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7‎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甲胄(zhòu) 劳禄 节衣缩食(suō) 正襟危坐 B.溺死(nì) 轩昂 广袤无垠(mào) 郁郁寡欢 C.锃亮(cènɡ) 禁固 殚精竭虑(dān) 好意难却 D.驿站(yì) 私塾 锐不可当(dǎnɡ) 从容不迫 ‎【解析】A项中“禄”应为“碌”;C项中“锃”应读“zènɡ”,“固”应为“锢”;D项中“当”应读“dānɡ”。‎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从眼花缭乱的“8D魔幻立交”到“潇洒烂漫的橘子洲焰火”,再到清新自如的“小酒馆”,“网红城市”之所以能火会红,与自带流量特征的城市地标和娱乐休闲元素密不可分。‎ B.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胆战心惊的一幕出现了:舰载机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C.他们对自己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 D.不断创纪录的全球海洋增暖表明了无可置疑的全球变暖事实。‎ ‎【解析】“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句中并无“害怕”的意思,故使用不当。可改为“惊心动魄”。‎ ‎3.(2020·江西)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烟波无际,天水相接,固然旷阔可观,一湾浅溪的明净,也使人感到宁静与亲切。‎ B.《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 C.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山水明秀,花木繁茂,其名字便体现了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是观莲的首选胜地。‎ D.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近代以后,仁人志士忧患的是民族自强、复兴和独立。‎ ‎4.(2020·襄阳)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同时,在景区的引领下,周边农家乐、采摘园、酒店等旅游相关行业蓬勃发展,近3年累计纳税7 855万元,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②5年来,为创建5A,襄阳市委、市政府组织专班,协调指导,强有力地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③此外,景区员工也增至253人,其中本地员工占总数的80%,有效促进了社会群体就业。‎ ‎④古隆中景区创5A成功,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⑤如今,焕然一新的古隆中景区已经成为弘扬诸葛亮精神、传扬三国文化的重要基地,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了7 200万元。‎ A.②③①⑤④ B.④②⑤③① C.②④①③⑤ D.④⑤①③②‎ ‎5.(2020·遂宁)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D )‎ A.每个人都必须佩戴口罩,你们凭什么搞特殊呢?‎ B.不戴口罩,染上病了就只有去医院戴呼吸机了哦!‎ 7‎ C.别人都是一说就听,就你们这些老顽固,净给我们找麻烦!‎ D.婆婆爷爷,戴口罩是闷了点,但如果不戴,把病毒带回家传给小孙子可就麻烦啦。‎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夜宿田家 ‎[宋]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②,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③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释】①簦(dēng)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②崦(yān):山。坂(bǎn):斜坡。③化蝶梦:《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曾梦化蝴蝶。李商隐《锦瑟》有“庄生晓梦迷蝴蝶”。‎ ‎6.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写旅途苦况,以“簦笠相随”极写孤独,以“路歧”极写行路难,又以“一春不换旧征衣”极写寒酸,一唱三叹,感慨深沉。‎ B.颔联描写了诗人下雨时在黄泥坂上艰难跋涉,夜晚投宿富裕田家崭新农舍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劳苦奔波、四处漂泊的生活状况。‎ C.颈联“乱”字写出了蛙声的嘈杂、喧闹,衬托了诗人乡书难寄、久游思归的纷乱愁绪。‎ D.尾联抒发思乡之情,上句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下句以景结情,富有无穷余味。‎ ‎【解析】“崭新农舍”错误,应是“贫寒、简陋农舍”。“夜扣田家白板扉”一句写夜宿田家,写住宿之简陋,“白板扉”可以想到田家之贫,而住宿其家的游子之苦也就不言而喻了。‎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簦笠”(雨伞和草鞋)、“征衣”这些意象本身就与羁旅生活有密切关系,积淀了与离情寄思有关的感情内容,因而诗人选取这两种意象,就给了读者以离情羁思的暗示。‎ B.颈联化用庄周化蝶的典故,抒写了自身的迷茫怅惘之感。“身”与“心”相对,有身在江湖,心存仕途之意。‎ C.“天北天南雁自飞”一句,是景语也是情语。思乡之情是无形的、抽象的,“雁”则是有形的实物,把抽象感情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这就使无形的乡情仿佛可触可见了,从而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 D.诗歌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前三联不加渲染地写出诗人羁旅的艰难寂寞与夜宿田家的情景,尾联写乡书难达、漂泊无依的苦况,情置于景,朴素真切。