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写作指导——创新立意的方法D
2020中考写作指导——新瓶装旧酒,旧酒展新颜 全新的立意,来自故事情节的“延展”与“改道” 优秀的作品,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形式新颖、素材新颖、立意新颖。在写作教学过程中,100%的语文老师都在理论上反复强调过这三点,然而一旦进入实践层面,当学生问及:怎样才能实现这三个“新”呢?很多老师便会陷入哑口无言、束手无策的窘境。 那么,如何让寻常的素材和立意,摇身一变,焕然一新。 一.素材与立意的关系 素材和立意的关系,是个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和把握。为了变抽象为具体,我找了一个命题——《一个陌生人》,让学生进行实际写作,然后进行客观统计,列表如下: 写作素材 立意 1.一个陌生的小学生给一个老奶奶让座 赞美小学生舍己为人,助人为乐。 2.一个陌生的叔叔把妈妈丢的钱包还给妈妈 赞美叔叔拾金不昧的精神品质。 3.一个买菜阿姨把店主多找的零钱还给回去 赞美买菜阿姨讲求诚信,无私正义。 4.新搬来的邻居帮助奶奶提菜上楼 赞美新邻居助人为乐、尊敬老人。 5........ 上面的统计表告诉我们:立意总是随着素材的改变而改变,有什么样的素材,就有什么样的立意,素材一旦确定,立意便无法改变。从这一点着眼,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要实现立意全新,必须在素材的选取上“下功夫”、“动脑筋”。 二、以素材求新实现立意求新的途径 (一)故事情节,纵向延展 一个故事,讲到某处,停下来,能够表现一个主题(立意),继续向前延伸一个情节,立意就会发生改变,不断延伸,立意就会不断改变,在这种“延伸”中,素材逐步变新,立意也随之逐步变新。 例如: 1.一个孩子给一个老奶奶让座。 ——立意:赞美孩子尊敬老人,助人为乐。 2.一个孩子给一个老人让座,(一次延伸故事情节)妈妈问他:为什么给老人让座?他趴在妈妈耳朵边告诉妈妈:班主任也坐在车上,自己要评选三好学生,必须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 ——立意:揭露孩子为了名利,不惜弄虚作假的品质。 24 3.一个孩子给一个老人让座,(延伸故事情节)妈妈问他为什么给老人让座,他趴在妈妈耳朵边告诉妈妈,班主任也坐在车上,自己要评选三好学生,必须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二次延伸)妈妈告诉儿子,不能为了评选三好学生而弄虚作假,这样的三好还不如普通学生! ——立意:赞美母亲善于正面引导孩子,用积极的思想教育孩子。 4.一个孩子给一个老人让座,(延伸故事情节)妈妈问他为什么给老人让座,他趴在妈妈耳朵边告诉妈妈,班主任也坐在车上,自己要评选三好学生,必须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二次延伸)妈妈告诉儿子,不能为了评选三好学生而弄虚作假,这样的三好还不如普通学生!(三次延伸)儿子问母亲,如果这次评不上三好学生,单凭自己的成绩,无法考上全家人期盼的某热点中学,只有评上了三好学生,德育品行上获得加分,才能考上,自己该怎么办?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告诉儿子:评上三好学生以后,就不要再这样做了。 ——立意:揭示了人们其实都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但功利的诱惑与人的自私本性,会很容易让一个高尚的人变成卑劣的人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5.一个孩子给一个老人让座,(延伸故事情节)妈妈问他为什么给老人让座,他趴在妈妈耳朵边告诉妈妈,班主任也坐在车上,自己要评选三好学生,必须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二次延伸)妈妈告诉儿子,不能为了评选三好学生而弄虚作假,这样的三好还不如普通学生!(三次延伸)儿子问母亲,如果这次评不上三好学生,单凭自己的成绩,无法考上全家人期盼的某热点中学,只有评上了三好学生,德育品行上获得加分,才能考上,自己该怎么办?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告诉儿子:评上三好学生以后,就不要再这样做了。(四次延伸)半年过去了,评选结果公布了,名单里没有这个孩子的名字。老师说:这个阶段,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现得非常好,但也有个别的人为了评优,故意做好事给老师看,老师的眼睛是雪亮的,同学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希望他能够以此为教训,努力做一个真正的三好学生! ——立意:揭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无论我们多么费尽心机,欺瞒最终总会被人识破,弄虚作假招致梦想失败这样的人生哲理。 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延展,原始的平凡素材,像做美容一样,不断更新,改头换面,立意也在一次次素材变化中新意渐生。很多作家说,同一个材料,换一个角度使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同学不懂得如何变换角度,其实这里将故事情节向前延伸,就是一种角度变换的方法。 (二)故事情节横向联系 所谓横向联系,就是从一个已知的平俗素材开始,展开联想,去寻找与之同类或相反相对的素材,进行并列叙述。同类联想,立意是从共同点中总结规律;相反或相对联想,立意是突破传统认识,从差别中找寻新认识。 1.同类联想 例如: 原始素材:一片树叶,离开枝头,枯萎了。 展开同类联想: 一滴水,溅到岸上,风干了。一只大雁,掉了队,迷失了方向。一只羚牛,离开了迁徙的大军,命丧虎口。一位勇士,独闯敌阵,孤立无援,弹尽粮绝而死...... 将这些同类联想并列叙述出来,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样的规律:任何一个生命个体,无论渺小还是伟大,只要离开了群体、脱离了团队,等待他的命运,要么是失败,要么是灭亡。只有置身一个团队,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24 先将原始素材和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然后总结相同点,写出蕴含其中的规律, 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文章: 一片树叶,离开枝头,枯萎了。 一滴水,溅到岸上,风干了。 一只大雁,掉了队,迷失了方向。 一只羚牛,离开了迁徙的大军,命丧虎口。 一位勇士,独闯敌阵,孤立无援,弹尽粮绝而死...... 任何一个生命个体,无论渺小还是伟大,只要离开了群体、脱离了团队,等待他的命运,要么是失败,要么是灭亡。只有置身一个团队,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2.逆向联想 例如: 原始材料:邻居家的叔叔,因为离婚,跳楼自杀了。 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展开逆向联想: 门前的杨树,被风吹折了树冠,一个月后,又抽出了新的枝条。 一个孩子,摔倒了,他爬起来,擦干眼泪,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前行。 一场大雨,冲毁了一个蚁群的家园,雨过天晴,它们选择了一处高地,重建家园。 几场严霜,万物凋零。当春天再次降临,那些饱经沧桑的枝头,依旧花团锦簇,绿叶成荫。 将原始材料与逆向联想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比较,重点探寻行为和结果的本质差别,从中发现不同于常规的认识:面对扑面而来的困境与磨难,最终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心灵之火熄灭了,世界便从此走向黑暗,希望之火熊熊燃烧,即便面对旷古严寒,也会迎来春暖花开。 将这些内容依次写出来,就变成了一篇立意全新的小文章: 邻居家的叔叔,因为离婚,跳楼自杀了。 门前的杨树,被风吹折了树冠,一个月后,又抽出了新的枝条。 一个孩子,摔倒了,他爬起来,擦干眼泪,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前行。 一场大雨,冲毁了一个蚁群的家园,雨过天晴,它们选择了一处高地,重建家园。 几场严霜,万物凋零。当春天再次降临,那些饱经沧桑的枝头,依旧花团锦簇,绿叶成荫。 面对扑面而来的困境与磨难,最终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心灵之火熄灭了,世界便从此走向黑暗,希望之火熊熊燃烧,即便面对旷古严寒,也会迎来春暖花开。 24 (三)将故事情节合理“改道” 有很多事,一旦发生,其发展脉络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知道了它的发端,就知道了其过程和结果,如果我们能够根据生活经验,从某个情节入手,让情节发展避开常规发展轨迹,在符合生活实际的基础让,让故事情节沿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并走向不同的结果。这样,素材变得全新,立意也会变得全新——这种方法,就是将故事情节发展,进行合理“改道”,实现素材新、立意新的艺术目标。 例如: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靠着大山居住着。由于大山的阻隔,交通十分不便,每次进山出山都要走很多冤枉路,于是他将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和你们的祖辈在这里住了几百年,过了几百年翻山越岭的日子,为了让你们不再受祖辈曾经遭受的苦难,我决定跟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困扰我们的这些险峻的大山,修一条可直达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大路,你们说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这时候,他白发苍苍的老伴说:“你已经多大了?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土石不计其数,往哪里放呢?”大家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立即动工。