的玩具,可是,姐姐却在我们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希望的树”,我们很努力地浇水施肥,虽然那棵树始终长不出果子,但是,姐姐却教会了我们,有盼望便有快乐,有憧憬便有幸福。‎ ‎ ——选自作者博客 ‎9、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内容。(每空不超过7个字)(3分)‎ ‎①父母安静的读书---② ③ ④ 。‎ ‎10、文章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说屋子“一无所有”同时又“无所不有”? (2分)‎ ‎11、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分析第⑩段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木屋子外面,有一条河,一条邋里邋遢的河,一条会呜咽的河。每当下雨,那河便哭,哭出大量黑色的泪;那泪,顺着低洼的地势,肆无忌惮地流进了屋子里,整所木屋也因此而氤氲着一种腐臭不堪的气息。‎ ‎12、关于文章标题和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标题“仙人掌和咚咚人”,将两样全不相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新颖奇特,富有魅力。‎ B.“仙人掌”在文中是指面对极端贫瘠的物质条件而优雅从容地生活着的父母。‎ C.在关于父母和姐姐的回忆中,作者都使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文章中心的呈现自然而明晰。‎ D.姐姐用寻找子虚乌有的“咚咚人”的游戏教会“我”和弟弟,“有盼望便有快乐,有憧憬便 有幸福”。‎ ‎13、结合上下文,请你说说文章第11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她一脸神秘地说:“咚咚人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找到他,什么愿望都可以实现!”‎ ‎14、听懂了姐姐话里蕴藏的“玄机”,这里的“玄机”指什么?(2分) ‎ ‎9.答案示例: ②父母轻柔的谈书;③下雨天(在河边)放纸船;④.不下雨(在泥泞里)找“咚咚人”。(每空1分,共3分;意合即可)‎ ‎10..答案示例:屋子“一无所有”,是因为贫困 ,所以屋子简陋,家徒四壁(1分);而“无所不有”是因为家里的藏书 和父母的爱 使生活丰富而高贵。1分(意合即可)‎ ‎11..答案示例:这是一处环境描写(1分),通过描写下雨天小河的肮脏,表现了家居环境的恶劣和贫穷(1分),同时也与下文姐弟三人的快乐形成对比,突出了放纸船时的雀跃心情(1分)。‎ ‎12.C(前后两种回忆都使用了先叙后议的写作手法,而非先抑后扬)‎ ‎13..答案示例:通过对姐姐的语言描写 和神态描写(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姐姐为了让我和弟弟拥有期待和快乐(1分)而故作神秘、煞费苦心的样子(1分)。‎ ‎14.有盼望便有快乐,有憧憬便有幸福。或者只要你们相信有,便有,也便有快乐和幸福。‎ 遍地鸟鸣 简 默 ‎①相对于绵亘的群山,湖沟仅是个婴儿,躺在大山温暖舒适的襁褓中。‎ ‎②在湖沟的日子,每天早晨,是鸟鸣唤醒了我。‎ ‎③我住在村委会的院里,隔着墙壁和围墙,是村民们的土地。地里生日本杨。这种树是树家族中的乡村男孩,淘气、泼辣、皮实,仿佛见阳光和风雨即长。村民们看重短期效益,正好相中了它这点,在地头田间广泛栽种,视它为每天生长利息的绿色银行。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它幼时尚不要紧,待到枝繁叶茂根扎得深了,遮住了阳光,与庄稼争夺养料和水分,庄稼便不长了,村民们管这叫泻地了。眼前这些树高大挺直,浓荫蔽日,在风儿的吹拂下叶子沙沙响,瞪大眼睛俯瞰着楼房和矮矮在下的我。‎ ‎④有树便有鸟,有巢,有鸟鸣。我不止一次地抬头望见喜鹊衔着干草和枯枝,优雅地舒展、扇动双翅,搅起小小的幸福的漩涡,登上枝头筑自己的巢。没鸟住时,巢是一棵树空荡荡的嘴巴,除了风吹树叶哗啦啦响,鸣蝉喋喋不休的聒噪,再无其他声音;一旦鸟住了进去,鸟鸣便纷扬如雨,从天降临,唤醒了我。‎ 25‎ ‎⑤湖沟的夜晚包容孕育着层出不穷的静。谁拄一根拐杖滴笃滴笃地敲点着路面,深一声浅一声的,村庄里卧着的土狗听见了,兴奋地叫嚣起来,远远近近的土狗都跟着叫了,像点燃捻子放了一挂鞭炮。鸟鸣也急促地响了,是布谷鸟,山里人俗称“烧香摆供”,前一只喊着“烧香摆供”,话音没落,后一只立刻接上了嘴“一壶一壶”,似乎天衣无缝,侧耳谛听,破译得出“阿爹阿哥,割麦垛垛。割麦垛垛,家家吃馍”的农事密码,这也是山里娃们麦香弥漫的催眠曲。‎ ‎⑥有一种鸟,我从未看见过它的真面目,从白天到黑夜,它都在鸣叫,在远处的山间,在路旁的栗子林中,我曾蹑手蹑脚地试图走近它,它看透了我的鬼把戏,却不急于戳穿我,待我走近,猛地屏气噤声了,茂密的枝叶遮住了它的身影,浓郁的栗子花香熏晕了我,我当然寻不到了。‎ ‎⑦群山是最好的回音壁,狗吠抑或鸟鸣,都借助它宽阔强劲的肺活量,被无限放大了,撞到对面弹了回来,黑夜愈加沉寂深广了。‎ ‎⑧我摸着乡村的黑回到城市,迎头痛击我的是满城灯火,急不可耐的汽车鸣笛,夜以继日的工地呐喊,这是我的日常生活,日复一日的喧嚣与骚动。偶然,鸟鸣也会唤醒我,譬如说今天早晨,一只不知什么鸟,栖息在窗台上,厚厚的窗帘挡住了它,我看不见它小小的身体,但它的声音就像在我的枕边,将我从沉沉睡梦中叫醒。‎ ‎⑨有一天傍晚吃过饭后,我环绕着会展中心转了一圈,这座设计成船形的建筑巨大而冰冷,像一具恐龙的残骸,我数了数,上头总共有十三个鸟巢——都是喜鹊在城市屋檐下的家。它居高临下的生活和视角,使它一眼觑见了我们内心的欢喜,以及忧愁。‎ ‎⑩几天后,我回到湖沟,村委会院外的那些日本杨被悉数伐倒了,代之种下的是一株株桃树苗,它们瞧上去单薄羸弱,随风摇摆俯仰,托不住那一树稠稠密密的鸟鸣。‎ ‎(选自《光明日报》)‎ ‎10.作者以《遍地鸟鸣》为题,有什么用意?(4分)‎ ‎11.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根据要求赏析。(6分)‎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眼前这些树高大挺直,浓荫蔽日,在风儿的吹拂下叶子沙沙响,瞪大眼睛俯瞰着楼房和矮矮在下的我。