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习题课件-6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 第1课时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第十二章 简 单 机 械 第2节 滑 轮 第1课时 滑 轮(一)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定滑轮 1. 使用过程中,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__________, 实质是__________杠杆,支点在定滑轮的圆心如图 12-2-1所示.可以用来改变力的_________,不能省 _________,也不能省__________. 定滑轮 等臂 方向 力 距离 知识点2:动滑轮 2. 使用过程中,与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 动,也可左右移动)叫__________,实质是 __________杠杆.支点在绳与滑轮接触处,如图12- 2-2中的O点.动力臂是阻力臂__________倍的杠杆, 可以省__________,但要费__________. 动滑轮 省力 2 力 距离 知识点1:定滑轮 【典例1】 (2019通辽)请在图12-2-3中画出: (1)重物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拉力F的力臂l. 课堂演练 如答图12-2-1所示. 【变式拓展1】小明利用如图12-2-4所示的简单机 械移动物体A时. 当沿不同方向分别用F1、F2、F3 的力,以不同速度匀速拉动物体时,忽略绳子与 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1=F2<F3 B. F1<F2<F3 C. F1>F2>F3 D. F1=F2=F3 D 思路点拨: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支点在定滑轮 的圆心.绳子拉出端,只要是沿着滑轮边缘切线拉, 都与半径垂直,所以定滑轮的力臂就是滑轮的半径. 知识点2:动滑轮 【典例2】 (2019湘西州)如图12-2-5所示,在研 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中,如果物体重为1 N,不计动 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 A.1 N B.1.5 N C.2 N D.0.5 N D 【变式拓展2】小明在探究动滑轮的工作特点时,先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了钩码的重力,然后按如图12-2- 6所示装置实验. 他设计了下表,请你帮他完成(不 计摩擦和动滑轮重). 实验 序号 砝码的 重力/N 测力计的 示数/N 砝码上升 的距离/cm 手上拉的 距离/cm 第一次 ______ 5 ______ 30 第二次 18 ______ 20 ______ 10 15 9 40 思路点拨:动滑轮实质是省力杠杆,动力臂是阻力 臂的两倍.在不计动滑轮重力、绳重、摩擦等理想情 况下,匀速拉动物体只需要重物重力一半的力. 课堂检测 1. (3分)下列各图中利用了动滑轮的是( )D 2. (3分)如图12-2-7所示,工人用动滑轮匀速提 升重物,这样做( ) A. 省力,不改变施力的方向 B. 不省力,改变施力的方向 C. 既省力,也改变施力的方向 D. 既不省力,也不改变施力的方向 A 3. (3分)小李质量为50 kg,可以举起80 kg的杠 铃;小胖质量为70 kg,可以举起60 kg的杠铃. 他 们两人通过如图12-2-8所示的装置来比赛,双方竭 尽全力,看谁能把对方拉起来,比赛结果应是( ) A. 小李把小胖拉起 B. 小胖把小李拉起 C. 两个都拉不起 D. 两个都拉起 B 4. (3分)如图12-2-9所示,重为100 N的物体A,在大 小为20 N,方向向左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 运动,经过3 s,物体A在水平面上向左移动了30 cm的 距离,滑轮与绳子质量不计,滑轮与绳子之间摩擦不计.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为10 m/s B. 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为20 N C. 拉力F的功率为2 W D. 拉力F做的功是12 J D 5. (3分)动滑轮在使用时,同样可以当成变形杠 杆. 如图12-2-10,由图可知,动滑轮在使用时,相 当于一个__________杠杆,因此两拉力的关系是: __________. 省力 F2=2F1 6. (4分)如图12-2-11所示的三个滑轮中,属于动 滑轮的是__________,若滑轮的自重和摩擦不计, 当分别沿力F1、F2和F3方向匀速提起同一物体时, 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乙 F1=F3=2F2 7. (4分)小可在A端用如图12-2-12所示的动滑轮 匀速提起200 N的水桶,若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 则人拉绳子A端的动力为__________N;实际测量A端 的拉力为110 N,不计绳重及摩擦,则滑轮重为 __________N. 100 20 8. (3分)如图12-2-13所示的动滑轮是变形杠杆, 其支点是__________点;若重物重G=50 N,动滑轮 重为10 N,摩擦和绳重不计,当重物G匀速上升时, 则拉力F=__________N;若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是 4 m,则重物G上升的高度是__________m. A 30 2 9. (4分)用如图12-2-14所示的滑轮提起重为300 N的铁块,使其上升6 m的距离,不计绳重及摩擦,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应为__________N,绳子自由端 移动的距离s应为__________m. 300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