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B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B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①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②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③令止之。‎ ‎ 【注释】①赍(jī):送东西给人;②鸾舆(luán yú):‎ 天子的乘舆,亦借指天子;③遽(jù):急。‎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又 光 武 有 献 千 里 马 及 宝 剑 者 马 以 驾 鼓 车 剑 以 赐 骑 士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遣使诣西域 __________ ‎ ‎②历诸国市马 __________‎ ‎③魏征谏曰 __________‎ ‎④若陛下惠及四海 __________‎ ‎3.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则生深怨 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B.诸蕃闻之 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 C.剑以赐骑士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D.求而得之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观潮》)‎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魏徵认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B.有人给汉文帝献千里马,汉文帝并没有接受。‎ C.汉光武帝把别人献上的千里马用来拉装载战鼓的车,宝剑赐给手下的骑士。‎ D.太宗打算买西域的珍珠,苏则劝说能买到的东西就不够珍贵了。‎ ‎5.下列关于原文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魏征在劝谏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B.“得道者多助”,文章中魏征会劝谏太宗,是因为太宗治国过程中善于听取臣子的建议。‎ C.魏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慕名利,善于谏言的人。‎ D.汉光武帝治军过程中,奖惩有度,法令严明。‎ 二、(2018沂源一模改编)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19‎ 所好轩记 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①。其胜群好奈何②?曰:袁子好味③,好葺屋④,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⑤、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⑥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⑦焉,此如辞狎友⑧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⑨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⑩嗜羊枣,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注释】①敌:比较、竞争。②奈何:如何,怎么样。③味:美食。④葺屋⑤珪璋(guī zhāng):古代两种贵重的礼器。彝(yí仪)尊:古代祭祀用的青铜酒器。⑥欲:将要。少味:减少趣味。⑦昵(nì逆):亲热。⑧狎友:关系密切而行为不庄重的朋友。⑨毕:完成,结束⑩曾皙(xī西):点名,孔子的学生,曾参的父亲。脍炙(kuài zhì):切细的肉和烤熟的肉。俸:俸禄,薪水。易:买,购买。患:担心,害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而又何以书独名 名_____________ ‎ ‎②而胡以书名 胡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与“谢众好而昵焉”中加点词语“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二章》)‎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 D.启窗而观(《核舟记》)‎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相比于我其他的爱好,我对书的爱好更强烈一些。‎ B.我把我的“所好”归于书是因为相对于其他爱好,我更爱书。‎ C.我独独因为爱好书而命名"所好轩"是因为书不管是少壮、老病、饥寒、风雨都不受限制。‎ D.因为我爱好书,所以小时候怕得不到书,现在又怕丢了书。‎ ‎5.通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9‎ 三、(2018临淄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②者往焉雉③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②刍荛(chú ráo):指割草打柴的人。③雉(zhì):山鸡。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郊,郊外设关。⑤阱:捕野兽用的陷坑。‎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民犹以为大 ②不亦宜乎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B.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 C.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 ‎ ‎ D.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 ‎3.请用三条“/” 线给句子断句。(3分)‎ 刍 荛 者 往 焉 雉 兔 者 往 焉 与 民 同 之 民 以 为 小。‎ ‎4.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的原因是________;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的原因是________。(2分)‎ ‎5.选文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主要表明孟子的什么观点?(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桓公曰:“吾欲从事①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邻国未吾亲也;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桓公曰:“若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场②,而反其侵地;正其封疆,无受其资③;而重为之皮币,以骤聘眺于诸侯④,以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皮币玩好,使民鬻之四方,以监其上下之所好,择其淫乱⑤者而先征之。”