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简析)
2019 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 页,总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书写。 第一部分 (1~4 题 21 分) 1.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 1 分,共 8 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2)白居易《卖炭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 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3)________________,正天下之正位,________________。”孟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 丈夫精神的实质。 (4)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自己寄情山 水的情感。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 4 分) 章鱼是一种海洋肉食性动物,以捕食鱼虾为生,由于没有脊椎,章鱼的身体异常柔软,可 以灵活地变形,为它的捕食活动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在发现猎物时,章鱼会伪妆成一块长 满苔藓的石头藏身在珊瑚的缝隙问,或者把自己塞进海螺壳里潜伏..起来,等猜物靠近后,就迅 速扑过去,用布满吸盘的触手缠住猎物,注入毒液使其麻痹..、然后美美地享用一餐。 (1)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 分) ①______应改为______ ②______应改为______ (2)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 分) ①潜伏( ) ②麻痹( )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 中的“太元"、 “元丰六年”中的“元丰”, 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 指管乐器, “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4.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书画作品《松鹤延年》,回答问题。(共 6 分)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图画画面的内容。(3 分)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对联“东海白鹤千秋寿,南岭青松万古春”。(3 分) 第二部分 (5~20 题 49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 5~6 题。(6 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緣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 C.诃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6.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3 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7~10 题。(14 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 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 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 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 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 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 ⑭。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 化”。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⑦ 华: 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⑪ 曹:辈。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 距。⑰枵腹:腹中空虚。⑱极:通“亟”,急。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 1 分,共 4 分) (1)时文固.不可不读 固: (2)若.朝华夕落 若: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尽: (4)然后思通.其义蕴 通: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9.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3 分》 10.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 分) 三、 阅读下面文字, 回答 11~13 题。(8 分) 何 尊 ①这是一件青铜尊。它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此刻,它被安置在国宝最高 展台。 ②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依旧繁 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十几个朝代不朽的青铜器。他们的父辈曾经浴血并肩 奋战,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③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另一个是同 宗的贵族何。虽然王朝新的领袖姬诵才十几岁,但已经在他四叔姬旦(一位令后 世孔子都尊崇的儒学先驱)辅佐下开始励精图治,并依照父王姬发临终的遗愿, 为保江山永固,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这 些事迹使得同是年轻人的何热血沸腾,父亲的业绩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自己又 被新王看重,为此,他也要做一件热血的事情。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 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 自己的告诫。 ④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 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 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 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 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洛阳一带。 ⑤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三亿中国人的信。 ⑥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 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 当中。 ⑦三千年过去,那对年轻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 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青铜尊于 1963 年在陕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何尊。虽没有了最 初夺目的光泽,但尊底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 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⑧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 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作:中国。 11.贵族何铸造这件青铜尊的目的是什么? (3 分) 12,何事铭文中的“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 分) 13.请结合全文说说何尊为什么被称为国宝? (3 分) 四、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 14~15 题。(7 分) 14.下面文段表现了小萝卜头怎样的心理? (3 分) 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暖 飞出祉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了铁窗里的刘思杨。“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节选自(《红岩》) 15. 请观察下面这枚纪念币图案,回答问题。(共 4 分) (1)这校纪念币图案表现的内容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_》(1 分) (2)请简述“李逵背母”的故事情节。(3 分)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6~20 题。(14 分)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 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 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 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 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 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 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 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 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 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 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 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 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 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 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 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 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 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婶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 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 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收麦 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想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 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全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 黄昏,整整两亩麦子金被割完, ⑪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 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 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 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⑫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 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6.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3 分) 1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 分) 18.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2 分) 19.选交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2 分) 20.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第三部分 (21 题 50 分) 21.作文。(50 分) 请根据你对“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的理解和越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白拟题目;②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不限文体;④不得套写、 抄袭;⑤不少于 600 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19 河北中考语文真题答案 1.