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4)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4)‎ ‎(第四、六单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A.诘难(jié)      要诀 吹毛求疵(cī) 目不忍睹 B.狡黠(jié) 蛾眉 铢两悉称(chèn) 身临奇境 C.拘泥(nì) 谚语 信手拈来(zhān) 文彩藻饰 D.惆怅(chóu) 茏统 栩栩如生(yǔ) 不求甚解 ‎【解析】B项中“黠”应读“xiá”,“奇”应为“其”;C项中“拈”读作“niān”,“彩”应为“采”;D项中“茏”应为“笼”,“栩”应读“xǔ”。‎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篇文章观点不明,语言平淡,描写也不细腻,读起来味同嚼蜡。‎ B.语文学习中,养成寻章摘句的好习惯很重要,正如俗语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C.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D.在这片土地上,他像祖辈一样,孜孜不倦地耕耘着,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 ‎【解析】“寻章摘句”指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只堆砌词句,缺乏创造性。‎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大约已有100万人左右感染新冠肺炎,感染范围涉及205个国家和地区。‎ B.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 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D.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地方开通网上教学,只是“停课不停学”的方式之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的一种探索。‎ ‎【解析】A.词语赘余,去掉“大约”或“左右”;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最直观的体现”;C.搭配不当,把“方式”改为“意识”。‎ ‎4.(2020·北部湾B卷)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什么是好书?好书因时而异、因人而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能够提升文化素养、提供心灵抚慰、砥砺个人精神的书,就是好书。‎ ‎①《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却成了经典 ‎②对研究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 ‎③“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 ‎④对初学者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是好书 ‎⑤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的是好书 A.③②④①⑤ B.③①②⑤④‎ C.②④⑤①③ D.②⑤④③①‎ ‎【解析】根据总起句“好书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和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断。‎ ‎5.(2020·新疆建设兵团)下列选项中,符合语境表达得体的一项是(D)‎ A.端午节的家宴上,王苗苗给爷爷奶奶敬茶,她说:“爷爷奶奶,端午节安康!祝你们生活潇洒,心情愉快。年年高升,‘鼠’你最美!”‎ B.这周我们班拿到“流动红旗”,班长兴奋地说:“这都归咎于班主任的英明管理,也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我们再接再厉。”‎ C.教师节来临,林涛同学给老师的贺卡上写道:“敬爱的老师,‎ 三尺讲台播智慧,一支粉笔写春秋。您辛苦了,高足林涛祝您节日快乐!”‎ D.主题班会邀请校长参加,邀请函上这样写:“校长您好,本周五下午5时整在九(1)班举行‘健康成长’主题班会,特请您莅临指导。”‎ ‎【解析】A.“生活潇洒,……年年高升,‘鼠’你最美”用词不适合老年人;B.“归咎”是归罪的意思,应为“归功”;C.“高足”是对别人徒弟的敬称,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①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词人临江揽胜,抒发赞美之情。‎ B.上阕写景,点明时间与地点,描日落之江天,状夕夜之景物。‎ C.下阕“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转入怀古。‎ D.下阕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亡覆,往事无痕,幸好芳草凝碧,聊以慰藉。‎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上阕中词人描绘江上的广阔之景与水边的细微景象,运用了白描及虚实结合的手法。‎ B.词中所描绘的秋景图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可谓异曲同工。‎ C.下阕嘲讽中深含叹惋,融化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 D.词人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8—11题。