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4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各一套)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3分)(2016•海南)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 A.18nm B.18mm C.18cm D.18dm 【考点】63:长度的估测. 【专题】32 :定量思想;4H :估算法;5A2: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1.8dm=180mm=1.8×108nm左右. 故选C.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2.(3分)(2016•蒙城县一模)小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5cm、2.36cm,发现有一次记录错误.则这次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43cm D.2.4cm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专题】11 :计算题;32 :定量思想;49 :顺推法;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 【解答】解:(1)观察4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65cm与其余3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 (2)物体的长度≈2.36cm 故选A.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3.(3分)(2016•宜昌)小华坐在从宜昌到武汉的高速行驶的动车上,他说自己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小华自己 B.小华旁边的座位 C.窗外的树木 D.车内走过的乘务员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31 :定性思想;43 :推理法;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我们说乘客是静止的,选定的参照物必须和乘客位置没有变化. 【解答】解:A、研究小华的运动状态,不能选择小华自己作为参照物.故A不符合题意; B、相对于小华旁边的座位,小华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 C、相对于窗外的树,小华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相对于车内走过的乘务员,小华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运动的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做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4.(3分)(2016•贵港)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考点】91:声音的产生. 【专题】31 :定性思想;43 :推理法;511:声现象.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解答】解: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声消失.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是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 5.(3分)(2016•南京)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A. 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B. 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 C.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 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考点】9C:音调. 【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 【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答】解:A、用湿手摩擦杯口,水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生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B、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会增大鼓面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不能改变频率,不能改变音调,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D、对着试管口吹气,管内水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区分判断声音的特征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易错点. 6.(3分)(2013•梅州)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列声波(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9G: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511:声现象.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从波形上显示为排列密集;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振幅从波形上显示为偏离平衡位置远;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甲、乙的波形特点是: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次数相同,说明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波偏离平衡位置幅度也相同,则响度也相同;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为两列波的形状不同反映了波的音色不同,故图中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C.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7.(3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B.清晨树叶上出现的露水,是液化吸热现象 C.用38℃的体温计(不甩)直接测量体温为36℃的人,体温计仍然显示38℃ D.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只发生在液体内部 【考点】13:温度;18: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1H: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31 :定性思想;48 :归谬反证法;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①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②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 ③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水银柱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 ④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沸腾是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解答】解: A、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才是100℃.故A错误; B、树叶上的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故B错误; C、由于体温计的构造特殊,液泡上方有一缩口,体温计里面的液体未经下甩不会自动下来,用后再次使用必须用力向下甩.正常人的体温低于38℃,里面的液体只会上升不会自动下来,所以体温计的示数仍为38℃.故C正确; D、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同时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发生.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了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化现象、体温计的特点和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掌握基础知识是解答的关键. 8.(3分)(2016•天津)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在第5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第10min时物质处于液态 【考点】1C: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专题】12 :应用题;4B :图析法;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是熔点. (2)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解答】解:(1)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80℃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80℃,故A错误,B正确; (2)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从5min是开始熔化,到15min时熔化结束,整个熔化过程用了15min﹣5min=10min.第10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熔化和凝固图象的理解,根据图象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并能分析出各自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中考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9.(3分)(2016•宝山区二模)光斜射到镜面上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 A.0° B.40° C.50° D.100° 【考点】A7: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43 :推理法;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在光的反射中,入射角指的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知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以及法线和镜面的关系,就可以求出入射角; (2)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因为入射角、反射角指的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并且法线垂直于镜面,因此入射角为(90°﹣40°)=50°; 又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50°.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定义,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10.