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广西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广西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遵义 ‎  (一)古文阅读(11分)‎ 甲文:《桃花源记》节选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文:南阳刘驎之 南阳刘驎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苻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讦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讦谟(xū mó):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  ①处处志之 志:   ②后遂无问津者 津:‎ ‎  ③缘道以乞穷乏 缘:   ④甚厚,为乡闾所安 甚:‎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②南阳刘骅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  20.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  C.乙文中刘鳞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  D.乙文中的刘辚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分析】参考译文: 【甲】       ‎ ‎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乙】        南阳人刘驎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启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 ‎【解答】(1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处处标上记号。志:做记号。 ②句意为: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津:渡口。 ③句意为: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缘:沿着。 ④句意为: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甚:非常,很。 (1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及,到。诣,拜访。句意为: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②句中重点词:善,擅长。于,在。句意为:南阳仁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歧村隐居。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从“一见冲,因陈无用”中可知,他是觉得自己没有才能才退隐的。 故选:C。 答案: (18)①做记号;②渡口;③沿着;④非常,很。 (19)①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②南阳仁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歧村隐居。 (20)C ‎【点评】‎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安顺 小港渡者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②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 ”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③。”予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④,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予爽然⑥,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子捆扎。③阖髭: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⑥爽然:……‎ ‎15. 文章叙述了作者从小港到蛟川城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16. “渡者熟视小奚”这句话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 A. 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 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 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 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17. 文章注释⑥“爽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样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18.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徐行之 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B. 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 C. 因问渡者 罔不因势象形(魏学伊《核舟记》)‎ D. 而前门已牡下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答案】15. C 16. A ‎ ‎17. 参考示例:豁然开朗的样子。“思渡者言近道”中“思”表现作者在错过进城时间后,冷静思考渡者的提醒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豁然开朗,悟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 18. A ‎ 【解析】【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C.结合原文的“予愠为戏,趋行”可知,当我听了渡者的一番话后,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故C项理解有误,答案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意蕴的理解。‎ A.“小奚怒气冲冲”在文中并无体现。选项错误;‎ B.结合文中“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可知书童背的书籍比较沉重。选项正确;‎ C.结合“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可知,书童年纪较小,因此出现因走得较急而摔跤书散情况,且出现问题后只会啼哭。选项正确;‎ D.结合“渡者熟视小奚”“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及后来出现的书散啼哭的情况,可知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选项正确;‎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当我最初听到渡者的一番话时,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但结合后来发生的“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这些事可知,这一切现象都在渡者的预言之中。所以在错过进城时间后,我进行了冷静地思考,突然明白了渡船工说的“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个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故此处“爽然”应解释为“豁然开朗的样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徐:两个都解释为“慢慢地”;‎ B.以:用/同“已”,已经;‎ C.因:于是/顺着,就着;‎ D.已:已经/停止;‎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进入打算到蛟川县城去,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于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就快步赶路。‎ 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把书理齐捆好。但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就和这一样啊!‎ 黔西南州 ‎8.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 ‎③登车揽辔_____‎ ‎④吾之礼贤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 ‎②句意为: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道:正确方法(规律);‎ ‎③句意为: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辔:嚼子和缰绳;‎ ‎④句意为: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贤:贤士。‎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鸣,马嘶。句意为: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为: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分析能力。答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彰显了愤愤不平之意;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从"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等语句中可知,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4)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接受与不接受均可,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能接受,可围绕"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甘于平凡,做好自己"来回答。不能接受,可围绕"不甘平庸,一定要有所成"来回答。‎ 答案:‎ ‎(1)①同"现",表现;②正确方法(规律);③嚼子和缰绳;④贤士。‎ ‎(2)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4)【示例1】能接受。各行各业,需要大量踏实、埋头苦干的普通劳动者。从古至今,真正能够超越普通人,成为精英,需要具备多种条件。我情愿默默无闻,做好自己。‎ ‎【示例2】不能接受。人生一世,只此一回,不能重来,机会不能错过。碌碌无为,平庸度日,不是我的选择。一定要拼搏努力,轰轰烈烈,千里驰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黔东南州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①,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④崔州平,颍川⑤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⑥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⑦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⑧.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陈寿《隆中对》节选)‎ ‎[注释]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③管仲、乐毅: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④博陵:东汉郡名,现河北蠡县一带。⑤颖川:东汉郡名,包括现河南中部一些地区。⑥先主:指刘备。⑦卧龙:这里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⑧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⑨猖蹶:这里是失败之意。‎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C ‎ A.躬耕于南阳(介词,在)‎ B.先主遂诣亮(连词,就)‎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形容词,熟悉)‎ D.将军宜枉驾顾之(动词,拜访)‎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D ‎ A.甲文中“后汉所以倾颓”与乙文中“汉室倾颓”所指内容一致,都是指东汉的崩溃、衰败。