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凿石挖土,然后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往渤海。愚公的邻居是个姓京城的寡妇,家中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听说了这件事,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冬来暑往,他们挑着沉重的土石,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边上,住着另一个老者叫智叟,听说了这件事,找到愚公说:“你干的事和你的名字真的很匹配,愚不可及!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微薄的体力,少得可怜的人手,落后的工具,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你想想,即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智叟望着倔强的愚公,不知说什么话才好。 手持大蛇的山神得知这个消息,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便急匆匆地将此事报告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深深感动,随即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从此,从冀州南部,到汉水南岸,变成了一马平川,再也没有大山的阻隔了。 故事情节如果如此叙述,立意是:赞美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 如果从智叟劝谏愚公开始,故事情节进行合理“改道”,故事和立意都会焕然一新: 愚公移山 24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靠着大山居住着。由于大山的阻隔,交通十分不便,每次进山出山都要走很多冤枉路,于是他将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和你们的祖辈在这里住了几百年,过了几百年翻山越岭的日子,为了让你们不再受祖辈曾经遭受的苦难,我决定跟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困扰我们的这些险峻的大山,修一条可直达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大路,你们说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这时候,他白发苍苍的老伴说:“你已经多大了?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土石不计其数,往哪里放呢?”大家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立即动工。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凿石挖土,然后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往渤海。愚公的邻居是个姓京城的寡妇,家中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听说了这件事,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冬来暑往,他们挑着沉重的土石,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边上,住着另一个老者叫智叟,听说了这件事,找到愚公说:“你干的事和你的名字真的很匹配,愚不可及!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微薄的体力,少得可怜的人手,落后的工具,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晚上,愚公躺在潮湿的窝棚里,想着智叟的话,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按照这样的速度,不知何年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知子子孙孙要遭多少罪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完成这样一个宏伟的工程呢?条条大路通罗马,难道再没有别的办法改变一家人的生存环境了吗?就这样想着,想着,一条灵光突然闪过脑海,他一咕噜爬起来,兴奋再次将大家召集到一起。 “今天,智叟的话提醒了我,我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凭着我们这几个人的力量,一千辈字恐怕也无法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走,即便搬走了,我们也要付出多少代的代价,刚才我突然想明白了,既然我们有搬山的勇气,为什么不搬到另一个地方重建家园呢?我们用一辈子的努力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什么偏偏要在这里苦熬呢?过去,我不喜欢动脑子,只知出蛮力,险些害了子孙,以后,你们千万别再犯我这样的错误!” 一年以后,在汉水南岸的平原上,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小村庄。其间鸡犬相闻,良田美池不计胜数,大家过着轻松、愉悦、富裕的生活。村口一块大石头上赫然刻着三个大字:智富庄。 如此改过以后,原始的素材变成全新的素材,立意也随之大变,令人耳目一新。 2020中考写作指导 ——多个事件(现象)一感悟的写法四讲 下面,我们重点学习多个事件(现象)一感悟类作文的写法。 相同点归纳法 一.什么是相同点归纳法 不同的事件或现象,虽然表面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在这些差异的背后,隐藏着本质上的共性,这为运用相同点归纳法写感悟类文章,提供了前提。 (一)事件(现象)不同,但它们的构成要素是相同的 例如:(1)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人们看做圣洁的化身。(2):陆游,一生创作不倦,其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有九千多首,成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优秀作品最多的诗人。 24 【解析】上面概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但都是由行为主体、行为过程、行为结果三个要素组成。行为主体分别是“莲花”、“陆游”;行为过程分别是“出淤泥而不染”、“一生创作不倦”行为结果分别是“被人们看做圣洁的化身”、“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有九千多首,成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优秀作品最多的诗人”。 【注意事项】 复杂的事件,可能还要多出一个构成要素——行为背景或限制条件。 (二)部分事件(现象),描述的具体行为和具体结果的本质对应相同 例如:(1)张三,三更灯火五更鸡,别人做一道题,他做五道题,别人背诵一遍的内容,他背诵十遍。最终考上了剑桥大学。(2)李四,为了让自己生产的西瓜个大、味甜、无籽,用了七年的时间,跑遍大江南北,拜访了无数的专家,阅读了数以千计的图书,一九九八年成为享誉全国的“西瓜王”。 【解析】上面概述的两件事:比较具体行为过程——一个是学习,一个是种西瓜;比较行为对应的具体结果——一个是考上名牌大学,一个是成为“西瓜王”,显然,具体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两个人的行为,表现的都是“发奋进取”,两个人的行为结果,表现的都是“收获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不同的事件(现象),虽然人物的行为过程截然不同,但行为过程的本质可能相同;虽然行为结果截然不同,但行为结果的本质可能相同。行为过程的本质与行为结果的本质完全相同的事件(现象)必然蕴含相同哲理——例如上面两件事,都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有发奋进取,才能收获巨大的成功。 【注意事项】不是所有的事件(现象)行为过程的本质、行为结果的本质都对应相同,但总有一部分是相同的。 (三)相同点归纳法的内涵 所谓的“相同点归纳法”,就是先具体描述行为过程本质相同、行为结果本质相同的事件(现象);然后归纳概括这些事件或现象相同的行为本质、行为结果本质,揭示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感悟事理;最后以感悟到的事理为理论指导,明确指出大家该如何行动。 二.“相同点归纳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1.罗列行为过程、行为 (写出来) 2.感受行为过程、行为(只思考,不写出来) 3.领悟相同点之间的联系(写出来) 4.领悟该怎样做(可写,可不写) A.结果本质均相同的现象: a. 甲废寝忘食,成绩全班第一。b.乙早出晚归,评为单位先进。c. 丙惜时如金,率先突破技术难关。 B.结果本质相同点 : a. 行为过程:都勤奋刻苦b. 行为结果:都成绩辉煌 C.揭示各现象蕴含的共同规律 : 只有勤奋刻苦, 才能取得辉煌成绩。我们应该勤奋刻苦 24 【解析】先罗列行为和结果的本质均相同的甲乙丙三个现象;然后思考这三个现象的本质共性,明确各相同点之间的关系,揭示几个现象内部隐藏的规律;最后明确我们的行动方向。在这四步中,只有第二步只存在在思维过程中,写作时不用写出来。第四步在写作时,为了避免与前面的“勤奋刻苦”重复,可以换成勤奋刻苦的同义词——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等等。 最后形成文章的雏形: 甲废寝忘食,成绩全班第一;乙早出晚归,评为单位先进;丙惜时如金,率先突破技术难关。(第一部分:罗列行为过程、行为结果本质均相同的现象)只有勤奋刻苦,我们才能取得辉煌成绩。(第二部分:领悟相同点之间的联系,揭示各现象蕴含的共同规律)每个期望成功的人,首席要做的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发奋图强。(第三部分:领悟我们该怎样做,明确自己的行动方向) 【注意事项】完善的文章,不可能写得如此简单。这里书写的如此简洁,是为了用最简洁的模块,展示文章的写作脉络,便于我们学习。