‎ ‎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3分)‎ 一旦鸟住了进去,鸟鸣便纷扬如雨,从天降临,唤醒了我。‎ ‎12.作者在第⑤段中写了哪些声音?写这么多声音有什么作用?(3分)‎ ‎13.本文在写乡村的鸟和城市的鸟时,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请试举一例,并说说其妙处。(3分)‎ ‎14.你是否赞同文章最后“那些日本杨被悉数伐倒了,代之种下的是一株株桃树苗”的做法?说一说你的理由。(5分) ‎ ‎10.表面上写出湖沟鸟很多,鸟鸣声动听、悦耳、响亮;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山村恬静、闲适、美好生活的热爱、怀念与向往。‎ ‎11.(1)“俯瞰”,用拟人的手法,把大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山村日本杨的高大挺直,生命力旺盛,表达了对日本杨的喜爱。(2)用了比喻(通感、夸张)的手法,把“鸟鸣”比作“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鸟站在树上高声鸣叫的样子,突出鸟的数量众多,站得又高,因此声音大且杂的特点,表达了“我”的惊喜之情。‎ ‎12.拐杖声,狗叫声,鸟鸣声。这里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湖沟的夜晚的安静。‎ ‎13.示例:把乡村鸟的自由、机灵、活泼、众多和城里鸟的稀少、单调、沉默、胆怯作对比,突出了自由、绿色、闲适的乡村才是鸟的天堂,表达了对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的担忧。(写出一方面对比,分析正确即可)‎ ‎14.示例:不赞同这样的做法。日本杨是鸟的家园,失去了家园后的鸟或许将变得和城里的鸟一样稀少、呆滞、远离人类,所以我们应该少点物欲,多给这些人类的朋友留一些生存空间。(答赞同的言之有理给1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蹬 布 刘心武 ‎①那天放学进家,响莲先是高兴,后是惊讶。高兴的是爸爸难得在家,惊讶的是爸爸脖子上吊着绷带托着左胳膊。‎ ‎②因为爸爸意外工伤,响莲那天没有挨着枕头就入睡。她听见爸爸妈妈在低声商量事儿。妈妈说:“欠人家两个月车钱了,这下更艰难了。”爸爸说:“再艰难,也得保证响莲。”‎ ‎③在这个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里,响莲上的却是城里一所挺有名的学校。那天老师宣布,今后有的作业要在电脑上完成,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妈妈在小超市打工,用攒了三四个月的工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妈妈说,超市老板娘早给她闺女置下电脑了,那闺女才上四年级。妈妈问响莲:“老板娘说的‘未雨绸缪’,什么意思?”响莲说老师还没教。妈妈就说,家长们都知道,一上五年级,有的功课就得在电脑上完成,“未雨绸缪”就是不等老师教,一搜 25‎ 就懂。他们家住的地方,离响莲上的那所学校挺远,家长们几乎没有让孩子自己乘公交车去的。若自己家没有车,就跟别的家拼车。响莲就跟另外四个孩子拼车,每月450元。‎ ‎④但是,两个月前,妈妈被超市辞退了。爸爸晚上回到家,妈妈总唠叨,说那小超市老板娘不地道,爸爸淡淡地劝:“如今到她那地方加油的车少了。她也有难处。你就再找份别的工吧。”妈妈觉得失去那份工可惜,以前每天下班回家正好接响莲,而且,还可以平价甚至打折扣从那超市买回袋奶、方便面什么的。本来妈妈那份工资除了日常费用,还可应付响莲每月的拼车费、午餐费,现在可就困难了。爸爸再出事故,虽说是对方负全责,医药费不愁,但只剩基本工资,困难就变成艰难了。‎ ‎⑤第二天响莲起床后,不见爸爸,就跟妈妈说:“今天我不搭小车了,我去坐公交。”妈妈大声回应:“你老老实实坐上去!”车在她家门外按喇叭,妈妈对师傅说:“响莲她爸一早就蹬布去了,人家同意先预支他1500块,明天我就连这个月总共1350块给你。”‎ ‎⑥车子往城里开,马路边有排专卖建材的商店,有家店最近专营再生布。再生布就是用回收的废旧衣服等纺织品,捣烂了再热压成型,那家店从厂里进大批的货,一卷一卷的,宽度从两米到八米,长度从十米到二十米,那些搞大棚养殖的,棚顶上要苫这种东西,他们的大棚往往长达一百米,那就需要把成卷的再生布先在地面上铺展开,再将其用手提缝纫机缝合成指定的长度,缝完了,再整体卷起,装车运走。在操作过程中,有个环节,就是蹬布。缝合前,每卷布要搁到地上,用脚蹬展开,那还不算太难,缝合后,如果是八米宽的缝成了一百米长,再用脚将其蹬卷起来,那就不仅需要旺健的脚力,更需要平衡的技巧。这个活儿很累人,但是又不可能给高工钱,因此都是些最没办法的人,才一早来干临时工,四个小时,管一顿粗茶淡饭,给五十元。‎ ‎⑦响莲从车窗老远就望见了爸爸的背影。爸爸虽然一只胳膊伤了,两腿却仍雄健有力,只见他两腿轮流蹬布,那布卷越蹬越厚,爸爸再蹬,就有点儿跳动的意味了……车开过去了,蹬布的爸爸从后视镜里消失了。‎ ‎⑧响莲微微咬着嘴唇,心里发誓,一定要报答父母。那天晚上,她从网络上查到了“未雨绸缪”的解释,她心中浮现出许多的方案。‎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3.小说主要写了两天的故事,请简要概括。(4分)‎ 那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两处提到“未雨绸缪”,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超市老板娘“未雨绸缪”的行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响莲“未雨绸缪”的想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小说两次写到爸爸妈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怎样的爸爸?(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③段写道“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你发现响莲在哪些方面并不落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多年以后,事业有成的响莲和爸爸聊天,她会怎么说呢?