(3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月亮是自然光源 B.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C.小孔成像中,若将蜡烛远离小孔,像将变小 D.粗糙的电影幕布发生了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A1:光源;A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AA:漫反射;AC:光反射的可逆性. 【专题】12 :应用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会随物体与小孔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4)光照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物体照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着同一方向射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解答】解:A、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故A错误; B、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就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这就是影子,故B正确; C、当蜡烛距孔的距离改变时,成像的大小也开始改变.距小孔越近时,像越大;据小孔越远,像越小,故C正确; 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发射,属于基础知识. 二、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9分) 11.(3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C.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 D.道路两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9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99: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9L: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之间,大于20000Hz的声波,人们听不见,叫超声波,小于20Hz的,人们也听不见,叫次声波; (4)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液体中传播的传播速度快,故B错误; C、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故C错误; D、道路两旁植树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ABC.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多个知识点;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和掌握,还考查减弱噪声的方法等;是一道基础题. 12.(3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把﹣10℃的冰拿到10℃的房间里,它不会立即熔化 B.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蒸发放热的原因 C.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D.电灯泡用久了,钨丝变细和内壁变黑分别是由于钨丝的升华和凝华而造成的 【考点】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1H: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1Q:生活中的升华现象;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 (2)蒸发吸热;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把﹣10℃的冰拿到10℃的房间里,冰的温度升高到0℃,并且此时还能继续从房间里吸热时,才会熔化,故A正确; B、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身上的水蒸发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人感觉特别冷,故B错误; C、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用久的灯泡内壁发黑是由于灯丝中的钨丝先升华,然后又遇冷在灯泡壁上凝华的缘故,故D正确. 故选BC. 【点评】本题考查了熔化、蒸发、液化、升华、凝华以及液化五种物态变化,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密切,注重了学以致用的考查. 13.(3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能看到月亮是因为太阳光在月亮的表面发生了反射 B.小孔成像成正立的实像 C.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D.人到镜面的距离是1m,像到人的距离是2m 【考点】AI:平面镜的应用;A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A4: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A6:光的反射. 【专题】12 :应用题;34 :比较思想;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它之所以看起来亮堂,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光.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至于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 (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一般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 (4)根据平面镜成像像距与物距相等的特点即可作答. 【解答】解:A、月亮本身并不能发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我们能看到月亮是因为太阳光在月亮的表面发生了反射,故A正确; B、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故B错误; C、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已知人到平面镜镜面的距离是1m,可知人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1m,则像到人的距离是2m,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和光的反射,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三、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 14.(4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 3.55 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 217.6s . 【考点】64:长度的测量;62:时间的测量. 【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先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再读数,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读取停表的示数,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 【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所以分度值为1mm,物体的长度为3.55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6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6s,即秒表的读数为3min37.6s=217.6s. 故答案为:3.55;217.6s.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停表的读数问题,要掌握常用器材的使用及读数方法. 15.(4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1)甲的速度 大于 乙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甲的速度是 0.2m/s . 【考点】68: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21 :信息给予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 由图象找出甲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的速度. 【解答】解: 由图象可知,甲乙的s﹣t图象均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1)读图可知,经过8s,甲运动了1.6m,乙运动了0.8m,由于时间相同、甲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2)由图象可得甲的速度:v甲===0.2m/s. 故答案为:(1)大于;(2)0.2m/s.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s和t的对应关系. 16.(4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声.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则此处海底的深度为 1531 m.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水深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 【考点】97:回声测距离的应用;9M:声与信息. 【专题】11 :计算题;511:声现象. 【分析】超声波从发出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2s=1s,代入s=vt算出海深;声音不仅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已知,t=×2s=1s,v=1531m/s, 由v=可得,此处海底的深度: s=vt=1531m/s×1s=1531m. 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水深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1531;信息.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同时还考查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比较简单,属于基础计算题. 17.(4分)(2016•双牌县一模)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则此时的温度计示数为 ﹣12 ℃. 【考点】15: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16: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12 :应用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解答】解: 我们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由图可知,温度计上0℃至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20在10的下面,说明温度低于0℃,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12℃.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12.