《国语》‎ ‎【注释】①从事:这里的意思是称霸;②疆场:疆界;③无受其资:不占邻国的便宜。④以骤聘眺于诸侯:派出使者经常到周边邻国作亲善访问;⑤淫乱:奢侈腐化。‎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而反其侵地 _________‎ ‎②奉之以车马 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的“于”与文中“吾欲从事于诸侯”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是(2分)( )‎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19‎ C.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 D.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 ‎4.根据选文内容,写出管子主张如何亲临国?(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孝成王、临武君曰:“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行而可?”荀卿曰:“凡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上足则下可用也;上不足则下不可崐用①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②,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摘自《资治通鉴·秦纪》)‎ ‎【注释】①崐用:召唤。②敌毳:敌人弱小。‎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隆礼贵义者其国治 ‎ ‎②上足则下可用也 ‎ ‎2.下列选项中的“若”,与 “若飞鸟然”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 ‎4.荀子在文中提出怎样的治军观点?试简要概括。(2分)‎ ‎5.文中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19‎ 帝暇日欲观古名画,巎巎①即取郭忠恕《比干图》以进,因言商王受不听忠臣之谏,遂亡其国。帝察其真诚,虚己以听。帝一日览宋徽宗画称善,巎巎进言,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帝问何谓一事。对曰:“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人君贵能为君它非所尚也。”或遇天变民灾,必忧见于色,乘间则进言于帝曰:“天心仁,爱人君,故以变示儆②。譬如慈父于子,爱则教之戒之。子能起敬起孝,则父怒必释。人君侧身修行,则天意必回。”‎ 大臣议罢③先朝所置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诸属官。巎巎进曰:“民有千金之产,犹设家塾,延馆客④,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耶?”帝闻而深然之。即日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监为崇文监,存设如初。‎ ‎(节选自《元史·巎巎列传》)‎ ‎【注释】①巎巎(náo):元代书法家。②儆:警告。③罢:撤销。④馆客:老师。‎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乘间则进言于帝 __________‎ ‎②必忧见于色 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的“其”,与 “帝察其真诚”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B.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C.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耶?‎ ‎4. 古代的谋臣策士很讲究劝谏的艺术,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巎巎进谏的特点。(4分)‎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观我,名子尚,试名①观。临川吴文正公更字之曰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②,至忘寒暑。幼时,大父③庄山公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受学于季大父静公。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④,嘉言善行⑤,令人竦然⑥。伯中益自刻苦。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晨起供洒扫,园蔬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箪瓢饮⑦,炊菽数笾,且啖且读,未尝知味。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尤深于《易》。考宋史如指掌,著《宋史》一千卷。 ‎ ‎(解缙 《伯中公传》)‎ ‎【注解】①试名:考试用的名字,即大名。②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③大父:祖父。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④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⑤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⑥竦然:恭敬的样子。⑦箪瓢饮,炊菽数笾:箪食瓢饮,以豆类为食。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幼警敏嗜学 _________‎ ‎②伯中益自刻苦 _________ ‎ 19‎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尤深于《易》”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B.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 C.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D.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大父庄山公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4. 结合选文,归纳伯中公能学有所成的三个原因。(4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①饮景②,参差代雄,凌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东则砥原远隰③,亡端靡际,寒蓬夕卷,古树云平,旋风四起,思鸟群归,静听无闻,极视不见。北则陂④池潜演,湖脉通连,苎蒿⑤攸积,菰芦⑥所繁,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强捕小,号噪惊聒,纷乎其中;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⑦相接。