请顺着下面的句子写出来。(5分)‎ 响莲:爸爸,说到您当年蹬布的情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那天:响莲的爸爸意外工伤回家,生活变得更艰难了。第二天:爸爸到专营再生布商店蹬布,响莲深受感动。‎ ‎14.超市老板娘“未雨绸缪”的行动是:为读四年级的女儿提前置备电脑。响莲“未雨绸缪”的想法是: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好好报答父母。‎ ‎15.妈妈是一个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疼爱女儿的妈妈;爸爸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理解他人、疼爱女儿的爸爸。‎ ‎16.住在城乡接合部,上的是城里挺有名的学校;一上五年级妈妈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不乘公交跟别家孩子拼车上学。(答对一点给1分)‎ ‎17.示例:您胳膊上吊着绷带,蹬得那么用力,那么困难。那时候,你们从不在我面前提起生活的艰难,其实,我都懂。您和妈妈那么辛苦,却从不委屈我,谢谢您!‎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胡老师的木箱 陆天明 ‎①每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山楂和海棠树上,客居北京已数十载的我总想在窗前呆站那么一会儿。这不仅是因为较为干旱的北京很少下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雨,也不仅是因为它总让我怀念起青少年时期在苏北在上海度过的那些个青涩岁月,更多的倒是它的恬静和散漫、从容和豁达、持久的含蓄和极为谦和的广阔、不露声色的执着和静悄悄地精进博取渗透……总让我感到它冥冥中演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昭现世间一种生存景象。不必疾风暴雨。也无须电闪雷鸣。貌似与世无争,却坚定地守望着润泽着“麦田的未来”。 ‎ 25‎ ‎    ②它总能让我想起十四五岁时,在皖南山区插队,被调到乡中心小学任教后,跟我同宿舍的一个胡姓教师。胡老师大约三十出头,中等身材还偏矮偏瘦了一些。厚嘴唇。大脑袋。背略有些罗锅。一直单过着。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经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甚至都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都教低年级,校领导把我俩分到一个宿舍里,方便我俩“切磋教艺”。但即便对我这样一个几乎只有他一半大的小同事新同事,他也不会做一点“嘘寒问暖”的事。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就见他在一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锁进一个肥皂箱里。也不许我们碰他这个箱子。时不时能看到他把一卷这样的纸片放进一个土布做的袋子里,带到镇街上的邮局去。过上一段时间,又能“感觉”到他从邮局把这些纸片又带回木箱里。应该是被人退了回来。于是他越来越瘦。脸色也由黄泛了青白。     ③一次寒假后,他没能及时返回学校销假。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咯血。肺上出现空洞,不止一个。那时候,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人们不再像三四十年代那样把这个病视为不治之症,但在远山区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却几乎仍然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他却突然出现在了我俩的宿舍里。说话都带喘。瘦得没个人样。他嘶哑地告诉我,他活不到年底了。他是来料理自己的后事的。     ④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肥皂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不明白他要干什么。但看他一副恳切的模样,还是在小雨的泥泞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然后他就点着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我以为他是彻底自暴自弃了。开始怜悯他。想劝慰他几句。却看到他眼睛发亮了。在火光的映照下,他脸上的神情实实地呈现一种少见的欣慰。然后他就跪下了。跪在泥泞中。做出一副默默祈祷的模样。在我帮扶下,他踉踉跄跄地站起,说了声:“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随后说的话简直让我惊呆。他说:“我希望真的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写完它?带到那边去?”我瞪大了眼睛问。“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我俩都不再作声。看着小雨把纸片里最后一点火星子淹灭。他才说了句:“现在可以了。可以了……”     ⑤后来他再也没回到乡中心小学里来过。应该是到“那边”去了。     ⑥那天给少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突然在我眼里推开了一扇窗或门。这是通向无数极平凡极普通的人的心灵的门或窗。我愧疚自己也跟那一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就像我们常常会忽视淡漠无数像小雨一样悄没声地活着的普通人一样。暴风雨的摧枯拉朽,海燕似的刺穿乌云雷暴翱翔,固然值得关注和赞美,而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则无法让一座大厦呈现金碧辉煌。