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温度计的原理、正确读数及注意事项,特别注意温度计中的液柱是在零摄氏度的上方还是下方. 18.(4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改变入射角光的方向,使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将 变大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如果让光线沿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表明 光路是可逆的 . 【考点】A7: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13 :实验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在光的反射时,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所以使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变大;如果让光线沿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表明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变大;光路是可逆的. 【点评】此题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同时考查了光路的可逆性. 19.(4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大自然是谁的神奇“搬运工”: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有些地区出现干旱,而这些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实施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时,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时,很快 升华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高空中许多水蒸气遇冷变化成小水滴或小冰粒,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粒又 熔化 成小水滴,就形成了雨. 【考点】1Q:生活中的升华现象;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专题】12 :应用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从水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确定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 【解答】解: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时,很快升华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液化成大量的小水珠或凝华成大量的小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小水珠和小冰晶会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托不住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故答案为:升华;熔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我们要能够分析出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究竟是哪一种. 四、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37分) 20.(2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门口前有一个小孩经过,那么在室内可以看到整个小孩的范围是什么,请在图中用图来表示出来. 【考点】A2: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31 :定性思想;4B :图析法;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沿直线传播,小孩反射的光所能到达的范围就是能看到小孩的范围,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作出看到小孩的范围. 【解答】解:由小孩的头部画出过窗户最上面的光线和最下面的光线,得到一个区域;再由小孩的脚部画出过窗户最上面的光线和最下面的光线,得到另一个区域两个区域相交的范围就是看到整个小孩的位置和范围;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应知道小孩反射光线能照到的范围是能看到小孩的范围,根据光的直线传播作图是解题的关键. 21.(2分)(2016•烟台)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恰好通过P点.请你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考点】A8: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14 :作图题;5A1:图像综合题.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作出射线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解答】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还可以作出P点的像P′,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从而确定入射光线和入射点,连接OP画出反射光线. 22.(4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小兰同学暑假在农村的爷爷家帮忙晒从稻田里收割回来的稻谷时发现:稻谷晒的面积越大就会干的越快,小兰想知道影响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于是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①通过甲、乙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气快慢与水的 表面积 有关; ②通过甲、丁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气快慢与水的 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有关; ③通过 甲、丙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气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④本探究实验主要采用了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 法. 【考点】1L: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23 :实验探究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2)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解答】解:(1)比较甲、乙两图看出,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水蒸发的快慢不同,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2)通过甲、丁两图看出,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水蒸发的快慢不同,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3)要想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一定,所以要选择甲、丙两图中实验; (4)通过探究过程可知,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故答案为:(1)表面积;(2)表面空气流动速度;(3)甲、丙;(4)控制变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了解和掌握,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3.(6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相同的两根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铅笔等器材进行实验. (1)实验中选择完全相同的两个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 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 .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桌面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一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并没有看到蜡烛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选填“实”或“虚”);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相等). 【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13 :实验题;42 :等效替代法;46 :实验分析法;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蜡烛A与B大小相同,B又与A的像大小相同,所以像与物大小相同,这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 (2)根据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可判断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哪一侧观察; (3)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 (2)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此通过白纸无像现象,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平面镜成像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当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不变. 故答案为:(1)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虚;相等;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4.(6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学生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所示图线.由图可知: (1)加热 4 分钟后,水开始沸腾,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9℃ . (2) BC 段图线反映了水沸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的温度 不变 (填上升、下降、不变) (3)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b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 a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考点】1O: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13 :实验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2)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解答】解:(1)水在BC段,加热4min后开始沸腾,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此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9℃; (2)BC段图线反映了水沸腾的过程,水在沸腾过程中需不断吸收热量,水的温度不变.