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总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部编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总结

‎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中国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两个阶段。‎ 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以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为近代史的开端,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现代史的开端。‎ 专题一 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 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中国近代六次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2、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 ‎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突出特征的条约内容:‎ ‎①《马关条约》:最早允许列强开设工厂的条约;最能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特点 ‎②《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 ‎③《南京条约》:最早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的条约。‎ ④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及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 ⑤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上海、厦门、宁波、福州、广州。‎ ⑥中国近代史上获得清政府赔款最多的国家是日本。‎ ‎3、经济侵略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抢劫银行、滥发纸币、掠夺炼铁资源、掠夺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 ‎4、文化侵略-------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二、百年巨变的启示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 36 / 36‎ 一部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专题二 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和近代化问题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领导取得镇南关大捷。‎ ‎4、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阵亡。‎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1、三元里抗英斗争(1841)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3、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启示 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6、11—9、2)‎ ‎2、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失败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五)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 ‎(一)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近代化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即政治的民主化)开始于维新运动,因此有人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于维新运动。‎ ‎1、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对近代化的作用 思想主张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维新运动—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救亡图存)‎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或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 ‎ 36 / 36‎ 特点 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3、近代化精神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是: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二)中国经济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特征:资金少,规模小,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总体来说比较落后。‎ ‎1、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 大生纱厂——张謇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允许外国商人在华投资设厂,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影响: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官僚资本扩张,民族工业受三座大山压迫,有内忧外患的危机)‎ 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迫 ‎5、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初期 ‎ 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6、进行改造:1953-1956年 意义: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三 中国共产党86年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 历史 时期 名称 时间及地点 意义或历史作用 党的创建时期 中共一大 ‎1921.7 上海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 ‎1922.7 上海 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 ‎1923 广州 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八七会议 ‎1927.8 汉口 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毛泽东提出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遵义会议 ‎1935‎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瓦窑堡会议 ‎1935‎ 确定了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 洛川会议 ‎1937‎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中共七大 ‎1945 延安 为争取搞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 中共八大 ‎1956 北京 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北京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 ‎1982 北京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 36 / 36‎ 中共十三大 ‎1987 北京 正确分析了中国国情后,指出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 ‎1992 北京 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中共十五大 ‎1997 北京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吹响了号角。‎ 中共十六大 ‎2002北京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七大 ‎2007北京 ‎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中共十八大 ‎2012 北京 提出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共十九大 ‎2017 北京 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认识和纠正自身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与近代所有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1---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出现挫折与失误的认识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逐步纠正自身的错误走向成熟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后,认识到中国人民面对的敌人十分强大,单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必须走联合的道路,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大革命失败后,认识到革命要想成功,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革命武装,开展独立的武装斗争;‎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利后,认识到俄国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留了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那些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在哪次会议上得到全面纠正的?有何意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3)在纠正上述错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树立起一面新旗帜。这面旗帜是什么?在这一旗帜指引下,祖国统一大业有何突破性进展?‎ 邓小平理论;成功的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 ‎(4)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挫折,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历史教训,这一“严重挫折”指什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3-----1949年3月23日上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 ‎ 36 / 36‎ 今天是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5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摘自胡锦涛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1)50多年的时间,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港澳回归等。‎ ‎(2)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党将怎样努力才能交出优异答卷?‎ 政治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文化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体育、文化、卫生事业。‎ ‎(3)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你有何启示?‎ 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及伟大成就。我们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在中共领导下,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三、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 1、简要说明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内容 结果 ‎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农民借地主、富农的债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 ‎(2)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进程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2)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对此,孙中山、毛泽东分别提出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但未落实;‎ ‎ 36 / 36‎ 毛泽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 ‎(3)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实行上述政策的相同主旨是什么?