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粗陋”的砖块以它们另类式的坚韧和执着,甚至还可以说“牺牲”,构筑起金碧辉煌的底架。     ⑦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     ⑧我们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了吗?     ⑨我们实实在在地愿意用自己的成功去为无数个“普通”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弥补吗?     ⑩我问小雨。它依然悄悄地淅沥着。不声不响地滴答着……‎ ‎(《文汇报》2017.11.05)‎ ‎12.读文中画线句,完成题目。‎ ‎①在火光的映照下,他脸上的神情实实地呈现一种少见的欣慰。(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②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普通”和“伟大”的理解。)‎ ‎13.文中多次写到“小雨”,请分析其作用。‎ ‎14.请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表达效果。‎ 答案: 12.①运用神态描写,“欣慰”一词可以看出胡老师因完成了生前的愿望而感到心安,表现了胡老师默默坚守、执着坚持的顽强精神。 ②“普通”是指像胡老师这样的人其貌不扬,身份低微,在生活中常常被人忽视。 “伟大”是指这些平凡的人身上所具备的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 13.①结构上,前后呼应,开头营造“小雨”迷蒙的静谧氛围,引发了我对往事的怀念,因为当年“我”是在“小雨”中领悟到了胡老师人格的伟大之处。②内容上,“小雨”在文中也象征着含蓄谦和、默默牺牲的品质,象征着普通人悄无声息的奉献。 14.①“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贯穿文章始终。②用“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胡老师情感的变化,凸显了胡老师憨实谦和、坚韧执着、默默坚守的品质,也易于表达“我”对他的愧疚、敬佩、怀念等复杂情感。 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写出了我对胡老师品性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亲切感人。运用先抑后扬手法,塑造了胡老师 25‎ 不为人知默默坚守的品格,形象突出。我认识到最平凡的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常常有着默默的、极其执着的坚守,即使不为人理解,也无怨无悔地坚持。‎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蒸饭匠 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做好时,许多人都围在院子里的一个蒸饭的大木桶前。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盛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地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蒸。”我扒了一口米饭,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木头的香气渗进了每一粒米,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被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饭后大家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米饭快见底的木桶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筛子是他特地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桶,透气。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天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吃光了。‎ 第二天,我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了起来。老人姓孙,是溧水沙河村一带的人。问到他的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他竟然还能独自蒸几十斤的米饭。他说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蒸过,但直到60岁退休了,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做礼拜的时候,他也做。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教堂蒸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的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最让人感到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盲人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学算账、学习怎么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的规律,而规律来自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谈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式吧。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是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爷爷的痛楚。