在实际写作中,前面记述人物行为过程的部分,要选取多个行为细节,集中表现行为过程的共性本质。以上面的例子为例,三个人的行为过程的本质是——发奋图强,写三个人的行为过程时,就要收集大量的行为细节,来凸显他们“发愤图强”的精神。 三.各部分写作具体要求 (一)第一部分写作要求 1.确保罗列的各个现象,人或物的行为本质相同,行为结果的本质相同。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或描述一种现象,都必须包括三部分:一是行为主体(做事的人或物);二是人或物的具体行为;三是行为结果。并列描述几件事,行为主体、具体行为、行为结果千差万别,但这里罗列的事件或现象,人物的行为的本质、行为结果的本质必须相同,否则就无法找到相同点。 例如:一片树叶,为树做了一生的奴仆,鞠躬尽瘁,最后落地成泥。高擎在枝头的硕果,是树的,自己什么也没留下。一只花盆,终生虔诚地守护着一团沃土,直到碎裂被扔进垃圾箱。众人的瞩目和赞叹,是鲜花的,自己两手空空。一段台阶,俯首匍匐,用所有的青春为他人铺就一段提升的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欣喜,是登山者的,自己收获的,只有艰辛和孤独。抛开自己独立的奋斗目标,选择为别人做嫁衣,再辛勤迎来的也是悲惨的结局。做人,还是独立点好,即便是一株狗尾草,也要开出狗尾花来。 【解析】上面列举的三种现象各不相同,但其行为本质都是“抛开自己独立的奋斗目标,选择为别人做嫁衣”,行为结果的本质都是“悲惨的结局”。只有几个现象的行为本质、行为结果本质相同时,并列叙述,我们才能从中感受到共性,发现规律,生成感悟。 2.罗列的现象一般不少于三个,不多于四个。保证三个现象,才能让读者从各现象中清晰地感受现象的共性,发现现象背后的共性规律。 【解析】只选两个,表现力和说服力略显单薄;而超过四个,就会有画蛇添足之嫌——事不过三,过犹不及。 3.行为和结果两部分,在书写时,要抓住具体内容来表现,切忌把内部规律直接写出来。上面的例子在描绘树叶、花盆、台阶时,行为过程都是在表现它们“抛开自己的理想,为被人做嫁衣”,行为结果都是表现“悲惨的结局”,书写时,要抓住具体行为和具体结果来表现,绝不能把本质内容直接写出来。 24 【解析】如果在记述现象时,将行为和结果的本质直接写出来,这段文字就变成了:一片树叶,抛开自己的理想,为树做了一辈子嫁衣,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一只花盆,抛开自己的理想,为花做了一辈子嫁衣,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一段台阶,为人做了一辈子嫁衣,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抛开自己独立的奋斗目标,选择为别人做嫁衣,再辛勤迎来的也是悲惨的结局。做人,还是独立点好,即便是一株狗尾草,也要开出狗尾花来。这样写,必然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前面应该含蓄表现的内容,直白地阐述出来,读起来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就如猜谜,谜面已把谜底直接暴漏出来,就失去了猜谜的趣味;二是前后机械重复,读起来更是味同嚼蜡。 (二)第二部分的具体写作要求 1.以准确把握行为本质的共性和行为结果本质的共性为前提。准确的把握行为过程的共性、行为结果的共性,才能揭示几种现象隐含的共同本质规律。 例如:一会计,给客户结账的时候,因为看错了一位小数点,多支付了10倍的货款;一位钟表维修师,在安装零件的过程中,因为一个螺丝没有拧紧,不得不将所有的零件,全部拆下,重新安装;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到一家礼仪公司竞聘业务经理,经过激烈竞争,和一位“海归”脱颖而出,公司的负责人举棋不定,这时候一位评委语惊四座:刚才面试的时候,入围的大学生脚上的鞋带系得一长一短,而与他竞争的“海归”却整整齐齐——窥一斑而见全豹,细微的差别,隐藏的是两个人做事严谨程度的差距,这位优秀的学生,因为两根鞋带,与高薪岗位失之交臂。 在归纳概括行为和结果的共同本质时,有以下四组答案: A.行为本质共性:做事马虎;行为结果本质共性:付出惨重代价。 B.行为本质共性:忽略细节;行为结果本质共性:失败。 C.行为本质共性:自我要求标准低;行为结果本质共性:事倍功半。 D.行为本质共性:忽略细节;行为结果本质共性:付出惨重代价。 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答案D——是最准确的概括归纳。 【解析】归纳概括行为和本质的共性,要坚持两个标准:既要保持三件事同时兼备,又要保证概念不能过大,要保证最大限度的具体。如果将行为本质共性定位为“做事马虎”,第三件事人物的行为本质并非粗心大意;如果将自我要求标准低,三件事在体现人物的主观意识上都没有表现——例如:觉得“鞋带是否整齐无所谓!”这样的主观意识,因此,行为的本质,只能定位在“忽略细节”上。从结果的本质上看,“失败”概念过大,表意过于笼统,而“事倍功半”表达的是付出多,效率低,但没有失败。只有“付出惨重代价”是几件事结果的本质共性,同时又是具体的,因此,答案是D。这一步如果出现错误,下一步是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出现错误。选材时如果不能完成这种定位,选出的材料就会和后面要揭示的哲理发生错位。 2.准确定位共同行为的本质和行为结果的本质之间的关系。行为过程的本质,制约和影响行为结果的本质。在阐释二者关系的时候,要充分体现行为本质制约行为结果本质这种特定的关系。 例如:以上面的所举的例子为例,行为过程的本质是——忽略细节;行为结果的本质是——付出惨重的代价。明确二者的制约关系时,一定要强调前者制约后者:忽略细节,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或者采用倒装的形式表述——要想少付出代价,必须重视细节。 【解析】过程决定结果,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阐述哲理时,必须体现这一点,强调行为过程本质的重要性。 24 3.形象地阐述行为本质和行为结果本质之间的关系。解释行为本质与行为结果的制约关系,可以用解释行为过程本质与行为结果本质的词或短语直接阐述,这种表现形式,属于画龙点睛,直接透过现象,解释各现象蕴含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但语言表达的文采略逊一筹,要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还要借助比喻和类比,将行为本质和行为结果本质形象化,同时借助类比关系,将行为本质与行为结果的本质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更形象具体。 例如: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可以直接阐述三种现象蕴含的本质规律:忽略细节,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借助比喻,将“忽略细节”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细节,例如:一双鞋大小相同,就不再区分左脚右脚;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对应转化为“行多远,折磨多远”,然后借助类比,将二者联系起来,这个哲理就形象的转化为——因为一双鞋大小相同,就不再区分左脚右脚,必将尽享“行多远,折磨多远”的痛苦。 【解析】行为本质和行为结果的本质,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具体形象,借助这些具体形象,运用比喻和类比,就能把这种制约关系阐述的生动形象,文采飞扬。但大家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行为结果的本质转化为具体形象时,要与行为过程转化的具体形象对应,保持二者协调一致。否则,前面的行为本质转化为一种意象,行为结果转化为与前者毫无关系的另一种意象,读者就无法读懂作者要表达一个怎样的哲理。 (三)第三部分写作具体要求 1.更具行为结果和行为过程本质与行为结果的制约关系明确行动方向。行为结果是一个良好的结局,我们要坚持行为过程本质;行为结果是失败和不良的后果,我们就要反对行为本质,走与之相反的道路。 例如:文章前面阐述的感悟是——懂得付出,才能收获幸福。很明显,行为结果“收获幸福”是美好的结局,我们在指出行动方向时,就应该坚持行为本质——努力付出,同时为避免前后重复,我们要将“付出”变成它的同义词“奉献”,这样就写出了第三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那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懂得奉献、善于奉献的人吧!又如:文章蕴含的感悟是——自私和狭隘,必然走向孤独无助。行为结果“走向孤独无助”显然是个不利的结局,我们在写第三部分时,就要竭力反对“自私、狭隘”,坚持走相反的道路——无私、豁达,这样我们就写出了第三部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都希望广结四海宾朋,相助八面来风,那就让我们放弃心中的自私和狭隘,做一个无私和豁达的人吧! 2.借助比喻、类比,形象表达自己的行动方向。和上面揭示各种现象内部蕴含的哲理一样,明确行动方向的句子,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转化为语言生动形象的句子。 例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那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懂得奉献、善于奉献的人吧——可以通过比喻和类比转化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幸福的芬芳中,那就伸开我们的手,做一个勤奋的送花人的吧——赠人玫瑰,自然手留余香。 四.多事一感悟作文范例 东方的传说 在世界的东方,流传着三个古老的传说。 24 传说一:上古的时候,在亚洲的东部,有两个彼此陌生的国家,东边的叫虎国,西边的叫驴国。驴很大,吃草,拥有着一片水草丰美的广阔草场。虎很小,吃肉,拥有几座山林遍布的小岛。虎国资源匮乏,对驴国虎视眈眈。面对危机,大臣忠良提出建议:虎是肉食动物,虽然现在形体很小,数量很少,一旦将来强大了,我们必然面临着灭顶之灾,不如趁当前它们还没有形成巨大威胁,一举灭掉它,这样,我们驴国才能获得永恒的安宁。大臣汉奸说:我们驴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每头驴都威武雄壮,大王更是天威无限,我看完全可以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应对虎国的进攻。