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下114测量物质的密度WORD教案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物理八下114测量物质的密度WORD教案8

测量物质的密度 ‎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初中物理 ‎2年级:九年级 ‎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十一章第四节 ‎5学时数: 45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 ‎1、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即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④、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 能力目标 ‎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 ②、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大有好处。 ‎ ‎ 德育目标 ‎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内容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既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深入的认识、了解、掌握密度概念的过程,也是新的理念实现学生由接受式向探究式根本转变的过程,因此对于实验活动安排就十分重要了。‎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基础上,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手段,让学生在把所学知识转变为动手能力并且讨论与总结中学习新的知识“测量物质的密度”,少数部分学生能力稍低。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因材施教,使每位同学都享有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验,对刻度尺、量筒、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要进行复习,对天平测液体的质量进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 及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 学生积极 复习上节课内容为本节课做 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的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回答 准备 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动手来做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 师:大家首先看到有这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装了水的烧杯、铁柱、铜柱、铝柱各一个,还有一根细线,一根细针,一块石头,一块蜡、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测铁柱、铜柱、铝柱各自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二、测不规则物体—石头的密度。‎ 四、测不沉如入水中蜡块的密度。‎ 一、测铁柱、铜柱、铝柱各自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铁柱、铜柱、铝柱各自的密度吗?‎ 师:请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测铁柱、铜柱、铝柱各自的密度实验,下面的同学仔细看他们操作过程是否正确。‎ 几个学生上台做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实验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讲解操作过程和纠正他们操作过程中错误之处,指导学生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铁柱 质量m(g)‎ 体积V(cm3)‎ 密度ρ(g/cm3)‎ 铜柱 质量m(g)‎ 体积V(cm3)‎ 密度ρ(g/cm3)‎ 铝柱 质量m(g)‎ 体积V(cm3)‎ 密度ρ(g/cm3)‎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找到测铁柱、铜柱、铝柱的密度的方法。用天平测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用尺子分别测出它们的直径和高并代入体积公式得到体积,最后把质量、体积代入密度公式得到规则物体的密度。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师:讲的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为什么?‎ 学生思索回答 给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二、测水的密度 师:大家知道了规则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接下来大家思考下如何来测没有固定形状水的密度呢?‎ 师:具体如何测呢?水的质量怎么测?‎ 师:总结大家讨论的成果,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其平衡。②在烧杯中盛水,称出它们的质量m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 ④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水的质量m2,则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1- m2⑤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水密度。‎ 师:水的体积测量时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那么量筒的使用和读数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总结量筒使用注意事项:(1)看清量程、弄清分度值 (2)倒入液体时不要溢出 (3)读数前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或用手将量筒直立拿好使液面成水平状态 (4)除水银的表面呈凸形外,其它大多数液面成凹形,读数时视线应与凹 ‎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交流,学生演示实验过程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指导他们实验操作过程,指导学生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烧杯和水的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水和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cm3)‎ 水的密度ρ(g/cm3)‎ ‎ ‎ ‎ ‎ ‎ ‎ ‎ ‎ ‎ ‎ 液面相平 (5)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小物块的体积时,要用棉线把小物块系牢,用手拿住棉线,沿壁让小物块慢慢滑下去。‎ 师:请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测量水密度的实验过程。‎ 三、测不规则物体—石头的密度 师:那么接下来大家再思考下怎么测不规则物体—石头的密度?‎ 师:石头的质量可以用天平称得,那么石头的体积怎么测呢?‎ 师:请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测量石头密度的实验过程。‎ 学生思索回答,演示实验过程 给学生的回答和操作给予肯定,指导学生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石头的质量 m1(g)‎ 量筒中水的体积 V1 (cm3)‎ 石头放入水后的体积, V2 (cm3)‎ 石头的体积V(cm3)‎ 石头的密度 ρ(g/cm3)‎ ‎ ‎ ‎ ‎ ‎ ‎ ‎ ‎ 四、测不沉入水中蜡块的密度。‎ 师:大家知道了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方法,那么怎么测不沉如入水中蜡块的密度呢?‎ 师:同样蜡的质量可以用天平称得,不沉入水的蜡的体积怎么测呢?‎ 师:总结同学讨论的三种测物体体积的方法:①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②“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固体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固体的体积。③“探针法”‎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交流,演示实验过程 指导他们实验操作过程,指导学生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蜡的质量m(g)‎ 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V1 (cm3‎ 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 V2 (cm3‎ 蜡的体积体积, V(cm3)‎ 水的密度ρ(g/cm3)‎ 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用细针把物体刚好压入水中,记下水面上升后的体积, 两者的差值便是固体的体积。‎ 师:我相信同学们应该知道怎么测蜡的密度了,现在请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测量蜡密度的实验过程。‎ ‎)‎ ‎)‎ ‎ ‎ ‎ ‎ ‎ ‎ ‎ ‎ 板书 第四节 测量物体的密度 一、 实验原理: 密度=质量/体积 ( p=m / v)‎ 二、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装了水的烧杯、铁柱、铜柱、铝柱各一个、还有一根细线、一根细针,一块石头、 一块蜡、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 ‎ 1 、用天平(或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质量 ‎2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v=v2–v1 ‎ ‎3 、计算 练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的         和        。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       (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        (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且水面上升不能超过量程。‎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 学生先练习,再讲解 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        ,体积是         ,密度是          。‎ ‎4 、为了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请将下面实验步骤的序号填在横线上:_______.‎ ‎(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2)调节天平使天平平衡.‎ ‎(3)用公式ρ=m/V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4)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 ‎(5)将一定量的液体倒入量筒中,量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 ‎ 课堂小结 师: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回顾本堂课学过的主要内容。‎ 师:1、测外形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 ‎ ‎2、测液体密度的方法 ‎3、测外形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 ‎4、测浮于水面的固体密度的方法 学生一起回答 回顾本课,对所学内容作总结,学生再回忆一遍,加深印象 四、教学反思 ‎1、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能力得以提升,对实验方案的反思、评估有了一定的认识。‎ ‎2、但也由于没有实验室和仪器的缺乏,以致有些同学不能一个个亲自动手来体验整个实验过程。‎ ‎3、语言不够精练,存在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唯恐学生没有听清、没有学会的心理过重,以后应当控制语速和轻重音,用语速的快慢节奏和声音的轻重来突出重点比用快速的重复两遍效果要好得多。‎ 总的来说,本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通过对教材的加工与处理改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正确的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本节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除了我自己反思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之外,肯定还有许多没有考虑到的不足之处,真心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