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离开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三轮车上。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位蒸饭的老人。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2.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4分)‎ ‎13.文中的老孙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3分)‎ ‎14.结合文章主旨,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1.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爷爷的葬礼上,“我”与蒸饭匠老孙通过交谈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了踏实和宽慰的感觉的故事。‎ ‎12.众人的赞不绝口和惊叹,从侧面表现了老孙蒸的木桶米饭可口,蒸饭技艺高超;将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与老孙专注蒸饭进行对比,表现了老孙的专注与耐心。‎ ‎13.示例:①勤劳,从“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教堂蒸饭”可看出;②技艺高超、有耐心,从众人对米饭的夸赞和“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可看出;③好学、重实践,从“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可看出;④生活态度积极、开朗,从讲蒸饭诀窍时“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与“我”谈论人生等内容可看出;⑤做事一丝不苟,作风严谨,从“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可看出。(‎ 25‎ 答出三点即可)‎ ‎14.示例:老孙身上那种勤劳好学的精神、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作者,让作者明白了怎样积极面对生活,怎样充实人生,所以感到内心踏实。作者在失去亲人的同时,通过和老孙的对话,弥补了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暂时转移了失去亲人的痛楚,所以作者又感到宽慰。‎ 耕人复辟 ‎①放学路上,迎面遇见一位大妈。大妈看样子六十余岁了,但力气颇大。此时,她正拖着一根碗口粗的树枝,哗啦哗啦地在路边走着。看见那树枝,我心中一惊,然而,不等我做出反应,咪豆已叫了起来:“妈妈,那好像是我的樱花树表姐!你快带我去看看它吧!”‎ ‎②两年前,一个冬日的下午,咪豆看见一棵落叶树上站满了麻雀,像开了一树的花,褐色的,却也非常好看。后来,我们发现它真的会开花,细碎的粉白花朵,像努力点亮春天的灯,——它是株早樱。从此,我们就经常去看望它,观察它一年四季的变化。有次,咪豆说,我们去看树,就像走亲戚一样。我说,那你就认它当亲戚吧。于是,她就叫它樱花树表姐。‎ ‎③然而,在这个绿夏,它却被当头砍断了。见到它的样子,咪豆大哭起来:“为什么要砍我的树?”我心里异常抑郁,不知该如何去安慰她!‎ ‎④大妈砍这树,八成是给她的菜地做篱笆用的。除了树枝,我还见到过许多翠竹,被安插在广场的“农业园”里做篱笆。‎ ‎⑤在我们附近,有个很大的休闲广场,广场边缘是草坪和花地,草坪上安装着健身器材、儿童滑梯、休闲桌凳,此外还种着几棵大树,这里,是咪豆玩耍的乐园。广场北面,是规划中的商业城,还未开建,地荒着。于是,一些见不得浪费的老人便纷纷来此开菜园、种庄稼。为了防止外人入侵,这些大爷大妈们就用竹子、树枝、木板,以及旧的红条幅将各自的地盘围了起来,远看宛若五代十国之版图,红巾飘飘,分外壮观。‎ ‎⑥今春,我带咪豆来广场上玩轮滑,忽然发现,草坪和花地不见了,亦被开发成了菜地!我不知道,那些老人是如何将盘根错节的草们清除干净的。最令人惊呆的是,一棵大柏树,也被掘倒了。它的树杆原本是倾斜的,根部一经深耕,就趴在了地上,庞大的树枝,覆盖着最后一片草地。而那些健身器材和小滑梯,已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广场西侧两丛漂亮的竹子,全被砍掉,变成了菜地的篱笆墙。‎ ‎⑦此地原是城郊农村,随着城市的扩建,农舍逐渐被拆除,田地里生长出一幢幢楼房。因是开发区,管理不很严,这就给那些有着农耕情节的老人们以见缝插针的机会。耕种,是我们的古老职业,只是,在这些老人眼里,那些花草树木仿佛是无价值的,抵不过他们的小青菜,小青菜可吃,可卖钱。其实,他们也不缺钱,我想他们只是习惯了这种勤俭生活。‎ ‎⑧有天上午,我从外面回来,看到一位卖菜的大妈竟在砍我们小区外墙边的竹子,我停下来盯着她看,她竟完全不在乎,依旧在不紧不慢地砍着,一种想将这个城市干掉的节奏!我震惊了一下,逃走了。‎ ‎⑨后来,我在想,我们,到底是谁在冒犯着谁呢?如果没有这些楼房,那些丛林和田地,也许都还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老人们,也应还在过着自己习惯的生活。——他们的人生信条,多是努力耕作,勤俭持家,越老,这种品质越坚硬。此时,你要他们进棋牌室、跳广场舞,或者就闲着,什么都不干,他们会很不舒服。哎,社会发展得真快,快得老年人都找不到出路了,我们,或许也会有这么一天。‎ ‎⑩我不知该如何去解答这个问题。其实,何止是他们,在很多人的心里,或许也都藏着这么一个有关耕种的梦想。目前,我们只能在阳台上种着小花小草。但如果有闲,也有地,那么,估计你也想去种一些庄稼,一些菜蔬。要扎篱笆吗?不用。——那些篱笆能守住什么呢?估计也只能守护着:自己的心!‎ ‎15.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耕人”的四件事情。(4分)‎ ‎16.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含义。