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初中历史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 页 共 10 页 1 第 12 课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九一八事变 1、分析背景和原因: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②急需摆脱经济危机;③国民党全力“剿共”, 给日本侵华提供可乘之机。 2、事变经过 时间: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炸毁柳条湖一小段铁路,却反诬系 中国军队所为,并炮击东北军北大营,次日晨,攻占沈阳城。 3、国民党态度 (1)国民政府: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2)东北军:张学良(1901--2001)按照蒋介石的旨意,下令东北军不予抵抗,退入关内。 4、结果:①完全占领了中国东北。②1932 年,挟持前清废帝溥仪,在长春伪满洲国傀儡政 权,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5、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进而占领沈阳及整个东北。东北沦陷是中国的领土主权和 经济利益最大的一次损失,使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局部抗战阶段。 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民众行动起来,开展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侵略者驱逐 出中国。 2、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侵略。著名的义勇军有:马占山——黑龙江省民众 抗日救国义勇军;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等等。 3、各界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运功 ①大中城市召开抗日救国大会,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发表抗日通电。 ②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③青年学生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4、部分爱国将士坚持局部抗战,痛击日本侵略者。如:1932 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 攻上海,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多次打退日本进攻;1933 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 产党人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长城沿线抗击日军。 强调:国土虽失,国魂不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敌人侵略越严重,中国人民反 抗越强烈!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背景与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②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 日。④蒋介石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这是直接原因。 2、目的:逼蒋抗日 3、西安事变的概况(P83)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 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4、各界态度:日本:企图趁机促使中国爆发内战 国民政府中亲日派(何应钦为首):进攻西安,以夺取蒋介石的政治权利。 美国、英国、国民政府中的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希望和平解决,以营救蒋介石, 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 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率团去西安谈判。 讨论: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张和平? 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会导致两个前途:一是引起新的内战,削弱抗日力量,二是结束十年内 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所以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第 页 共 10 页 2 5、结果: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剿 共,联红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6、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 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标志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 13 课 全民族抗战开始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7.7 2.地点: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 3、经过: 1937.7.7 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入 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严拒。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 史称“七七事变”。 4、七七事变的影响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影响 日:全面侵华 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中: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是一个标志,对日本来说,它把局部性的侵华战争扩展成全面性的侵华战争,这是 侵略行为的升级。对中国来说,从此前的部分爱国将士和爱国民众自发的局部抗战转化为此 后政府官兵有组织的全国性抗战,这是中国历史进入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 5、七七事变后国共态度(P87) 共产党:7 月 8 日,中共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 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国民党: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抵抗。原因:亡国之危迫在眉睫; 威胁到其统治.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简介统一战线形成过程:(P88)1937 年,根据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至此,国 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意义: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 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淞沪会战(1937 年 7 月——11 月):上海失守,但打破了日本 3 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四、平型关大捷 1937 年 9 月,八路军 115 师在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P89 小字部分) 五、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抗战时期陪都)。 六、南京大屠杀 1、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陷落,日军在南京用活埋、集体屠杀、刀劈、火烧、水溺等惨 无人道的手段,屠杀中国军民 30 多万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 暴行。 2、列举近代日本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 1894 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 年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1900 年参加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1931 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行野 蛮的南京大屠杀;发动细菌战等 3、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给我们什么警示(或教训启示)? 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只有铭记历史的伤痛,才会更珍视今天 的和平,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本要正视历史问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 要学习日本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我们要冷静理智,把爱国热情 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等行, 第 页 共 10 页 3 6、你认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a、日本必须正视历史;b、必须要注意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c、必须牢记历史,不能重 走军国主义道路;d、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 14 课 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 一、台儿庄战役 1、背景: 1938 年春,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造成西攻 郑州、南迫武汉的战略态势,向津浦、陇海两线交会的徐州发动进攻。徐州会战开始。而台 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2、时间:1938 年春 3、指挥者:李宗仁(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4、战绩:歼敌 1 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历史半个月的激烈而反复的巷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战部队 4.6 万人,伤 亡失踪 7500 人。