思尽波涛,悲满潭壑。烟归八表,终为野尘。而是注集,长写不测,修灵⑧浩荡,知其何故哉?‎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注释】①含霞:形容飘着云彩的山峰。②饮景:形容落日照耀的无云的山峰。③隰:低地。④陂:水塘。⑤苎:麻一类植物。蒿:一种野草。⑥菰:茭白。芦:芦苇。⑦舳:船尾。舻:船头。⑧修灵:神灵。‎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前后相属 _________‎ ‎②横地无穷 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终为野尘”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B.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C.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D.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而是注集,长写不测,修灵浩荡,知其何故哉?‎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写景则分东南西北,请你概括梳理出这四个方向的景物的特点。(4分)‎ ‎ ‎ 19‎ 九、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先生(胡敬方)幼孤,鞠①于古田县尹胡时中,因姓胡氏,徙为吉水人。先生幼已颖悟,稍长,敏于记诵,胡公爱之,遇如己子。年弱冠,益刻苦自厉,锐意于六经、孔孟之书。已而致力于濂洛周程②之说,穷阴阳之化,以极夫性命之原;探道德之旨,以明夫周孔之绪。其立志广大,故其游心③也高明;其用力未尝少怠,故其所造深远。所居凤凰山西涧之上,学者称之曰“西涧先生”。……其为文词,善论议。意所欲言,辄浩博宏放,而必本之于道,远近知慕其文,而独不知其于义理之学尤深也。凡从之学《诗》、《书》、《春秋》以决科者,皆中进士高第。独先生屡贡辄黜④。或读其文,谓先生宜少贬其说以同于众。先生曰:“不然,学之道,必求其至。使浅其说而可合,吾宁不合之为愈⑤也。”‎ ‎(梁潜 《胡敬方传》)‎ ‎【注解】①鞠(jū):抚育。 ②濂洛周程: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③游心:浮想骋思。④屡贡辄黜:贡,指贡举考试;黜,贬退。⑤愈:更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其用力未尝少怠 __________ ‎ ‎②谓先生宜少贬其说以同于众 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其用力未尝少怠”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B.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C.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 D.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远近知慕其文,而独不知其于义理之学尤深也。‎ ‎4.选文赞扬了胡敬方先生哪些做学问的精神?请概括。(4分)‎ 十、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顺宗①即位,(子厚②)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③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④,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 (节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注释】①顺宗:指唐顺宗李诵,公元805年即位,在位不到一年。②子厚:柳宗元的字。③男女:指子女。④侔(móu):指相等。‎ ‎1. 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益自刻苦 ___________ ‎ 19‎ ‎(2)尝例召至京师 ___________‎ ‎(3)又偕出为刺史 ___________ ‎ ‎(4)比一岁 ___________‎ ‎2. 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例出为刺史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十则》‎ B. 因其土俗 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C. 其俗以男女质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D. 则使归其质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4. 文中写了关于柳子厚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 齐神武帝韩陵之捷,尽诛尔硃氏,敞小,随母养于宫中。及年十二,自窦①而走,至于大街,见童儿群戏者,敞解所著绮罗金翠之服,易衣而遁。追骑寻至,初不识敞, 便执绮衣儿。比究问知非,会日已暮,由是得免。遂入一村,见长孙氏媪踞胡床而坐。敞再拜求哀,长孙氏愍②之,藏于复壁。三年,购之愈急,迹且至,长孙氏曰:“事急矣,不可久留。”资而遣之。遂诈为道士,变姓名,隐嵩山,略涉经史。数年之间,人颇异之。尝独坐岩石之下,泫然而叹曰:“吾岂终于此乎?伍子胥独何人也!”于是间行微服,西归于周。‎ ‎(节选自《隋书·列传·卷二十》)‎ ‎【注释】①窦:洞穴;孔穴。②愍(mǐn):怜悯。‎ ‎1. 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及年十二 ____________ ‎ ‎(2)易衣而遁 ____________‎ ‎(3)人颇异之 ____________ ‎ ‎(4)吾岂终于此乎 ____________‎ ‎2. 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随母养于宫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B. 见童儿群戏者 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C. 自窦而走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D. 购之愈急 马之千里者(《马说》)‎ 19‎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敞再拜求哀,长孙氏愍之,藏于复壁。‎ ‎4. 选文中的尔硃敞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①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②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③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④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⑤吾军士?”乃许之成。