(12分)‎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①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②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③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④,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 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⑤,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⑥使高其梱⑦。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注释】①相:楚相孙叔敖。②次行:秩序。③顷:表示时间。④朝:上朝。⑤庳车:矮车。⑥闾里:街巷。⑦梱:门槛。‎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2分)‎ A.庄王/以为币轻 B.今/市令来言曰 C.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D.楚/民俗好庳车 ‎【解析】应划分为:楚民俗/好庳车。‎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更 更换,更改 ‎(2)去 舍弃 ‎(3)数 多次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庄王答应了,命令下达三天,集市恢复得像原来一样。‎ ‎(2)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过了半年,百姓都自动加高了车子。‎ ‎11.从庄王的角度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施发政令的人不能用强硬的命令来迫使百姓屈服,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 ‎【参考译文】楚庄王认为楚国使用的钱币太轻,下令把小币改铸为大币,百姓使用不方便,都放弃自己的生业。市令向楚相孙叔敖报告说:“集市混乱,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很不稳定。”楚相说:“像这样有多久了呢?”市令说:“有三个月了。”楚相说:“不用说了,我现在让它恢复原状。”五天后,上朝,孙叔敖向楚庄王说:“前些日子更改币制,(您)认为旧币太轻。如今市令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大王下令恢复以前的钱币。”庄王答应了,命令下达三天,集市恢复得像原来一样。‎ 楚国民风是喜欢乘坐矮车,庄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马行,想下令把车子改高。楚相说:“政令多次下达,百姓无所适从,不好。大王一定要改高车子,我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的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君子不能够频繁下车过门槛。”庄王答应了。过了半年,百姓都自动加高了车子。‎ 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 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5)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6)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7)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16题。(17分)‎ 秋天的喜讯 纪红建 ‎“嘎吱——”‎ 袁隆平院士急不可待地迈出自家小院的门。‎ 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 半个月前,袁隆平在长沙马坡岭这个幽静的院内过了九十岁生日。他年事已高,已不能频繁奔走全国各地的杂交水稻基地。省农科院便在袁隆平住宅旁开发一块试验田,让他拉开窗帘就可以看到禾苗,走上几米就能与它们亲密接触。‎ 袁隆平紧走几步,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禾苗。禾苗像调皮的孩子,在他的怀抱中嬉笑。‎ ‎“袁老师,您慢着点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退休科干部李超英匆匆走出小铁门,焦急地叫道。‎ ‎“您别这么性急,走快了要气喘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也紧随其后。‎ ‎“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 0· 后’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隆平一回头,笑着说,“小李,去挑一个壮实的稻禾。”‎ 李超英双手娴熟地将一株稻禾一合拢,挑出一枝剑叶又长又壮的穗子,小心翼翼地拔出来。‎ ‎“这个穗子大!”袁隆平拿着穗子,左看右看,又摸又闻,爱不释手。‎ 这片青葱翠绿、还在孕穗期的水稻,可不是普通的晚稻,而是近几年由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开发研究并取得基本成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袁隆平是个急性子,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只要水稻一打苞,他就迫不及待地数一数,以预测产量。这一习惯保持了五十多年。‎ 回到客厅,剥开剑叶,取出苞子,辛业芸、李超英和袁隆平的老伴邓则,分头数起来。袁隆平从桌子上拿起记录本和笔,等待她们报数。‎ ‎“三百一十九粒。”辛业芸第一个报数。“三百五十一粒。”李超英第二个。“二百二十七粒。”老伴邓则最后一个。‎ 袁隆平一笔一画写好后,说:“再数两遍。”‎ 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更改数字。‎ ‎“袁老师,拿手机来统计吧!”辛业芸说。‎ ‎“手机屏幕太小,怕算错,还是拿计算器稳妥些。”袁隆平说着,随手从桌子上拿过一台计算器来。‎ ‎“八百九十七粒!”一阵噼里啪啦后,袁隆平兴奋地喊起来。‎ 辛业芸凑了过来,有点怀疑地问:“袁老师,您没算错吧!”‎ ‎“我们再数一次,再算一次。”袁隆平也慎重起来。