驴国国王飘飘然,盛赞大臣汉奸的良策,痛斥忠良:一.作为国家重臣,处理重大事宜,尚武好战,不以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己任,缺乏发展和谐世界的战略眼光;二.置大国国威与不顾,丧失国家形象意识,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继而委派汉奸,挑选高大健硕之驴,整日在边境上演武练兵,高喊口号,声震十里。开始,虎不了解驴,被这些虎背熊腰的形象、惊天动地的气势所威慑,后来渐渐靠近,调戏、挑衅,每到此时,驴子便高扬四蹄,虚张声势,嘶鸣咆哮,严正抗议,努力争取国际同情。虎,终于看清了驴貌似强大、外强中干的本来面目,于是暴跳起来,咬断了只会装腔作势的驴腿,拧断了只会夸夸其谈的驴脖。结果,汉奸动听的建议,让更多的驴失去了生命,让国家的尊严一败涂地,偌大一个驴国,最终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而虎国的老虎,吃了膘肥体壮的驴,实力大增,国势日盛。自此以后,我们见到的老虎,便要比驴子大得多。 传说二:中世纪,东海之滨,有两户人家,比邻而居。甲家,是饿狼投生,生性邪恶强悍,信奉强盗逻辑,以掠夺为生。乙家,是绵羊转世,生性胆小懦弱,治家原则是恭谦礼让,勤奋图强。一日,甲家的儿子垂涎乙家牲畜满圈,强占乙家一头猪。乙家儿子明事和明理说:甲家,是强盗之家,现在不教训它一下,他们会得寸进尺,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攒下再多的家产,也禁不起他们明火执仗的抢夺,不如现在拼死一战,荡平后患——即使现在为此付出惨痛代价,从长远计,也是最佳的选择;儿子混蛋惧怕打仗,更担心战争影响自己做未来的一家之主,坚决反对两个小弟的意见:我们乙家,始终坚持邻里和平共处原则,圣祖临死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要韬光养晦,更何况当前大好的和平发展环境来之不易。轻言战事,盲目动武,是缺乏解决问题智慧、丢弃光荣传统的表现,更是离经叛道、背祖逆宗的行径!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不妨大气一点,让它一口猪,抢占正义的立场,夺取舆论的高地,将他们置于不仁不义之地,其狼子野心,自然就会落空。乙家的当家人接受了混蛋的建议,统一思想——再有言辞过激,煽动人众者,罚没家产,逐出家门;所有乙家子孙,必须心无旁骛,凝心聚力求发展,开拓创新谋赚钱,努力提高家庭GDP增长速度。然而狼终究是狼,狼的本性就是弱肉强食,狼永远不会在意羊宣扬的什么是非黑白与道义。待乙家赚了大量的金钱之后,甲家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野蛮地砸碎了邻居的大门。可怜乙家,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转瞬间成为别人的财富;可怜乙家人,一夜之间,变成了任人驱使的奴隶。 传说三:一千年前,亚洲东部的森林里,有一棵树,几片叶子遭到了病虫的侵袭。于是树召集所有的树叶开会,研究如何应对入侵的敌人。众多树叶义愤填膺,极力主张运用强力杀虫剂,置恶虫与死地。听完了大家的意见,树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棵多灾多难的树,有眼前这样茁壮成长的态势,实属不易,这几年我们着力增粗长长,取得了前所未有、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旦向毒虫开展,必然影响我们的成长壮大,不如牺牲一部分树叶,让它吃饱,别影响了我们的发展大局。树是一家之长,树叶叶微言轻,只好保持沉默。然而这害虫,是一种恶性外来物种,贪食,且繁殖能力极强,虫害迅速泛滥。不久,这棵树就在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失去了所有的叶子,最终丢了生命。 三个别有意味的传说,当初是否真实地发生过,我们无法确定,然而它们留给我们的警示却发人深省:谗语、谬论永远穿着比忠言、真理更亮丽的外衣。与不讲事理、远离正义的强盗讲理,愚蠢得就像弱智的驴子。对待狼的措施,除了武力只有武力,别的都是本质的愚蠢和胆怯的掩饰。另外动武之前,还要明确的是:我们的敌人,除了入侵者,还有那些只会舞唇弄舌的奸臣、混蛋和道貌岸然的大树——攘外必先安内。 老师的下水文揭示的感悟,同步揭示了多个行为本质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一个感悟包含诸多方面,内容较为复杂。初学者,保证几件事蕴含一个内涵简单的哲理即可(揭示一组行为本质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不要幻想一步到位。待熟练掌握简单写法过后,再尝试复杂形式不迟。 认识、行为差异选择法 24 有这样一篇感悟类小品文: 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河掉头而回,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剖析】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感悟类文章。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面叙事,通过事件叙述告诉读者,后面的感悟从何而来;后面揭示感悟,明确前面叙事的目的。剖析这两部分,我们就能从中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一)叙事部分: 1.大家做相同的事:一群虔诚的弟子,到南山打柴。 2.人分成不同的种类:其他弟子一类,小和尚一类。 3.种类不同,认识、行为不同:其他弟子遇到洪水就空手折回;小和尚去摘苹果。 4.种类不同,行为结果不同:其他弟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小和尚非常平静,摘回了一个苹果,后来成为老和尚的衣钵传人。 5.基本写法:对比法。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对比;一种做法与另一种做法的对比;一种结果与另一种结果的对比。 (二)感悟的由来: 1成败对比,知方向 在成败的对比中,我们能够明确做事的正确方向:向成功者学习——在本故事里,就是向小和尚学习。 2.行为对比,知方法 在成功者做事的方法与失败者做事的方法的对比中,我们能从中选择出做事的正确方法:按照成功者的方法做事——本文中就是按照小和尚的方法做事。 3.认识对比,知认知 认识支配着人的行为。做事方法不同,源于人的认识不同。从一成一败两类人的认识对比中,我们会懂得:怎样认识问题是正确的。对本故事而言,就是要学习小和尚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一部分:就是在上面的三组对比中选择做人的方向、做事的方法、做事的思维认识方式,综合阐述——(1)我们要做哪种人;(2)按哪种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为认识决定行为,所以先阐述)(3)按照哪种人的方法做事。 24 本文的作者,虽然先肯定了其他和尚的做法“是一种智慧”,然而后面的“但真正的智慧”,说明前面的所谓智慧不是真的智慧,感悟的重点仍聚焦在小和尚身上,强调应该做小和尚一样的人,按照小和尚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做事。 综合以上两部分,就构成了一种写作方法。这种写法,成败双方的认识、行为是截然不同的;揭示感悟部分就是选择成功者的认识和行为方法,因此称为“认知、行为差异选择法”。 一、明确“认知、行为差异选择法”的构成要素 (一)做相同的事。不管事件中描述多少人在做事,他们做的事必须是相同的。如果写植树,所有的人必须都在植树;如果记述种草,所有的人必须都在种草。 (二)人分两类。不管记述的事件描述多少人在做事,但这些人只分成两类。一类最终的结果是成功,一类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例如:上面的范例,文中的主要人物就分成两类:其他和尚、小和尚。 (三)两种人对所做的事的认识截然不同。两类人在做同一件事,但对事件的认识是不同的。例如:大家都在经商,有的人认为不管使用什么手段,能赚到钱就行;有的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是目的,但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 (四)两种人的行为截然不同。两种人做的事虽然相同,但因为他们的认识不同,所有做事过程中具体行为截然不同。例如:两类人经商,一类人卖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一类人注重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薄利多销。他们的行为体现这彼此认知的不同:前者认为赚钱可以不择手段;后者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五)两种人的行为结果截然不同——本质上一成一败。两类人最终取得了不同的结果,从性质上看,一个代表成功,一个代表失败。还以上面的经商为例:卖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的,最终被绳之以法;努力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薄利多销的,最终利润芝麻开花节节高,前者的结果本质上是失败,后者的结果,本质上是成功。具体结果不同,同时一个代表失败,一个代表成功。 二、各种要素构成的写作模式 (一)先叙述两类人要做的相同事件——接着记述甲的做法、甲的结果——再记述乙的做法、乙的结果——最后总结,揭示感悟。 例如: 期中考试后,张三和李四成绩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三,于是二人下定决心,要在期末考试的角逐中勇夺班级魁首,一雪前耻。张三,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把每天的学习任务与分数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学习计划,最终,张三如愿以偿,独占鳌头。李四采用增加学习时间的办法,中午只休息20分钟,每天挤出30分钟玩的时间用来学习,晚上睡觉延后两个小时,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不到午夜十二点,坚决不睡。在期末考试中,名列全班第十五名。 张三的成功和李四的失败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实现任何理想,仅仅依靠勤奋、出蛮力是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的。