‎ ‎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节选自《国语·吴语》)‎ ‎  【注释】①而:你们。②盖:崇尚。③从:同“纵”。④虺(huǐ):小蛇。⑤曜:同“耀”,炫耀。‎ ‎1. 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而无拂吾虑 ____________‎ ‎(2)使吾甲兵钝弊 ____________‎ ‎(3)夫越王好信以爱民 ____________‎ ‎(4)乃许之成 ____________‎ ‎2. 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孤将有大志于齐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若其不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三峡》)‎ C. 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D. 以从逸王志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 ‎4. 结合作品内容,试说说吴王夫差和申胥分别是怎样的君王和臣子?(4分)‎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19‎ ‎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①,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②,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③。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垂将面缚:指马上就会成阶下囚。②两寇合从: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③偃兵无日: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1. 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此天意欲两亡之也 __________‎ ‎(2)所将之兵 __________‎ ‎(3)但乏粮食耳 __________‎ ‎(4)决可克也 __________‎ ‎2. 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世民集将佐议之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B. 皆请避其锋 其真无马邪(《马说》)‎ C. 为我所持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D. 则战争方始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 ‎4. 郭孝恪和薛收二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战争形势的?请简要分析。(4分)‎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  昭阳①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氏②辅国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我。彼惧我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 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王之所见也。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图于齐。”‎ 韩人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注释】①昭阳:曾为楚国的令尹,相当于相国。②韩氏:韩珉,字公仲,韩国相国。‎ 19‎ ‎1. 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好利而恶难 __________‎ ‎(2)其心必惧我 __________‎ ‎(3)楚王曰:“善。” __________‎ ‎(4)而楚果弗与地 __________‎ ‎2. 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然则奈何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B. 我厚赂之以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C. 其心必营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 则五国之事困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彼惧我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 ‎4. 昭阳是如何破除楚国危机的?请简要概括。(4分)‎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①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踰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 ‎ (节选自《逊志斋集》)‎ ‎【注释】①鬻(yù):卖。‎ ‎1. 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辄能言诸生所诵 __________‎ ‎(2)吴氏爱之 __________‎ ‎(3)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__________‎ ‎(4)时吴氏家延师儒 __________‎ ‎2. 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其父独不肯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B. 生子而能业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C. 吴氏亦子育之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9‎ D. 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踰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4. 詹鼎的求学之路顺畅吗?为什么?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分)‎ 课外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1.(2分)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 ‎2.(4分)①动词,到 ②作动词,买 ③劝谏,进谏 ④恩惠 ‎【解析】实词的解释,要注意文言中的一次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①中“诣”可链接至课内《桃花源记》中“诣太守”一词语,解释为“到 ”;②中“市”可链接至课内《木兰诗》中“愿为市鞍马 ”一词语,意思为“买”;。