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培优夯基测试卷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培优夯基测试卷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6~20课,两套卷)‎ Ⅰ卷(16课、17课)‎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国务院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以来,雄县、安新、容城三个县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实雄县历史悠久,东汉末年的袁绍与公孙瓒就曾在这里展开激战,争夺河北地区霸权。后袁绍举兵南下逐鹿中原,只可惜败于与曹操激战(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 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 ‎ 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3.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全国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4.《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其中“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5.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6.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曹军疾病流行,战斗力减弱 ‎ 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军粮 D.船舰连接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7.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图示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9.下列关于三国鼎立格局初步形成的说法,有误的是( )‎ A.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黄河中下游,实力一枝独秀 ‎ B.刘备借荆州夺益州,拥天府之国,进可攻退可守 ‎ C.孙权据江南,取岭南,鼎足江东观天下之畔 ‎ D.三诸侯会猎于吴,烧赤壁,定局势,三分天下局面形成 ‎10.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3世纪初期 B.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2世纪初期 D.公元2世纪20年代 ‎1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借“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 C.基本统一北方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12.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吴蜀联合对抗曹操 B.司马炎夺权影响魏国统一 ‎ C.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 D.曹魏的国力日渐强大 ‎13.某剧组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拍摄电影《赤壁》其中与历史不符的场景是( )‎ A.曹操称帝后挥师南下 B.刘备三顾茅庐 ‎ C.诸葛亮与周瑜斗智 D.诸葛亮借东风 ‎14.一位同学参加某网上答题活动,他抽到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回答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15.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黄岩岛 B.钓鱼岛 C.台湾 D.海南 ‎16.爷爷在给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小虎认为不对,最终使国家统一的是另一个人。“另一个人”是指( )‎ A.司马迁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17.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18.西晋王朝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 ‎①统治集团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原创题)下列古代帝王中,由于大量分封诸侯王,导致国家发生大规模动乱的有( )‎ ‎①秦始皇 ②汉高祖 ③光武帝 ④晋武帝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2019·山东威海期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敕勒歌》中的句子,这首民歌在鲜卑族中传唱。历史上鲜卑族内迁的地点是( )‎ A.陕西关中 B.山西一带 C.河南、山东 D.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早期,曹操依郭嘉、程昱等人之谋,先与袁绍互为背靠,袁绍北向,曹操南向。曹操占河南,吕布、陶谦、袁术、张绣等人先后为其所灭,而后再与袁绍决战,避免了两线作战。并在官渡大败袁绍,顺利统一北方。‎ 材料二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材料一中的“三国鼎立”指的是哪三国?(3分)‎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是指哪次战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曹操“以弱为强”‎ 打败袁绍的原因是什么。(5分)‎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之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 生了什么影响?(6分)‎ ‎22.(14分)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材料二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三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1)材料一中曹操的“壮心”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人物是谁?“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6分)‎ ‎(3)哪一个朝代最终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2分)‎ ‎(4)材料三中小明和小兰为如何评价曹操争论不休,你认为鲁迅的话有道理吗?你认为曹操是 一个怎样的人?(4分)‎ ‎23.(12分)走进历史,探究问题。‎ ‎【图示“显”历史】‎ ‎(1)请你将图示中A和B处填写上正确的时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标志是什么?西晋政权建立 后制定了怎样的政策?(6分)‎ ‎【史料“阅”历史】‎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 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 ‎(2)上述史料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该事件导致了什么后果?(6分)‎ Ⅱ卷(18~20课)‎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的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2.在汉朝,南京只不过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县城,而在东晋南朝时,却发展成一个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这种变化表明( )‎ A.古代经济重心在南方 B.北方人口都迁到南京 ‎ C.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3.“(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出现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B.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C.南北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D.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4.我国古代南北方百姓的主食是“北麦南稻”,至南朝,南方百姓桌上还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农业的发展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营养价值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 ‎5.江南地区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段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D.统治者施行仁政 ‎6.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判断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B.两汉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 C.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D.两汉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7.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政权,下列更迭顺序正确的是( )‎ A.宋一齐一梁一陈 B.宋一梁一陈一齐 C.梁一宋一陈一齐 D.陈一宋一齐—梁 ‎8.(2019·山东淄博期末)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前秦统治瓦解 B.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 C.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D.东晋历史结束,南朝历史开始 ‎9.“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以下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10.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学说汉语 ‎11.自古以来,洛阳墨客云集,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请问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政权有( )‎ ‎①西周 ②东汉 ③曹魏 ④西晋 ⑤北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2.(2019·山东济南期末)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政权分立 D.江南的开发 ‎13.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中原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 A.盘庚迁殷 B.周平王迁都洛邑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D.刘备迁都成都 ‎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 C.接受汉人文化 D.加速北方的封建化进程 ‎15.学习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下列对这一时期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群雄并起和国家分裂 B.社会安定和对外开放 ‎ C.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16.