除了积极进取的意识,发奋图强的奋斗,还要做的就是做好宏观和细节规划,按部就班的落实,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独占鳌头”尽在掌握之中。 写作时,事件中人物的行为目的、做法、结果均要求写具体内容,不能用概括本质的方法来写。那样,文章就变成了前后重复的“垃圾文”: 24 期中考试后,张三和李四成绩都很差,于是二人下定决心,要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雪前耻。张三,除了积极进取、发奋图强外,还想了很多具体办法,最终取得了成功。而李四只是积极进取,发奋图强,结果走向失败。 张三的成功和李四的失败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实现任何理想,仅仅依靠勤奋、出蛮力是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的。除了积极进取的意识,发奋图强的奋斗,还要做的就是做好宏观和细节规划,按部就班的落实,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独占鳌头”尽在掌握之中。 【解析】之所以上面的文章读起来索然无味,就是因为该用具体内容来表现的内容,作者都采用了概括的写法,导致:1.记述内容过于笼统;2.横向对比过程用词大量重复;3.叙事部分和哲理阐述部分表达形式重复;4.叙事过程已将感悟显露于外,读起来味同嚼蜡。 (二)先叙述两类人要做的相同事件——接着分别记述甲、乙的做法——再分别记述甲、乙的结果——最后总结,揭示感悟。例如: 期中考试后,张三和李四成绩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三,于是二人下定决心,要在期末考试的角逐中勇夺班级魁首,一雪前耻。张三,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把每天的学习任务与分数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学习计划。李四采用增加学习时间的办法,中午只休息20分钟,每天挤出30分钟玩的时间用来学习,晚上睡觉延后两个小时,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不到午夜十二点,坚决不睡。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张三如愿以偿,独占鳌头;而乙大失所望,名列全班第十五名。 张三的成功和李四的失败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实现任何理想,仅仅依靠勤奋、出蛮力是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的。除了积极进取的意识,发奋图强的奋斗,还要做的就是做好宏观和细节规划,按部就班的落实,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独占鳌头”尽在掌握之中。 【解析】这种写法,总体上看和上一种的写法完全相同,只是将两种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分开,先并列记述两种人的行为过程,然后再并列记述两个人的行为结果。 (三) 先叙述两类人要做的相同事件——接着记述甲的认识、甲的方法、甲的结果——再记述乙的认识、乙的做法、乙的结果——最后总结,揭示感悟。例如: 期中考试后,张三和李四成绩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三,于是二人下定决心,要在期末考试的角逐中勇夺班级魁首,一雪前耻。张三觉得自己失败的根源在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问题的关键是缺乏进取精神,每天学习任务不明确,于是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把每天的学习任务与分数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学习计划。李四认为要提高成绩,唯一的途径就是痛下苦功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因此采用增加学习时间的办法,中午只休息20分钟,每天挤出30分钟玩的时间用来学习,晚上睡觉延后两个小时,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不到午夜十二点,坚决不睡。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张三如愿以偿,独占鳌头;而乙大失所望,名列全班第十五名。 张三的成功和李四的失败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实现任何理想,仅仅依靠勤奋、出蛮力是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的。除了积极进取的意识,发奋图强的奋斗,还要做的就是做好宏观和细节规划,按部就班的落实,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独占鳌头”尽在掌握之中。 【解析】这中写法,就是在第一种写法的基础上,在每个人的具体行为前,插入不同的行为认识。思维上是:不同的行为认识——决定不同的行为过程——最终决定行为结果。 三.“认知、行为差异选择法”引申出来的新写法 24 写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目的完全相同,但做的事不同,对达成目的的途径认识不同,具体行为不同,结果截然不同——一成一败,通过二者的对比,揭示自己的感悟。 这种写法和“认知、行为差异选择法”的本质差异在于叙事部分。叙事部分的核心差异有两点: 1.“认知、行为差异选择法”要求不同种类的人所做的事必须相同,这种写法强调——不同种类的人做的事必须是不同的。 2.“认知、行为差异选择法”,不要求做事的目的必须相同;这种写法强调——行为目的必须相同。 (一)基本写作模式 先记述两种人的共同目的——接着记述甲的认识、行为、结果——然后记述乙的认识、行为、结果——最后总结,揭示感悟。 例如: 兄弟二人成家以后,都想发财致富,于是二人决定到外面好好闯荡一番。经过漫长的漂泊磨砺过后,哥哥发现,赌博赚钱快,一夜之间就可以赢得万贯家财,因此,放弃了其他念头,到处拜师学艺,由于他心无旁骛,又肯动脑,肯下功夫,不到一年,就把各种赌博技艺,修炼得炉火纯青,几次小试牛刀,就赢了几十万元,然而好景不长,在一次巨额赌局上,他输得身无分文,并且被公安局当场抓了个正着,刑期一判就是十年。与哥哥不同,弟弟在外出当过过程中,看鸳鸯养殖利润丰厚,于是到乡下,包了一块湿地,买了大量的图书,悉心学习禽类繁育养殖方法和市场经营方法,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用了三年时间,精通了养殖技术,打开了销售市场,生意蒸蒸日上,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成为全国知名的农民企业家。 每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梦想和追求,但在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可以做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法,但潜在的原则是相同的:一要方向正确,二要付出。而在这二者当中,首先要保证行为方向,因为错误的决断努力过后是走向深渊,只有正确的选择汗水浇灌出来的才是桃李满园。 【解析】两类人——兄和弟;相同的目的——都想发家致富;做不同的事——一个做赌徒,参与赌博;一个搞养殖;行为过程不同——哥哥认真学赌博,弟弟专注学养殖;结果不同——哥哥输的身无分文、锒铛入狱;弟弟成为知名农民企业家,一败一成。揭示感悟部分写法和“认识、行为差异选择”法完全一致。 【注意事项】不同人的认识、行为、结果必须要写具体内容,不能笼统概括。 (二)基本写作模式的变式 先记述两种人的共同目的——接着分别记述甲乙的认识、行为——然后记述甲乙的结果——最后总结,揭示感悟。例如: 24 兄弟二人成家以后,都想发财致富,于是二人决定到外面好好闯荡一番。经过漫长的漂泊磨砺过后,哥哥发现,赌博赚钱快,一夜之间就可以赢得万贯家财,因此,放弃了其他念头,到处拜师学艺,由于他心无旁骛,又肯动脑,肯下功夫,不到一年,就把各种赌博技艺,修炼得炉火纯青,几次小试牛刀,就赢了几十万元。与哥哥不同,弟弟在外出当过过程中,看鸳鸯养殖利润丰厚,于是到乡下,包了一块湿地,买了大量的图书,悉心学习禽类繁育养殖方法和市场经营方法,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用了三年时间,精通了养殖技术,打开了销售市场。然而,最终的结局并不都是人们期待的皆大欢喜:哥哥在一次巨额赌局中,输得身无分文,被公安局当场抓了个正着,获刑十年。弟弟的生意蒸蒸日上,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成为全国知名的农民企业家。 每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梦想和追求,但在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可以做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法,但潜在的原则是相同的:一要方向正确,二要付出。而在这二者当中,首先要保证行为方向,因为错误的决断努力过后是走向深渊,只有正确的选择汗水浇灌出来的才是桃李满园。 【解析】将两种人的认识、行为过程放到一起并列记述,将两种人的行为结果放到一起并列记述。 以上各种写法的学习,要先立足于基本写法,然后再学习各种变式写法,时间长了,写得多了,就可以灵活运用“认知行为差异选择法”的各种形式,写好多事一感悟的文章。 历事省悟法 看下面的文章 难忘,生命里的七天 小时候,在爷爷奶奶溺爱的下成长,过惯了闲散、舒适、放纵的生活。学习成绩自然每况愈下,上了初中,已经沦落到年级的最后几名。爸爸异常愤怒,强令我做出计划,在短期内把成绩提上来——希望我将来能够考上大学,走出这低矮而狭隘的农门,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一个平日里闲散惯了、学习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突然要回归严肃、严谨的生活,整日面对那些深奥的理论、记住那些枯燥的单词和课文,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特别是看着村里那些退学在家务农的同龄人,每天赶着老牛,怡然自得地走过自己的家门,过着无忧无虑地生活,我恨透了爸爸。