③中“谏”可链接至课内《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 ”一词语,意思是“劝谏,进谏”;④中“惠”可链接至课内《唐雎不辱使命》中“大王加惠 ”一词语,意思是“恩惠”。‎ ‎3.(2分)B 【解析】A项中的“则”前者为副词,表顺承,后者为连词,表并列。B项中两个“之”均为代词,指这件事。C项中的“以”前者为介词,后者为助词。D项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 ‎4.(2分)D【解析】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是魏文帝想要买西大珍珠,这是魏徵为了劝谏太宗所举的魏文帝的例子。‎ ‎5.(2分)B【解析】A项魏征举了汉文帝、汉光武帝、还有魏文帝的例子,使用了举例论证,并没有比喻论证;C文章主要讲了魏征是一个敢于直言,善于劝谏的人并没有提到他不慕名利。D项中文章举汉光武的例子说明汉光武帝好的东西会分给士兵用,不独占,文章并没有提到奖惩有度,法令严明。‎ ‎【参考译文】贞观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令人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徵劝谏说:“现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为名义的,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国去买马。突厥人一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专程去封立可汗。这样,可汗虽然被封立了,他也不会对陛下感恩;立不成的话,就会产生很深的怨恨。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也会看不起中国。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来。从前汉文帝时,有人献千里马。文帝说:‘我巡幸时每天行进三十里,打仗时每天行进五十里,仪仗走在我的前面,副车跟在我的后面,我单独骑一匹千里马,能走到哪里去呢?’于是给了献马人一些路费,让他回去了。汉光武帝时,有人献千里马和宝剑,光武帝让千里马拉装载战鼓的车,宝剑赐给手下的骑士。今天陛下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怎么在这件事情上的见识,还不如汉文帝、汉光武帝呢?魏文帝曾打算买西域的大珍珠,苏则劝谏说:‘如果陛下的恩惠遍布四海,这些东西不用追求,自然会到来。能买得到的东西,就不足珍贵了。’陛下纵使不仰慕汉文帝的崇高德行,难道也不畏惧苏则的正直议论吗?”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买马。‎ 二、1.(2分)①命名;②为什么 ‎【解析】①中的可链接至课内《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谓也”一句,解释为“起名,命名”。②中的“胡”可链接至课内《公输》:“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胡不见我于王?”解释为“为什么”。‎ ‎2.(2分)A【解析】题干中“而”作连词表承接关系,A项中“而”表转折,译为“然而”,B项中“而”作连词,表并列关系C项中“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中“而”作连词,表承接关系,与题干中“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19‎ ‎3.(2分)我其他的爱好是依从别人,只有爱书是依从自己。所以把我的“所好”归于书也就是本来应该的了。‎ ‎4.(2分)B【解析】我把我的“所好”归于书是因为我其他的爱好是依从别人,只有爱书是依从自己。‎ ‎5.(2分)文中表现出作者不但是一个真诚面对自我、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孜孜不倦地追求自我价值的探索者。‎ ‎【参考译文】所好轩,是我藏书的书房。我的爱好很多,为什么要独独把自己对书的爱好称为"所好"呢?那是因为和其它的爱好相比,我对书的爱好更强烈一些。为什么我对书籍的爱好超于所有嗜好之上呢?我喜欢美食,喜欢修建房屋,喜欢游玩,喜欢结交好友,喜欢花竹泉石,喜欢珪璋彝尊这些贵重的礼器酒器,喜欢名人字画,当然还有书。对书的爱好与对其它的爱好没什么区别,为什么独独因为爱好书而命名"所好轩"呢?那是因为:少年时才能好美色,肚子没饱才能好美食,交朋友必须找志同道合的,出去游玩最好在清明节前后,对宫室花石古玩的爱好也就是在刚购买的时候,没过多久就不新鲜了。而书这种东西,无论是少壮、老病、饥寒、风雨,不受限制,爱好无有止境。‎ 即使是这样,拒绝其他的爱好而加倍爱好书,就像是谢绝了关系密切而行为不庄重的朋友,去寻找严厉的老师一样,爱好得有点假。结束了其他的嗜好而加倍爱好书,就像是宾客在席间散去而老朋友留了下来,爱好的有些偏狭。从前曾皙特别爱吃羊枣,不爱吃烤肉,但是说到爱吃烤肉,曾皙却不接受,为什么呢?(是因为)依从了大家共同的爱好。我其他的爱好是依从别人,只有爱书是依从自己。所以把我的"所好"归于书也就是本来应该的了。‎ 我小时候就喜欢书,可惜那时苦于无法得到。现在我老了,用俸禄买书。宫廷中收藏的所有图书,我差不多收藏了十分之六七。以前担心得不到书,现在我又怕丢了书。只是怕丢失这一点,以"所好"命名我的书屋也自然是应该的了。‎ 三、1.①仍然,还 ②应当 ‎2.C【解析】题干中的“其”作代词,相当于“它的”,A项中的其作副词,相当于“其实”;B项中的“其”作代词,相当于“这、那”;C项中的“其”作代词,相当于“它的”,与题干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中的“其”作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3.刍荛者往焉/ 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 ‎4.与民同之;杀其麇鹿者如杀人之罪,为阱于国中 ‎5.论证方法:对比周文王与齐宣王的不同做法以及由此造成的百姓的不同反应。观点:与民同乐,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 ‎【参考译文】 ‎ 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物场所。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就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 ‎ 四、1.(2分)①通“返”,返还,归还 ②供养 ‎2.(2分)A【解析】题干中“于”是介词,可译为“在”。A项中“于”是介词,可译为“在”与题干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于”是介词,可译为“向”;C项“于”介词可译为“从”;D项“于”是介词,可译为“对于”。‎ ‎3.(2分)你想建立诸侯国之间的霸业,就要首先和邻国亲近。‎ 19‎ ‎4.(4分)①归还邻国土地,不占邻国便宜;②多派使者访问邻国;③笼络和召纳贤能之士;④让百姓贩卖物品到各地。‎ ‎【解析】从选段来看,管子的亲临国思想集中体现在第二次回答上,要想让邻国亲近需要:正其封疆,无受其资;以骤聘眺于诸侯;号召天下之贤士;皮币玩好,使民鬻之四方四个方面,注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齐桓公说:“我打算在诸侯国之间建立霸业,时机成熟了吗?”管仲回答说:“不行;邻国还没有亲近我们;你想建立诸侯国之间的霸业,就要首先和邻国亲近;”桓公说:“如何亲近呢?”