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所以b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所以a图是沸腾时的现象. 故答案为:(1)4;99℃;(2)BC;不变;(3)b;a. 【点评】掌握液体沸腾的条件、沸腾特点、沸点等.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气泡的变化是直观判断水是否沸腾的依据,而气泡的多少与大小又是我们判断的重要标准. 25.(4分)(2016秋•乐亭县期末)右表是晋江火车站JJ88CI次列车的时刻表,晋江至厦门所经历时间由表可知,求晋江至漳州、厦门到漳州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 停靠站 到达时刻 开车时刻 里程(km) 晋江 … 8:00 0 厦门 9:30 9:40 100 漳州 10:30 10:40 160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11 :计算题;21 :信息给予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从表格中找出晋江到漳州的路程以及时间,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 (2)从表格中找出福清到厦门的路程以及时间,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从表格中可知,列车从晋江到漳州行驶的路程:s=160km﹣0km=160km=160000m; 列车从晋江到漳州的时间:t=10:30﹣8:00=2h30min=150min=150×60s=9000s; 列车从晋江到漳州的平均速度:v==≈17.78m/s=64km/h; (2)从表格中可知,列车从厦门到漳州行驶的路程s′=160km﹣100km=60km=60000m; 列车从厦门到漳州的时间t′=10:30﹣9:40=50min=50×60s=3000s; 列车从厦门到漳州的平均速度v′===20m/s=72km/h. 答:列车从晋江至漳州、厦门到漳州的平均速度分别是64km/h,72km/h.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速度的计算,是一道基础题.关键要学会从表格中确定相应的路程和时间. 26.(6分)(2014秋•江阳区期末)2012年11月23日,我军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降落航空母舰“辽宁舰”,一举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拦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受到世界空前关注.歼﹣15战机着舰,与尾钩完全咬合,在短短2.5s内使战机速度从300km/h减少为零,滑行约100m,稳稳停在甲板上.舰载战斗机在运动的航母上降落,风险之高,难度之大,一向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根据以上情节试解答下列问题: (1)舰载机着舰过程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什么? (2)舰载机触舰的瞬间时速为300km/h,合多少米每秒?(保留一位小数) (3)舰载机从触舰到静止过程的平均速度约是多少?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11 :计算题;15 :简答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判断一个物体的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关键看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否保持不变; (2)根据进率进行单位换算即可; (3)已知路程和时间,直接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 (1)舰载机着舰过程中不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舰载机降落时速度由300km/h减小到0,速度变小,不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300km/h=300×≈83.3m/s; (3)舰载机着舰过程的平均速度约是:v===40m/s. 答:(1)舰载机不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舰载机降落时速度由300km/h减小到0,速度变小,不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300km/h合83.3m/s; (3)舰载机从触舰到静止过程的平均速度约是40m/s.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单位换算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27.(7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知道撞上金属片挡板. (1)现有刻度尺和停表,请你综合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分别测出小车AC段、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并写出注意实验步骤; (2)设计实验表格;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 (4)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0.0500 m/s.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13 :实验题;5A4: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要测出平均速度,必须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时间t,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s1、s2、t1、t2,代入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 (2)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表格; (3)斜面坡度越小,小车滑下来的时间越长,由此分析; (4)由图可知BC段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速度. 【解答】解:(1)用刻度尺测出s1和s2,让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用秒表测出物体从A点到达C点的时间t1和从B点到C点的时间t2,则在s1和s2两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v1=、v2=,设计的表格要记录路程、时间、速度; 实验步骤: ①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直到撞上挡板C,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1; 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在B点开始计时,撞上挡板C计时结束,测出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2; ③分别测出AC段路程S1和BC段路程S2. 由v=计算出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 (2)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 1= t 1= v 1= s 2= t 2= v 2= (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使小车的速度小一些,时间长一些,这样是为了方便计时; (4)由图可知,sBC=5.00cm,tBC=23s﹣22s=1s, 由v=,vBC===0.0500m/s. 故答案为:(1)实验步骤: ①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直到撞上挡板C,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1; 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在B点开始计时,撞上挡板C计时结束,测出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2; ③分别测出AC段路程S1和BC段路程S2. 由v=计算出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 (2)表格如上图;(3)小;(4)0.0500. 【点评】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用公式v=去计算,所以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一定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分别测出路程s和时间t,在表格上要设计上记录路程、时间、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分)(2016秋•苏州期末)下列估测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为90次/秒 B.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70℃ 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4.5 mm2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考点】61:时间的估测;13:温度;63:长度的估测. 【专题】32 :定量思想;4H :估算法;5A2: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 A、人正常情况下心脏接近1s跳动1次,频率在1Hz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70℃,故B不符合实际; C、一元硬币的半径在10mm左右,面积在S=πr2=3.14×(10mm)2=314mm2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5cm左右,教室门的高度比中学生身高大一些,在200cm=2m左右,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2.(2分)(2014•潍坊)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考点】9F:响度. 【专题】511:声现象.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根据这个内容,对本题进行分析. 【解答】解:因为相同响度的声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说明响度与离声源距离有关.例如:当我们听不清某个人说话的声音时,总是强调对方要“大点声”,就是要求对方说话时响度大;同理,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响度知识的了解,并要掌握与响度有关的因素. 3.(2分)(2016秋•苏州期末)人耳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人耳无法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原因是( ) A.超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z,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 000 Hz B.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 000 Hz,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z C.