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6绝唱教案2
课题:绝唱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3.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4.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德育点:鉴赏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 能力点: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知识点: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难点: (l)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1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1)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含贬义)。 (2)谈笑自如:自由自在地连说带笑。 (3)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百变不穷:变化多次不停止。 (5)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6)千回百折:形容曲折的样子。 (7)屏气凝神: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聚精会神。 (8)轰然雷动:形容声音非常响,像打雷一般。 二、导人 故事导入:三十年前,欧洲某乐团为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动得如醉如痴!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真诚而丰富的心灵。但,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捕捉的美丽留住呢?让我们来学绝唱,刘鹗怎样用文字为留下一段音乐的美丽传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事情发展过程分三段。 第一段:第①自然段。 写听书前。介绍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及观众的情况。 11 第二段:第②~③段。 写听书的过程。写了男人、黑妞和白妞的演唱。 第三段:第③段。 写听书后,听众的反应。 2.提问: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写出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 3.提问;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梨花筒)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写这些说明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4.提问: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怫风平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从衣着、面容写。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5.提问:文章第②自然段写男人弹得几个曲?弹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先弹了一两个小调,后来弹了一枝大调。弹得很好。开头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还从观众的反应写。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11 6.提问:文章第8 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流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从性别、年龄、面容、发型、装饰、衣着写,突出黑妞的洁净。 7提问:文章第③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演唱? 讨论并归纳:先写和奏。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筒,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后写演唱。忽揭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 8.提问:文中“如新营出谷,乳燕归巢”用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比喻写出黑妞声音的清脆、宛转。把听觉比喻成视觉可见的事物,更觉得新鲜、形象、生动。 9.提问:黑妞唱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唱得很好。先从正面议论,觉一切歌曲腔调仅出其下,以为观止矣。再从侧面衬托。写一观众的误会,以为这唱的是白妞。然后由另一个观众把黑妞与白妞的演唱作比较,突出白妞演唱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作了烘托和铺垫。 四、小结 11 本文主要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高超,但先写了男人和黑妞的表演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进行烘托并作了铺垫。 五、作业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请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1.高谈阔论: 2·抑扬顿挫: 3·鸦雀无声: (二)简答。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前满座的情况表现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自然段写“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深入挖掘、明确写作特色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写了生字和解词,初步了解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说书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一)、比喻通感 11 1、就在全场鸦雀无声之时,王小玉启朱唇,发皓齿,唱出了千古绝唱。魅力何在? 旋律的起伏变化是怎样的?跳读第6、7段,用曲线画出王小玉说书时声音的层次变化,根据曲线用文中的原话概括说书的各个阶段。 (明确五个阶段: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寂) 2.、刘鄂教会描写歌声的方法了:即写出其声音变化层次。这只是骨架,很干巴,美的事物应该是骨肉丰满的。每个阶段的声音是怎样美的?