(4分)‎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以下句子。(4分)‎ 细碎的粉白花朵,像努力点亮春天的灯,——它是株早樱。‎ ‎18.怎么理解结尾段划线的句子?(5分)‎ ‎15 ①老人在广场北面开垦菜园;②广场上草坪和花地也被开垦;③大妈砍外墙边的竹子;④大妈砍掉樱花树。(意近即可)‎ ‎16 ①指对老人们毁掉树木、竹子当篱笆,将草地开垦成菜地的否定。②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而挤占了人们耕种梦想的反思和批判。(意近即可)‎ ‎17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樱花比作灯,突出了花明艳和蓬勃的生机,表 现出“我”对花的喜爱。‎ 25‎ ‎18 篱笆并不能护住菜地,只能让人心里有个菜地被护住的安慰。这句话 表明了作者对老人们砍伐树木竹子当篱笆行为的反对。(意近即可)‎ ‎(四)阅读《完美少年》,回答第20—24题。(共12分)‎ 完美少年 ‎①“考得还不错,年级第五名,老师说考十大名校应该没有问题。”‎ ‎②女人左手举着手机,右手从水槽把葡萄捞到沥水篮里。电热壶的水开了,女人把手机夹在肩膀与头之间,伸手拔掉电源。‎ ‎③“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只要发挥正常,肯定没问题。”‎ ‎④女人把葡萄又倒进水槽,打开笼头放水,一边继续讲:‎ ‎⑤“围棋得了个全市第二,还不错,第一名比他大两岁。对,对。架子鼓啊,这个周末要上台表演,全校就他一个被选上了。”‎ ‎⑥女人把葡萄倒进水果盘里,端到客厅放在茶几上。‎ ‎⑦“呵呵,个个都说他聪明。”‎ ‎⑧女人拿开手机,对着里间喊:“儿子,快出来吃葡萄。”‎ ‎⑨喊完继续对着手机讲:“对,他接受能力强,学什么都快。”‎ ‎⑩儿子出来了,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地翻看着自己修长的双手。‎ 女人还在讲电话,眉开眼笑地:“是的,长到这么大,他的学习还真没让我操过心。”‎ 女人再一次拿开手机:“儿子,快吃呀。”‎ 儿子没抬头,也没动葡萄,开始研究自己的掌纹。‎ “……好的,好的,好。Bye-bye。”‎ 女人转向儿子:“吃呀,葡萄含多种维生素呢,快吃。”‎ “快吃,快吃,你不剥我怎么吃呀。”‎ 儿子答着话,还是没有抬头。‎ ‎(摘自《天涯文学》,作者:唐超大)‎ ‎20.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在主题上反映了当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B.“儿子”学习好,才艺突出,听话,省心,确实是完美少年。‎ C.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简洁、生动。‎ D.小说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结尾戛然而止,但却意味深长。‎ ‎21.小说中,“女人”出场的方式与鲁迅《故乡》中的人物( )出场方式相同。(2分)‎ A.杨二嫂 B.闰土 C.宏儿 D.“我”‎ ‎22.根据第段的语言描写,此时“儿子”的神态应该是怎样的?(2分)‎ ‎23.第②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3分)‎ ‎24.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3分)‎ ‎20.B 21.A22.示例一:一脸的不高兴示例二:一副极不耐烦的样子 评分标准:(2分)能体现神态1分,与语言描写内容一致1分。‎ ‎23.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女人”的忙碌,也反衬出儿子的漠然与懒惰。评分标准:(3分)描写方法准确1分,作用2分。24.示例: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才艺突出、聪明、听话、接受能力强,却自己却不能动手剥葡萄吃;“女人”勤劳忙碌,“儿子”却是漠不关心等,这些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评分标准:(3分)写作手法准确1分,结合内容准确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15分)‎ 藏在雪中的小道 ‎ 包光潜 ‎①一夜大雪,道路消失。‎ ‎②他必须从这里出发,到对面的村庄去。他的身体越来越沉重,步伐越来越短促。他背在肩上的食物,发出相互拥挤的摩擦声。这声音像风吹雪枝儿,又像小兽们踏雪而过,忽而呜呜,忽而沙沙。这种开始还感觉美妙而此时此刻越发像磨刀的声音,随时都可能割他的皮肉,剜他的胸膛。这是一把锋利的刀片,割过之后才感觉疼痛,持久而深入。‎ ‎③他必须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积蓄应有的能量。他倚在雪坡上,利用雪坡的支撑,艰难地放下勒住肩胛的背篓。‎ 25‎ 脚下的雪,被他糟蹋得一片狼藉。他觉得自己是美的绞杀者——多么美的雪啊!他是多么热爱雪,热爱雪地。他喜欢雪的洁白,甚至喜欢雪光对眼睛的刺激。他要让雪保持最原始的状态,越积越多,越积越厚。这是一场天与地的游戏。持续这场游戏,需要童心,需要忍耐。他望着远处,起伏的雪坡上出现一个偌大的彩虹桥。他激动万分,他庆幸自己遇到了少有的吉祥。这是他的祖母告诉他的。这是藏在心中的最美的童话。当童话成为现实的时候,他没有扑过去,而是长久地凝望。‎ ‎④那一片雪,真的很美!他听见有人在林子里发出感叹。他朝着感叹声眺望,却什么也没有。周围是那么寂静。一转眼,那道彩虹消失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像天空撒向大地的传单。‎ ‎⑤他需要补充体能,可随身携带的食物几乎殆尽。他多次将手伸向背篓,又在犹豫中退缩回来。他给自己发出最后一道指令:必须赶在天黑之前,看到远处村庄的炊烟,或制造那一缕缕炊烟。炊烟是雪村的希望,也是雪村赖以生存的象征。‎ ‎⑥这是一个意念中的村庄。那里有一位老人和一只使命感特别强烈的狗——它已经无数次穿梭于村庄与小镇。可是它病了,完全不可以行走在茫茫的雪原里。尽管它已经尝试好多次,但最终还是被老人抱在怀里,一步步从雪地里爬回小屋。这是雪原里最后一个村庄。能走的,都走了。只有这个孤寡老人,决定留下来,守卫家园。他说,人类建造村庄,就是为了让村庄永远活着,人类才可以永远活着。