‎ 立足国情,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4、针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工业支持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保障机制等。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法行政;民主管理;保护农村耕地,注重环保等。‎ ‎6、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 ‎7.对1958年总路线的认识 主观上讲,它反映了人民普遍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使左倾思想更加膨胀。‎ ‎8.如何看待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与现实相比,你得到怎么样启示?‎ 这些失误后来成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成为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9、建国后经济建设取得成就及挫折的原因及认识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建国以来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经济建设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四、十月革命中俄关系 ‎1、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A、有哪两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这两国革命的基本模式有什么不同?(两国取得革命胜利所走的革命道路分别是什么?)‎ 俄国:首先在城市发起暴动,最后夺取政权。‎ 中国: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C、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革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国情符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D、两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最终的结果是怎么样?‎ 结果:苏联无法克服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根据中国国情,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分)‎ E、 它给你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①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②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新时代的曙光”出现. ‎ ‎ 36 / 36‎ 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 材料三:中俄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尤其不会忘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俄罗斯人民伸出友谊之手,为中国人民建设新国家提供了多方援助.这种用鲜血和真诚凝结的友谊,牢牢铭记在两国人民心中,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2006年3月21日胡锦涛主席在“俄罗斯年”开幕式上的致辞 ‎⑴材料一中“新时代的曙光”的“新”指什么?(2分)‎ ‎“新”指①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半殖民地.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的新时代。‎ ‎⑵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②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向一个新时期③五四爱国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 ‎⑶材料三中所说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俄罗斯人民为中国提供的多方援助是指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援助:是指我国一五期间苏联帮助我国兴建的156个项目 积极影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专题四 国共关系(台湾问题)祖国统一大业 一、对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1949年,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最终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 “合则两利”: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进行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它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但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而后运用它又解决了澳门问题。‎ 运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后,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区别在于: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香港问题 ‎1、香港问题的由来 ‎(1)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1860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把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 ‎(3)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标志着香港回归了祖国的怀抱,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3、香港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现实意义 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 36 / 36‎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清朝的落后,使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澳门问题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占据澳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台湾问题 ‎1、历史上的台湾地区 古代:‎ ‎①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夷州即台湾。‎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流球即台湾。‎ ‎③台湾与祖国的第一次分离和回归:1624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近代:‎ ‎⑤1885年,清朝正式在台湾设省,刘铭传为清朝台湾督办军务大臣,在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率领台湾军民奋勇击退法国侵略者。‎ ‎⑥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罗宣言》,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波茨坦公告》重申了这一点。‎ 现代:‎ ‎⑦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 ‎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⑧60-70年代台湾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2、历史上三次收复台湾 ‎①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②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清政府设台湾府,开始管理台湾。‎ ‎③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把台湾交还给中国。‎ ‎3、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区别: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主权问题 ‎4、今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美帝国主义派海军第七舰队到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造成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对峙。‎ ‎5、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国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国际法:①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必须把台湾归还中国。②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必须得到实施。③世界上已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6、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基本方针、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合则两利/两次国共合作/两次国共握手 ‎⑴1924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⑵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日本法西斯。‎ 分而两伤:‎ ‎⑴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形成了十年内战的局面;‎ ‎⑵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海峡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 36 / 36‎ ‎7、阻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 一是“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二是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破坏。‎ ‎8、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你认为中美两应该如何对待台湾问题?‎ 1)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2)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外来势力都不能干涉。‎ 我们要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两国是世界上两个大国,应该协商解决贸易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协商,更不容干涉。‎ 中美两国应加强理解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9、为发展两岸关系青少年学生应该做哪些努力?‎ 坚决拥护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热爱祖国,努力学习;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10、面对今天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日益猖獗的态势,对如何完成我国的统一大业,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要发展经济,国家昌盛富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不放弃使用武力等.‎ ‎11、中国的完全统一能够实现吗?‎ 中国的完全统一必将实现。原因如下:‎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等相同;‎ ‎(2)“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方针和政策,如“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确保完全统一;‎ ‎(5)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统一并以统一为历史主流的伟大民族,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渴望祖国完全统一,岛内分裂势力不得人心;‎ ‎(6)港澳顺利回归,繁荣稳定,成为“一国两制”的范例。‎ ‎12、结合美国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谈(我国不放弃使用武力的理由)。‎ 美国南北战争中通过使用武力打败南方奴隶主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打败外国干涉势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说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采用政治手段或军事手段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 专题六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 一.