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3)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 (1)①锥 椎 ②妆 装 (2)①qián fú ②má bì 3. D 4. (1)整幅《松鹤延年》的画面是由图案和文字构成的,画面的主体是中间的图案部分,从近 及远分别是是仙鹤,青松和高山。画面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东海白鹤千秋寿”,下联是 “南岭青松万古春”。画面的最左侧有作画时间和作者。 (2)对联使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东海白鹤”和“南岭青松”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都是 长寿的象征。而且“千秋寿”和“万古春”也都表达了长寿的意思,表达了对老人身体健康, 延年益寿的美好祝愿。 试题分析: 1. (1)首先要理解“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临”的意思是彼此相互了解的人是不分远近的,即 使相隔万里也可成为邻居(即彼此相知之人),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也是此意。 (2)这句填空重点要写卖炭翁的精疲力尽的情态。考生容易误写成对卖炭翁的外貌描写,比 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等 (3)本题根据挖空的位置,根据给出的一句填空。 (4)《醉翁亭记》中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句子也是文章中心的句子应该是欧阳修表明自己并 不是因为酒而醉的,而是因为沉醉于山水风景。 3. D 选项 文学常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4. (1)本题考查对漫画徽章这类画面描述题的考察,首先要描述画面的主体由几部分组成, 其次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描述画面其他内容。 (3)本题要先确定修辞手法,然后在展开修辞手法后,还要补充说明画面整体所表达的寓意。 5.C 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2)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 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试题解析: 这套题是考察了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认知,和词整体意思的理解和把握。 5.A 选项中,谈到小序的作用。宋词小序,本为词之附庸,用于补充说明词的内容,如交 待背景、点明时序、说明原委等。一般认为,宋词较多出现题序,始于张先;而苏轼主张“以诗 为词”,小序承载的功用越发明显,也由此开始转向繁复;到南宋小序甚至不再是词的依附,甚 至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由此看,A 选项的说法没有问题。 B 选项中,把酒问天见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 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因此没有问题。 C 选项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 句词情感波澜起伏。首先,接续上文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向深远发展,倾心于天上宫阙, 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 精神的家园。然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 了,终不忍弃绝人间。由此可以看出,选项中说“对人间生活的厌弃”是不正确的。 D 选项中,字面意思是“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看起来是在埋怨月亮,实际上借景抒情,表达了因亲人不能团聚产生的惆怅之情。 6.对于“句子为什么有名气”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句子的赏析。通常我们说,赏析 要包含诗句原意,运用的手法,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几个方面。这里我们就可以从 原意入手,然后写出诗句的深层含义,由于没有复杂的意向和典故,最后分析一下诗句的写作 手法即可。 7. 固:本来;若:像;尽:全、都;通:通晓、理解。 8.(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安”、“以”各 一分,句意通顺) (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宜”、“省”各 一分。句意通顺) 试题解析: 7.考察字词均较为常见,注意“固”的本义为“坚固”,这里考察的是引申义“本来”;与“人 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中的“固”意义相同。 “通”的本义是“通达”,这里引申为“通晓”;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通”意义 相同。 “若”的本义是“理顺”,这里考察的引申义“像”;与“门庭若市”中的“若”意义相同。 “尽”的本义是“空,没有”,这里考察的是副词“全,都”,与“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 “尽”意义相同。 8.第一句翻译注意“安”翻译为“怎么”,“以”必须翻译成“用”,而不是“可以”,“益” 要翻译为“益处”,翻译后注意语句通顺; 第二句中“此”作为代词要翻译为“这件事”或“这种行为”,“极”按照原文注释翻译, “宜”翻译为“应该”要前置,使语句通顺,“猛”的翻译要灵活,“省”翻译时注意联想“吾 日三省吾身”,最后句意要通顺。 9.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10.(1)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 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试题解析: 9.注意在原文寻找答题区间,确定题干出自第三行,询问原因,且使用了“故”字开头, 属于总结句,所以上两行即为答案。特别提起注意:不能只写少年时的原因,也要写成年后的 原因,注意分条和语言组织。 10.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 概括大意即可。 附:文言文翻译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时期知 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 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 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 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 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 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 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 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 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 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 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 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 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11、记载父辈们建国的功绩,新王迁都的成就,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12、中指的是城邦中心,国指的是家园需要保护。“中国”一词在何鼎铭文中指的是当时天 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 13、①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于变化,是艺术瑰宝;②记载了周朝祖先的丰功伟绩, 历史悠久,是历史瑰宝;③何尊中关于“中国”的记载,传承更迭,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瑰宝。 试题解析: 11.阅读全文可知,答题区间在第三段,根据“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 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12.阅读全文可知,答题区间在第四段,根据“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 王朝的中央。” 13.本文主要从三方面介绍何尊,外形,历史由来以及价值作用。本题正式考察学生对文章 信息的梳理和筛选能力,从这三方面入手,就更较为清晰的明确答案要点。 14、通过对小萝卜头放虫子这一事件的刻画,表现了小萝卜头虽然身陷困境,但他热爱生 活、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对解放后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心理。本文段选自《红岩》。通过阅读文段,可知是描写了小萝卜头狱 中“放虫子”这一事件。结合《红岩》的背景,这里小萝卜头将“虫子”放飞,正体现了小萝 卜头固然身陷逆境,但他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对解放后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心理。 《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善良、乐观、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是他人性的闪光点,也正是他短 暂人生的超人之处。 15、(1)水浒传 (2)在梁山已经安身下来的李逵想起在家中受苦的母亲,决定下山探母,带母亲回梁山享福。 当李逵背母回转山寨路过沂岭时,老母口渴,李逵便为老母去寻水,此时突生变故,猛虎现身, 吞食了老母。李逵悲愤异常,杀死四虎,哭祭母亲一番,回山而去。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1)题要求熟知名著人物形象。纪念币图案中描绘的是“李逵背 母”,并有文字提示“黑旋风李逵”,通过这些提示,可知纪念币描绘的是《水浒传》中的情节。 (2)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由题干要求可联系到《水浒传》第四十三回中李逵背母上山享福 的故事情节,并对该情节进行概括。 16、答案: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难度指数三颗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指外表特征, 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事迹,得出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倾向、道德品质等方面的 准确认识。答题思路是四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本题让我们概括的是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 第二步:梳理情节。一是奶奶相中一对夫妻,每亩地比别人少两元。二是夫妻二人配合默契, 干活干净利落。三是夫妻二人和奶奶的对话及吃午饭,最后黄昏时刻,整整收割完两亩麦子。 第三步:具体概括。第四步:组织答案。 17、答案: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 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 客夫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先要说明是这句话是否运用了修辞和表达方法,然后结合文章 内容进行具体的阐释,最后再写明表达效果。 18、答案:“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 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解析: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可以鲜 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19、(1)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 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解析:本题考查全文的思想感情,可以采用以下格式:本文记叙了……的故事,表现了(赞 美了、反映了、揭示了)……的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也要注意思想感情概括 的全面。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 用主要有三:具体描写的内容、表达技巧,以及蕴含的情感主旨。结构上的作用要先看是开头 段、中间段还是结尾段,本题考查中间段的作用,主要考虑承上启下、做铺垫、设置悬念以及 呼应的作用。在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0、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 肯干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 行业的惋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作者的感情。答案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开头以对童年的回忆引入麦 客这个行当,结尾又对现代机械文明对传统麦客职业的侵蚀发出慨叹,作者其实一方面是想表 达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另外一方面又是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一种惋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