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第一课时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3)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把握象征手法,品味精致凝练的语言,较好地欣赏文章之美。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 )目标导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和它的不平凡。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朗读课文二遍。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边无垠( ) 虬枝(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婆娑( ) 秀qí( ) 毡( )子 主宰( ) 参天( ) 倦dài( ) 旁yì( )斜出 纵横jué( )荡 3、文章对白杨树一唱三叹,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在文章中找出那些直接赞叹白杨树的句子。(划在书上)想一想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并注意它们表达上的变化。 4.整体感知: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2、你觉得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作者写白杨树到底是要赞美什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他们? (四)自探质疑 4 【评学】 (五)达标检测: 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可以被赋予象征意义?试举一例说说。 (六)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下面这篇文章,说说其象征意义。 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4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