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 1 、史实 ‎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 新中国的外交 ‎ ‎1、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36 / 36‎ ‎2 、建国初期的外交 ‎ ‎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 ②成就: 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 70年代的外交 ‎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 ②成就: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⑶中日建交 ⑷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 改革开放后 ‎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 ②成就 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6.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7. 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8. 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9、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不同)‎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的,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10、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感想 这些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1、中美贸易战一年多来占据世界新闻的头条 ‎2、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 ‎3、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美国已公开把中国定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是中国崛起路上最大的障碍 活动一:美国崛起回放 思考1: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有哪些历史事件推动美国政治经济发展,从而使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国? ‎ ‎ 36 / 36‎ ‎1、独立战争:开始、建军、建国、转折、胜利、结束、制宪 ‎2、工业革命:顺序、发明 ‎3、美国内战:原因、导火线、开始、转折、结束、性质、意义 ‎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影响 ‎5、一战:原因、参战、影响 ‎6、罗斯福新政: 原因、时间、特点、影响 ‎7、二战:开始、进步扩大、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日本投降 ‎ 活动二:中美关系发展变化 思考2:在美国崛起过程中,中美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1、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门户开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合作: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雅尔塔会议 ‎3、敌对: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4、正常化: 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 ‎5、战略对手: 中美贸易战、制裁中兴华为、南海自由航行、挑拔台海局势 ‎ 思考3: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尼克松主动寻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7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改善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思考4:中美关系正常化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中美 关系正常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 ‎1、内政: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一国两制的实施;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 ‎2、外交: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3、战略: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 ‎4、国际形势: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平与安全。‎ ‎5、国际局势: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思考5:目前美国对中国实行贸易战体现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新动态是什么?分析出现新动态的原因。对美国近期挑起中美经贸争端而采取贸易保护的做法加以评析 ‎1、新动态 :反全球化现象(逆全球化现象)。‎ ‎2、原因: ①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③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④政治人物支持;⑤西方国家贸易保护等。‎ ‎3、评析: ①美国既是一体化的推动者,也是一体化的阻碍者,其做法是冷战思维的延续,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遏制中国发展,保持政治经济霸权地位: ②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各国经济相 互联系密切,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违背了时代潮流和世贸原则,损害了别国利益,尤其是发 展中国家的利益,不利于美国经济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③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活动三:‎ ‎ 1、中美关系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追随英法侵略中国:走私鸦片,签订《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19世纪60年代企图侵略台湾。‎ ‎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 36 / 36‎ ‎“一战”期间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20世纪20年代起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二战”期间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抗日,中国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二战”结束后,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控制中国,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2、问题分析 ‎(1)中美建交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b、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2)目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 四、中日关系 ‎1、日本发展简史及启示 ‎(1)古代:学习中国隋唐,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2)近代:向欧美学习,进行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3)现代: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重视培养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到70年代初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近代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1)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因为: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驰,指挥失误,而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因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2)不同的结局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亿两,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4)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训与启示?‎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使我国迅速强大起来);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 36 / 36‎ 启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护和平,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策;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5)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6)从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 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3、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 ‎(1)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 ‎(2)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谎言等言行说明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历史,否认、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历史,开脱战争罪责,企图复活军国广义。‎ 日本右翼言行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日本有军国主义传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处罚不力,没有使日本人民充分认识到军国主义的危害;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野心也更加膨胀。‎ ‎(3)你认为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日军侵华史实的做法,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学好历史,以史为鉴,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动嘴脸,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忠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 日本政府应持有的态度:‎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中犯下的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 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 专题时事热点:逢“五”逢“十”历史大事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180周年)‎ ‎(1)概况: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 ‎(2)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葡萄牙》签订(175周年)‎ ‎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通过条约,美法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之外(1843年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3.天京的陷落(155周年))‎ ‎(1)失败: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冲入城内。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3)局限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鸡腿的团结。‎ ‎(4)影响: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是最壮烈的一章。‎ ‎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5周年)‎ ‎(1)战争爆发:1894_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2)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1894):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战役(1894):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 ‎ 36 / 36‎ 辽东半岛战役(1894);只有徐邦道孤军迎敌,寡不敌众而败。