这话虽然缺乏正常的逻辑,但我还是能够懂得其中的宏旨和奥妙。‎ ‎⑦自然的光线越来越黯淡,只有雪光在各处跳跃,譬如在树枝上,踩踏一大片雪;譬如在雪坡上,又制造了一段屏障……他清楚这些美丽的风景之处,恰恰是想埋葬他的陷阱。也许他踏入这些陷阱中的任何一个,就可能告别了明天。而远处的雪村,也在这个早已被人遗忘的雪原中,成为后人追寻的遗迹。‎ ‎⑧他真的掉进了一个雪窟窿里。好在他抓住了雪窟窿边缘的那棵酸枣树。一根残酷的刺儿深深地扎进他的手心。血流淌着,又凝固了。‎ ‎⑨他似乎有点失望。他真的不知道哪个方向能够顺利地抵达雪村。‎ ‎⑩他突然看到一只雪狐,从雪坎的另一边跃起。它那一双明亮的眼睛,仿佛时光隧道里的探照灯,照亮了一条小道。这是一条暗藏在雪地里的小道。拂去上面的积雪,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人爬行的痕迹——一定是守护雪村的老人!他寻觅雪狐窜走的痕迹,一步步艰难地向着雪村迈进。‎ ‎⑾一条美丽的雪中小道,它避开了所有的陷阱和刺骨的风眼,指向微弱的灯光!这是生命延续的光亮,这是村庄赖以生存的光亮。它们在一条雪中小道上闪烁。‎ ‎16、通读全文,说说“他”在雪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分)‎ ‎17、第④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1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 这是一个意念中的村庄。‎ ‎19、第⑥段“人类建造村庄,就是为了让村庄永远活着,这样人类才可以永远活着”,这句话有什么含意?(3分)‎ ‎20、“他”在雪地困境中的表现,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16.负担沉重,体力消耗大,缺少食物;光线越来越暗,大雪使道路消失,雪地里危机四伏;掉进雪窟窿,迷失方向。‎ ‎17.景物描写。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雪大的特点;渲染寒冷气氛,烘托出人物孤独、无助的处境。‎ ‎18.这个村子只剩一位老人,不能算名副其实的“村庄”,“意念中”的几个字突出了老人坚守的信念和意志,突出了“村庄”在他心中的分量。‎ ‎19.示例:人类建造村庄,是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人类繁衍生息,村庄就会充满活力;如果人类离开村庄,村庄就会消亡,人类也将难以正常繁衍生息。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类与村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密切关系。‎ ‎20.示例:心中要有坚定的信念,身处绝境不绝望,永远向着目标努力,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3-17题。(20分)‎ 父亲的奔跑 25‎ 鲍海英 ‎⑴那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在又一次应聘被拒后,我无精打采走回家。见我垂头丧气,父亲叹了一口长气,说:“别急,晚上我带你去一个远房亲戚家坐一坐。”‎ ‎⑵父亲说的这个远房亲戚,是小镇上一家银行的行长。说是远房亲戚,其实不知道隔了多少代的转折亲,此前自然没有来往过。‎ ‎⑶父亲一生靠种地为生,老实巴交,从没求过人。那天下午,他拿出攒了好久的积蓄,买了烟和酒。晚上,我们趁着夜色,赶往10公里外的行长家。‎ ‎⑷敲开大门,行长看到父亲,愣了片刻。我们进屋后,行长的脸上一直没有笑容。他不停地对父亲说,这个绝非易事,我帮不上这个忙。‎ ‎⑸父亲却一直微笑着,点头附和行长的每一句话,又低声下气地反复说:“求您多想想办法,您的大恩大德,我们一辈子不忘。”‎ ‎⑹低到尘埃里的父亲,突然让我有一种想逃出去的冲动。在我们准备告别时,行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带回去。‎ ‎⑺父亲假装拎着东西准备出门,就在他跨出门槛的一刹那,父亲迅速把东西朝屋内一丢,拉起我迅速冲出门外。等行长反应过来,我们早已冲出了门口。这时,行长也提着东西追了出来,父亲见状,拉着我的手迅猛奔跑。‎ ‎⑻奔跑中,父亲的脚下突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重重摔在地上。可父亲似乎浑身充满了力量,旋即爬了起来。爬起来的父亲跑得更快,不一会儿,我们便跑出很远了。‎ ‎⑼父亲和我喘着粗气,停了下来。然后,他一瘸一拐地走着,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东西,你找工作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而我转过身,却泪流满面。‎ ‎⑽一个月后,那个亲戚行长果然来到我家,说有一个效益不错的单位正好要人,我可以去那上班,还把烟酒退还给了父亲。‎ ‎⑾行长临别前,悄悄对我说:“你能找到工作,不是因为我想帮忙,而是你父亲那晚拼了命地跑。尤其是他摔倒后,忍着伤痛,还爬起来跑,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那样拼命地跑……”‎ ‎(选自《中国知网》)‎ ‎13.阅读全文,请根据提示补全对文章内容的梳理。(4分)‎ 毕业我未找到工作,父亲叹气→ →告别时父亲飞快将烟酒留下迅猛奔跑→ →父亲感动了亲戚行长,他帮我找到工作 ‎14.结合语境,说说第⑺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父亲假装拎着东西准备出门,就在他跨出门槛的一刹那,父亲迅速把东西朝屋内一丢,拉起我迅速冲出门外。‎ ‎15.联系上下文,说出你对第⑾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你能找到工作,不是因为我想帮忙,而是你父亲那晚拼了命地跑。尤其是他摔倒后,忍着伤痛,还爬起来跑,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那样拼命地跑……‎ ‎16.文章第9段写到“我”泪流满面,请揣摩“我”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4分)‎ ‎17.