管仲回答说:“审定我国的疆界,归还从邻国夺来的土地,承认邻国疆界的合法性,不占邻国的便宜;还要多多赠给邻国礼物,派出使者经常到周边邻国作亲善访问,以此使它们感到安定,这样周边邻国就会亲近我们了;请选派擅长外交的游说之士八十人,带着车马、衣裘和足够的钱财,让他们周游四方,用来笼络和召纳天下的贤能之士;皮毛、币帛和玩赏之物,让百姓贩卖到各地去,以此来观察各国朝野上下的不同爱好和追求,然后选择其中奢侈腐化的国家首先征伐它。”‎ 五、1.(2分)①推崇 ②任用 ‎2.(2分)D【解析】题干中的“若”作动词,译为“像,好像”,A项中“若”作连词,译为“如果”;B项中“若”为代词,译为“你”;C项中“若”作动词,译为“及,比得上”;D项中“若”作动词,译为“像,好像”,与题干中意义和用法相同。‎ ‎3.(2分)百姓可供驱使的,国家就强大,百姓不服调遣的,国家就衰弱,这即是强与弱的常理所在。‎ ‎4.(2分)隆礼贵义。‎ ‎【解析】文中荀子从“君”“国”“民”三个角度回答了临武君的问题,这三者的核心是“隆礼贵义”,由此可判断。‎ ‎5.(2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作用:列举齐人治军的事例,从反面论证“隆礼贵义”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解析】由“齐人隆技击……”可判断是举例论证;由“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等,可判断为正反对比论证。‎ ‎【参考译文】孝成王、临武君说:“请问君王用兵,应该建立什么教令,如何行动才好呢?”荀况答道:“总的说来,君王贤明的,国家就太平;君王无能的国家就混乱;推崇礼教尊重仁义的,国家就治理得好,荒废礼教鄙视仁义的,国家就动荡不安。秩序井然的国家便强大,纲纪紊乱的国家便衰弱,这即是强与弱的根本所在。君王的言行足以为人敬慕,百姓才可接受驱使,君王的言行不能为人景仰,百姓也就不会服从召唤。百姓可供驱使的,国家就强大,百姓不服调遣的,国家就衰弱,这即是强与弱的常理所在。齐国人重视兵家的技巧技击,施展技击之术,斩获一颗人头的,由官方赐八两金换回,不是有功同受赏。这样的军队遇到弱小的敌人,还可凑合着应付;一旦面对强大的敌军,就会涣然离散,如同天上的飞鸟,漫天穿行无拘无束,往返无常。这是亡国之军,没有比这种军队更衰弱的了,它与招募一群受雇佣的市井小人去作战相差无几。‎ 六、1.(2分) ①趁着 ②脸色,神色 ‎2.(2分)B【解析】题干中的“其”作代词,相当于“他,他的”,A项中“其”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B项中“其”为代词,相当于“他,他的”,与题干中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中“其”作代词,相当于“其中”;D项中“其”作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3.(2分)哪里有堂堂天朝,富有得拥有天下,竟然不能容下一所学校(的道理)?‎ ‎4. (4分)①善于把握进谏的时机,从皇帝“欲观古名画”开始进谏;②善用对比、比喻等方式进谏,使道理浅显易懂,易于皇帝接受。‎ ‎【解析】从进谏的时机来看,在“欲观古名画”的时候,讲述商王的亡国之鉴;在赏宋徽宗画作的时候,讲述为君之道,这都体现了其对进谏时机的把握。从谏言的具体内容看,或借古喻今,或以父子相比,或将国与民设私塾进行对比,这些方式使道理透彻,更易于皇帝接受。‎ 19‎ ‎【参考译文】皇帝闲暇时候想看古代名画,巎巎马上取来郭忠恕的《比干图》用来进献给皇帝,并解释说,商纣王因不听忠臣比干进谏,最终致使他的国家灭亡。皇帝觉得他的态度诚恳,虚心听取。有一天皇帝看了宋徽宗的画,连声称好,巎巎进谏说,宋徽宗多才多艺,唯独一件事不行。皇帝问是什么事。(巎巎)回答说:“唯独不会做皇帝。自己受到羞辱,国家破灭,都是他不会做皇帝所导致的。皇帝最主要的才能就是当好皇帝,其他都是次要的。”有时候遇到天气变化人民受灾,他一定会面带忧愁的神色,趁机给皇帝谏言:“上天仁慈,爱护君主,所以才用灾变进行警告。好比慈爱的父亲对待他的儿子,出于爱护他,才对他进行教育劝诫。儿子如能敬重孝顺父亲,那么父亲的满腔愤怒必然烟消云散。君主如能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上天必然会转怒为喜。”‎ 有的大臣提出想把前朝设置的奎章阁学士院和艺文监等机构撤销。巎巎上书说:“有千金产业的平民,还设立私塾,聘请老师,哪里有堂堂天朝,富有得拥有天下,竟然不能容下一所学校(的道理)?”皇帝听了以后,确信他的话是对的。当天就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监为崇文监,像先前一样设置。‎ 七、1.(2分)①爱好 ②更加 ‎ ‎2.(2分)C【解析】题干中的“于”作介词,可译为“对,对于”,A项中的“于”作介词,可译为“在”;B项中的“于”作介词,可译为“到”;C项中的“于”作介词,可译为“对,对于”,跟题干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中的“于”作介词,可译为“给”。‎ ‎3.(2分)祖父庄山公家里有很多藏书,他偷偷地把藏书几乎都读遍了,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对他感到非常惊奇。‎ ‎4.(4分)①幼而好学,读遍祖父的藏书;②得到了叔祖的良好教育;③安贫乐道。‎ ‎【参考译文】观我,名子尚,学名观。临川吴文正公为他改字为伯中。伯中幼时聪明好学,不因为吃饭和休息而耽误学习,经常口中不断地吟诵诗文,精心思考达到了神妙的契合,以至于忘记了严寒酷暑。在他小时候,祖父庄山公家里有很多藏书,他偷偷地把藏书几乎都读遍了,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对他感到非常惊奇。伯中公跟随叔伯祖父静公学习。静公善于诱导,平时曾列举他所知道的宋代名儒的例子,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这些有教育意义的言行,令人肃然起敬。于是伯中更加刻苦学习。他的父亲万安公,为人清旷没有做官,家里没有多余的收入。伯中独自住在一个房间,房间非常狭小,别人都不能忍受。他早晨起来打扫屋子,在菜园种菜,厨房做饭,都书不离手。他箪食瓢饮,只以一些菽豆为食,一边吃一边读书,不曾知道食物的味道。对于天文、地理、兵刑、历律等,他没有一项没做精深的研究。尤其精通《易》。他对宋史的考查了如指掌,写了《宋史》一千卷。 ‎ 八、1.(2分)①连接 ②尽头 ‎2.(2分)A【解析】题干中的“为”作动词,变成,成为。A项中“为”作动词,变成,成为,与题干中意义和用法相同;B动词,认为一位;C表被动,译为“被”;D项“为”作名词,指心理活动 ‎3.(2分)而江水长流不尽,就连神灵也茫然无知,明白其中的缘故吗。‎ ‎4.(4分)南则侧重写山,千姿万状,互相争雄。东望之景一马平川和树鸟的思乡之情。北望的景物,着重描写大小水泽之间的水脉相连,以及水陆的出产。西望之景,重点是写长江的浩浩荡荡,长波天合,江中舟船相连,往来不绝。‎ ‎【解析】考查概括能力,结合文中关键词,南面重点写山的千姿万状的山峰,好像含着彩霞,饮着阳光似的;那犬牙相错的群峰,也好像在互相更替着逞雄争霸。东望之景,旅程由东往西沿江溯流而上,写东望的一马平川,愈远愈低,远远望去,无边无际。写北望的景物,着重描写大小水泽之间的水脉相连,以及水陆的出产。写西望之景,重点是写长江的浩浩荡荡,长波天合,江中舟船相连,往来不绝。所写的东南西北之景,各具特色,绝无雷同。‎ 19‎ ‎【参考译文】南面重重叠叠的山峦呈现各种形状,负恃着气势竞相争高,云霞在山中飘荡、阳光照射在山中,峰峦高低错落迭递着争高称雄,超过长大的坡坂,前后相连,绕天一周,横亘着无穷无尽;东面则是平原低地,一望无际,寒风中的蓬草在黄昏时卷起,古树高耸入云,螺旋状的疾风四面而起,思念故巢的鸟成群而归,静听人声却又寂然无闻,极目凝视却不见人影。北面池塘和胡泽的水,在地下按相通连。苎麻、蒿草积聚,菰米、芦苇繁茂。水鸟和鱼,智者吞吃愚者,强者捕捉弱者,呼号噪叫、惊扰嘈杂,在水泽中纷纷攘攘;西面曲折奔流的江水,永无休止地流去,浩淼的水波与天相连,长流滔滔哪得穷尽,水流慢慢怎会枯竭?