日军占领旅顺,进行了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1895):水师提督丁汝昌严词拒绝投降,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签订: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签订《马关条约》。‎ ‎②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③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_。‎ ‎5.“门户开放”政策提出(120周年)‎ ‎(1)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得到各国的同意。‎ ‎(2)这个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6.梁启超(1873—1929)逝世(90周年)‎ 参与“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的序幕、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义》提出“变着,天下之公理也”、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7.严复(1854—1921)诞辰(165周年)‎ 主持《国闻报》,号召变法自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8.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成立兴中会(125周年)‎ ‎(1)上书李鸿章: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它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9.章炳麟(1869—1936)诞辰(150周年)‎ 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宣传民族民主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10.袁世凯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05周年)‎ ‎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袁世凯相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11.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 ‎(1)原因(导火线):一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决定将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天安门;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运动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要求:_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3)扩大: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斗争;6月3日北京学生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11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4)成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5)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②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③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国民党一大召开、黄埔军校建立(95周年)‎ ‎(1)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军校总理是孙中山,校长是蒋介石,政治部主任是周恩来。‎ ‎13.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 ‎ 36 / 36‎ ‎1929年12月,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14.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85周年)‎ ‎(1)原因: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开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惨重。因红军损失惨重,毛泽东提出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3)转折:①时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②内容: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 ‎(5)红军胜利会师陕甘:①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②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6)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5.豫湘桂战役(75周年)‎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16.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渡江战役胜利、南京解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 ‎(1)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领导下,以徐州为中心发起淮海战役。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2)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解放军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①时间: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召开。‎ ‎②内容:A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体、政体等;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B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C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③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开国大典:‎ ‎①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②意义:A.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B.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65周年)‎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内容: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 36 / 36‎ ‎(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8.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1)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2)时间: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方式: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4)成就: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5)政策(创举):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6)完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实质: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8)意义: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9)问题: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9.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35周年)‎ ‎(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作用: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长期以来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20.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35周年)‎ ‎(1)过程:①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②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③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④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⑤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陆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等。⑥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结果: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出(5周年)(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 全面从严治党提出: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3)重大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5周年)‎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2)意义: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3.《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35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中英两国政府经过两年谈判,于1984年底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2)1999年12月19-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澳门回归祖国。‎ ‎ 36 / 36‎ ‎(3)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4.《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71页图片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弹琴、旅游、考察、经商等。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25.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5周年)‎ 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2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65周年),‎ ‎(1)首次提出:①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国家)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②其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共同倡导: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等三国总理(周恩来、尼赫鲁、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3)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7.中美正式建交(40周年)‎ ‎①时间:1979 年。②美国态度: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28.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5周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20周年)‎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一星”:原子弹、1966年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东方红一号)‎ 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势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家地位。‎ ‎(2)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神舟五号--杨利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神舟七号--翟志刚太空行走)‎ 专题七 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和大国崛起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 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但因各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的不同,各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道路也就明显不同。