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醉翁亭记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30醉翁亭记教案1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 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 3、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 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 3、通过“线条串联法”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知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4‎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 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 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 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四、学生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 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 尤:尤其、特别 山:沿着山路 ‎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 临:高踞、靠近 作:建造 ‎ 名:取名、命名 谓:称呼、叫、是 辄:就 在乎:在于 开:消散 归:聚集、回家 ‎ 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 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 ‎ 伛偻:代指老人 提携: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 酣:正浓 丝竹:代指音乐 ‎ 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 已而:不久 ‎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 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 ‎2、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⑧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疏通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 二、播放《醉翁亭记》的朗诵录像,学生注意欣赏和模仿。‎ 三、学生分段朗读。‎ 1、 学生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段(教师事先标明朗读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2、 教师简单点评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况,并提出新的要求: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三和第四段(难度加大,没有标明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3、 教师点评学生单独朗读的情况之后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和第四段。‎ 四、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写法(线条串联法)。‎ 1、 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2、如果每一部分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 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 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 明确: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游人之乐——醉翁醉自己之乐 ‎ 教师小结:这个环节我们通过线条的串联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不难发现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醉”和“乐”字。而“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面现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那么作者想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呢?‎ 五、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4‎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2、知识拓展:文章告诉我们,作者此时的身份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明确: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梁启超: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快乐。<<饮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江泽民:无官一身轻(尽了责任后的最大放松)。(党的十六大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六、布置学生综合全文的内容设计文章的板书。‎ 七、在设计板书的基础上理解性背诵全文。‎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