超声波的频率和次声波的频率都大于20 000 Hz D.超声波的频率和次声波的频率都小于20 Hz 【考点】9E: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 【分析】人耳听不到超声和次声,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根据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 Hz,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在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所以,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和次声定义的掌握情况.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背多记. 4.(2分)(2014•呼和浩特)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熔化现象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液化现象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汽化现象 D.初冬树上的霜是凝固现象 【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1H: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A、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水变成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故B错误;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酒精变成酒精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故C正确; D、初冬树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树木发生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5.(2分)(2015•宿迁)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 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考点】13:温度;1M:液化及液化现象;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①常用温度的计量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②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都需要放出热量; ③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 A、预报的最低气温是﹣1℃,读作负1摄氏度或零下1摄氏度.此选项错误; B、全天最高气温是3℃.此选项错误; C、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冰晶,形成过程会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 D、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这是一道基础题,要求会读温度,知道雨、雪形成的原因及吸放热情况. 6.(2分)(2015•威海)荣成烟墩角鹅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上万只天鹅每年冬季成群结队悄然降临,栖息越冬,这期间有大批的摄影爱好者云集于此,如图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所拍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B.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 D.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靠近天鹅并将镜头前伸 【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514: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照相时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解:(1)天鹅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故AB错误;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即底片上的像变小些,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涉及到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知识点,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7.(2分)(2013•泸州)已知玻璃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当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的上表面,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下列所作的四个折射光路图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AN: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5A1:图像综合题. 【分析】光由空气通过玻璃砖要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第二次由玻璃砖斜射再进入空气,两次均符合折射定律. 【解答】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要远离法线.选项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8.(2分)(2015•呼和浩特)小明同学骑自行车沿新华大街自西向东运动,看到两面的高楼不断向西运动.能正确说明高楼向西运动,是以下面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小明同学的自行车 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 C.新华大街 D.天上飞过的小鸟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A、以小明同学的自行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自行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西运动的,故A正确; 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是向西运动的,以公共汽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公共汽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东运动的,故B错误; C、以新华大街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新华大街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天上飞过的小鸟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天上飞过的小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于天上飞过的小鸟的方向不确定,所以路两面的高楼运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谁是参照物时,关键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没有位置的变化. 9.(2分)(2011•六盘水)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68: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4B :图析法;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 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错误; 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乙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乙运动快,故C正确; 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甲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10.(2分)(2013•德阳)如图所示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D.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考点】A2: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513: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并且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没有装水的情况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杆的左面会形成杆的影子; 对于装水的情况来说,从杆的顶端射来的光线到达水面处会发生折射,在水中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比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更靠近杆,因此此时影子的长度会变小. 故选A. 【点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中斜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在发生光的折射时,一般是在光速大的介质中的角大. 11.(2分)(2015•漳州)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 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C.二维码是光源 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A1:光源. 【专题】514: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解答】解: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A正确; 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B错误; C、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 D、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12.(2分)(2016•河南)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B.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考点】BA: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BB: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34 :比较思想;514: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 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B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图示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3.