主要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种途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第四种途径:通过王朝统一战争,逐步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 美国 一、美国的建立——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评价:①民主性——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原则。②局限性——‎ ‎ 36 / 36‎ 存在种族歧视,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保留了奴隶制度; ‎ 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1789年组成,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二、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美国内战 ‎1、评价“西进运动”:①印第安人遭到屠杀,被称为“血泪之路”。②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原料和市场)③开发了西部。‎ ‎2、内战局限性——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三、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主要发明:爱迪生(电灯泡、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莱特兄弟(1903年飞机)‎ ‎(2)经济发展 四、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中 ‎1917年,美国参战(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债权和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 ‎2、一战后 ‎(1)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对外关系: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由于未达目的而没有参加;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压制日本。‎ 五、二战前后的美国 ‎1、二战前 ‎(1)罗斯福新政 ‎(2)纵容法西斯侵略 纵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2、二战中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重大战事: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3)参与并主导四次国际会议 ‎3、二战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推行霸权政策 ‎(1)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对亚洲的侵略 ‎(2)美苏争霸 六、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国 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表现: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如海湾战争、波黑冲突(北约轰炸南联盟)、伊拉克战争等。‎ 日本 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 ‎1、成功原因:日本的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2、影响 ‎(1)积极方面:①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消极方面:①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②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临国进行侵略扩张。‎ 二、“一战”前后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 原因:①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③1894—‎ ‎ 36 / 36‎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控制了朝鲜;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 ‎2、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 日本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对外侵略扩张(主要侵略朝鲜和中国):如19世纪70年代侵略台湾;1894—1895年挑起甲午战争;将中国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1899年支持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破坏中国革命,支持袁世凯;1914年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参与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并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华盛顿会议上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和英美的压力,日本归还山东主权,胶济铁路赎回,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四国条约》拆散了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的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使日本的主力舰吨位受到限制。)‎ 三、“二战”期间 ‎1、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四、二战后的日本 ‎1、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政策,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扶植日本。‎ ‎2、日本经济的发展 影响: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②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③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名称演变: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16世纪中期—1917年“二月革命”)→苏维埃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苏联(1922—1991)→独立国家联合体(俄罗斯)‎ 一、彼得一世改革 ‎①积极性: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局限性: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二、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三、16—19世纪的侵略扩张 四、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①对中国的侵略(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强租旅顺和大连,划长城以北和新疆为其势力范围;1912年煽动外蒙古“自治”并加以控制。)②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原因: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苏联的成立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1936年新宪法 七、二战前后的苏联 ‎1、二战中: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重大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攻占柏林和对日宣战。‎ ‎2、二战后初期 ‎(1)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四五计划 ‎ 36 / 36‎ ‎(2)对外: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控制社会主义阵营;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支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美苏争霸 八、苏联的改革历程 ‎1、赫鲁晓夫的改革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九、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1991年)‎ 影响: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1)大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必须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2)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而不是通过组成军事集团建立势力范围和安全地带。‎ ‎(3)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的市场制度建设和政治的民主制度建设。‎ ‎(4)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应防止崛起过程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吸取世界的先进文化,都是改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热点聚焦:近期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掠夺。‎ ‎(2)结合17—18世纪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概述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政治上,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积极开拓世界市场;文化上,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瓦特改进蒸汽机;外交上,在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掠夺。‎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要说明美国大国地位的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末美国在经济上跨入大国行列,一战后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4)回顾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的发展崛起带给我们的经验。‎ 尽量减少与现存世界体系的正面冲突,不直接挑战霸权国家是良好的外部保障;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其周边环境稳定,少受战争之苦;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不断的制度创新为其崛起提供了内在动力;国土辽阔,国内市场潜力较大,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 ‎(5)近代德国和日本崛起的重要方式或途径是军事扩张,分析德国和日本采取这种方式或途径的共同原因。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但终究因失败而解体,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共同原因: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的改革不彻底,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以武力手段直接争夺霸权。‎ 苏联崛起失败的内因:主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使其国民经济失去活力和竞争力;长期推行霸权政策,拖垮了苏联。‎ ‎(6)材料四中“160年前的中国的跌落”是指什么?“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消费品打败”又是什么含义?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却未能抓住,其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 ‎“跌落”指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是指中国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国际因素: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②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国内因素: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国情认识出现偏差,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7)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②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③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8)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大国崛起,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支持这一主题的理由。