‎ ‎【解析】“心存仕途之意”错误,躺在床上,听听这青蛙的合唱,心里连做梦都想着回家,抒发诗人久游思归的纷乱愁绪。‎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2分)‎ 袁崇焕传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天启二年,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 ‎(选自《明史·袁崇焕传》,有删节)‎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7‎ A.部中失/袁主事 B.予我/军马钱谷 C.发/帑金二十万 D.崇焕/内拊军民 ‎【解析】应划分为:部中/失袁主事。‎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溃( 败退 )‎ ‎(2)具( 详细 )‎ ‎(3)寻( 不久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 ‎ 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袁崇焕就单骑外出巡视关内外(的形势)。 ‎ ‎(2)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 ‎ 崇焕曾核查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他敢于执法就像这样。 ‎ ‎11.请结合文意概括袁崇焕的性格特征。(3分)‎ ‎ ①独自外出察看关内外形势,可见他行事周密;②夜晚行进荆棘虎豹之中,写出了他勇敢无畏;③查到有人弄虚作假,立即斩首,说明他严守军法,处理事情果断。 ‎ ‎【参考译文】‎ 袁崇焕,字元素,是东莞人。天启二年正月在京城朝见,御史侯恂请求破格任用他,于是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 没有多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就单骑外出巡视关内外(的情势)。部中失去袁主事,很惊讶,家中人也不知他到什么地方去了。不久,回到朝廷,详细陈述关上的形势。说:“给我军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足以守住这个地方。”朝廷官员更加称赞他的才能,就越级提升为佥事,监督关内外的军队,调发官库金钱二十万,让他招募士兵。‎ 不久受令赶赴前屯安置辽人中的失业者。崇焕当即夜间行进在荆棘虎豹之中,在四更天入城,将士没有人不认为他的胆气雄壮。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顿边防守备,功绩卓著。崇焕曾查核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他敢于执法就像这样。‎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 ‎(3)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 ‎(4)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 ‎(5)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 ‎(6)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7)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 ‎(8)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6题。(17分)‎ 山 果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 7‎ 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又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上。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大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四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她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然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7‎ ‎(作者:蒋依,有删改)‎ ‎13.读完文章,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 漂亮(脸蛋俊俏,面容姣好);瘦小、贫穷(很瘦,脸上带着菜色,衣服到处都是补丁);能干(独自背一大篓核桃远途跋涉去卖);阳光、自信(相信自己能找到伙伴,对卖一趟核桃能赚十五六块很满意);淳朴(车上人多,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不好意思看着我;最低价卖给顾客核桃);懂得感恩(文中多处描写她感激的微笑,重笔描写了她感激的泪水)。 ‎ ‎14.请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联系上下文,揣摩“我”此时的心理。(3分)‎ 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 ‎ “我”的心理:被小姑娘山果的情绪所感染,更被山果的淳朴、善良,懂得感恩的心所感动(默默在心里说,多好的姑娘啊!)。 ‎ ‎15.文中描写四位农民工每人给小姑娘50元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 ①衬托主要人物小姑娘,表明小姑娘的淳朴,懂事感动了他们;②深化文章主题。同样衣衫不整、不很富裕的农民工也尽力帮助小姑娘,进一步表现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民风淳朴。 ‎ ‎16.文章标题换成“卖核桃的小姑娘”可以吗?与原标题相比,哪个更好?(5分)‎ ‎ 示例:可以。“卖核桃的小姑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没有原标题好。原标题既点明主要人物,又暗示小姑娘像她的名字“山果”一样淳朴、美好。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20题。(13分)‎ 年年岁岁柿柿红 ‎①立冬那天,收到了老妈寄来的一大箱子柿饼。