从古至今,行船相接。悲思同波涛一样无边,充满深渊大潭。烟云飞归八方之外,最终化为天地间的尘埃。而江水长流不尽,就连神灵也茫然无知,明白其中的缘故吗?‎ 九、1.(2分)①懈怠 ②降低 ‎2.(2分)B【解析】题干中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的”A项中的“其”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B项中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的”,与题干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中的“其”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自己的”;D项中的“其”作助词,用来舒缓语气无实义。‎ ‎3.(2分)远近之人都仰慕他的文采,却唯独不知道先生在义理上的学问更加深奥。‎ ‎4.(4分)志存高远;持之以恒;坚持学问的根本,不计功名得失。‎ ‎【参考译文】先生自幼丧父,由古田县尹胡时中抚育,因而姓胡,后迁徙到吉水。先生小时候就很聪颖,渐渐长大后,更强于记忆和诵读,胡公喜爱他,对待他就像对自己儿子一样。先生到了弱冠之年,更加刻苦而严格要求自己,他努力学习六经、孔孟之书。不久又致力研究周、程的学说,他穷究天地的变化,来探寻性命的根本;探究道德的要旨,来领悟周孔学说的思想。他志向远大,所以浮想骋思高明;他从不曾有一点点松懈,所以他达到的境界很深远。他居住在凤凰山西涧之上,学者把他称之为“西涧先生”。……他写的文章,善于议论,心里想到的就说出来,他的言辞总是浩瀚博大、恢宏豪放,而且一定合乎道义。远近之人都仰慕他的文采,却唯独不知道先生在义理上的学问更加深奥。凡是跟随他学习《诗》《书》《春秋》来参加科举的,都高中进士及第。唯独先生自己多次参加考试却总是不被录取。有人读了他的文章,认为先生应当稍稍降低自己思想来接近大众。先生说:“不是这样的,学问之道,一定要追求极致。假如要降低自己的思想来迎合世人,我认为宁可不迎合他们更好啊。”‎ 十、1. (4分)(1)更加(2)曾经(3)一起(4)年 ‎2. (2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为”,前者是动词,译为“当,担任”;后者是动词,译为“替”。B项中的两个“其”,前者是代词,代指“柳州”;后者表祈使语气。C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介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译为“来”。D项中的两个“则”都表顺承,相当于“就”。故选D项。‎ ‎3. (2分)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回来。‎ ‎4. (4分)四件事:被贬谪;在清闲之地写作诵读;纵情山水之间;在柳州制定教谕和禁令。‎ ‎【参考译文】唐顺宗即位,柳宗元(柳子厚)担任礼部员外郎。正遇上当权人获罪,他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没有到任,又被按例贬为永州司马。他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学习,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博大精深。而他自己则纵情在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柳宗元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诏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柳宗元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有个习惯,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销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 十一、1. (4分)(1)到了……的时候;等到(2)交换(3)以……为异,对……(感到)诧异(4)难道 ‎2. (2分)A【解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为“在”。B项中的两个“者”,前者为助词,无实义;后者为代词,可译为“……的人”。C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可译为“就”;后者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D项中的两个“之”,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A项。‎ ‎3. (2分)他就拜了两拜求她可怜他,长孙氏怜悯他,把他藏在了墙壁当中。‎ ‎4. (4分)尔硃敞是一个聪明机智、有远大志向的人。‎ 19‎ ‎【参考译文】齐神武帝韩陵之战大胜,要杀光尔硃氏的人,尔硃敞还小,跟随母亲住在宫中。到了(他)十二岁的时候,从洞穴里逃出,到了大街上,看到一群嬉戏的儿童,尔硃敞脱掉身上穿的缀有金玉的绫罗绸缎,和小孩交换衣服逃跑。追赶的骑兵不久就来了,刚开始因为不认识尔硃敞,就抓走了穿绸缎的小孩。等到问清楚知道不是尔硃敞时,正好天也黑了,因此就让他跑掉了。尔硃敞到了一个村庄,见有个姓长孙的老婆婆蹲坐在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上。他就拜了两拜求她可怜他,长孙氏怜悯他,把他藏在了墙壁当中。神武帝三年时,悬赏抓他更加紧急,追赶的人就要来了,长孙氏说:“事情危急,不能常待在这儿了。”给了他钱财就送走了他。他于是假装成道士,改了姓名,隐居在嵩山,也大致看了经史书籍。几年之间,人们对他感到十分诧异。他曾经独自坐在岩石下面,流泪感叹道:“我难道就老死在这里了吗?伍子胥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于是也学习伍子胥,改变服装从小道走,向西边去投奔了周朝。‎ 十二、1. (4分)(1)违背(2)疲惫、凋敝(3)信用(4)答应 ‎2. (2分)B【解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对,对于”;后者译为“从”。B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C项中的两个“之”,前者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者为代词,代指桃花林的美景。D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前者译为“来”;后者译为“因为”。故选B项。‎ ‎3. (2分)而越王信用好,因为爱惜民众,四方百姓都归顺他,年年谷物按时节成熟。‎ ‎4. (4分)吴王夫差:不听取臣子的意见,一意孤行,轻视别国,爱炫耀;‎ 申胥:敢于直言劝谏,刚直不阿。‎ ‎【参考译文】吴国国王夫差便告诉各位大夫说:“我还对齐国有大的企图,我将同意越国的求和,你们不要违背我的意愿。如果越国已经改过,我(对它)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它不悔改,(等我从齐国)回来,我便挥师讨伐它。”申胥劝道:“不能同意求和啊。越国不是诚心和吴国和好,也不是害怕我们军队的强大。(他们的)大夫文种有勇有谋,(他们)将把(我们)吴国在股掌之上玩得团团转,来实现他们的志向。他本来就知道君王您喜欢逞威斗胜,所以说一些婉转的言辞,来纵容大王您的心志,使您沉浸在征服中原各国的快乐中,来让您自己伤害自己。