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孟子》 B.《史记》 C.《齐民要术》 D.《论语》‎ ‎17.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在( )‎ A.数学领域 B.建筑领域 C.医学领域 D.文学领域 ‎18.从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主要品质有( )‎ ‎①实践的精神 ②吸取前人的科技成果 ‎ ‎③乐于向他人求教 ④持之以恒潜心学习和研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下图书法作品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这一作品的首书者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李白 D.苏轼 ‎20.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它们分别位于(  )‎ A.山西大同、河南洛阳 B.山西太原、河南商丘 ‎ C.河北石家庄、山西大同 D.山东菏泽、河南洛阳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 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 “从西晋永嘉(西晋怀帝年号,307—313年)年间到刘宋末,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万人,形成北方民众纷纷南下的浪潮…江南成为了全国最繁 荣昌盛的地方。”‎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地区在西汉时的发展状况。(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区在南朝时的发展状况。(3分)‎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江南地区从材料一发展到材料三状况的原因有哪 些。并试举一例说明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2.(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1)材料一中的“变法”指哪一历史事件?写出其中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形成的关键措施。(2分)‎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谁?他进行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4分)‎ ‎(3)材料二中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材料三中的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改革者应该怎么做?(4分)‎ ‎(5)综合上述两次改革,你认为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分)‎ ‎23.(1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乱世风云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阻滞和破坏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此时期科技文化承上启下,在我国历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显辉煌】‎ 材料一 ‎ ‎ 图一月球上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图二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祖冲之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的图二是哪个领域的著作?这部著作有何历史地位?(4分)‎ ‎【艺术放光彩】‎ 材料二 ‎ ‎ ‎(3)材料二中的两幅作品的名称分别是什么?(4分)‎ ‎【感悟传文明】‎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具有怎样的特点?对此你有何感想?(2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参考答案 ‎【卷Ⅰ】第16、17课(课时整合卷)‎ ‎1.B 2.A 3.A 4.C 5.D 6.C 7.C 8.B ‎9.D提示: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0.B ‎11.D提示: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12.C 13.A 14.A 15.C 16.C 17.A 18.C ‎19.B提示:西汉初期的汉高祖和西晋初期的晋武帝,为巩固中央政权,都大封诸侯王,导致地方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分别爆发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20.D提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1.(1)魏、蜀、吴。‎ ‎(2)官渡之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 ‎(3)策略:联孙抗曹。实践: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1)统一全国。‎ ‎(2)人物:诸葛亮。“东和北拒”指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3)西晋。‎ ‎(4)有道理。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虽然其性情有残酷、狡诈的一面,但更应该看到的是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23.(1)A:266年;B:280年。西晋灭吴。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2)“八王之乱”。晋惠帝。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中原幸存者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卷Ⅱ】第18、19、20课(课时整合卷)‎ ‎1.D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起,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末年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故选D ‎2.D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南京从小县城发展为大都市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故选D ‎3.B提示: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材料“(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反映出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根本原因是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A、C、D三项都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故选B ‎4.D ‎5.B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有关知识。根据题干中的“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所以A、C、D三项不正确故选B ‎6.C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关知识。根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的《史记》中记载的江南地区是未开发的,那时的江南地区“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迅速发展。故选C ‎7.A ‎8.D提示: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而东晋灭亡是在420年,因此D错误 ‎9.C ‎10.D提示:据材料内容“(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学说汉语的措施。故选D〕‎ ‎11.C提示:本题考查以洛阳为都城的政权。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66年,司马炎篡夺了皇位,以洛阳为都,建立西晋。公元4世纪,我国东北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后来又逐渐统一黄河流域,后迁都洛阳。西周的都城是镐京。故选C ‎12.A提示: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汉人使用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坐具,少数民族贵族穿汉族服装,充分体现了当时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3.C提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便于接受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统治 ‎14.B提示:为了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故选B ‎15.D提示: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在政权分立的同时,各民族相互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故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D ‎16.C ‎17.A提示: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选A ‎18.D ‎19.A提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故选A ‎20.A提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分别位于山西大同、河南洛阳。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是中外文化交的产物。故选A ‎21.(1)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社会贫富差距不大。‎ ‎(2)人口众多,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以对外供应。‎ ‎(3)原因:为躲避北方战乱,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南迁民众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表现:①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④南方的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⑤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2.(1)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3)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变法触动了封建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政策的原则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 ‎(5)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定决心;改革应当勇于同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23.(1)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农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兰亭集序》和《女史箴图》。‎ ‎(4)多姿多彩、辉煌璀璨。感想:我国古代的艺术多姿多彩,辉煌璀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此,我们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