生活本来可以过得很悠闲,为什么偏偏要和我过不去呢? 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我的成绩由原来的年级倒数第三变成倒数第五。毫无起色的学业激怒了父亲,我心底的愤怒也在爸爸举起棍子的一瞬间爆发了。“你想怎么打,随便,反正这学校我是——打死也不去了!”当时自己站在堂屋的地中央,完全是一副誓死如归的架势。 不知是我的气势震慑了父亲,还是我的叛逆彻底伤透了父亲的心,他擎着棍子,愣了半天,最后把棍子扔在了地上。 第二天我真的没有上学。爸爸也请了假,在家。 当时正值农家秋收时节。爸爸一大早就把我从被窝里拖起来,到田里收割庄稼。清晨的玉米叶上,落着一层秋霜,手一握上去,彻骨地凉。爸爸也不说话,弓着腰,把所有对我的不满凝聚在刀刃上,唰唰唰,一瞬间就把我落下老远——显然,爸爸想用这种暗战的方法彻底打垮我。与生俱来的倔强和少年的自尊,仿佛是一支强心剂,刺激着我每一根神经:“不就是凉吗?想靠这个吓倒我,没门儿!”我咬紧牙关,在后面紧紧追赶。一上午下来,虽然两手到处都是血泡,但爸爸并没有落下我半分! 24 下午割黄豆。“秋老虎”燥热难当。被秋风吹过的黄豆荚,两端尖的就像钢针,伸手一抓,满手掌都是血,接着便是钻心地疼痛、难耐的奇痒。最难以忍受的是,黄豆植株矮小,整个收割过程都要弯着腰,一垄地割到地头儿,早已是眼冒金星,觉得自己的腰都要断了。 “终于割到头儿了!”每当一垄地收割完毕,我的心底都会泛起这样的感叹。在学校时,老师经常考“终于”一词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此时才明白,这个简单的词汇,包含着多少苦难、多少期盼啊!每一次割到终点,我就像万米长跑冲完了最后一步,身体一下子瘫软在那里,在地上仰躺半天! “起来,接着干!这是你自己选择的命!!”爸爸的语气比脸色还沉。 那是我生命里最沉重的七天!七天里,每一个日升日落,每一分一秒的坚持,都仿佛有一把小刀在重塑我的灵魂!到第八天的时候,我自己收拾好书包,头也不回地向学校走去! 富贵优游的生活,给我们的常常是错误的认识,让我们变得浅薄无知,而此时,口头的训诫也常常苍白无力,只有曲折的经历,才是最好的老师——它会用最真实的苦痛,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我们该选择的道路! 一.什么是历事省悟法 人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动物,我们每个人一生注定要经历无数的坚持。但我们很多的坚持,都是错误的。中国人崇尚一种恒的精神,这无可厚非,但在一条错误的路上,一条道跑到黑,显然是愚蠢之举。什么能改变这一切呢?就是全新的生活经历。当我们怀揣着一种错误认识,自以为是地抛开所有的“忠言”和“良药”,摆出一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执拗架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时候,只有经历痛苦的遭遇和失败的磨难,只有那种触痛达到我们承受的极点,我们才会做出最深刻的反省,重新认识我们选择的路,重新回到正路上来。记录这个全过程,用来写感悟类文章,就是“历事省悟法”——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在认识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中猛醒,重新认识世界,校正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历事省悟法的构成要素和次序安排 (一)独特的背景、条件。人的认识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任何一种认知,都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我之所以认为——“生活本来就是无忧无虑的,爸爸逼着我学习,就是跟我过不去”,最主要的背景是:(一)爷爷奶奶的溺爱、闲适无忧的生活;(二)错学务农的同伴看似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一部分要略写。 (二)有特定的背景条件生成的错误认识和影响。环境影响人对世界的认识——特定的环境必然生出特定的认知。因为整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必然觉得生活的本质就是轻松自在,自然很多事就不会做的很认真、很严谨。这一部分要略写。 (三)在错误认识支配下,诱发人物做出新选择的“导火索事件”。没有爸爸要我提高成绩,就没有我和爸爸的矛盾冲突,就没有后来的新选择——退学回家。没有“辍学务农”这一全新的选择和痛苦的经历,我就不会再认识和现实的对比中生成深刻的感悟。这一部分要略写。 (四)新选择带来的刻骨“触痛”或“震撼”。正因为我坚持辍学务农,才有了在家务农——秋收的具体痛苦经历,正因为这种经历苦不堪言、刻骨铭心,才会刺激我的神经,在反省中改变原来的错误认识,真正认识生活。这一部分要详写。 24 (五)新认识带来行动上的转变。认识上的转变,必然带来行动上的转变。我经历了秋收的痛苦,懂得了在家务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懂得了父亲的严厉不是跟我过不去,所以就放弃了自己的坚持——返回了学校。这一部分要略写。 (六)结合经历归纳总结,从认识和行动两个角度,阐发自己的新认识。在经历了痛苦之后,水到渠成,总结教训,生发人生感悟。 三、使用历事省悟法的注意事项 (一)“历事”部分,包括前后两件事,二者是因果关系。前面是诱因,后面是痛苦经历,不能选择无关联或关联不大的事来写。 (二)选取的独特经历,要保证能真正触动人的心灵,足以让人的灵魂产生颠覆性震动。有的文章写自己成绩一直很低,内心非常苦恼。在公园,看到一个盲童在妈妈的指导下,一遍一遍地套圈,最后孩子套中了,自己从中受到极大的震动,因此变得乐观、积极向上,并“斗志昂扬”的返回学校;还有的文章也是写自己学习成绩一直努力仍不能获得提高,自己心灰意冷,然后是妈妈带着自己在初春郊游,妈妈有意识让自己看到寒风中绽放的映山红,于是自己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所有的成功都毕竟痛苦的磨练等等,最终又回归乐观、自信。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总感觉别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虚假——一个经过多次努力仍屡遭失败并灰心丧气的人,见到这样的“小事”能颠覆原来的绝望吗?显然不能,将不可能发生的事,有板有眼的写成已经发生的真事,把读者当成傻子,读者自然不舒服。因此,这件事无论如何选择,都要确保痛彻心扉、触及灵魂,力度到位——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且刻骨铭心的事。 (三)写自己在痛苦中、或巨大的震撼中认识发生转变环节,认识转变要藏在行为转变过程中。如果这里把新认识写出来了,那么文章结尾的感悟部分必然和它重复。 四.运用“历事省悟法”写感悟类文章的范例 别做老师的作业 初三的日子,如带着镣铐跳舞。寒假,除了每天要上课外补习班,还必须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时间有限,任务繁重,如果不做出周密的计划定期完成每天的作业,开学时肯定要上班主任的“黑名单”。 晚上八点回家,狼吞虎咽的吃完饭,便冲进书房——如果顺利,十一点半,能完成当天的作业,一旦遇上几道难题,十二点,也是常有的事儿。望着墙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一科科、一条条密密麻麻排列的任务,每天睡前的时光,总是从叹息开始,在叹息中结束。 “休息一会儿,吃两个水果再做吧?!”每当客厅里传来妈妈心疼的招呼,我的心底就会莫名地升起一丝烦躁,极不耐烦地回敬一句:别打扰我,语文老师的作业还没完成呢!或者——我还欠着物理老师好几道题呢!而电视剧优美的主题曲、精彩的对白,常常在这一刻透过门缝,不合时宜地闯进我的耳鼓——初三,就像炼狱,真的好累,好苦,好烦!(特定的背景,生成错误的认识) 一天晚上,当我正苦不堪言地遨游题海的时候,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这么多作业,啥时候能做完?我看算了,老师的作业咱不做了,咱做点有用的事,顶多开学时挨两句批评!” 俗话说:理解万岁。在那样深的寒夜里,爸爸的话正中我的心坎,每一句子都像一缕阳光,瞬间照亮了我的心底,温暖了整个世界。“那我们干点什么呢?”我感激地望着爸爸,觉得那张脸,从未像今天这样亲切和慈祥。 24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上育明高中,以我们现在的成绩,总分还差70来分,不如我们把各科存在的问题收集一下,每天解决掉4分差距,练习题我们自己从书中或网上选择,多少不限,练会为止,这样到假期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梦想成真了!”(记述诱发事件) 我义无反顾的采纳了爸爸的建议,哼着歌开启了全新的夜晚。 很快,所有的试卷被装订成厚厚的本子,所有的问题被一个个地收集起来。翻书、上网、上网、翻书,一个题型一个题型地查找资料,一道一道地搜集经典习题,一分一分的消灭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时间在指尖和笔尖上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已是灯火阑珊。每征服一个问题,我就用笔在它的头上标准一个红红的对号,在对号的后面注明此题的得分。父母已经睡了,在夜深的灯下,一张张翻阅翻阅着打着红勾的“问题本”,欣赏着自己日益扩大的“地盘”,常常兴奋得难以入睡。 有时,想找一两道经典的习题,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经常一连打开几十个网页,翻遍了几十本习题册,仍找不到它们的踪影。我突然想起老师发过的那些习题、试卷以及假期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待我打开那些过去厌恶至极的试卷,我惊奇的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个宝藏——原来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那上面有的,正是我苦心积虑寻找的。 一个假期转瞬即逝,当爸爸笑着帮我收拾行装准备返校的时候,我突然瞪大了眼睛:那些令我头疼欲裂的作业,早已被日日剥茧抽丝,化整为零,全部做完。原来很多痛苦的事,只要换一种方式来做,就会变得轻松愉悦!(触动心灵的事件,认识潜在转变) “老师的作业咱不做了!”爸爸的话虽然朴实无华,个中却别有一份深意:做别人的事,事就成为一种负担,内心自然是痛苦的,只有做自己的事才是快乐的。