‎ B.甲文的语言最显著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全文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C.乙文中“卧龙”一词选用精当,简练而传神地比喻诸葛亮出众才能,对人物描写起渲染烘托作用。‎ D.从甲文所选内容来看,主要写了诸葛亮结合当时形势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两条建议。‎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分析】【参考译文】‎ ‎【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都是。‎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句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断句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 ABC.正确;‎ D.有误,主要写了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故选:D。‎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有:愿,希望。则,那么。计日,数着日子。句意: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②重点词有:每,常常。许,认可。句意: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答案:‎ ‎(1)C ‎(2)B ‎(3)D ‎(4)①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②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铜仁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8-11题。 【甲】 富贵不能淫       ‎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乙】 周亚夫军细柳       ‎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而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之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已而之细柳军 D.谢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0.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义”“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 D.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分析】【参考译文】 【甲】①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②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①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②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③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淫:使……‎ 迷惑,动词的使动用法; B.军:驻扎,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C.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活用作状语。 D.被:通假字,同“披”,穿。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居:居住/居:经过; B.而:表承接关系/而:表承接关系; C.之:代词/之:动词,去,往,到; D.谢:致意/谢:道歉。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甲】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认为公孙衍不能算大丈夫。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以,把。顺,顺从。为,作为。正,正理,及基本原则。道,方法。句意:把顺从当作准则(标准)的人是妾妇的行为。 ②重点词:使,叫,让。使,使者。欲,想要。劳,慰问。句意:于是(在此时)皇上就派遣使节手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问军队。” 答案: (1)D (2)B (3)C (4)①把顺从当作准则(标准)的人是妾妇的行为。 ②于是(在此时)皇上就派遣使节手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问军队。”‎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崇左、玉林、防城港)‎ ‎(二)‎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典,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②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 B.正患己不能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而伯乐不常有 德舞饰而退 D.虽有千里之能 上诘之 ‎10.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C】‎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安可/诬一世之人 ‎1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贤”“上请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 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12.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4分,每小题2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 ‎ 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4分,句子2分,问题2分)句子:其真不知马也。(2分)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1分)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1分)‎ ‎14.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3分)‎ ‎(3分,推荐人物1分:理由2分,“德”“才”各占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我推荐唐睢,因为唐睢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有一颗爱国之心;而且他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处事不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 示例二:我推茬范仲淹,他忧国优民,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他军事才能卓越,镇守西北边疆,抗击西夏入侵,为国立功。‎ ‎【参考译文】唐太宗让封德维彝举荐贤能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自古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忧虑自己不能辩识人才,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贵港 ‎6.阅读文言文,回答8-10题。 马说  ‎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C.骈死于槽枥之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其真不知马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不蔓不枝(《爱莲说》)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BCB ‎ ‎8.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 ‎ ‎ ‎ ‎②主人日再食 再: ‎ ‎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3.①因此;②两次。 14.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15.宋濂因为家贫无书可读,不得不借书、抄书来读;为了读书,宋濂常常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宋濂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安于清贫,不慕富贵,一心求学。‎ 贺州 文言文阅读,完成10-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①贫吊②死,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③,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④,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振:救济。②吊:慰问。③成:讲和,和解。④弊:同“疲”。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人恒过 过:错误 C.越王勾践反国 反:同“返”,返回 D.厚遇宾客 遇:对待,招待 ‎(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行拂乱其所为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C.置胆于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而越大破吴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发现和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乙】文写的是: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 C.【甲】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乙】文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终破吴的故事可以用作[甲]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1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14)[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范蠡和大夫柘稽去求和,到吴国做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 B.有误,过:犯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之:的/之:代词; B.其:他的/其:加强语气; C.于:在/于:在; D.而:表承接关系/而:表修饰关系。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有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所以,用来。动,使……坚韧。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句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原来不具有的才能。 ②重点词:伐,攻打。师,军队。遂,于是,就。句意:勾践攻打吴国,吴国的军队战败了,(勾践)于是杀了吴国太子。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人才的道理。【乙】文写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所以,【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在谈看法时,可以联系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去阐述。 答案: (1)B (2)C (3)A (4)①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原来不具有的才能。 ②勾践攻打吴国,吴国的军队战败了,(勾践)于是杀了吴国太子。 (5)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困难挫折,也应当把它当成磨炼自己才能的机会,积极面对。‎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