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但后来,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围攻徐州,5 月徐州失守,10 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华北、 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5、国民党部分爱国将士奋勇抗战却仍然挡不住日本的进攻的原因: 三大原因:一、军力对比,敌强我弱;二、指导路线,片面抗战;三、各自为战,指挥失当。 二、日本改变侵略方针 1、背景:1938 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2、侵略方针的变化:①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影响:汪精卫投敌叛 国;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②对共产党: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基地。实行“囚笼政策”。 三、百团大战 1、目的: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 2、时间:1940 年 8 月(1940 年秋) 3、指挥者:彭德怀 4、战场:华北战场 5、战绩:出动 100 多个团,约 20 万兵力,历时 3 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 1800 余次,歼灭 日伪军 2.5 万人,破坏铁路 470 多千米,公路 1500 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6、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规模最大的战役。牵制了日军对西北、 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增强了 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7、抗日根据地困难时期(1941 年——1942 年) 原因: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 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严重的自然灾害。 中共克服困难措施:经济改革、政权建设、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 四、中共七大 1、背景:(1)根据地军民读过困难时期,并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抗日形势好转。(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处在最后胜利的前夜。 2、召开时间:1945 年 4 月 3、地点:延安 4、内容:(P97)①大会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 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②毛泽东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③大会制定 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④大会通过新党章。⑤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 党的指导思想。⑥大会选出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集体领导。 5、意义: ①是团结的大会,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②是胜利的大会,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五、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P98) 第 页 共 10 页 4 ①1945 年湘西会战,拉开了中国军队战略反攻的序幕。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转折点。 ②1945 年 8 月 6 日和 9 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③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向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侵略军发动全线进攻。 ④8 月 9 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⑤10 日,延安总部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立即向敌人展开全面反攻。 2、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1945 年 9 月 9 日。日本向中国政府提交投降书。 ③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北受降仪式,台湾回归祖国。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正义战争,得道多助。②中共领导,中流砥柱。③国共合作, 全民抗战。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P99) (1)国内意义:①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 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③雪洗了 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④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 折点。⑤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2)国际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 16 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一、重庆谈判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和两个不同的前途(阅读教材教材 105 页的第一、二自然段)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4、国共谈判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经过 43 天的谈判,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又叫《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方 针。 5、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根据《双十协定》的规定,双方于 1946 年 1 月在重庆还召开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这次 会议通过了哪些重的决议?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猜测一下,蒋介石会落实《双十协定》的内容和政协决议吗? 蒋介石的确不会实践他的诺言。在他准备得比较充他之后,他将《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撕 毁,向中原解决区发起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二、内战爆发 1、战略防御阶段(1946 年 6 月—1947 年 6 月) (1)内战爆发:时间: 1946 年 6 月 标志: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内战初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的策略是: 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3)1947 年 3 月开始(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中共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的原因: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 彭德怀指挥取得胜利的战役:青化砭战役、蟠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 采用的战术是: 蘑菇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2、战略进攻阶段(1947 年 6 月—1948 年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 1947 年 6 月 标志性意义: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标志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 第 页 共 10 页 5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还是取得了节节胜利? 共产党方面:中共的战略战术比较正确;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勇敢作战;毛 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国民党方面:国民党统治腐败;国民党进行的战争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不得人心;国民党军 队力量分散,士兵不团结作战。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 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 17 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战略决战 1、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参 战 部 队 指挥者 特点 主要地点 消灭国民党 军人数 战果 辽沈战役 东 北 野 战军 林彪、 罗荣桓等 “关门打狗” (先攻锦州) 锦州、长春、 塔山、黑山、 大虎山、沈 阳等 47 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华 东 野 战军 中 原 野 战军 刘伯承、邓小 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等 “中间突破” (徐州为中 心; 小车推出的 胜利) 徐州等地 55.5 万余人 解放长江以北的 华东、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 东 北 野 战军 华 北 野 战军 林彪、 罗荣桓、 聂 荣臻等 “瓮中抓鳖” (围而不打, 隔而不围;北 平和平解放) 北平、天津、 张家口 52 万余人 基本解放华北全 境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主力精锐,奠定全国解放胜局。 2、渡江战役——解放南京(4.21——4.23) ①指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第二野战军。