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痛苦,不是因为行为本身,而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事,当作了别人的事。(总结,揭示特殊经历带给自己的人生感悟) 奇境追因醒世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遭遇超出意料的离奇情境,寻根探源之后,我们发现,在这种离奇情境背后,是离奇的原因——是不同于常人的认识和行动。超越常人的认识和另类的行动,一手造就了眼前这离奇的情境。二者之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写作过程中,很多作者,通过记录自身遭遇的奇特场景,进而追根溯源,挖掘其背后离奇的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非同寻常的认识和行动,来揭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达到醒世明理的目的。我把这种写作技法,称为“奇境追因醒世法”。 一.运用“奇境追因醒世法”书写自身感悟的经典范例 (一)古代范例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 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 24 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的确有很多伤心的事吧?” 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见到的奇异情境)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追根溯源) 孔子说:“学生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揭示深刻人生感悟) 【解析】 1.见到的奇异情境:一位妇人在坟前痛苦——公公、丈夫、儿子均被老虎吃了,去不舍得搬家。 2.追根溯源:哲理没有残暴的政令。 3.感悟:苛政猛于虎。 (二)当代范例 悄无声息地离去 一位同事的婆母去世了,我们前去吊唁。 我们约略知道小区的所在,以为这就可以了。根据以往的经验,想要找到办“白事”的地方并不难,因为一来要放哀乐,二来要打纸幡的。但是,我们的车在小区里转了半天,硬是没有找到那个同事婆母的家。后来,我们只得打电话询问门牌号。(见到的奇异情境) 我们问那个同事,为什么把“白事”办得这么悄无声息?她流着眼泪告诉我们说:我婆婆是个处处都为别人着想的人,临终前,她特意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嘱咐他们说:记着,我死后千万不要放哀乐,也不要打纸幡,因为楼下的孩子刚刚满月,隔壁的小夫妻结婚还不到半年……(追根溯源) 下楼的时候,我们看到许多人站在楼道里默默垂泪,给这位好人送行。(用人们的行为,隐形揭示自己的感悟) 【解析】 1.见到的奇异情境:一位同事的婆母去世了,不放哀乐、不打纸幡,丧事办得无声无息。很多人为老人默默流泪送行。 2.追根溯源:老人留下遗嘱——办丧事不影响周围人的生活——楼下的孩子刚刚满月,隔壁的小夫妻结婚还不到半年…… 3.感悟: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必然被他人敬重——作者隐性表达自己的感悟,将感悟蕴含在见到的奇异景象中——很多人为老人默默流泪送行。 二.“奇境追因醒世法”写作材料构成要素及写作顺序 (一)自己见到的奇异情境。记述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奇异情境,可以是不同寻常的行为表现,也可以是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结果。 24 例如:我们的村子里,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位姓初的人家,曾祖父死于大年夜,祖父死于大年夜,今年过年,刚做了公公的老父亲,又在鞭炮响起的时候,悬梁自尽。 又如:昨天放学回家,发现整个小区路边,每根电线杆上都贴着一份相同的小广告——我家小狗两日前在家得利超市门前走失。品种:京巴;颜色:乳白色;特征:鼻梁正中一条黑色细线,两耳的边缘各有四个圆心黑点。有拾到者与失主联系,悬赏两万元。旁边是小狗的照片。一看落款,竟是我家邻居,我的同学张颖的爸爸!张颖家里父母下岗待业,凭着打零工赚钱养家,生活拮据得近乎可怜,拿两万块钱寻找一条丢失的普通宠物狗,我的眼睛几乎掉到了地上!! (二)寻根过渡,引出事件的背景或根源 这一部分是由现实的奇异情境,向事件发生的背景或起因过渡,目的是引出造成这种奇异景象的背景故事,有三种具体写法: (1)以自问形式书写过渡句。采用作者自问形式书写过渡句,下一节用“原来....”引出具体背景、根源或原因——自己做解答。 例如:怎么会这样呢? 又如: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再如:是什么造成了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切呢? (2)以询问知情人的形式书写过渡句。询问相关人物,引出后面的背景事件、缘由。 例如:我带着满心的疑惑,问年迈的奶奶:怎么这个姓初的人家,一代代老人都死于大年夜呢?又如:我打电话,问我的同学: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寻狗? (3)以刻画周围人的疑惑心理、动作、神态、或语言形式书写过渡句。概括性刻画周围人物的疑惑不解的典型心理、神态、动作或语言,自然过渡,下一段用“后来人们才知道......”与之衔接。 例如:看了广告的人,有的摇摇头,有的满脸狐疑,有的感叹一声:这年头,什么蹊跷事儿都有! (三)交代奇异现象生成的个性原因 以回答人们内心的疑惑形式,交代奇异情境生成的原因,记述背景事件。这部分的写作,开采用三种形式来展开写作: (1)以“原来....”这种特定形式,回答前面的过渡自己提出的问题,交代背景事件。 例如: 24 原来,这姓初的人家,年前儿子娶了媳妇,儿媳非常自私。腊月二十九,家里将年猪杀了,准备过年。从早晨起来,老人便跟着儿子儿媳一同忙活,到下午两点多钟,热腾腾的猪肉终于端上了桌子,闻着香喷喷的猪肉,老人心想,家里平日里难得一见荤腥,这回可以解解馋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刚刚坐上饭桌,儿媳妇就冲了过来,当着众位帮忙邻里的面,拎着公爹的脖领子,将老人拖到外屋:看你那个埋汰样儿,浑身臭哄哄的,还好意思往人堆里坐,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一副什么德行!老人僵在堂屋里,面对熟悉的乡亲,视而不见的儿子,老人的心,比屋外的严冬还冷。晚上空着肚子,揣着满肚子的委屈,实在想不开,一咬牙,找了根绳子,于年三十的早晨,人们还在酣睡的时候,自挂门前的老槐树,凄楚地结束了生命。大家也许会感叹老人的命苦,痛斥逆子不孝,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村里的老人说,他的儿媳妇和儿子今天所做的一切,正是这位老人昨天所做的一切,而这位老人的父亲,当年也是如此对待自己的亲爹的。腊月二十九杀猪,年三十老人上吊,并不是初家这一辈小儿最初的发明,而是初家的传家宝。 (2)借助具体知情人的回答,详细交代奇异情境产生的缘由——叙述背景事件。 例如:我的同学告诉我,那条狗是爷爷留给奶奶唯一的遗物。爷爷临终前,握着奶奶的手,老泪纵横,哽咽着望着奶奶:“你跟了我一辈子,吃了许多常人没吃过的苦,受了很多常人没受过的罪,本来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飞黄腾达,让你跟我享几天清福,怎奈我老朽无能,出了一辈子蛮力,仍过着穷日子,如今我死了,没有什么留给你,只有这条听话的狗,我死以后,孩子都忙,你尽早寻个老伴儿陪着你,省得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没找到之前,就让这条狗陪着你吧!”爷爷说完了这些话,就咽了气。奶奶跟爷爷厮守了一辈子,日子过得虽苦,但两个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感情甚笃,爷爷的突然离去,让奶奶痛不欲生。过了好长时间,奶奶才从痛失亲人的悲痛中缓过神来,那条狗自然成了她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支柱。爸爸明白,这条丢失的狗对奶奶意味着什么!所以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即便借贷,也要把这条狗找回来! (3)借助时间的转化或推移,自然知晓事件背景的形式,详细交待奇异情境发生的缘由。 例如:后来,日子久了,人们才知道,那条狗是爷爷留奶奶给唯一的遗物。爷爷临终前,握着奶奶的手,老泪纵横,哽咽着望着奶奶:“你跟了我一辈子,吃了许多常人没吃过的苦,受了很多常人没受过的罪,本来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飞黄腾达,让你跟我享几天清福,怎奈我老朽无能,出了一辈子蛮力,仍过着穷日子,如今我死了,没有什么留给你,只有这条听话的狗,我死以后,孩子都忙,你尽早寻个老伴儿陪着你,省得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没找到之前,就让这条狗陪着你吧!”爷爷说完了这些话,就咽了气。奶奶跟爷爷厮守了一辈子,日子过得虽苦,但两个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感情甚笃,爷爷的突然离去,让奶奶痛不欲生。过了好长时间,奶奶才从痛失亲人的悲痛中缓过神来,那条狗自然成了她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支柱。爸爸明白,这条丢失的狗对奶奶意味着什么!所以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即便借贷,也要把这条狗找回来! 又如:日子久了,事实的真相也就自然而然的传出来。原来,这姓初的人家,年前儿子娶了媳妇,儿媳非常自私。腊月二十九,家里杀年猪,准备过年。从早晨起来,老人便跟着儿子儿媳一同忙活,到下午两点多钟,热腾腾的猪肉终于端上了桌子,闻着香喷喷的猪肉,老人心想,家里平日里难得一见荤腥,这回可以解解馋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刚刚坐上饭桌,儿媳妇就冲了过来,当着众位帮忙邻里的面,拎着公爹的脖领子,将老人拖到外屋:看你那个埋汰样儿,浑身臭哄哄的,还好意思往人堆里坐,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一副什么德行!