(3分)(2007•江西)如图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振动 ;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水 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 【考点】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解决此题要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乐音的特性去分析解释. 【解答】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水中传播; 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故答案为:振动;水;音色. 【点评】此题型是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分乐音的特性问题. 14.(3分)(2009秋•吴中区期末)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一木块的边长,就工具的分度值而言, B 刻度尺(填字母)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B 刻度尺(填字母)不正确.使用方法正确的刻度尺所测木块的边长为 3.0 cm.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越准确,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 【解答】解: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所以相对而言,B刻度尺相对准确些,放置的关键要做到: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B放的不正确,读数时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为3.0cm; 故答案为:B;B;3.0cm. 【点评】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15.(2分)(2016秋•苏州期末)填写下列数据的单位,使其符合实际情况. (1)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m栏决赛中夺冠的平均速度约为8.54 m/s . (2)一本八年级(上)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6 mm . 【考点】2S: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32 :定量思想;4H :估算法;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运动速度、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速度、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解答】解: (1)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m/s,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m栏决赛中夺冠的平均速度略小于10m/s,约为8.54m/s; (2)中学生食指的宽度在10mm左右,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略小于10mm,在6mm左右. 故答案为:(1)m/s;(2)mm. 【点评】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16.(2分)(2016秋•苏州期末)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若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图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 (1)仅增加水的质量,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对应 c (填图中a、b、c或d) (2)仅增大液面气体压强: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对应 b (填图中a、b、c或d) 【考点】1J: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专题】31 :定性思想;4B :图析法;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液体的沸点跟液体上方的大气压有关,压强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只增加水的质量,只能是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加长,不会改变水的沸点. 【解答】解:其它条件不变,增加水的质量,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会增加,但是水的沸点不变,图象c符合题意.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增加水上方的大气压强,水沸点会升高,图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b. 【点评】水的沸腾实验是初中热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要从图象上找到水的沸点、状态变化、加热时间、如何来缩短加热时间,掌握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17.(2分)(2013•沈阳)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向 东 做直线运动,经过6s甲乙两物体相距 30 m.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由图象求出甲乙的速度,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乙相对于甲的运动方向; 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甲乙的路程,然后求出他们间的距离.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v甲=15m/s,v乙=10m/s, 甲乙均向西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做直线运动; ∵v=, ∴s甲=v甲t=15m/s×6s=90m, s乙=v乙t=10m/s×6s=60m, 经过6s甲乙间的距离d=s甲﹣s乙=90m﹣60m=30m; 故答案为:东;30. 【点评】由图象求出物体的速度,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8.(2分)(2015•重庆)重庆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 汽车(自己) 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 126 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受到了相应处罚.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判断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逆过程,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以“谁”为参照物; (2)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出速度大小. 【解答】解:以汽车或自己为参照物,测速提示牌对于汽车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所以他会感觉测速提示牌往后退; t=270s=h, 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v===126kmh. 故答案为:汽车(自己);126.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19.(2分)(2016秋•苏州期末)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投影仪的光通过镜头形成一个 倒立 (“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使我们能在前方屏幕上看到像,在镜头的上方安装了一个平面镜,它的作用是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 【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AD: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专题】12 :应用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514: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掌握投影仪的制作原理:当2f>u>f时,根据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投影仪是利用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投影仪成像时,按照光沿直线传播,会竖直向上射出,投不到幕布上;加上平面镜,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像能成在幕布上. 故答案为:倒立;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投影仪的制作原理及成像特点,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 20.(2分)(2010•南昌)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合影后,接着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的距离,同时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像变大时,像距也变大,而物距变小. 【解答】解:当照完合影后,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时,照相机所成的像变大了,像距也要变大,物距变小,故照相机到小明的距离变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变大. 故本题答案为:减小;增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时的像的大小与像距、物距的关系.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3分)(2014•兰州模拟)根据如图中的入射光线作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考点】B6: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14 :作图题.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即: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 ②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③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的特点,以及经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2.(3分)(2011•六盘水)如图所示,在练功房里,小红同学利用平面镜来帮助矫正舞蹈姿势.画出她的脚上B点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后进入人眼A点的光路图. 【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14 :作图题;16 :压轴题.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解答】解:作出点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B′,连接AB′,连接点B和入射点即可.