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下《孟子两章》教案5
《第18课 孟子两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2. 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重点: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 难点:1.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教后反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