老人僵在堂屋里,面对熟悉的相亲,视而不见的儿子,老人的心比屋外的冬天还冷。晚上空着肚子,揣着满肚子的委屈,实在想不开,一咬牙,找了根绳子,于年三十的早晨,大家都在酣睡的时候,将自己挂在门前的老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家也许会感叹老人的命苦,痛斥逆子不孝,但事实远没有这样简单——村里的老人说,他的儿媳妇和儿子今天所做的一切,正这位老人昨天所做的一切,而这位老人的父亲,当年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亲爹的。腊月二十九杀猪,年三十老人上吊,并不是初家这一辈小儿最初的发明,而是初家的传家宝。 (四)揭示自己的人生感悟 有两种具体写法: (一)一针见血地揭示事件本身蕴含的哲理 24 例如: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面对这个大年夜悬树自尽的老人,我不知道该给予他一份同情还是一份憎恶。我劝天下那些不孝之子,能够铭记初姓人家的前车之鉴,痛改前非,为后世子孙,做个表率,否则,前辈悲惨的昨天,必然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未来。 又如: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感情,和香车宝马、金缕玉衣并没有多大关系,生命中最沉最重的情感,莫过于艰难的岁月中彼此搀扶,生死相依。而最真的孝道,不过是不惜代价的为老人奉献一份心灵的满足。而这种奉献,有时只是几颗草莓,亦或就是一条普普普通走失的狗。 (二)借助事件发生后,人们的表现,含蓄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例如:老人突然暴亡,就像一片枯叶无声的飘落在流水之上,只在几个善良人的唇边,留给几声感叹。出殡那天,人们都忙着陪伴自家老人过年,整个村庄,没有一个人到灵前表示哀悼,或者烧几张纸钱。 又如:小区的人听说了真相以后,纷纷行动起来,帮助这位老人,帮助这位令人钦佩的儿子寻找那条丢失的狗,不几天,那条狗就找到了。后来我的同学告诉我,他爸爸重新就业了——一位企业老总,为他父亲的行为所感动,高新聘请他做后勤总管,一个月能赚八千多元呢! 三.综合所举事例,四个部分交叉组合,形成形式各异的完整的文章 (一)离奇的丧事 我们的村子里,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位姓初的人家,曾祖父死于大年夜,祖父死于大年夜,今年过年,刚做了公公的老父亲,又在鞭炮响起的时候,悬梁自尽。 是什么造成了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切呢? 原来,这姓初的人家,年前儿子娶了媳妇,儿媳非常自私。腊月二十九,家里将年猪杀了,准备过年。从早晨起来,老人便跟着儿子儿媳一同忙活,到下午两点多钟,热腾腾的猪肉终于端上了桌子,闻着香喷喷的猪肉,老人心想,家里平日里难得一见荤腥,这回可以解解馋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刚刚坐上饭桌,儿媳妇就冲了过来,当着众位帮忙邻里的面,拎着公爹的脖领子,将老人拖到外屋:看你那个埋汰样儿,浑身臭哄哄的,还好意思往人堆里坐,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一副什么德行!老人僵在堂屋里,面对熟悉的相亲,视而不见的儿子,老人的心比屋外的冬天还冷。晚上空着肚子,揣着满肚子的委屈,实在想不开,一咬牙,找了根绳子,在年三十的早晨,大家都在酣睡的时候,将自己挂在门前的老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家也许会感叹老人的命苦,痛斥逆子不孝,但事实远没有这样简单——村里的老人说,他的儿媳妇和儿子今天所做的一切,正这位老人昨天所做的一切,而这位老人的父亲,当年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亲爹的。腊月二十九杀猪,年三十老人上吊,并不是初家这一辈小儿最初的发明,而是初家的传家宝。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面对这个大年夜悬树自尽的老人,我不知道该给予他一份同情还是一份憎恶。我劝天下那些不孝之子,能够铭记初姓人家的前车之鉴,痛改前非,为后世子孙,做个表率,否则,前辈悲惨的昨天,必然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未来。 (二)离奇的丧事 我们的村子里,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位姓初的人家,曾祖父死于大年夜,祖父死于大年夜,今年过年,刚做了公公的老父亲,又在鞭炮响起的时候,悬梁自尽。 我带着满心的疑惑,问年迈的奶奶:怎么这个姓初的人家,一代代老人都死于大年夜呢? 24 原来,这姓初的人家,年前儿子娶了媳妇,儿媳非常自私。腊月二十九,家里杀年猪,准备过年。从早晨起来,老人便跟着儿子儿媳一同忙活,到下午两点多钟,热腾腾的猪肉终于端上了桌子,闻着香喷喷的猪肉,老人心想,家里平日里难得一见荤腥,这回可以解解馋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刚刚坐上饭桌,儿媳妇就冲了过来,当着众位帮忙邻里的面,拎着公爹的脖领子,将老人拖到外屋:看你那个埋汰样儿,浑身臭哄哄的,还好意思往人堆里坐,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一副什么德行!老人僵在堂屋里,面对熟悉的乡亲、视而不见的儿子,老人的心比屋外的冬天还冷。晚上空着肚子,揣着满肚子的委屈,实在想不开,一咬牙,找了根绳子,在年三十的早晨,大家都在酣睡的时候,将自己挂在门前的老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家也许会感叹老人的命苦,痛斥逆子不孝,但事实远没有这样简单——村里的老人说,他的儿媳妇和儿子今天所做的一切,正这位老人昨天所做的一切,而这位老人的父亲,当年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亲爹的。腊月二十九杀猪,年三十老人上吊,并不是初家这一辈小儿最初的发明,而是初家的传家宝。 老人突然暴亡,就像一片枯叶无声的飘落在流水之上,只在几个善良人的唇边,留给几声感叹。出殡那天,人们都忙着陪伴自家老人过年,整个村庄,没有一个人到灵前表示哀悼,或者烧几张纸钱。 (一)一条丢失的宠物狗 昨天放学回家,发现整个小区路边,每根电线杆上都贴着一份相同的小广告——我家小狗两日前在家得利超市门前走失。品种:金巴;颜色:乳白色;特征:鼻梁正中一条黑色细线,两耳的边缘各有四个圆心黑点。有拾到者与失主联系,悬赏两万元。旁边是小狗的照片。一看落款,竟是我家邻居,张颖的爸爸!张颖的父母下岗待业,凭着打零工赚钱养家,生活拮据得近乎可怜,拿两万块钱寻找一条丢失的普通宠物狗,我的眼睛几乎掉到了地上!! 是什么造成了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切呢?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条狗是张颖的爷爷留给奶奶唯一的遗物。爷爷临终前,握着奶奶的手,老泪纵横,哽咽着望着奶奶:“你跟了我一辈子,吃了许多常人没吃过的苦,受了很多常人没受过的罪,本来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飞黄腾达,让你跟我享几天清福,怎奈我老朽无能,出了一辈子蛮力,仍过着穷日子,如今我死了,没有什么留给你,只有这条听话的狗,我死以后,孩子都忙,你尽早寻个老伴儿陪着你,省得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没找到之前,就让这条狗陪着你吧!”爷爷说完了这些话,就咽了气。奶奶跟爷爷厮守了一辈子,日子过得虽苦,但两个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感情甚笃,爷爷的突然离去,让奶奶痛不欲生。过了好长时间,奶奶才从痛失亲人的悲痛中缓过神来,那条狗自然成了她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支柱。爸爸明白,这条丢失的狗对奶奶意味着什么!所以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即便借贷,也要把这条狗找回来! 人事间至真至纯的感情,和香车宝马、金缕玉衣并没有多大关系,生命中最沉最重的情感,莫过于艰难的岁月中彼此搀扶,生死相依。而最真的孝道,不过是不惜代价的为老人奉献一份心灵的满足。而这种奉献,有时只是几颗草莓,亦或就是一条普普普通走失的狗。 (二)一条丢失的宠物狗 昨天放学回家,发现整个小区路边,每根电线杆上都贴着一份相同的小广告——我家小狗两日前在家得利超市门前走失。品种:金巴;颜色:乳白色;特征:鼻梁正中一条黑色细线,两耳的边缘各有四个圆心黑点。有拾到者与失主联系,悬赏两万元。旁边是小狗的照片。一看落款,竟是我家邻居,同学张颖的爸爸!张颖的父母下岗待业,凭着打零工赚钱养家,生活拮据得近乎可怜,拿两万块钱寻找一条丢失的普通宠物狗,我的眼睛几乎掉到了地上!! 看了广告的人,有的摇摇头,有的满脸狐疑,有的感叹一声:这年头,什么蹊跷事儿都有! 24 后来,这位同学告诉我,那条狗是爷爷留给奶奶唯一的遗物。爷爷临终前,握着奶奶的手,老泪纵横,哽咽着望着奶奶:“你跟了我一辈子,吃了许多常人没吃过的苦,受了很多常人没受过的罪,本来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飞黄腾达,让你跟我享几天清福,怎奈我老朽无能,出了一辈子蛮力,仍过着穷日子,如今我死了,没有什么留给你,只有这条听话的狗,我死以后,孩子都忙,你尽早寻个老伴儿陪着你,省得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没找到之前,就让这条狗陪着你吧!”爷爷说完了这些话,就咽了气。奶奶跟爷爷厮守了一辈子,日子过得虽苦,但两个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感情甚笃,爷爷的突然离去,让奶奶痛不欲生。过了好长时间,奶奶才从痛失亲人的悲痛中缓过神来,那条狗自然成了她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支柱。爸爸明白,这条丢失的狗对奶奶意味着什么!所以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即便借贷,也要把这条狗找回来! 小区的人听说了真相以后,纷纷行动起来,帮助这位老人,帮助这位令人钦佩的儿子寻找那条丢失的狗,不几天,那条狗就找到了。后来我的同学告诉我,他爸爸重新就业了——一位企业老总,为他父亲的行为所感动,高新聘请他做后勤总管,一个月能赚八千多元呢! 2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