答案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作图的能力,要学会灵活运用. 23.(3分)(2010•黄冈)如图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点处,B点有条小鱼,C点有只小鸟,请作出潜水员观察鱼、鸟的光路图. 【考点】AN:作光的折射光路图;A2: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14 :作图题. 【分析】(1)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作出潜水员观察鱼的光路图; (2)根据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规律作出潜水员观察鸟的光路图. 【解答】解: (1)直接连接BA,光线方向从B指向A,光线BA即为潜水员观察鱼的光路图; (2)首先确定入射点O,点O在AC连线与界面交点的左侧,连接CO与OA即为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与光的折射定律,难点是确定光的入射点与光线的方向. 24.(3分)(2016秋•苏州期末)光学黑箱中有焦距都是4cm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只,凸透镜主光轴CC′如图所示.一条光线对准凸透镜焦点射入黑箱,折射后对准凹透镜焦点方向射去,经凹透镜折射后从黑箱射出.请完成箱内完整的光路(画出凸透镜、光线、凹透镜的主光轴和焦点). 【考点】B6: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14 :作图题;514: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射向焦点的光线会变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出,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主光轴的位置,做出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出射光线;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对准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折射,会变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出,据此做出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出射光线. 【解答】解:入射光线和主光轴的焦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在焦点后方画出凸透镜,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就会变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出; 找到凹透镜的焦点(在经过凸透镜射出的光线上),据此画出凹透镜的主光轴以及凹透镜,射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线就会变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出; 故答图如下: 【点评】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明确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运用知识. 四、实验探究题(共24分) 25.(5分)(2015•武城县一模)家用电冰箱主要用于冷藏或冷冻食品. (1)利用电冰箱制成的冻豆腐有许多孔洞,这是因为冷冻时,豆腐中的水发生 凝固、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 (2)某天,小刚同学惊奇地发现,放在冷藏室内下部的酸奶盒表面上有冰,而放在上部的同种酸奶盒表面无冰,为什么呢?他猜想:冷藏室内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 ①为了验证猜想,小刚需要的器材是温度计,实验方案是: 在冰箱的上中下三层分别放一只初温相同的温度计,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示数,看温度计示数是否相同,从而得出结论 . ②夏天,家里立式空调制冷时,为了使整个房间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你应该调节出风口叶片, 向上 (向上/向下)吹出冷风. 【考点】1F: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1A: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专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水冻结后,体积变大;豆腐中含有水,冻结以后,豆腐中的小冰块把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待冰熔化以后,就留下许多孔洞. (2)可以在冰箱的上中下三层分别放一只温度计,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示数,看温度计示数是否相同,从而得出结论. 冷空气密度大,热空气密度小,出风口向上,冷空气由高处下降,室温很快降低. 【解答】解:(1)豆腐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豆腐冷冻时这些水分就会凝固为小冰晶,同时体积变大,这些小冰晶将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待豆腐解冻后,小冰晶熔化为水,就留下了很多小孔;所以豆腐中的小孔是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2)探究冰箱冷藏室的温度高低需要用温度计测量;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在冰箱的上中下三层分别放一只初温相同的温度计,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示数,如果温度计示数相同,说明各层温度相同,如果温度计示数不同,说明各层温度不同; 冷空气密度大,热空气密度小,为使整个房间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你应该调节出风口叶片,向上吹出冷风,冷空气由高处下降,室温很快降低. 故答案为:(1)凝固、熔化; (2)在冰箱的上中下三层分别放一只初温相同的温度计,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示数,看温度计示数是否相同,从而得出结论;向上. 【点评】本题结合电冰箱的使用考查了物态变化和实验设计,具有开放性,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只要所设计的实验可行、能达到实验目的即可,答案并不唯一. 26.(5分)(2014•荆州)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安同学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2)如图乙所示,把该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15cm位置时,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照相机 . (3)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45cm位置时,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将发光物体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1cm,则所成像的大小会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B7: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首先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得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情况进行判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的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3)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无法成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物体远离凸透镜,像越远离凸透镜,像会变大. 【解答】解:(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30.0cm﹣2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15cm位置时,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3)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45cm位置时,物体距离凸透镜50cm﹣45cm=5cm,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无法成像;此时将发光物体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1cm,则所成像的大小会变大. 故答案为:(1)10.0;(2)缩小;照相机;(3)不能;变大. 【点评】本题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掌握凸透镜的成像的几种情况是重点. 27.(11分)(2016秋•苏州期末)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1)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物理学习研究小组(一)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小组同学用6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材 料 质量(g) 下落高度(m) 下落时间(s) 1 铁 球 50 10 1.43 2 铝 球 50 10 1.43 3 铜 球 50 10 1.43 4 铝 球 50 15 1.75 5 铜 球 80 20 2.02 6 铁 球 80 10 1.43 ①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为 1 、 2 和 3 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为了验证猜想二,应比较实验序号为 1 和 6 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为了验证猜想三,应比较实验序号为 2 和 4 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 有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2)物理学习研究小组(二)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让质量相等的铁球和纸团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他们发现两者下落时间不相等,原因是: 纸团受到空气的阻力较大,不能忽略 . 【考点】2P: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专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对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题目中共提出了三种猜想,在研究一个物理量对某个现象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它物理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因此对于此题中多因素问题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当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须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 (2)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从纸团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影响分析原因. 