‎ 又是一阵噼里啪啦,还是八百九十七粒。‎ 袁隆平在记录本上的数字后郑重写上:“记录人:袁隆平,2019‎ 年8月23日中午12点15分。”‎ 这是袁隆平连续第三天数孕穗期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穗子,抽穗期和灌浆期他还会不断数。冬天,湖南没有水稻,他就跑到海南基地数。五十多年来,这一习惯,从未间断。‎ 随后,袁隆平又算起来,他要根据这三天的平均数,来预测试验田里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的亩产量。8月21日数了一穗有六百六十七粒,8月22日数了一穗有六百五十四粒,加上今天的八百九十七粒,三天平均七百三十九粒。袁隆平非常保守地按百分之八十五的结实率,算出一穗稻谷的重量,然后乘以一亩田的稻穗数和估计的粒重,得出亩产量。‎ ‎“亩产可达一千零六十七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大有可为。”袁隆平望着窗外的试验田说。‎ 这是今年立秋以来的一个喜讯。‎ 其实不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都已是世界奇迹。然而,袁隆平不服老,更不满足。‎ ‎2011年,袁隆平领衔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并成功研发出以遗传工程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利用该技术获得的不育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又兼具前两代的优点。‎ 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当然,基本成功并不代表完成任务与使命,要真正形成产品,全面推向市场,走向高产,‎ 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不光有“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更有敢于创新的前瞻性思维。“我们的团队已经开始研究第四代C4型杂交稻了,这种杂交水稻具有光合效率高的优势,预计2022年C4型水稻可基本研究成功。”“还有第五代,那是一系法杂交水稻,通过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我们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已经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稻中引入无融合生殖特性。”‎ 袁隆平年岁已高,但他作为一名国际农业战略家的本色没有褪。‎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3.文章详细叙述了袁隆平的一件什么事?体现了袁隆平的什么特点?(4分)‎ 事件:袁隆平反复细数稻粒,预测产量。特点:①全身心投入杂交水稻研究;②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1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1)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采用拟人手法,赋予禾苗以人的情态、情感,委婉表达作者对长年坚持在田间地头从事科学研究的袁隆平的敬意。‎ ‎(2)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 0· 后”啦!(赏析加点词语)(3分)‎ 指袁隆平刚满90岁,且与“90后”年轻人相提并论,自称正宗的“90后”,体现了袁隆平幽默乐观的性格和不服老的心态。‎ ‎15.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并深化了文章主旨。内容上高度赞美了年事已高的袁隆平仍然是一名敢于创新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国际农业战略家,而“本色没有褪”与前文的“数稻谷,预测产量的习惯保持了五十年”形成呼应。正是几十年不变的“本色”使得袁隆平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并且造福于人类,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农业战略家”。‎ ‎16.袁隆平五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4分)‎ ‎【链接材料】学农有学农的乐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我们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工作是辛苦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我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我还要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 ‎——袁隆平 心中有为国为民的理想和信念,能怀着乐趣坚持从事科研工作,懂得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战略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20题。(13分)‎ ‎“读书”与“看书”之间 周慧虹 ‎①我近来读了一些作家的文章,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读书”与“看书”的差异。‎ ‎②什么是阅读?梁衡指出,阅读就是思考。阅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观看。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观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而对不需太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说看,不说阅。‎ ‎③王鼎钧则言,“读书”和“看书”不同,读书有方法,有目的,有成果,讲的是读书人的水准。