陈毅、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 ②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千里战线上,百万雄狮横渡长江。 ③南京解放:1949.4.23,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1927.4.21——1949.4.23) 3、渡江后胜利进军 5.15 解放武汉,5.27 解放上海,接着向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进军,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逃台 湾。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解放军将士英勇善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革命力量团结一心;国民 党政治腐败,失去民心;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下降……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 十大元帅:1955 年 9 月 2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 元帅军衔的决议。毛泽东主席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 前、聂荣臻、叶剑英 ,共 10 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第 18 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工业的兴起 1、民族工业的产生:19 世纪 60-70 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2、产生的地点:上海、宁波、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3、表现(先驱):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1866);陈启沅广东继昌隆缫丝厂(1872)。 4、特点:①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②行业不全面,一般以轻 工业为主。③资金少,规模小。④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但同时又依 第 页 共 10 页 6 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5、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①官绅的阻挠(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与压迫);②外商的挤压;③ 乡民的无知等等。 二、张謇的创业活动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因他曾考中状元,)被誉为“状元实业家”。他提出 实业和教育是“富强之大本”,主张“实业救国”,他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等数十家企业和 370 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三、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产生:19 世纪 60-70 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2、初步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原因:列强加大经济侵略程度,对华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 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有识之士呼吁“实业救国”,以兴办民族工业 来挽救民族危机;同时,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利于民 族工业的发展;后期,辛亥革命给处境艰难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至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1914--1923),民族工业进入 发展的“黄金时期”。 4、萧条:20 世纪 20-30 年代,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全面经济统制,压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空间,使民族工业走上萧条之路。(具体内容请学生阅读教材 P123 中间部分段落) 5、破产倒闭:20 世纪 30—40 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大批民营企业在战争中纷纷倒闭。 6、山穷水尽: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抗战胜利后,由于接收敌伪产业时出现的弊病、美货 泛滥、内战爆发和金圆劵改革使民营企业困难重重,缺少市场,山穷水尽。 【总结巩固】 ?19 世纪 60-70 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0 世纪第二个十年:“一战”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20 世纪 20-30 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全面经济统制,使民族工业走上萧条之路。 ?20 世纪 30-40 年代:抗战使大批民族工业破产倒闭。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接收敌伪产业、美货泛滥、内战爆发和金圆劵改革使民族工业山穷 水尽。 第 19 课 物质文明的进步 类别 近代中国物质文明之最 名称 意义 交 通 工 具 水 路 第一艘实用性蒸汽轮船 “黄鹄号” 改变了人民生活发 展了城市经济改变 了人民观念 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轮船招商局 陆 路 第一条中国自建的铁路 唐胥铁路 第一个出现汽车的城市 上海 第一个成立出租汽车公司的城市 上海 第一个开通有轨电车的城市 天津 第一个开通有轨电车的城市 上海 照明 工具 第一个使用煤气灯的城市 上海 方便了人民生活 第一个使用电灯的城市 上海 通讯 工具 第一条敷设的水路电报线 香港-上海 加快了信息 的传播第一个使用电话的城市 上海 第一个设立电话交换所的城市 上海 影 第一家设立营业性的照相馆的城市 上海 丰富市民的生活 最早放映电影的城市 上海 第 页 共 10 页 7 像 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 (上海)亚细亚影 戏公司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 《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第 20 课 大众传媒的兴盛 一、报刊 1、《申报》(上海) ①近代中国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 ②早期采用同治年号、农历纪年,排版顺序为竖排并由右至左,字体为繁体,文体为文言。 ③翔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成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2、报纸出现的意义:1.反映了民间心声,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与习惯(远至国内外大事,近至物价涨落,人们离不开报纸,看报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和知识来源;3.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也增加了产业工人和知识分 子的队伍;便于各种思想主张的宣传。 二、近代出版业 1、“近代中国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在翻译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保存和传播传统文 化以及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 年创办于上海,1954 年迁北京。100 年来,商务印书馆出书 3 万余种。目前,以翻译介绍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 术著作和编纂出版语文工具书为主要任务,兼及研究著作、教材、普及读物等。香港、台北、 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都设有商务印书馆 2、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成立于 1912 年元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 3、近代出版业的特点和影响:近代出版业借助不断改进的机器印刷技术,书籍印刷数量急 剧增加,出版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近代出版业作为一种新兴传媒,对于文化与知识的 传播、社会生活的扩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无线广播 1、无线广播的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 2、国内首家广播电台:1923 年一个美国人在上海创建的无线电台开始播音。 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电台:1927 年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4、无线广播的特点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大批不识字的民众也成为新媒体的 受益者。 第 21 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①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②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③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 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 ①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②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③20 世纪 20 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 女装——旗袍。 第 页 共 10 页 8 ④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 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①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 “先生”或“某君”。 ②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 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①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②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④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 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1、禁缠足 ①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②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④影响:使女性参加社会活动更方便,成为提倡女权的先声。 2、倡女权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政治上,从 军参政;教育上,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 姻、买卖婚姻的呼声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②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 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第 22 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一、科举制的废除 1、科举制的建立:隋朝创立科举制,设立进士科建立之初建立之初。 建立之初,它有哪些进步性:唐朝完善科举制,常设进士科与明经科。在当时,科举制有利 于选拔人才,是进步的。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废除科举制的原因: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②它的 考试内容不仅不济实用,而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 ③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废八股的召令,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随着新式学校的建 立和西学的传入,1905 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历时 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 4、废除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 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5、为什么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的原因: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 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 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确立的前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1、科举制的废除成为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前提。 2、1904 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对国家的教育系统、教育对象、课程设 置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新学制构筑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为主干的国民教育 体系。其特点是课程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第 页 共 10 页 9 3、学制改革 ①民国成立后,缩短了修业年限,更加强了自然科学。 ②1922 年再次改革,规定小学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大学 4—6 年。至此,中国新式 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4、在新式教育发展的同时,留学日本和欧美渐成风气,大批学子出国留学,回国后大多从 事教育工作,促进了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京师大学堂的创立 戊戌变法期间(1898 年 7 月),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创办京师大学堂。 2、京师大学堂的地位: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 ,兼具有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 能。 3、京师大学堂的改名:1912 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4、蔡元培的教育改革(1917 年) 措施:①办学目的——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 ②办学宗旨——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聘任教师,活跃学术氛围。 ③办学氛围——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④办学方式——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影响:北大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介绍北京大学的发展历史 创立:1898 年。 前身:京师大学堂。 改名:民国初年(1912)。 发展: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任校长时期)。 搬迁:抗日战争期间。 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灾难:“文革”期间。 再次发展:改革开放后。 第 23 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下面表格内的内容。 姓名 内容 意义 詹天佑 京张铁路(“之字形路轨”) 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侯德榜 “红三角”牌纯碱、 “侯氏制碱法” 获万国博览会金质奖、为中国及世界 化学工业作出贡献 李四光 地质力学理论,松辽、华北有丰 富的石油资源 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新途径,摘掉中 国贫油国的帽子 华罗庚 “华氏定理”与“华氏不等式”、领 导学生进行数论研究 为世界数学发展作出贡献,形成中国 数论研究学派 第 24 课 思想文化的演进 一、近代思想 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思想家 特点:学习西方器物,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等。 重点介绍魏源。先由学生上台介绍魏源的生平。 第 页 共 10 页 10 教师强调:①魏源,湖南隆回人,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②“师夷 长技”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在当时是进步的;“制夷”是抵御外国的侵略,是爱国的。③ 影响:魏源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解脱 出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对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第二阶段(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思想家 这一阶段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理想和制度。代表人物有康 有为、梁启超及严复等。 二、新文学 1、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鲁迅、茅盾、老舍等著名文学家。 2、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 奠基人。 3、请学生说出鲁迅作品:①《狂人日记》(1918 年)——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奠定 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②《阿 Q 正传》(1921 年)——通过对阿 Q 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批 判了中国的国民性。③《野草》(1927 年)——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④他的杂文被誉为 “匕首与投枪”。 4、鲁迅作品的思想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大的震撼力,影响深远。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同国民 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进行激烈的论战,突破了他们的“围剿”,而鲁迅正是在这 一“围剿”中,以笔代枪,进行斗争,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作为作家,鲁迅是永远不可 替代的。他对民族、对人民巨大的悲悯以及血性的东西,被视为“鲁迅精神”,这正是鲁迅的 意义所在。毛泽东称赞“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就是因为鲁迅同北洋军阀、国民党独裁统治 作斗争的精神是富有韧性的,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屈服和妥协。 三、美术绘画 1、简介近代美术:近代中国美术界,群峰凸起,著名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湖南人)、张 大千等。 3、徐悲鸿的代表作《天横五百士》、《九方皋》、《群马》。表现他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徐悲 鸿所画的奔马,桀骜不凡,自由奔放,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中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 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风格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 讴歌 四、音乐艺术 聂耳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 大合唱》,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强调:《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当时民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与坚定 意志。《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湖南人)写词,聂耳谱曲,解放后被定为国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