‎ 如:机遇与国家崛起——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地位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又如:和平与国家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大;美国建国以来国内形势稳定,未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又如:开放与国家崛起——‎ ‎ 36 / 36‎ 英国、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又如:民族文化与国家崛起——西方国家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勇于探索,勇于进取等。‎ 巩固训练----------改革是一把双刃剑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度过统治危机;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但是改革不当也会导致国家分裂。同一时期,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改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1)请举出材料种的“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度过统治危机;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史实各一例。‎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度过了统治危机;‎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暂时摆脱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困扰。‎ ‎(2)请用实例说明“同一时期,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改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都进行了改革,但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东欧改革失败发生了剧变,苏联改革失败解体,而我国的改革却取得了巨大成就。‎ ‎(3)以上史实能否说明“改革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 能。以上实例说明,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它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改革不当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导致不良后果。‎ ‎(4)通过解答上述问题,你认为我国的改革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警惕和坚决抵制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等。(言之有理即可)‎ ‎(5)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改革给中国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用,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出其糟粕,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6)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 ‎ 我们要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自己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7)针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证明,对内改革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专题八 三次科技革命与创新型社会 第一次(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第二次(电力革命)‎ 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初 正在进行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 电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背景条件 ‎(出现原分析)‎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 36 / 36‎ ‎、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丰富生产技术知识;‎ ‎4、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 ‎ ‎2、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3、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4、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2、先决条件-相对论等科学理论的迅速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 ‎3、社会保证-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4、推动力-社会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主要成就 棉纺织:‎ 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是其标志性成果;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动力;‎ 交通运输:‎ ‎1807年轮船(美,富尔顿);1814年火车机车(英、史蒂芬孙,)‎ 表现在:‎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发电机、电动机、爱迪生-电灯)——最主要特征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成就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标志性发明 瓦特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 金属冶炼业、‎ 机器制造业等。‎ 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 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工业等。‎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艇.飞机 宇宙飞船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原子能或核能、太阳能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给社会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 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到自动化、智能化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 ‎3、主要在轻工业部门。‎ ‎1、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最突出特点)‎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 2、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与广泛建立;‎ ‎2‎ ‎1、生产力迅猛发展;‎ ‎2、社会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 36 / 36‎ 影响 ‎ ‎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3、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 4、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 ‎ 2、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 3、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共同影响 ‎ ‎ ‎ ‎ ‎ ‎ ① 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 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第三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类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 ‎ ③ 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密切。‎ 思考、启示 ‎(1)、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3)、我国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4)、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奋发学习,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 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东方从属于西方。‎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速发展,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对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较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生产总值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二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国都注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20世纪50年代西欧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经济迅速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美国在战后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产业,经济稳定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 36 / 36‎ ‎②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正满怀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次科技革命对我们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蒸汽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轮船和火车诞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露。‎ 电力的应用进一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耐用电灯泡的发明、有轨电车的制造、飞机和汽车的出现、有线电话和电报的研制成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文明,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迫需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中国曾错过了哪三次战略机遇期?中国错过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在三次科技革命中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过了机遇。‎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中国仍然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没有能够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又一次错过机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国后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影响,“左”倾思潮泛滥,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发展受到冲击,科学技术失去了发展的好机会。‎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经济)?‎ ‎(一)从国家来讲:第三次科技革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①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④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从学生个人来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 如何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注意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 将科技造福于人类等。‎ 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知识,谈谈“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使英国成为19世纪末以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德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生产获得巨大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冠亚军。