告诉某作家“我读过你的书”或“我看过你的书”,一字之差,寓褒贬、别善恶。‎ ‎④细细品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一个人如果自我感觉尚算得上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在工作生活之余尚且保留了阅读的习惯,就有必要扪心自问——我究竟是在“读书”,还是“看书”?毕竟,“生命诚可贵,时间价更高”。当读者自己深陷于“看书”而非“读书”的窠臼而不自知时,可能还沾沾自喜,殊不知,这样无异于自欺欺人,无异于浪费光阴空耗生命。‎ ‎⑤我的微信朋友圈中,有人“读书”,也有人仅仅是在“看书”。这两年,社交阅读趋热,我被拉进了一个读书群,‎ 该读书群中给人印象颇深的有这么两位,一位是某位群友,每天倒是雷打不动地在群内打卡读书。读的速度惊人,两三天即读完一本书,其他群友甚感钦佩之余,请教其读书秘诀及读后所获,没承想,得到的回答令人气馁:“读便是了,读后也没感到有啥触动。”‎ ‎⑥与之相反,该群群主崇尚深度阅读、深度输出,虽然读书速度不算很快,但只要读过的书,她都坚持必须写出一篇不乏干货的读书笔记,晒在公众号上。据其自述,她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按顺序通读,在书上做标记,随时记录所思所感;第二遍梳理全书,画出思维导图;第三遍重点阅读标记段落,结合所思所感精心构思,最终输出一篇绝不敷衍的读书感悟文章。观其公众号中文章,百余篇读书感悟篇篇耐读,且每隔一段时间必有更新,确属难能可贵。‎ ‎⑦当前,我们置身于一个碎片化的时代,许多人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逐渐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这种状态下的阅读,往往“看”的成分大于“读”。不过,这也并非绝对。曾引起广泛反响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作者采铜,就结合自身的阅读实践,谈到过“碎片化时代如何做到深度阅读”的问题。‎ ‎⑧他就提到,阅读,绝不仅仅发生在把书从打开到合上的时间段,这只是阅读活动中最表层的部分,更重要的是,书中读到的那些精华能否转化为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一个人的阅读如果追求的是一种抵达,是自我生活、人生的某种改变,那么,这种追求改变的诉求反过来会促进我们的阅读。因为很显然,我们要改变,‎ 必然要对我们读的文本提出更高要求,提出更多问题,我们自身也变得更加主动,这些都会让我们阅读得更深入。‎ ‎⑨所以,说到底,决定一个人“读书”还是“看书”的关键因素之一,应是“阅读的抵达”,也就是自我的改变。像有些人的阅读仅仅满足于消遣,茶余饭后拿本书躺着随便翻翻,抑或,阅读单纯就是为了阅读,徒有一种形式,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似乎在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聊以自慰。如此,读书充其量不过是在“看书”,那还不如走出户外多看看蓝天白云,扫视一番车水马龙的街景,最起码,有益于眼部健康。‎ ‎⑩而如果阅读是为了思想的提升、心灵的充实、灵魂的修炼,那这样的“读书”,一定是会有所收获,实现“阅读的抵达”的。‎ ‎(选自《杂文月刊·选刊版》2020年第1期,有改动)‎ ‎17.作者是怎样引出对“‘读书’与‘看书’的差异”这一论题的探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通过引用近来读到的梁衡和王鼎钧对“‘读书’与‘看书’的差异”这一论题的论述来展开探讨。以名家的论述来引出论题,既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8.第⑤⑥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分)‎ 这两段分别叙述了读书群里一位“看书”群友和一位“读书”‎ 群主的阅读经历,通过他们阅读方法和结果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看书”和“读书”会有不同的阅读效果。‎ ‎19.基于怎样的不同目的造成了有的人是去“看书”,而有的人是去“读书”?(4分)‎ ‎“看书”是为了消遣,满足于休闲,或单纯就是为了阅读,徒有一种形式,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似乎在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聊以自慰;“读书”是为了“阅读的抵达”,为了思想的提升、心灵的充实、灵魂的修炼,即追求对自我生活、人生的某种改变。‎ ‎20.从作者的观点出发,就具体方式来看,你认为怎样阅读才是“读书”而不是“看书”?(2分)‎ 示例:“读书”必须是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带着思想去深度阅读、深度输出的。‎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1.(2020·德阳)下边是《骆驼祥子》小说的封面配图。请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展开想象,写一个150字左右的片段。(6分)‎ 这天,祥子拉着曹先生出门,他的腿长步大,腰力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稳稳当当的就把曹先生送到了地方。送走曹先生,祥子正想拉着车去找个地方休息,看到路旁拉车的三三两两闲坐着等座儿。祥子心想,拉车真不容易,我现在能在曹先生家拉包月,才免过苦日子。我手脚再麻利点,等攒够了钱,买了第一辆车,再攒钱买第二辆车,我的好日子才真正到了。‎ ‎(二)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读书学习,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生活充满酸甜苦辣,蕴藏着学问与智慧,就像一本无字的书。从生活中学到的也能影响、改变我们的性格。‎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呢?请你以《学习与性格》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