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0课静默草原教案3
第10课《静默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草原美在无言,美在静默,体会作者对于水草的自由想象和感受。 2.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这一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草原的静默之美,领会作者的自由想象和感受。 难点: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想必大家对于草原的辽阔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再一起随着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走进草原,感受草原。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可老师范读,也可学生朗读,还可自由朗读。) 2.整体感知文章: ①找出全文中最关键的句子。 明确: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②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如何开篇谋局? 作者没有直接地正面去写草原,而是写草原给人的一种心理效果,和城市人,和观赏景物的心理习惯相对照。直截了当地宣告,要想观看丰富多彩的景观:“草原没有。”蒙古牧人,眯着眼睛要看的,不是有形的景观,而是“苍茫”,而“苍茫”是无形的,所以,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引出下文。 ③为何说“草原首先带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因为它太广阔了,无遮无拦,因而首先带给人以自由感;但是,无边无际的空间,全部是大自然,任何人的创造痕迹,和大自然空间相比,都好像不存在一样,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产生一种局促感、不自由感。 ④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 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它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 - 3 - 3.品味精妙语言:(可按学习小组进行质疑、探究) ①“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以人在此产生的异样感,突出这一非同一般的辽阔。其辽阔无边的单一和强大,给人震撼、震摄。“惊慌”既包含了下文的不自由感、局促感,还包含了被其震撼、震摄后产生的心理慌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是稍许的害怕。“难免”强调了这一感受的普遍性,同样是突出了这一辽远的非同一般。 ②“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苍茫”当然不能“装填”,这里说的只是一种感受,希望更多一点感受这辽远大草原的苍茫感。实际上表现了蒙古牧人对自己大草原的喜爱,这样的一种感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③“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这两句分别表现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表现了草原强大单一的辽阔。使人觉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退隐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第二句从反面赞颂大自然的伟大。人的一切作为,不管是抗争,还是悲痛,都奈何大自然不得。 ④“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仔细品味“我”对草原特殊的情感。 此处以草原人的欣赏的眼光来写草原。烈马牛羊是草原的象征,母牛在水草丰美的小溪边饮水,烈马在青草满坡处休憩,是典型的草原风光。作者把自己想像为母牛。烈马,以自己的口唇、面颊触抚草原美丽的水草,与草原肌肤相亲,这就是“我”对草原特殊的情感表达。 4.小结: 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写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观,美不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像和感受。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3题。 - 3 - 2.预习《草原散章》,体会和本文的不同之处。 - 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