‎ ‎②迫不及待地开箱,拿了几个出来。还是小时候吃过的那样,个头不大,初生鸡蛋般大小,外衣裹了一层像面粉一样的白霜,那是果糖的结晶体。咬了一口,深红色的果肉甘如饴糖,但又甜而不腻。虽然知道此物性寒不能多吃,但还是忍不住一口气消灭了五六个。‎ ‎③我知道,这一箱柿饼的运费远远高出了柿饼本身的价格,只是因为我们喜欢,老妈便不计成本地寄。其实,不计成本的又何止是运费?这一箱子柿饼可都是将近七旬的老爹老娘从沟沟崖崖的老柿子树上一个一个采摘来的。吃着老妈亲手制的甘凉适口的柿饼,我仿佛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 ‎④我的家乡产柿子,沟沟坎坎、田边地头、村口村尾随处可见柿子树。柿子树是一种外表憨厚的树,它的树干绝不像白杨树那样高大挺拔,而是矮而粗,大多不到两米处就开始分杈,杈枝同样粗壮,并且弯弯曲曲的,遮蔽出一大片阴凉。树干被黑黢黢的树皮包裹着,树皮粗糙皲裂,就像故乡贫瘠而苍凉的土地。‎ ‎⑤柿子树的低调质朴,还体现在柿子花上。柿树从不和桃李争艳,从初春到暮春,它只是从嫩绿走向深绿,没有一丝惊艳的色彩。初夏柿子树开始冒花骨朵了,米黄色的花萼朵如豆子般大小,被四片嫩绿色的花萼包围着,就像绿色的裙裾托着一个酣睡的宝宝。柿子花是要经过日子的滋养,才会在枝头慢慢绽放的。盛开的花朵如四方形的倒钟悬挂在虬劲的枝头,淡黄色的花瓣温润如玉,中间盛着琼浆,吸引着蜂蝶。柿子花的香味也是淡淡的,似有若无。花落之后,枝头就结满了果子,青涩的柿子果从小到大就一直隐藏在绿叶之间,安然度过一个完整的夏天,不炫耀,不蛊惑。总之,它是不愿意惹人注意的。‎ ‎⑥三个多月的默默孕育,等到秋风乍起的九月,柿子开始由青转黄。再过一个月,等漫山遍野秋叶翻红的时候,柿子树便迎来了它一生中最奢华的时光。柿红霜叶疏,黄色、红色、斑斓色的柿叶开始在秋风中飘落,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黄黄的硬柿和红红的软柿。站在村子的山岭上望过去,长空如碧,寒山肃远,秋草斑驳,枯枝如墨,如果这是一幅画的底色,点缀其上的是星星点点的红柿子。红果缀满了虬劲黝黑的枝头,用朱砂的艳和蜜汁的甜蛊惑着各类的鸟雀。‎ 7‎ ‎⑦野鸟相呼柿子红,再不采摘,柿子要被野鸟吃完了。家家户户开始挎着荆条篮筐,扛着长长的舀子去摘柿子了。矮一点的,站在地上,攀着枝条,便可摘下。高处的只能举起长长的舀子,让顶端的铁钩钩住紧连着果蒂的树枝,往前一推或者向后一拉,柿子便落到布袋里。摘几个还觉得挺好玩的,但一树的柿子一个一个这样钩取,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活。用七八米长的木棍做成的舀子,越举越重,手臂越来越沉。一直仰头寻果,脖子越来越僵,汗水咸涩了双眼,脑袋时时眩晕。好不容易摘完了,树下小山一样的柿子,还要沿着羊肠小道一筐筐背回家,每一趟运输都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 ‎⑧柿子运回家,我们兄弟几个便倒在床上呼呼大睡。妈妈还要坐在院子里给柿子削皮,制作柿饼。在秋月的朗照下,妈妈坐在小板凳上,先把柿子蒂削平,把有蒂的那一面插在镟柿车的三尖叉上,左手拿着柿饼刀贴着柿子,右手摇动摇柄,一长串的柿子皮便流泻而下。在秋夜蟋蟀鸣声的陪伴下,妈妈像不知疲倦的纺车,吱吱呀呀地转个不停,一箩筐一箩筐削了皮的柿子反射着月亮银白的光,照亮了妈妈辛苦劳作的夜。第二天,我们醒来,发现削好皮的柿子已经放在平房顶上高粱秆做的蓬帘上暴晒了。经过暴晒、捂汗、吹风、出霜,软化、糖化,最后便制成了甘如饴糖的柿饼。‎ ‎⑨今天是除夕,空旷的城市里没有鞭炮声,人们都在等待晚上的年夜饭。白天无事,我在书房里翻着诗集,翻到了这样的句子:“露脆秋梨白,霜合柿子鲜”“秋林黄叶晚霜严,熟蒂甘香味独兼”,就着妈妈寄来的甜美柿饼,把这些诗句一起咽了下去,脑海里浮现出林红柿繁的画面……年年岁岁柿柿红,多甜美的柿子。‎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3月5日)‎ ‎17.为了让我吃上喜欢的柿饼,妈妈除了给我寄柿饼,还做了哪些工作?(3分)‎ ‎ 摘柿子,削柿子皮,晒制柿饼。 ‎ ‎18.请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等漫山遍野秋叶翻红的时候,柿子树便迎来了它一生中最奢华的时光。‎ ‎ “最奢华”指奢侈豪华,夸张地赞美低调质朴的柿子树,在秋天色彩绚丽,硕果累累,用艳丽和甜蜜点缀美丽的秋色。 ‎ ‎19.请自选角度对文中画线句进行简要赏析。(3分)‎ 在秋夜蟋蟀鸣声的陪伴下,妈妈像不知疲倦的纺车,吱吱呀呀地转个不停。一箩筐一箩筐削了皮的柿子反射着月亮银白的光,照亮了妈妈辛苦劳作的夜。‎ ‎ 示例一: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夜晚的静谧,母亲劳作的辛苦和母亲劳动的硕果,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喜爱和敬佩之情。示例二:运用比喻和反复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劳作的辛苦和劳动的硕果,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 ‎20.请分析尾段的作用。(4分)‎ ‎ 引用古诗句印证柿饼的味道甜美,抒发了长久以来对柿饼甜蜜味道的喜爱,对母亲的感谢之情,对家乡美好生活的依恋,点明主旨,升华感情,增加了文学内涵。照应题目(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1.某班举行“感受红军精神”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材料:《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原著内容,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 示例一: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他们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 7‎ 只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最崇高的信仰。‎ 示例二: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无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 ‎(二)写作(50分)‎ ‎22.请以《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7‎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