文章用什么方法把她声音的美传递给我们的呢? (默读6、7段,直线划出表现声音美的句子,边读,赏析。) (1)师引:第一个阶段: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一样,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如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人的五脏六腑,生物课本看到了,皱折多,形状不规则,特别是肚子疼的时候,弯腰曲背,整个人扭曲了。现在熨斗熨过一样,你有什么感受?(顺畅、舒服)吃人参果是什么感受?谁吃过美食家八戒,“舒服”“甜润”明确:用熨过的身体感受和吃人参果的味觉感受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玉说书起始阶段时声音的舒畅甜润) 其他阶段的比喻学生自行在书上划出并赏析。 交流: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 11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小结:这些比喻,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白妞在发展阶段的高亢尖细、跌宕阶段的婉转悠扬、高潮部分的多姿多彩和变化无穷 范读引导学生闭目感受王小玉说书的魅力,自读。 引入通感:都用到了联想和想象,把无形无色的声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将人的各种感觉沟通起来,以视觉写听觉,以味觉写听觉,以视觉写嗅觉……在修辞中叫“通感”。钱钟书云:色调的冷暖;钱钟书说: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提示:我们见识过吗? 例: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1600年前,当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闻琵琶语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音响之精微。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2、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化听觉为身体感觉。 11 (二)、烘托: 1评论衬托:作者运用大量比喻和通感的手法,极尽学渲染之能事,把白妞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赢得了台下轰然雷动的叫好声,我觉得文章可以到此为止了,后面的一段是不是画蛇添足? 抽读,交流其作用;引用古语,评论,突出其艺术效果。解释“绕梁三尺,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其实在说书之前,戏台下已有人对其高度评价了,抽读第四段。比较这两段的异同。(本段虚说神龙见道不见尾,让人景仰想像,同时将二比较,突出白妞的说唱更技高一筹。) 2、环境的烘托:“三月不知肉味”表现读书人梦湘先生的赞赏。是不是只赢得了读书人这个当时的高雅人群才欣赏?还有哪些人也喜爱小玉说书? 朗读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描写了演唱前的热门非凡,戏园盛况(用一个词形容)。以人到的早和人的多侧面烘托其艺术感染力之强,可谓雅俗共赏,有广泛的欣赏对象,即今天的铁杆儿粉丝,丝毫不亚于今天同学们对周杰伦等的崇拜。 3、人物的衬托: a琴师:外貌丑陋,但技艺高妙。文章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刻画他。 b黑妞说书有什么特点?:黑妞说书声音清脆,唱腔多变。 黑妞说书和王小玉说书结束后,观众有什么反映? 明确:黑妞说书结束后,观众 “以为观止” 11 ;王小玉说书结束后,观众认为“三月不知肉味”。 c老残,身份江湖医生,游历的郎中,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开始怀疑到赞叹,施用逆笔,逆后反拨,造成波澜。 小结:以上为侧面烘托: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赞扬、戏园的人满为患,这样层层衬托、步步铺垫,与正面描写小玉的说唱相得益彰,突出表现了白妞高超的说唱技巧。 总结:描写声音:有声调变化及每种变化的特点。运用比喻、通感。 描写人物: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二、拓展: 1、欣赏了小玉的绝唱,再来听一段现代曲艺,来自三秦大地上的秦腔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牵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是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11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破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更有一些爬在了场边的麦秸集上,夏天四面来风,好不凉快,冬日就趴个草洞,将身子缩进去,露一个脑袋。也正是有闲阶级享受不了秦腔吧,他们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月在西天,戏毕人散,只好苦笑一声悄然没声儿地溜下来回家敲门去了。 这是贾平的《秦腔》三秦大地的陕西,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老婆都跟人去讨饭了,他们仍在屋里唱。生活可以贫穷,但精神不能空白。这就是咱中国的农民。 2、小玉唱的什么?梨花大鼓,又称山东大鼓,作为山东人,你知道多少?起源于山东。是我国北方最早的鼓曲形式,曲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着3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时代的变迁和新兴曲种的冲导致了山东大鼓的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和大量文史资料遗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抢救之列。 三、小结 11 本文重点描写白妞(王小玉)这位民间说书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用通感把本来属于听觉感受的歌声,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表现一户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勉力。文章还运用烘托和铺垫的手法,用男人和黑妞来烘托白妞的演唱,用观众的反应来衬托白妞演唱的精彩。 四、作业 1、刘鹗用生花妙笔,通过联想和想象,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留其风韵至今日今时,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当然,高山流水得遇到知音才能会心一笑,这需要一定的音乐素养。1600年前,当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闻琵琶语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昆曲,你喜欢吗?可能咱们同学更喜欢刘欢的《你和我》。周末作业,欣赏一段你喜欢的歌曲,古典现代、民族通俗皆可,写一段音乐欣赏。我的希望是:用你个人的独特体验,再现难以捕捉音乐的美,同时还要表现文学的美、语言的美。 2、反复诵读并至能背诵七、八两段,进一步感知文章的美。 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