【解答】解:(1)①.猜想一是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是否有关,所以应该控制材料的质量和高度相同,改变材料,由表格可知实验1、2、3符合题意;分析表格中的1、2、3数据可知,所用的时间相同,所以物体下落的快慢与材料无关; ② 猜想二是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是否有关,所以应控制材料的种类和高度相同,改变质量,由表格可知实验1、6符合,分析表1、6中的数据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③猜想三是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是否有关,所以应控制材料的种类和质量相同,改变高度,由表格可知实验2、4符合,分析2、4数据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2)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质量相等的铁球和纸团,纸团的体积大,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大,空气阻力对纸团的影响较大,因此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两者下落时间并不相等. 故答案为:(1)①1;2;3;无关;②1;6;无关;③2;4;有关;(2)纸团受到空气的阻力较大,不能忽略. 【点评】本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是正确解题的必要条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结论,也是很重要的能力提升. 28.(3分)(2016秋•苏州期末)大军和小明在鱼缸边玩耍,鱼儿被吓跑了.小明认为是他们的动作吓跑了鱼,大军却提出是他们发出的声音惊走了鱼儿.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帮助他们作出判断. 【考点】9O: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511:声现象. 【分析】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要判断谁说的正确,就要做两个实验:①在鱼看不到的地方发出声音.②不发出声音而在鱼缸边做出动作.试一试哪种办法吓跑了鱼. 【解答】解: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①在鱼儿看不到地方发出声音,根据鱼的反应来验证是不是声音吓跑了鱼; ②在鱼缸边,不发出声音,而作出动作,根据鱼儿的反应来验证是不是动作吓跑了鱼. 【点评】考查了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设计实验方案对学生来说往往比较生疏,需要多加练习巩固. 五、解答题(共24分) 29.(6分)(2016秋•苏州期末)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甲骑车、乙跑步)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1)根据图象你能够获得哪些合理的信息?(至少写两条) 信息一: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运动5s ;信息二: 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 (2)图中两条线的交点表示此时甲同学运动的 路程 与乙同学相等. (3)根据图中数据,请你自编一道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题并求解. 【考点】68: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12 :应用题;24 :开放题;4B :图析法. 【分析】(1)根据s﹣t图象可以得出甲与乙两位同学的运动信息,如:两者的出发时间关系、两者的运动性质、两者的路程关系等; (2)图中两条线的交点表示此时通过的路程相同. (3)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求:甲或乙的速度,一定时间内物体的路程等问题.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两位同学出发的时间不同,骑车者比跑步者迟5秒出发; 通过相同的路程骑车者所用的时间少; 两者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甲、乙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的运动速度大于乙的运动速度等. 故答案为:甲同学比乙同学晚运动5s;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图中两条线的交点表示此时甲车运动的路程等于乙车通过的路程. 故答案为:路程. (3)问题:跑步者的速度是多少. 解答:由图象可知,乙的路程s=200m时,运动时间t=25s, 跑步者的速度v===8m/s; 答:跑步者的速度是8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与物体的运动,重点是对路程和时间图象的分析,难点是做路程与时间图象和自编计算题. 30.(9分)(2007•镇江)小星利用节假日到上海去看望奶奶,他来到镇江火车站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如下表所示,他比较了特快T131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的运行时间后,决定乘坐动车组“和谐号”D413前往上海.若两列车均正常运行,试问: 往上海方向(里程:237km) 车次 到达时间(镇江) 开车时间(镇江) 终点站(上海) T131 09:43 09:45 12:31 D413 10:04 10:06 11:53 (1)动车组“和谐号”D413比特快T131少运行多少时间? (2)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2S: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6A:速度的计算. 【专题】11 :计算题;12 :应用题;21 :信息给予题. 【分析】(1)已知特快T131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出发到目的地的时间,二者之差就是动车组“和谐号”D413比特快T131少运行的时间. (2)已知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时间和两地的距离,根据公式V=可求平均速度. 【解答】解:(1)T131从9:45到12:31,运行时间t1=166min, D413从10:06到11:53,运行时间t2=107min, 少运行时间t=t1﹣t2=166min﹣107min=59min. 答:动车组“和谐号”D413比特快T131少运行59min. (2)D413运行时间t2=107min=6420s 平均速度v2===36.9m/s=132.8km/h. 答: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36.9m/s,合132.8km/h.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还要注意单位的换算,重点是时间的计算. 31.(8分)(2007•泰州)在兵器工业中,子弹射出的速度是衡量枪械性能的指标之一.有一种运用“旋转法”测子弹速度的方法,如图所示.在电动机转轴上固定两个间距为20cm的薄塑片,电动机以300转/秒匀速转动,枪械正对塑片水平射击,子弹穿越时的阻力不计.对一般步枪测试,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这段时间内,塑片旋转不超过两圈.现对子弹速度在200m/s以上的某型号步枪进行测试,子弹先后射穿两塑片的弹孔位置如图中A、B.求: (1)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这段时间内,塑片可能转过的角度. (2)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可能时间. (3)该型号步枪子弹飞行的速度. 【考点】6A:速度的计算. 【专题】11 :计算题;16 :压轴题. 【分析】(1)根据公示t=算出子弹在两塑料片间飞行的时间,再根据时间和电动机的转速分析出电动机转过的圈数,从而确定塑片转过60°还是420°; (2)子弹在两塑片间飞行的时间与塑片转过60°的时间相等; (3)该型号步枪子弹飞行的路程s=20cm=0.2m,时间为t,用公式v=算出子弹飞行的速度. 【解答】解:(1)设子弹的速度取最小为200m/s 子弹穿过两个塑片的时间t===0.001s 电动机转过的圈数n=300r/s×0.001s=0.3r 所以子弹穿过两塑片的时间内电动机转动的圈数小于1圈,塑片转过的角度为60° 答: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这段时间内,塑片转过的角度60°. (2)电动机转过60°的时间为t′=×=s 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时间t=t′=s=5.56×10﹣4s 答: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时间为5.56×10﹣4s. (3)由公式v===360m/s 答:该型号步枪子弹飞行的速度为360m/s. 【点评】这种运用“旋转法”测子弹速度的方法,联系点是塑片转过60°的时间与子弹在两塑片间飞行的时间相等. 32.(6分)(2016秋•诸城市期末)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10 kHz到 20 kHz. (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15000m .(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17400m . (4)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 真空不能传声 . 【考点】99: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97: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 【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2)先算出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两者的距离; (3)首先算出1分钟内潜艇B通过的距离,根据声波频率的变化分析出潜艇AB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计算出二者之间的距离; (4)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 【解答】解: (1)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 因此人耳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为10kHz~20kHz; (2)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 t=×20s=10s, 由v=得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s1=vt=1500m/s×10s=15000m; (2)2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sB=vBt=20m/s×120s=2400m 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 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2=s1+sB=15000m+2400m=17400m. (4)月球上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10;20;(2)15000m;(3)17400m;(4)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综合性很强,考查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计算距离时,注意回声测距需要计算单程的长度,这一点容易失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