二战后日本德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今,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应抓住机遇,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开发,引进高精尖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力的发展获得巨大推动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综合国力的巨大提高,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科技是柄双刃剑 ‎①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a、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 36 / 36‎ 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②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 a、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 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 c、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 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结合三次科技革命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请谈谈你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和经验。‎ ‎4、你如何看待中学生的上网问题?‎ 上网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加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因此,我们青少年应该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专题九 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 一、国际关系演变概况 ‎1、16-18世纪,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主要矛盾有英西、英荷和英法矛盾;结果英国打败西、荷、法,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主要矛盾有法德、俄奥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为主要矛盾;结果引发了“一战”,摧跨了俄、德、奥、土,削弱了英法,美日崛起,诞生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 ‎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主要矛盾有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30年代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剧;结果引发了“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主要矛盾有美苏矛盾和南北矛盾。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相同点 ‎(1)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2)战争结果: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战争影响:战后都对战败国进行了处置,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时法西斯国家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争取人类安全、社会进步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2)背景不同:一战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巴尔干成为战争的火药库,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线。二战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产生新的战争的温床,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则推动了法西斯的上台及挑起战争。‎ ‎(3)性质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影响不同:一战给人类带来的主要是战争灾难,战后建立的新秩序仍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二战不仅打击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战后建立的新秩序较多地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 36 / 36‎ ‎(5)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不同:一战后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但是并没有追究个人的战争责任。二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防止再次挑起战争,在战败国实行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对战犯进行审判,追究个人责任。‎ 三、国际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及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该体系。‎ ‎(2)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局限: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引起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 ‎(4)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②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③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④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2、雅尔塔体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或冷战格局)‎ ‎(1)建立:二战后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多极化格局的发展趋势 ‎(1)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知识归纳 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亚非会议和二十六届联大。‎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 三次变动:‎ ‎  ①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  ②20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 ‎  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的国际地位:‎ ‎  ①第一次: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  ②第二次: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 ‎③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你认为我们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世界政局的变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四、和谐世界、和谐中国 ‎1、“以人为本”思想 ‎(1)西方和谐思想:“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 36 / 36‎ 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反对神权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启蒙思想:呼唤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和天主教会,追求自由、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精神 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 ‎①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软”的理想社会。‎ ‎②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③《人权宣言》:见《世界历史》第一册 ‎④《独立宣言》:见《世界历史》第一册 ‎⑤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新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⑥20世纪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国民素质。‎ ‎⑦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政治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经济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向小康社会迈进;文化上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依法治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如1949年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3、历史上不和谐的声音 ‎(1)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 ‎(2)中国建国以来的环境和人口问题:建国后30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3)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社会矛盾、工业“三废”、人口、资源和城市化问题等;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极大的负效应(见专题八)。‎ ‎4、历史启迪 ‎(1)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2)必须深入发展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3)必须加快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 ‎(4)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开辟和谐社会建设的广阔前景。‎ ‎(5)必须深化改革,鼓励创新,不断激活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6)必须直面矛盾,化解危机,不断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 ‎5、举出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艰辛探索中“积累了反面经验”的典型事件两例,并概要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 事例: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意义:既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6指出近现代史上威胁亚太地区“和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举出新中国为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促进区域发展,做出一系列努力的典型事例三例.‎ 因素:近代有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日本对亚洲的侵略;现代有美国的霸权政策.日本的右翼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和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等.‎ 事例: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并实践“一国两制”构想;做出了“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 36 / 36‎ 六、欧盟50年和经济全球化 启示:国家之间的对抗不利于双方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战争;国家间合作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会出现“双赢”的结果.‎ ‎1、(1)分析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并举出体现这一趋势的典型事例两例。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典型事例: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跨国公司或生活中的事例 ‎2、有人说,欧盟的扩大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利大于弊,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3分)‎ 赞成。看法: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对于冲破两极格局的束缚有推动作用。