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关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还不得 不尴尬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一 百多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中国学生 “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 力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教师补充: (ppt.1) 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 年获 哲学博士学位。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 年领导 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 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 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获 奖答词时,丁肇中教授不顾美国官员的劝阻,选用中文来演讲,在当时引起轰动。这也成为 迄今为止诺贝尔颁奖式上唯一的中文演讲辞。在演讲中丁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由于我 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拳拳爱国之 心,殷殷期望至深,令人感动。 2、重点词语(ppt.2) (1)生字: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 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ppt.3) 1、这篇文章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 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讲演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当中是怎样解释“格 物致知”的含义的,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丁教授所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否 相同? 明确:《大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 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丁教授:格物致知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获得新知 3、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 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观点 1、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 现实意义?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是怎样论述的?(ppt.4) 明确: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 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过渡语: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丁教授提倡的这一点,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那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ppt.5)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 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 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 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自然,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 是分不开的。 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 段中引用《大学》 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 同学们把表格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完整(括号内为应填内容)(ppt.6)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 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 手无措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 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 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 (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 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 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六、延伸拓展(ppt.7)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 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如果你 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也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七、课堂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 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 其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 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ppt.8)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 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八、布置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培养实验精神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贡献人类社会 三、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