使我们的军队困顿疲惫,民众流离失所,从而日益憔悴,然后他们安全地收拾我们的残局。而越王信用好,因为爱惜民众,四方百姓都归顺他,年年谷物按时节成熟,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在我们还能够(跟他们)打仗的时候,是小蛇的时候不摧毁它,成为大蛇将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你何以长越国的威风,越国能够成为大患吗?如果没有越国,那我春秋演习向谁炫耀我的军队啊?”便同意了越国的求和。‎ 将要建立盟约时,越王又派诸稽郢砌词说:“要认为盟誓有用吗?上次盟誓时涂在嘴上的血还没干呢,足以保证信用啊。要认为盟誓没用吗?君王家的军队的威武降临便能使唤我们,干吗要看重鬼神而看轻您自己的威力啊。”吴王便同意讲和,空有讲和没有盟誓。‎ 十三、1. (4分)(1)想要(2)率领(3)只是(4)战胜 ‎2. (2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代词,代指“这件事”;后者是助词,译为“的”。B项中的两个“其”,前者是代词,代指“窦建德”;后者是副词,表反问,相当于“难道”。C项中的两个“为”,前者是介词,译为“被”;后者是动词,译为“当,担任”。D项中的两个“则”都是副词,表顺承,译为“就”。故选D项。‎ ‎3. (2分)(我们)应当凭借武牢之险抵御窦建德,等待时机出动,肯定能打败他们。‎ ‎4. (4分)从“外”“内”两方面来分析的。外:分析窦建德和王世充所率部队的现状。内:建议李世民据险以守、伺间而动、深沟高垒、厉兵训士。‎ 19‎ ‎【参考译文】窦建德送信给秦王李世民,请唐军退到潼关,退还夺取的郑国土地,重修原来的睦邻关系。李世民召集将佐商议这件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锋芒。郭孝恪说:“王世充已是穷途末路,马上就会成阶下囚,窦建德远道而来救助王世充,这是天意要郑、夏两国灭亡。(我们)应当凭借武牢之险抵御窦建德,等待时机出动,肯定能打败他们。”薛收说:“王世充保据东都,仓库充实,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现在的困难只是缺粮罢了。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想打打不了,要坚守又难以持久。窦建德亲自率领大军,远道来赴援,也会尽出其精锐。如果放纵他到此,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将河北的粮食运来供给洛阳,大战就展开了,不知何时结束。现在我们应当分出兵力围困洛阳,加深濠沟增高壁垒,(如果)王世充出兵,一定不要和他交战;大王您亲自率领骁勇精锐,先占据成皋,磨快兵器训练兵马,等他们到来,以逸待劳,一定能够克敌。打败窦建德后,王世充自然也就败亡,不出二十天,就会捉住这两个国君。”李世民认为他的计谋很好。‎ 十四、1. (4分)(1)憎恶,厌恶(2)害怕(3)好(4)不 ‎2. (2分)B【解析】A项中的两个“则”都是副词,前者表顺承;后者表假设,相当于“如果”。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用(来)”。C项中的两个“其”,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副词,译为“其实”。D项中的两个“之”,前者为助词,译为“的”;后者为代词。故选B项。‎ ‎3. (2分)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 ‎4. (4分)楚相昭阳抓住了韩相韩珉的弱点,以大军压境相威逼,并以重金相利诱,迫使韩珉就范,五国联盟破裂,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参考译文】楚相昭阳对楚王说:“五国如果打败了齐国,秦国一定会乘机向南进攻楚国。”楚王说:“这可怎么办呢?”昭阳回答说:“韩珉在韩国独断专行,贪图私利,害怕危难,贪图私利,可以对他施以利诱;害怕危难,可以对他进行威胁。我用重利去拉拢他,他内心一定会被利所诱。我发动大军去威胁他,他内心一定会感到害怕。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他们的盟约被撕毁以后,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 楚王说:“好”。于是他派大公事去韩国,会见韩珉,说:“当初牛阑之役,马陵之役,都是您亲自见到的。大王如果不与五国联合攻齐,我们愿意献出五个城邑,不然,我们就出动全军来和齐国共同对敌。”‎ 韩国与赵、魏解约以后,楚国果然没有割地给韩国,而五国联盟攻齐之事就落空了。‎ 十五、1. (4分)(1)就(2)喜爱(3)志向(4)邀请 ‎2. (2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前者可译为“他的”;后者译为“滁州城”。B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承接,可不译;后者表转折,译为“却”。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代词,前者代指“詹鼎”;后者代指“桃花林”。D项中的两个“为”都是动词,译为“成为”。故选D项。‎ ‎3. (2分)一年之后,詹鼎把他的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就告辞离开了。‎ ‎4. (4分)不顺畅。原因:家里贫困,请不起老师;他父亲起初不支持他读书,后来看他意志坚定才同意。‎ ‎【参考译文】詹鼎,字国器,是台州宁海人。他的家里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上卖饼,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住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跟街市中的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去学馆玩,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读的内容。吴氏很是喜爱詹鼎,对詹鼎的父亲说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偏偏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来就是做买卖的人家,生了儿子能够从事这一行,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足够了,为什么要跟读书人交往呢?”然而詹鼎常常自己认真学习,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着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能改变,就让他入学读书。一年之后,詹鼎把他的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就告辞离开了。当时吴氏邀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氏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他,让他学习。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没有人能和詹鼎谈论学问。他们的老师辞别离开了,于是詹鼎成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19‎ 1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