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4周亚夫军细柳
24 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义,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理解 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理解周亚夫和汉文帝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精神,并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积累本文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把握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 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由此可见, 军纪严明,才能成就伟业。这节课,我们学习《周亚夫军细柳》,去见证一位刚正的将军周 亚夫。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展示课前预习)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曾任 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迁早年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20 岁开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许 多历史著名 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的遗迹。38 岁继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 在他的头上。天汉三年(前 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 受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凌辱。但他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 自己的宏愿。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这是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文书机要的官,他“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忍辱含垢,继续编写《史记》,终于在征和二年(前 91)完成了这部巨 著。 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事 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跨度近三千年,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合成“前四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 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二) 初读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对照课下注释,读通全文大意,标注疑难词句。 2.全班质疑问答,并归纳本文的重点词汇。 ⑴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改容式.车 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⑵古今异义 军.霸上 古义:驻军;今义:军队 上.自劳军 古义:皇帝;今义:上面 居无何 古义:经过;今义:居住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古义:符杰,皇帝派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今义: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节日,节约等。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古义:营垒;今义:墙,某些物体上作用像围墙的部分。 请.以军礼见 古义:请允许我;今义:请求,希望对方做某事。 使人称谢. 古义:致意,问候;今义:感谢 ⑶词类活用 军.霸上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上自劳.军 劳:名词用作动词,慰问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诏:名词用作动词,下诏令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改容式.车 式:名词用作动词,同“轼”,车前横木。这里指扶轼。 ⑷一词多义 ①军 军霸上(驻军) 上自劳军(军队) 军中不得驱驰(军营) ②劳 上自劳军(慰问) 劳其筋骨(使......劳累) ③居 居无何④且 天子且至(将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④之 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到,往) 不闻天子之诏(结构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助词,无实义,调节音节) ⑤以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任命) 以备胡(连词,来) 请以军礼见(介词,用) ⑥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第一个“使”是动词,派遣)(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臣,使 者; ⑦骑 将以下骑送迎(坐骑)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名词,骑马的人,骑兵) ⑧诏 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动词,下诏令,诏告) ⑸特殊句式 1. 省略句 ①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②已而之细柳军③使使持节诏将军④天子为动 ⑤曩者霸上、棘门军 2. 被动句 天子为动 3. 判断句 ①此真将军矣②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 第一部分(1):先点明背景,交代因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戍边。 第二部分(2):集中地表现周亚夫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3):借文帝之口,赞扬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三)研读品味,分析人物形象 研读品味一:品析真将军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文帝所说的“此真将军矣”中 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⑴“此真将军矣!” ⑵①语言描写:“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介 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叙述:“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 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③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先驱曰:‘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 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 的人? 【讨论展示】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不愧为“真 将军”。 研读品味二:品析明文帝 1. 朗读课文,面对这支敢说不的军队和将军,文帝没有恼怒,反而真心赞叹。文帝又有怎 样的性格特点呢? 【讨论展示】文帝遵守军令,他是一位深明大义、知人善任的明君。 1. 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讨论展示】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汉文帝是一个开明、识大体、重用人才的君主。因为汉文帝在细柳军并未得到“至尊” 的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但他并不认为这损害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反而对周亚 夫大加称赞。因为汉文帝意识到霸上、棘门军是何等儿戏,只有细柳军这样训练有素、军纪 严明的军队才是保家卫国最需要的。 (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 1.课文为什么要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的情况,后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讨论展示】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遇到的情况,是为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做铺 垫,两种情况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细柳营军纪严明,从而也更加突出周亚夫的忠于职守、 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更令人敬佩。 2.本文着重刻画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的描写并不多,而是运用了对比烘托的 手法来凸显其形象,请找出文中的三处对比,并说说这些对比说明了什么。 【讨论展示】①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的对比。“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 满”——说明军容严整,戒备森严,严阵以待。“直驰入”——说明军规松散,守备松懈。 ②文帝及随从入营的对比。“不得入”——表明细柳军军纪严明。“直驰入”——表明霸 上军及棘门军的军纪松弛。 ③三营将领的对比。“持兵揖”“请以军礼见”——周亚夫严守军纪,一丝不苟。“将以 下骑送迎”——将军带头违纪,无视军规。 这些对比表明周亚夫治军严谨。因而细柳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军令如山,而霸上军 和棘门军军纪松弛,军容涣散。 3.课文最后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作结是不是显得多余? 【讨论展示】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军、棘门军与周亚夫领导的细柳军再作对比, 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以皇帝的感叹作结,不但具有权威性,而且还表现 了汉文帝知人善任的特点。当劳军结束后“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惊什么?作者虽未写明, 但很清楚,就是对周亚夫对待汉文帝的态度感到惊异。由此引出文帝的一段话,其中一褒一 贬,非常分明。这段话出自皇帝之口,而且是在皇帝实地考察之后,其意义就不同寻常了。 因此这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并不多余。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生 1: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 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 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 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 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学生 2: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 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黄旭初、屠呦呦、黄大年,还是在平 凡工作岗位上的南仁东、于漪,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 亚夫”和我们自己,他们 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三)课堂小结 一个短小的故事,写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还刻画出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周亚夫是 治军严明的真将军,汉文帝是深明大义的明君。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 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 课堂板书 周亚夫军细柳 对比 霸上、棘门:直驰入 骑送迎 若儿戏耳 细柳:不得入 不得驱驰 真将军矣 侧面 描写 周亚夫:真将军 汉文帝:明君 三、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推荐阅读篇目 《太史公自序》 五、教学反思 教读本课,我有如下心得与反思: 1.本课相比前几课篇幅长些,但故事有趣,相信学生的学习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有助于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在理解周亚夫和汉文帝两个人物形象时,体会文中语句体现的他们的精神,并激发学生 强烈的责任感,便是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查看更多