欧盟的建立也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经济联合组织不仅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1)假如你准备到法.德.意等国去旅游,你最好带什么货币?欧元 ‎(2)欧洲联盟的成立对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上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政治上提高了欧盟成员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3)欧洲联盟成立的目标及给我们哪些启示? ‎ 目标:实行经济政治一体化。‎ 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4)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人民的生活等方面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至少举两例)变化:享受共同的公民权利,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打破国家界限;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实行资源共享,资本、商品自由流通;不同国籍的公民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使用统一语言等。‎ ‎2019中考热点:思想解放运动 一、古代中外同时期的思想潮流 ‎1. 谈谈自己对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认识。‎ ‎(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我们现代最丰厚、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 ‎2. 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1)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反对对传统文化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态度。‎ ‎(2)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丰富的内涵,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弘扬其优秀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思想解放运动在全球的效应 ‎1. 举例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1)文艺复兴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准备了思想条件。‎ ‎(2)启蒙运动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的若干原则,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3)启蒙运动中的思想理论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戊戌变法的进行,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辛亥革命,如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如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 ‎(4)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也推动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2. 思想解放运动对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3)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等。‎ ‎3.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有哪些内在联系?‎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 36 / 36‎ ‎(2)启蒙运动中的思想理论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3)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热点专题 民主法制的进程 ‎ 一.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法制的进程 ‎ (一)理论思想基础 ‎1.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等,为即将进行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利的支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启蒙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被介绍到中国、日本,促进了这些国家、地区的思想解放。‎ ‎(二)演变进程 ‎ ‎ 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始。‎ ‎ 2.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的国家,比较民主的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3.法国颁布《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拿破仑《法典》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4.沙俄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在法律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5.美国内战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人身自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了南北战争的进程。‎ ‎ 6.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是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和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制进程 ‎ ‎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2.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3.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为功固苏维埃政权,颁布《土地法令》,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三.中国民主法制的进程 ‎(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进程 ‎1.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用改良的方式改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制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 ‎2.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法制推进历程 ‎1.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二大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以革命的方式实现民主。‎ ‎ 36 / 36‎ ‎3.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七大召开。大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4.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谈判。目的是为争取和平民主,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经过共产党的努力,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5.民主建国时期 ‎ (1)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曲折发展 ‎1966年,毛泽东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使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2)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 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我国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热点专题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新疆、西藏、台湾问题 ‎1.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各族地区的科技文化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统一。民族政策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  ‎ ‎2.对新疆、西藏、南海、台湾问题的看法。 ‎ 新疆、西藏、南海、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对祖国利益的最大侵害,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行为永远不会得逞;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我们的历史重任;要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等。‎ ‎  ‎ ‎3.中国应如何应对海上安全的挑战? ‎ 重视海防建设,保卫国家领海主权;经常开展巡航执法活动,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与有关国家通过和平协商和谈判解决分歧;加强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中国从来不惹事,但也绝对不怕事,坚决反击少数国家的挑衅行为。 ‎ ‎  ‎ ‎4.为实现祖国统一的神圣目标,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 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与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坚决拥护和支持祖国统一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努力学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 ‎ 36 / 36‎ 专题 历史人物和民族精神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相关史实: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近代化探索事件 ‎2、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 36 / 36‎ ‎3、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4、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5、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6、延安精神——①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坚定信念;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西柏坡精神——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 ‎8、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9、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10、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2、小岗村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怕风险、敢闯敢干的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相关史实: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创农业“大包干”‎ ‎13、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4、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相关史实: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 ‎15、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二、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一)中外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 36 / 36‎ ‎ 36 / 36‎ ‎(二)中国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 ‎(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 ‎ (三)中外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 ‎ 36 / 36‎ ‎ (五)中外历史上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的重要人物 ‎ ‎ ‎(六)近代中国经济领域重要人物 ‎ 36 / 36‎ ‎(七)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艺术贡献者 ‎ 36 / 3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