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考点02 生物与环境-备战2020年中考生物考点一遍过
考点02 生物与环境 中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2.分类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都影响着它们的生活,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及常见实例如下表: 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常见实例 温度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 水分 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上多不毛之地,近水处出现绿洲 光 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猫头鹰白天休息而晚上觅食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物的相互关系 合作关系 寄生关系 竞争关系 捕食关系 共生关系 实例 蚂蚁群体 噬菌体与细菌 杂草和水稻 猎豹和羚羊 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等。如有些动物形成了适应环境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的适应,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能适应所有的环境。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也有影响。如池塘里的生物对于水生环境是适应的,如果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地势的改变,池塘逐渐干涸了,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生物就会死亡,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例如,蚯蚓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 五、科学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 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单因子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 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③可重复性原则: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向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这说明 A.环境对生物的改造 B.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C.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参考答案】C 【试题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的特点方面来切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可以适应环境,又可以影响环境,例如:蚯蚓的体形呈长圆柱形,减少钻土时的阻力。体色与土壤相近,有保护作用。体表有黏液,有润滑作用并完成呼吸,减少钻土时的摩擦力,因此蚯蚓与土壤穴居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变松,并使空气和水容易抵达植物的根部。蚯蚓挖掘的洞穴与通道有助于土壤迅速排水,蚯蚓粪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生物肥。使土壤肥沃,还能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蚯蚓粪中的蚯蚓酶还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毒、有害菌和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这表明生物(蚯蚓)能影响环境。 方法点播 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生物影响环境还是环境影响生物,我们可以将题干用“因为……,所以……”来造句,就可以准确地判定是谁影响了谁。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的判断:一般给出的环境比较特殊,其他生物都不能生存,而且对环境作出一定的改变。 2.在自然界中,生物只有不断适应环境才能得以生存、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是 A.森林能够保持水土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答案】C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森林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 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为了适应环境,一般这种环境风的方向基本就是定向的,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增加了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蚯蚓)影响环境,D不符合题意。 考向二 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3.你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如何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光照导致的。 A.实验中保证相同的光照 B.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 C.给以不同的光照和湿度 D.除了光照不同外,还要给以不同的营养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设计对照实验的原理,既设置唯一变量。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题目中提出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营养、湿度、温度等都应当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对照实验的唯一变量,B符合题意。 总结提升 对照实验原则: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他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保证“其他条件的完全相等”。 其他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2)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3)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4)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 4.你们学习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提出问题: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 (二)作出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 (2)设置相同点:在铁盘内放一层湿土。将10只鼠妇平均分成组,分别放入铁盘两侧的中央。 (3)设计实验: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形成一组__________。 (四)实施计划: (4)处理实验结果时,要计算全班各组数据的 _________,这是为了___________。实验结果是:鼠妇在___________处的明显多于在__________处的。 (五)得出结论: (六)表达和交流: (5)在交流中,有位同学提出我想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这样更方便,你觉得合适吗? _________。你觉得合适可以不答,不合适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实验所用鼠妇应该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 (3)对照实验 (4)平均值 减小实验误差 阴暗 明亮 (5)不合适 如果只用1只鼠妇,偶然性太大,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6)放回适于鼠妇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学习小组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提出问题: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因此将提出问题变成肯定或者否定的陈述句,即,作出假设: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 (3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所以就要设置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都相同的对照实验。对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就是设置了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组。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光照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4)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计算实验结果时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防止出现偶然因素。实验结果是鼠妇在阴暗处的明显多于在明亮处的。由此可见: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 (5)不合适,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因此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才有可信度。只用一只鼠妇不行。因为用一只鼠妇有很大的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 (6)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成后,我们小组要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1.冬天,我们见不到青蛙、蛇等小动物,它们都冬眠了,这是由于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躲避敌害 2.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大雁南飞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水 C.光 D.湿度 5.下列哪项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A.阳光 B.害虫 C.温度 D.水 6.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这说明 A.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够破坏环境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7.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A.北极熊白色的体毛 B.鱼的体型为梭型 C.牦牛的绒很保暖 D.大树底下好乘凉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植物 B.动物 C.细菌、真菌 D.水分和阳光 9.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1)提出问题: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吗?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2)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____________引起的。 (3)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________。 (4)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_____(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5)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10.(2019湖南省郴州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中影响该现象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分 11.(2019福建省)下列事例体现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是 A.蚯蚓改良土壤 B.干旱使农作物减产 C.人类治理河流污染 D.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 12.(2019甘肃省武威市)我省河西走廊地区有大片的戈壁滩,此处生活的蜥蜴体色大都是黄褐色,这体现了 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环境能够改变生物 D.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13.(2018·遵义)下列实例中,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是 A.竹节虫形似竹节 B.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C.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D.有些人初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 14.(2018·通辽)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1.【答案】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枣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冬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B正确。 2.【答案】D 【解析】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南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B正确;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C正确;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 3.【答案】A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符合题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B不符合题意; 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环境极其干旱,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据此解答。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故选A。 5.【答案】B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据此解答。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阳光、温度、水等属于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害虫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故选B。 6.【答案】A 【解析】物对环境在适应的同时,又对环境有影响的作用,可以从蚯蚓的生活习性方面来解答。 蚯蚓在土壤中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蚯蚓能富集养分,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实验证明,有蚯蚓栖息的周围土壤中,许多无机盐的元素,如磷、钾、钙、镁等增加数倍,蚯蚓对环境有影响。故选A。 7.【答案】D 【解析】北极熊白色的体毛与北极雪地的颜色一致,有利于保护自己,是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A不符合题意; 鱼的体型为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是鱼类对水生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牦牛的绒很保暖,是与青藏高原寒冷的环境相适应,C不符合题意; 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C符合题意。 9.【答案】(1)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 (2)海拔高度(变量) (3)b组 (4)平均值 (5)D 【解析】(1)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是: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2)对照实验是在研 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3)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所以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b组,对照组是a组。(4)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防止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组实验,最后取平均值。(5)海拔越高,风力越大,植株高了反而无法生长,所以海拔越高,越适合植株较低的生长。故而第一组中:a组的比b组的长势好;第二组中:c组的比d组的长势好。 10.【答案】A 【解析】春天气温回升,“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产生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11.【答案】B 【解析】蚯蚓改良土壤、人类治理河流污染、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C、D不符合题意;干旱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A 【解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蜥蜴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有利于躲避敌害,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3.【答案】D 【解析】竹节虫的拟态,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不符合题意;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避敌和捕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不符合题意;草蜥遇到敌害后,会主动断尾吸引敌人注意,掩护自己伺机逃脱,避免伤害,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组织细胞缺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减少,因此出现高原反应。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符合题意。 14.【答案】C 【解析】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错误;雨露滋润禾苗壮,禾苗 可以吸收水分,满足禾苗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粪便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正确;企鹅生活在南极,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