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父亲的奔跑”的含义。(4分)13.(4 分)父亲拎着烟酒带着我去拜访亲戚行长,父亲摔倒后忍着伤痛继续奔跑。 (每空2分,意近即可)‎ ‎14.(4 分)“丢”“冲”,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动作之快,表现了父亲担心亲戚行长不肯帮忙而强行留下礼物人情的果决。‎ ‎15.(4分) 这句话收束全文,使情节完整;点明了我能找到工作的原因,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文中父亲给亲戚行长送东西之后担心自己跑慢一步亲戚行长就会追上来拒绝,使出吃奶劲儿奔跑,即使受伤也忍痛前行,三个“跑”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我找工作的担忧、急切,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意近即可) ‎ ‎16.(4分)要点:对父亲的感激、对父亲的心疼、自己的感动、自己的愧疚、此后的打算。(答出四点即可) ‎ ‎17.(4分)表层含义:父亲为我找工作给亲戚行长送东西之后的奔跑、忍痛前行;深层含义:父亲为了儿女的前程内心担忧且四处奔波。(意近即可) ‎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 25‎ 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B11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B12“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B13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选自《意林·少年版》)‎ ‎20.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21.下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 ‎22.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3.结合选文,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对文中末尾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 20.叙述了七岁的雪弟随父乘船依依不舍地离开老家的故事。‎ ‎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指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作用2分)‎ ‎22.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流露出雪弟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指出描写手法1分,分析作用2分)‎ ‎23.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2分)。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亲婆、玩伴的依依不舍,同时也表现了雪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2分)。‎ ‎(三)(12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 ‎①记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的藤蔓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 ‎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 25‎ 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⑥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我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个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刻了一副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⑧清代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5.文章围绕扁豆花写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我看人家院墙边扁豆从藤蔓攀援到花朵盛放直到结荚成形的生长过程。回忆吃凉拌蒸扁豆。看扁豆花的主人在花下悠然读书。读郑板桥和查学礼的诗,体会秋风中扁豆花开的美好意境。(任三点即可)(一点1分) ‎ ‎16.联系全文,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写出了扁豆主人并不为吃扁豆。而是任由扁豆自然生长,自然凋落。/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扁豆的叙写,引出下文扁豆主人的叙写。(一点1分) ‎ ‎17.请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扁豆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扁豆花生机勃勃的情态,/蕴含了作者对扁豆花的喜爱之情。(一点1分) ‎ ‎18.如何理解第⑧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人到暮年或遭遇不顺时,都应像扁豆花在深秋时节仍然自由自在地开放,/(像老妇人、郑板桥)一样淡定、从容地生活。/这是作者从扁豆花、诗中得到的感悟。(一点1分)‎ 2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